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 第2课时 教案
展开《短诗五首》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齐读五首短诗,感受这五首诗歌语言上的特点。
预设:五首诗的语言凝练含蓄,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开创了新诗“朗朗上口、自由浪漫”的语言风格。
过渡:诗歌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品。你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总结的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吗?
明确:(1)把握诗歌意象,感知诗歌营造的意境。
(2)借助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资料,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
设计意图:朗读导入,勾连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自主学习剩下四首诗,谈谈诗歌的韵律节奏,并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读出了这首诗歌的什么思想感情?
资料一:
《萧红墓畔口占》创作背景: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资料二:
《断章》创作背景:卞之琳原话:“这首短诗是我生平最属信手拈来的四行,却颇受人称道,好像成了我战前诗的代表作。写作时间是1935年10月,当时我在济南。但是我常把一点诗的苗头久置心深处,好像储存库,到时候往往由不得自己,迸发成诗,所以这绝不是写眼前事物,很可能是上半年在日本京都将近半年的客居中偶得的一闪念,也不是当时的触景生情。我着意在这里形象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的人际关系。”(选自《冼星海纪念附骥小识》)据作者自述,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资料三:
《风雨吟》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风雨十分熟悉,借风雨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资料四:
《统一》的创作背景:1946年因智利政局变化,聂鲁达被迫流亡国外,从事世界和平运动,到过欧、美、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统一》写于20世纪70年代,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2.探究过程
(1)全班分成4大组,各小组认领一首主要研讨的诗歌。
(2)以《月夜》为例,结合着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各小组成员先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后圈画诗歌主要意象,结合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组内商讨结束后,形成小组结论,派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展示,其他各组可适当做出相应的补充。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一: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韵律:偶句押韵,似乎并非刻意为之,只是自然而至,诗中所含情感也始终处于一种平缓而轻徐的流动中,给读者以沉静而执着的影响,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篇从“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缓缓而起,用“寂寞”修饰“长途”,采用了移情的写法,含蓄蕴藉,写出诗人心境无比孤寂、悲凉,同时也暗示着此行的艰难。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达出诗人对墓中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消减了悼亡诗的沉重之感。一束“红山茶”打破了平静,这富有激情的颜色,是诗篇的一线光亮,构成了诗歌的起伏,也照应着诗人抑制状态下真实的心境。大费周章来到墓前,并无回应,“却”字凸显了“我”不远万里,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的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这是一首独特的伤逝之作,真挚的怀念在诗中平静地流淌,似有举重若轻的意味。
主旨:寄托了作者对已故革命作家萧红的怀念之情。
教师点拨: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习到的朗读技巧,试着读一读《萧红墓畔口占》。
明确:“六小时”“寂寞”重读,读出诗人对萧红的深厚情谊;“红山茶”重读,将作者对萧红的赞美之意蕴含其中;“头边”后面稍作停顿,突出我此行的目的,表现出我的深情;“等待”“卧听”重读,读出诗人的寂寞忧郁;“却”后停顿,突出诗歌中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预设二: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韵律:运用了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运用了“你”和“看风景的人”、“明月”和“梦”这两组意象揭示哲理。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第一个画面中,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桥上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个画面中,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梦的内容。主客流转,却互相不知道,让人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短短的4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如此平常的现象,却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诗人发现了其中辩证的色彩,巧妙地做到了诗情与哲理的高度契合。
主旨: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或者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教师点拨: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习到的朗读技巧,试着读一读《断章》。
明确:“看风景”“看你”和“你的”“别人的”重读,读出两组关系特别的画面中蕴含的哲理意味。
预设三: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韵律:“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
诗歌首节抓住“风”“雨”这样暴风雨来临之时的典型意象,赋予他们的动作是“卷”“奔”。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中国社会风雨飘摇、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第二节用比喻承接,继续描绘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茫茫“郊原”如同风浪起伏的大海,一个个“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小舟,比喻贴切,形象生动,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极具动态效果,似乎使读者能看到海的波涛、舟的飘摇。这一节通过写郊原、房舍,实则是继续表现风雨。第三节将“房舍”中的“我”比作那驾舟的“舵手”。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年轻”一词蕴含了复杂的情绪。因“年轻”才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因而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也正因为“年轻”,才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祖国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主旨: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担忧。
教师点拨: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习到的朗读技巧,试着读一读《风雨吟》。
明确:“卷”“奔”重读,语调可高亢一点,读来给人一种风雨肆虐的感受;第二节,语调稍微下降,读出风雨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节,“舵手”“海”重读,读出“我”的勇气和责任感。
预设四: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韵律:“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所有的“叶”“花”“果实”“树木”“大地”和“一”建立联系。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作者消解了差异性,回归了统一性的本质思考。该句把“大地”比喻成“花”,象征着“美好”。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主旨: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师点拨: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习到的朗读技巧,试着读一读《统一》。
明确:“所有”“一切”“整片”和“一”重读,突出对比,强化世界的统一性;相同的句式,节奏要一致,读出韵律的整齐美。
4.活动小结
这五首新诗与古体诗相比,“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1)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感知意象的特点,理解诗歌的内涵。以诵读为基点,引导学生感受新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小组合作,抓住意象,分析主旨。在《月夜》中感悟到知识分子的觉醒;于《萧红墓畔口占》中感怀故人逝去的深情;在《断章》中体会到世间万物皆有关联;于《风雨吟》中感受到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在《统一》中体悟世界的统一性。
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能如诗人般“察人所不能察,言人所不能言”,让诗歌走进你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并对学生提出新的希望。
四、拓展延伸
类文推荐: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句式上,“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两组句子内部结构一致,字数相同,富有回环往复和整齐之美;两组句子中,间隔“你”“我觉得”这样的散句,整首诗外在形式上有种参差错落的建筑美感。节奏上,按照情感起伏分行,能够反映出情感的抑扬顿挫。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通过对比,表达了“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跟着情境课文一起诵读这五首短诗,在朗朗书声中再次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2.课后作业
课下搜集一到两首你喜欢的诗歌,尝试着赏析诗歌,并给诗歌配上相应的插画,读书交流会时候分享。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品味诗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