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7第6节赏析句子表达效果——找准方法,结合语境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7第6节赏析句子表达效果——找准方法,结合语境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有的雄奇,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与森林合为一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其实就是在考查字法、句法、章法,即分析两句话哪句能在选词、句式、音节、语气、语体和意境上更符合上下文语境,表达效果更好,即更能突出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主观感情。
学习任务一 掌握分析句子表达效果“七角度”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358)一、倒装句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1)将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定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典例剖析〕[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解析]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适合语境。
〔典例剖析〕[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叫啸的西北风。[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解析]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二、长短句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短句的效果: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典例剖析〕[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解析]句式上,原句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意境上,原句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三、特殊句式这里所说的特殊句式,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典例剖析〕[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解析]原句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
四、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可增强表达效果。修辞的运用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中常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解题时,要先找准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典例剖析〕[原句]北京的雨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解析]原句把槐花比作雨,“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原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原句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日子都流淌”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五、词语分析改句常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应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典例剖析〕[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解析]原句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想象的可能性;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作伞兵,生动形象。
六、语体(语言风格)从语言风格角度分析,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符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别、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原句与上下文语体和谐一致。
〔典例剖析〕[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解析]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表达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七、结构安排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是否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典例剖析〕[原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
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简述理由。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解析](示例一)第一种更好。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落尽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现象,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示例二)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说明: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应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总结归纳〕1.语段特点。该类题目一般考查描写类文本中的抒情语段。这类语段主要是对某些意象或环境等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摹,有些还辅以适当的抒情成分;文学性强,语言优美,表达往往更为形象生动。有些语段还特别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美,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等。
2.设题角度。(1)比较型。将原句与题干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如: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整体语段分析型。如: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答题步骤。第一步,通读整个语段,快速把握中心意思,以句子为单位,划分语段层次。尤其要找准语段描述的主要事物(景物)的角度或特点。第二步,读透原句,找出其本身之美。第三步,比对题目中所改的句子,找出其与原句表达的不同之处。第四步,根据总结的答题角度,针对原文之美整合答案,答出原文的妙处。
说明: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应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衡量,好的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使文章增色。【注意】一般不答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好,最多在分析原文的妙处后,加一句“改写后的句子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新高考的常见题型,考生往往因为不明答题的切入点导致分析不全面。
学习任务二 语言表达不明之比较句子效果切入点(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360)
〔必备知识〕答题角度1.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因此,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句式。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多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散句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多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如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3.词语。①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③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④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⑤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另外,还可分析其中的两字词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4.语体色彩。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庄重严谨。整体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5.表达效果。内容、情感、意境等。除了个别的,一般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6.叙述主体的变化。逻辑性、连贯性与上下文联系更紧密,更有层次感,与上下文相呼应。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7.描写角度。观察视角的高低、俯仰、远近,描写顺序的时间先后和空间变换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解题技巧〕1.阅读文段,把握文意。文段陈述的对象、表达的观点与情感、叙事的逻辑与顺序、采用的手法与技巧、遣词造句的习惯与语言风格。
2.对比分析,存同求异。(1)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2)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3)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4)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5)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典例剖析〕(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顺理成章。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
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②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不是连续说的。
[解析]第一处“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这是照相人唯恐自己照出来不好看,因此着急地询问同伴,想要自己的形象比较完美;一连串问题只用一个“我”字,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 是一个人连续说的。而第二处“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这是在陈述旁边别的人给“我”的提示,是朋友间的互相提醒,这些观察到的问题并非一下子都看出来的,有可能间隔了一点时间,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或者这些提醒并不是一个人发出的,因此连用三个“你”。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战争是炉火,淬炼出的躯骨,比钢还硬。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天空和大地之间,飞扬着红色的战旗。
【答案】①构成:意义承转递进,“翻身”“明天”“世界”,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②表达效果:三个“为了”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兼有反复,朗朗上口,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
2.反问句比一般陈述句更具表现力,请据此对文中结尾句子所用的反问进行简要分析。可见语言“从俗从众”,有的时候也会造成不适感。而避免不适感,一方面要从得有理有据,不能将错的硬掰成对的;同时也要循序渐进,用既谨慎又开放的态度对待字音演变。毕竟,语言是我们日日挂在嘴边的交流工具,也是文化流淌千年的重要根基。尊重我们的文字,既要方便当代人酣畅淋漓、不拗口的日常使用,也要尊重古人挥卷豪放的笔墨和吟咏动人的长歌。况且,就连今天是吃元宵还是吃汤圆,南北方人尚且存在争议,更何况我们的语言呢?
【答案】①加强语气,使文字“既要方便当代人……日常使用,也要尊重古人……”这一看法表达得更加清晰,有力。②引发思考,将“语言如何‘从俗从众’”与“吃元宵还是吃汤圆”的生活实例进行类比,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
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魂牵梦萦。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竟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央求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着:“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浸润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答案】①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如同”上,强调“浓香”像什么;原句重心在“牵动”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②语意轻重不同:改句用“细长、柔韧”形容“线”,不如原句词语叠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③语意连贯不同: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原句陈述主体“浓香”与上文一致,语意贯通。④适应语境不同: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汤的浓香……牵动着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枝秆上下开满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鲜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格桑花属菊科植物,多为8片花瓣,中间是淡黄色花蕊。这些格桑花,一株株密密麻麻连成片。格桑花枝秆高一米左右,枝秆上下开满鲜花,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答案】①原句是倒装句,定语后置,让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强调格桑花的各种颜色。②原句让各种颜色单独成句,与后文“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格桑花的美。③原句颜色后面是省略号,表示颜色未列举尽,说明格桑花颜色众多;改句只是三种颜色。(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去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
【答案】①原句以“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承接了上文的“歌声如风”,衔接更紧密。②原句用“远山青黛的那一侧”,更形象地写出了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更加符合原文诗意的语言风格。③原句中“越来越远”单独成句,更加突出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现状。(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57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又记得小阳台上的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
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
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②____________________,莫名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反问、设问B.比拟、夸张、反复C.比喻、反问、反复D.比喻、夸张、设问【解析】“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是反复;“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是比喻;“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是反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的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文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式也更活泼。②原文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韵律美。③原文后几句都是“梧桐叶子”作主语,更能体现表述对象和话题的一致性。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西湖、太湖、洞庭湖、洱海……这些名湖,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有的妩媚,①__________,有的浓妆,有的淡抹。唯独镜泊湖却另具一番情调,它妩媚、雄奇都谈不上,而是充满了古朴的野趣。坐在镜泊湖旁那种有着尖顶、回廊的木头房子里,推窗也可以看到一角的山色湖光。这个遥望不见一座塔、一道拱桥、一个亭台楼阁的巨大湖泊,自有一番“妙趣天然未夺真”的景象,它所具有的是一种粗犷的美、朴素的美。打个比方吧,她是在水乡浣纱时代的西子,而不是宫禁里“云鬓花颜金步摇”的杨贵妃。
镜泊湖的湖水很清,湖面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光摇曳。船腹下的图景又愈合起来。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面大湖连串而成。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人们常常能发现惊喜。小船航行着,航行着,看来前头是岸了,谁知转一个弯,又是一面大湖。湖中有一个地方,又是放流木排的场地,巨木成筏,在湖面上载浮载沉。这样的景象,在其他人工修饰很多的名湖,也是难得一见的。
因为这个原因(或:因为湖曲折蜿蜒/因为湖形成原因特殊)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对偶、借代、排比 C.比拟、比喻、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解析】“它们有的妩媚……有的浓妆,有的淡抹”这是比拟,把这些湖当作美人来写;同时三个“有的……”也构成排比;“湖面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这是比喻。文中没有“夸张”和“借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照应前面的“巨镜”。②原文将“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也更好地展现出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
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②________________,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排比、对偶B.设问、排比、借代C.设问、反问、对偶D.比喻、反问、借代【解析】“雨珠……好像散落的水晶”是比喻;“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是反问;“在一片翠绿中间”,“翠绿”是借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比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背景,原句与改句,金太阳第380页,真题演练,真题演练1,句式变化,成分位置变化,表达效果的不同,对点精练1,对点精练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微观,思维角度,修辞手法,句式特点,文体特点,人称使用,精妙用词,描写角度,链接高考,真题体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