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 第6单元测试(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 第六单元测试(含答案),共6页。
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嗔怪(chēng) 逞能(chěn) 怨怅(chàng) 箪食壶浆(dān)
B.麈尾(zhǔ) 戗金(qiàng) 恁地(nèn) 顿开茅塞(sè)
C.桑梓(zhǐ) 侥幸(jiǎo) 撮弄(cuō) 面面厮觑(qù)
D.愧赧(lǎn) 作揖(yī) 岔气(chà) 不省人事(xǐng)
【点拨】A项,“嗔”应读chēn,“逞”应读chěnɡ;C项,“梓”应读zǐ;D项,“赧”应读nǎ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歇息 心窍 拜谒 如雷惯耳 B.分晓 星宿 傲慢 规规矩矩
C.勾当 颠到 疏懒 屏人促席 D.聒躁 见教 筵席 尖嘴猴腮
【点拨】A项,惯—贯;C项,到—倒;D项,躁—噪。
3.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________,且将它________地挥洒出来。这________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地起来,________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滋味 淋漓尽致 恰是 遛 B.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踱
C.韵味 尽情尽兴 便是 遛 D.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的突出成绩。
B.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
C.考生在考场上专心地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们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D.纪录片《创新中国》不仅展示了当前我国已经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更凝聚了新的时代精神。
【点拨】A项,两面对一面,可改为“关键看他能否做出突出成绩”;B项,成分残缺,应在“发展”后加“的壮丽史诗(诗篇)”;C项,不合逻辑,可将“都”改为“不”。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智取生辰纲》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B.《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本文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等手法生动描绘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C.《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本文赞扬了刘备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孔明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D.《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点拨】《三顾茅庐》着重刻画了具有非凡政治才能的诸葛亮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
6.诗文名句默写。(8分)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李商隐《无题》一诗中运用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表明思念不止、绵绵无尽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心持家国情怀,肩担时代重任,善养“浩然之气”,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何为浩然正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种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胆气。
7.请根据《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前后情节的内容,简要说说晁盖的死因,以及死后梁山泊易主的情况。(3分)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
示例:晁盖征讨曾头市,被史文恭射伤致死。卢俊义最终“捉得射死我的”那个人,但是没能做梁山泊主。宋江手下的李逵等兄弟不服卢俊义,宋江与卢俊义抓阄分别攻打两座城池,先破者为梁山泊主,结果宋江攻下了两座城池,做了梁山泊主。
8.“拱手礼”是我国传统的见面礼仪。如图所示,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根据见面拱手行礼的人演化而来。小欣和小雅谈论这个话题时出现了以下情境,请你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6分)
小欣:①听说行拱手礼时,男女左右手叠放的位置不一样?
小雅:是的,不一样。见面行拱手礼时,因为古代男子行礼以左为尊,所以男子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而女士则正好相反。还有,如果为丧事行拱手礼,男子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女士则正好相反。
小欣:行拱手礼讲究这么多,实在是太麻烦了,还是握手更方便。
小雅:我觉得还是行拱手礼更好。一是因为②从讲卫生、注意健康的角度讲,行“拱手礼”不会发生任何接触,避免了传染,有益于健康;二是因为③“拱手礼”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面行“拱手礼”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和尹从事懋泛洞庭(5分)
[唐]张 说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注释】此诗是作者被贬岳州刺史时所作。
9.诗歌第一句是如何描绘景物特点的?(2分)
第一句写湖水,从近到远横向铺展,描平远之景,突出水面的浩渺、广阔。
10.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都引用了伊尹的“梦里乘舟到日边”的典故,它在两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相同。两首诗歌都有“借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的作用。两位诗人都借这个典故表达了在政治失意、仕途不顺时对前途的希望与理想的执着追求。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伊尹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事迹,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张说运用典故,意气昂扬地抒发了对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
(二)(12分)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①,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③,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④,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⑤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⑥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⑦于来世者何如哉!
(节选自曾巩《墨池记》,有删改)
【注释】①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②强以仕:勉强要(他)做官。③徜徉肆恣:尽情游览。④所能:能够达到这种地步。⑤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⑥章:同“彰”,显著。⑦被:影响。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池水尽黑( 全部,都 ) (2)以娱其意( 使……快乐 )
(3)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难道 ) (4)推王君之心( 推测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有地隐然而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盖亦 以精力自致者/不以物喜
D.羲之之书晚乃善/乃不知有汉
【点拨】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C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那么他能达到这种地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14.同是应友人之邀而作的“记”,本文与《岳阳楼记》在表达方法上有何不同?(4分)
本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很多。它不是记叙后再发议论,而是记叙、议论交错使用,浑然一体,以实现规劝人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的意图。《岳阳楼记》的重心不在记楼,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较多的篇幅写了岳阳楼变幻莫测的景色,进而以议论点出“古仁人之心”,借以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参考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张芝的精神,所以也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现在说)这是王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
当王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愉快。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种地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三)追 鱼(14分)
相裕亭
①到宁波去参加一个文学活动的那天下午,已近黄昏,问会务组的工作人员:“此处有江,叫什么江?”对方说:“姚江。”
②晚饭后,我想到姚江的夜景,应该是另一番景致,便约了几位外地作家,再到江边观夜景。我们在江边看夜钓者,他们或打着手电,或借助江边的灯光,引诱江中的鱼儿借光觅食。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位小伙子钓上一条小羊羔似的大草鱼,大家举起手机拍照时,小伙子竟然把那条大鱼当作婴儿宝贝一样抱在怀里,喜不自禁地摆出各种姿势让我们拍照。
③沿着江边的步行道,继续往前面行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远处,城市霓虹闪烁;近处,夜色静谧温柔。忽然,听到河堤不远处的树林里有女人在唱歌。她唱的是越剧还是沪剧、甬剧(宁波当地的剧种)?我们几个东北、河北、广东、安徽、江苏来的作家都听不懂。但是那种吴侬软语,自带优雅,委婉动听。我们闻歌声前往,且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步伐。
④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独自坐在江边一处运动器材上放声歌唱时,大家忽而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到她。当我们爬上一个陡坡,围到那个女人跟前,静静地听她唱歌时,那女人如同没有看到我们似的,依然沉醉在她的歌声中。直至她把那首我们都听不懂歌词的歌唱完,我们为她鼓掌,她才莞尔一笑。
⑤我们问她唱的是不是甬剧?她说不是甬剧是沪剧。我们不懂甬剧、沪剧,但我们都觉得她唱得好听,让她再唱一曲,她问我们:“唱什么?”有人说唱《梁祝》,有人说唱《黛玉葬花》。那女子说:“这河里有鱼,我就给你们唱一段越剧《追鱼》吧。”我们鼓掌,齐声说好。
⑥我们一帮子外来客,毫无目的地在江边游追,突然间遇到那样一个爱唱歌、而又会唱歌的小女人,听懂听不懂她的歌声都是一件愉悦的事。可她一曲《追鱼》唱罢,又自我选了一曲《挑花灯》,更加忘情地为我们唱起来,其间,她还摆弄起纤细的兰花指,一招一式地给我们表演舞台上的动作呢。
⑦接下来我们与她聊天,得知她不是宁波人而是上海那边过来的,她在儿子家看孙子。大家惊讶一下,没料到眼前这位歌声甜美的女人已是一位奶奶了。她告诉我们她年轻的时候在上海那边街道上工作,经常登台表演节目。
⑧她说:“白天在家看护孙子,晚上儿子、儿媳妇都回来了,自个儿出来自娱自乐一会儿。”
⑨我问她:“小孙子多大啦?”她说:“三岁。”
⑩我说:“三岁就能听懂你的歌声了,你白天在家可以唱给小孙子听。”
⑪她说:“不行的,儿媳妇不让唱那种饶舌的沪剧、越剧给小孙子听,要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那类儿歌。”
⑫说到这里,她的话语突然变少,以致埋下头去,半天无语。
⑬想必,她是一肚子歌,无处歌唱。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9期,有删改)
15.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2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描写了江边环境的静谧美好,烘托了我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16.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她”的形象特征。(4分)
①优雅大方(美丽):她的歌声吴侬软语,自带优雅,委婉动听;②热爱艺术:“如同没有看到我们似的,依然沉醉在她的歌声中”;③孤独寂寞:“儿媳妇不让唱那种饶舌的沪剧……”“想必,她是一肚子歌,无处歌唱”;④热爱生活:晚上自个儿出来自娱自乐一会儿,给自己的生活保留着空间;⑤造诣颇深:“摆弄起纤细的兰花指,一招一式……”很专业,会唱沪剧、越剧。(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17.分析标题“追鱼”的作用。(4分)
①由参观夜钓者钓鱼到循着歌声遇到唱戏的女人再到她唱《追鱼》,“追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追鱼”富有深意,表面是指“我们”一行人沿河观景,暗指女子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赞美了“她”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着与热爱;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引发读者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思考。
18.联系全文,探究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4分)
①“女子”在沪剧上有着极深的造诣,她热爱着戏剧表演,也渴望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接纳和关注;②儿媳不让她对着孙子唱沪剧,代表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点出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③这是作者对“女子”心境的揣摩,委婉地表达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忧,引发人们探寻传统文化艺术出路的思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四)深触经典的灵魂(12分)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追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类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人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阅读选文,将文章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3分)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文章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的中心论点 ;再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证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原因(为什么要深触经典的灵魂),_然后从反面论述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必要性(碎片化阅读的缺点)。最后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中心论点。
20.选文以“深触经典的灵魂”为标题,有什么妙处?(3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1.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举例论证。以《红楼梦》这样一部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为例,具体论证了“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22.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一: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叙述的是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与本文观点相符;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不符合本文论点。
三、作文(50分)
23.人间百态,皆是美好:飞雪中,一簇傲然挺立的寒梅;晨光中,同学们扬起求知的脸庞;战疫中,白衣天使们逆行出征的身影……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事、景、物都在展现着自己的姿态,成为美好的存在。这些美好的存在让我们悄然改变:或者读出了深情,或者拥有了梦想,或者懂得了诗意……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最美的姿态 题目二:因你,我变得________
要求:①如果选择题目二,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嗔怪(chēng) 逞能(chěn) 怨怅(chàng) 箪食壶浆(dān)
B.麈尾(zhǔ) 戗金(qiàng) 恁地(nèn) 顿开茅塞(sè)
C.桑梓(zhǐ) 侥幸(jiǎo) 撮弄(cuō) 面面厮觑(qù)
D.愧赧(lǎn) 作揖(yī) 岔气(chà) 不省人事(xǐng)
【点拨】A项,“嗔”应读chēn,“逞”应读chěnɡ;C项,“梓”应读zǐ;D项,“赧”应读nǎ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歇息 心窍 拜谒 如雷惯耳 B.分晓 星宿 傲慢 规规矩矩
C.勾当 颠到 疏懒 屏人促席 D.聒躁 见教 筵席 尖嘴猴腮
【点拨】A项,惯—贯;C项,到—倒;D项,躁—噪。
3.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________,且将它________地挥洒出来。这________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地起来,________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滋味 淋漓尽致 恰是 遛 B.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踱
C.韵味 尽情尽兴 便是 遛 D.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的突出成绩。
B.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
C.考生在考场上专心地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们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D.纪录片《创新中国》不仅展示了当前我国已经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更凝聚了新的时代精神。
【点拨】A项,两面对一面,可改为“关键看他能否做出突出成绩”;B项,成分残缺,应在“发展”后加“的壮丽史诗(诗篇)”;C项,不合逻辑,可将“都”改为“不”。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智取生辰纲》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B.《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本文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等手法生动描绘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C.《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本文赞扬了刘备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孔明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D.《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点拨】《三顾茅庐》着重刻画了具有非凡政治才能的诸葛亮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
6.诗文名句默写。(8分)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李商隐《无题》一诗中运用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表明思念不止、绵绵无尽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心持家国情怀,肩担时代重任,善养“浩然之气”,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何为浩然正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种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胆气。
7.请根据《水浒传》第五十九回“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前后情节的内容,简要说说晁盖的死因,以及死后梁山泊易主的情况。(3分)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
示例:晁盖征讨曾头市,被史文恭射伤致死。卢俊义最终“捉得射死我的”那个人,但是没能做梁山泊主。宋江手下的李逵等兄弟不服卢俊义,宋江与卢俊义抓阄分别攻打两座城池,先破者为梁山泊主,结果宋江攻下了两座城池,做了梁山泊主。
8.“拱手礼”是我国传统的见面礼仪。如图所示,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根据见面拱手行礼的人演化而来。小欣和小雅谈论这个话题时出现了以下情境,请你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6分)
小欣:①听说行拱手礼时,男女左右手叠放的位置不一样?
小雅:是的,不一样。见面行拱手礼时,因为古代男子行礼以左为尊,所以男子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而女士则正好相反。还有,如果为丧事行拱手礼,男子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女士则正好相反。
小欣:行拱手礼讲究这么多,实在是太麻烦了,还是握手更方便。
小雅:我觉得还是行拱手礼更好。一是因为②从讲卫生、注意健康的角度讲,行“拱手礼”不会发生任何接触,避免了传染,有益于健康;二是因为③“拱手礼”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面行“拱手礼”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和尹从事懋泛洞庭(5分)
[唐]张 说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注释】此诗是作者被贬岳州刺史时所作。
9.诗歌第一句是如何描绘景物特点的?(2分)
第一句写湖水,从近到远横向铺展,描平远之景,突出水面的浩渺、广阔。
10.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都引用了伊尹的“梦里乘舟到日边”的典故,它在两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相同。两首诗歌都有“借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的作用。两位诗人都借这个典故表达了在政治失意、仕途不顺时对前途的希望与理想的执着追求。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伊尹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事迹,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张说运用典故,意气昂扬地抒发了对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
(二)(12分)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①,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③,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④,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⑤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⑥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⑦于来世者何如哉!
(节选自曾巩《墨池记》,有删改)
【注释】①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②强以仕:勉强要(他)做官。③徜徉肆恣:尽情游览。④所能:能够达到这种地步。⑤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⑥章:同“彰”,显著。⑦被:影响。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池水尽黑( 全部,都 ) (2)以娱其意( 使……快乐 )
(3)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难道 ) (4)推王君之心( 推测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有地隐然而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盖亦 以精力自致者/不以物喜
D.羲之之书晚乃善/乃不知有汉
【点拨】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C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那么他能达到这种地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14.同是应友人之邀而作的“记”,本文与《岳阳楼记》在表达方法上有何不同?(4分)
本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很多。它不是记叙后再发议论,而是记叙、议论交错使用,浑然一体,以实现规劝人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的意图。《岳阳楼记》的重心不在记楼,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较多的篇幅写了岳阳楼变幻莫测的景色,进而以议论点出“古仁人之心”,借以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参考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张芝的精神,所以也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现在说)这是王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
当王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愉快。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种地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三)追 鱼(14分)
相裕亭
①到宁波去参加一个文学活动的那天下午,已近黄昏,问会务组的工作人员:“此处有江,叫什么江?”对方说:“姚江。”
②晚饭后,我想到姚江的夜景,应该是另一番景致,便约了几位外地作家,再到江边观夜景。我们在江边看夜钓者,他们或打着手电,或借助江边的灯光,引诱江中的鱼儿借光觅食。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位小伙子钓上一条小羊羔似的大草鱼,大家举起手机拍照时,小伙子竟然把那条大鱼当作婴儿宝贝一样抱在怀里,喜不自禁地摆出各种姿势让我们拍照。
③沿着江边的步行道,继续往前面行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远处,城市霓虹闪烁;近处,夜色静谧温柔。忽然,听到河堤不远处的树林里有女人在唱歌。她唱的是越剧还是沪剧、甬剧(宁波当地的剧种)?我们几个东北、河北、广东、安徽、江苏来的作家都听不懂。但是那种吴侬软语,自带优雅,委婉动听。我们闻歌声前往,且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步伐。
④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独自坐在江边一处运动器材上放声歌唱时,大家忽而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到她。当我们爬上一个陡坡,围到那个女人跟前,静静地听她唱歌时,那女人如同没有看到我们似的,依然沉醉在她的歌声中。直至她把那首我们都听不懂歌词的歌唱完,我们为她鼓掌,她才莞尔一笑。
⑤我们问她唱的是不是甬剧?她说不是甬剧是沪剧。我们不懂甬剧、沪剧,但我们都觉得她唱得好听,让她再唱一曲,她问我们:“唱什么?”有人说唱《梁祝》,有人说唱《黛玉葬花》。那女子说:“这河里有鱼,我就给你们唱一段越剧《追鱼》吧。”我们鼓掌,齐声说好。
⑥我们一帮子外来客,毫无目的地在江边游追,突然间遇到那样一个爱唱歌、而又会唱歌的小女人,听懂听不懂她的歌声都是一件愉悦的事。可她一曲《追鱼》唱罢,又自我选了一曲《挑花灯》,更加忘情地为我们唱起来,其间,她还摆弄起纤细的兰花指,一招一式地给我们表演舞台上的动作呢。
⑦接下来我们与她聊天,得知她不是宁波人而是上海那边过来的,她在儿子家看孙子。大家惊讶一下,没料到眼前这位歌声甜美的女人已是一位奶奶了。她告诉我们她年轻的时候在上海那边街道上工作,经常登台表演节目。
⑧她说:“白天在家看护孙子,晚上儿子、儿媳妇都回来了,自个儿出来自娱自乐一会儿。”
⑨我问她:“小孙子多大啦?”她说:“三岁。”
⑩我说:“三岁就能听懂你的歌声了,你白天在家可以唱给小孙子听。”
⑪她说:“不行的,儿媳妇不让唱那种饶舌的沪剧、越剧给小孙子听,要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那类儿歌。”
⑫说到这里,她的话语突然变少,以致埋下头去,半天无语。
⑬想必,她是一肚子歌,无处歌唱。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9期,有删改)
15.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2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描写了江边环境的静谧美好,烘托了我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16.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她”的形象特征。(4分)
①优雅大方(美丽):她的歌声吴侬软语,自带优雅,委婉动听;②热爱艺术:“如同没有看到我们似的,依然沉醉在她的歌声中”;③孤独寂寞:“儿媳妇不让唱那种饶舌的沪剧……”“想必,她是一肚子歌,无处歌唱”;④热爱生活:晚上自个儿出来自娱自乐一会儿,给自己的生活保留着空间;⑤造诣颇深:“摆弄起纤细的兰花指,一招一式……”很专业,会唱沪剧、越剧。(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17.分析标题“追鱼”的作用。(4分)
①由参观夜钓者钓鱼到循着歌声遇到唱戏的女人再到她唱《追鱼》,“追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追鱼”富有深意,表面是指“我们”一行人沿河观景,暗指女子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赞美了“她”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着与热爱;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引发读者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思考。
18.联系全文,探究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4分)
①“女子”在沪剧上有着极深的造诣,她热爱着戏剧表演,也渴望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接纳和关注;②儿媳不让她对着孙子唱沪剧,代表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点出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③这是作者对“女子”心境的揣摩,委婉地表达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忧,引发人们探寻传统文化艺术出路的思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四)深触经典的灵魂(12分)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追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类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人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阅读选文,将文章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3分)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文章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的中心论点 ;再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证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原因(为什么要深触经典的灵魂),_然后从反面论述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必要性(碎片化阅读的缺点)。最后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中心论点。
20.选文以“深触经典的灵魂”为标题,有什么妙处?(3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1.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举例论证。以《红楼梦》这样一部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为例,具体论证了“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22.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一: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叙述的是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与本文观点相符;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不符合本文论点。
三、作文(50分)
23.人间百态,皆是美好:飞雪中,一簇傲然挺立的寒梅;晨光中,同学们扬起求知的脸庞;战疫中,白衣天使们逆行出征的身影……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事、景、物都在展现着自己的姿态,成为美好的存在。这些美好的存在让我们悄然改变:或者读出了深情,或者拥有了梦想,或者懂得了诗意……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最美的姿态 题目二:因你,我变得________
要求:①如果选择题目二,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