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复习练习题
展开第二章 第四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4分
[知识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知识点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知识点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位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90.4%。据此完成第1~2题。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 B.风力强盛
C.土质疏松 D.高原地貌
2.现代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 )
①营造宫殿、建御花园 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 ③开荒弃荒,轮荒耕作 ④退耕还草
⑤植树护坡、打坝建库 ⑥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⑥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因为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谷发育,从而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第2题,修筑梯田、开荒弃荒、露天开矿是黄土高原现代植被破坏的人为原因,而营造宫殿、建御花园是属于历史上植被破坏的人为原因。退耕还草和植树护坡、打坝建库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知识点1、2](2021年山东枣庄月考)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地面沉降
4.该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容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小,河道泥沙淤积少 B.径流量增大,季节变化减少
C.输沙量增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有利于内河航运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河流中游汛期(7—9月)月平均输沙量接近1亿吨,说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第4题,该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易导致下游输沙量增大,水库和河道泥沙淤积。
[知识点3](2021年山东日照期中)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下图示意淤地坝结构。据此完成第5~6题。
5.淤地坝的作用是( )
A.沿等高线修筑,可以截流蓄水 B.在沟道中修建,用于淤泥造地
C.呈品字形排列,利于树木成活 D.在沟道中修建,用于稳定沟坡
6.淤地坝造成的影响是( )
A.水库发电能力增强 B.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速变慢
C.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减少 D.下游“地上河”进一步抬升
【答案】5.B 6.B 【解析】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修建淤地坝可以拦水拦沙,拦截的水分经泄水涵洞排除,不能截流蓄水,且图中未显示出沿等高线修建;淤地坝在沟道中修建,用于淤泥造地,后期淤泥处可变成耕地,增加耕地面积,还有利于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减轻洪涝灾害;材料中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淤地坝呈品字形排列;淤地坝不属于坡面措施。第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修建淤地坝可以拦截泥沙,导致河流中的含沙量减少,有利于缓解下游“地上河”进一步抬升,也使得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量减少,三角洲的增速变慢;淤地坝可以拦水拦沙,拦截的水分经泄水涵洞排出,因此河流水量变化不大,对水库发电能力影响不大;淤地坝对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
[知识点3]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第7~8题。
7.对图示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
A.a地——种草护坡 B.b地——沟头防护
C.c地——打坝建库 D.d地——修筑梯田
8.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黄土塬,其治理措施主要是平整土地,建防护林网;b为缓坡,可修筑梯田;c为沟谷,其治理措施是打坝建库,拦泥蓄水;d为陡坡,应种草护坡。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丙、丁两地位于阴坡,采光差;甲、乙两地相比,乙地位于山脊上,不易积水。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知识点1、3]9.(2021年江苏泰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图甲为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乙为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甲 乙
材料二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为主,如修建梯田、淤地坝,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生物措施为主,但必须与修建梯田、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6分)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8分)
(3)在图甲的①②两地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理由。(6分)
【答案】(1)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黄土高原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夏季风为东南风,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多;受夏季风影响小的地区降水少,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2)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降水量在300~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但仍然保持较低水平,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年降水量在450~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迅速提高,土壤侵蚀强度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较小。
(3)①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①地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地形较破碎的地方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②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②地年降水量为300~450毫米,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土壤侵蚀强度高,应以工程措施为主;该地降水量较小,应选择需水量较少的植被。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3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区域认知](2021年山东威海月考)“黄土坡、黄土塬,沟里头望不到外头的天……”歌词中的“黄土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开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黄土塬地貌等高线图,完成第1~2题。
1.下图为该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图中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 )
A.冬季狂风 B.植被破坏
C.农业生产 D.夏季暴雨
2.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夏季暴雨冲刷,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动力因素,D项正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体现出的是流水侵蚀作用,与风力侵蚀无关;植被破坏、农业生产属于人为因素。第2题,甲处等高线向高处凸,为谷地,应打坝淤地;乙处等高线较稀疏,为缓坡,可整修梯田,①②正确;丙处等高线稀疏,为塬面,应平整土地;丁处等高线密集,为陡坡,应封坡植树种草。
[综合思维](2022年江苏常州期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指数值越大示意植被覆盖越佳。图甲为2000—2016年黄土高原植被NDVI年际变化趋势,图乙为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NDVI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3~4题。
甲
乙
3.据图可知( )
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态与退耕还林政策无关
B.不同类型植被NDVI减少趋势均高于增加趋势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态整体上趋于不断改善
D.黄土高原植被NDVI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4.推测黄土高原NDVI空间分布特点与成因分别是( )
A.西北NDVI值相对较高、气候干旱
B.西北NDVI值相对较低、农田较多
C.东南NDVI值相对较高、森林较多
D.东南NDVI值相对较低、气候湿润
【答案】3.C 4.C 【解析】第3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指数值越大示意植被覆盖越佳”可知,黄土高原的NDVI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状态变好,整体上趋于不断改善;根据图乙可知,耕地存在显著减少和不显著减少,林地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态与退耕还林政策有关;耕地、林地、草地和灌木增加趋势均高于减少的趋势。第4题,NDVI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降水量大有利于植被的生长。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夏季风为东南风,因此东南NDVI值应相对较高,对应的成因是气候湿润,植被生长茂盛,森林较多;西北NDVI值应相对较低,对应的成因是气候干旱,植被生长条件较差。
[人地协调观](2021年山西朔州期末)鱼鳞坑是在山坡上修筑的半月状蓄水小坑,呈鱼鳞状品字形排列。下图是鱼鳞坑景观图和鱼鳞坑纵剖面模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建鱼鳞坑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
A.拦截坡面径流 B.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
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D.提高植被存活率
6.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鱼鳞坑的是( )
A.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鱼鳞坑是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建鱼鳞坑是坡面水土保持的一项工程治理措施,坑内可以植树种草;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最终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提高植被存活率,促进林木生长;而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少风力方面作用较小。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鱼鳞坑主要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应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综合思维](2021年河北邯郸调研)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治沟造地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集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等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已经完成预期目标,但因村民外出务工导致约20%的新造地撂荒。据此完成第7~9题。
7.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但没取得理想效果的是( )
A.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粮食产量
C.增加林草面积 D.遏制水土流失
8.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评估,第二阶段治理措施的弊端主要是( )
A.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B.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C.植被覆盖率高,易发火灾 D.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欠佳
9.针对新造地撂荒引起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粮食进口
C.鼓励农地流转 D.完善水利设施
【答案】7.D 8.B 9.C 【解析】第7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第一阶段措施实施之后,第二、第三阶段的措施相继实施,说明了第一阶段遏制水土流失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林草面积的增加只是开挖梯田之后可能会产生的效果。第8题,第二阶段退耕还林还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利于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耕地面积较少会影响粮食产量,但不会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耕地面积减少在短期内不利于当地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材料中没有给出与火灾有关的信息,无法对此进行分析和判断。第9题,农村劳动力流出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不足,加大开荒力度不现实,还可能进一步增加撂荒土地的面积;增加粮食进口,会导致国内生产粮食的竞争力下降,加大土地撂荒;鼓励农地流转,有利于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做法可取;完善水利设施与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关系不大。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人地协调观]10.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到寺前王小流域考察时搜集到的研究案例,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课题研究。(16分)
材料一 寺前王小流域境内总人口887人,面积11.3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9.2平方千米,林地覆盖面积2.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5公顷(其中基本农田76公顷,坡耕地129公顷),人均产粮448千克,人均纯收入860元/年。下表示意该流域部分统计数据。
土壤侵
蚀强度
1955年
5 200吨/千米2
2005年
8 500吨/千米2
人均
耕地
1970年
3.8亩
2005年
2.3亩
耕作方
式变化
1955—1980年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1981—2005年
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材料二 下图为寺前王小流域简图及其气候资料图。
(1)甲、乙、丙、丁四耕地中,灌溉条件最好的是__________,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__________。(4分)
(2)简述寺前王小流域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4分)
(3)根据上述信息,请你为寺前王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4)从寺前王小流域的案例探究学习中,你能得到哪些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4分)
【答案】(1)丁耕地 乙耕地
(2)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少;耕作不合理,农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
(3)退耕还(林)草,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学习地理;要从自然与人文的结构上探究地理原因,解决地理问题;要善于对多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综合训练题,共10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B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包括,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05~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