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5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5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共8页。
第五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山东临沂期末)格陵兰岛约8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当地时间2021年8月14—16日,格陵兰岛高海拔处迎来了罕见的降雨,总降雨量约70亿吨。这是当地自1950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降雨。据此完成第1~2题。
1.格陵兰岛高海拔处降雨罕见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广布 B.水汽稀少
C.气温偏低 D.寒流强盛
2.此次强降雨会( )
A.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B.加快该岛冰川融化
C.增加全球淡水资源 D.增强冰面反射作用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格陵兰岛纬度较高,且高海拔处受地形影响气温更低,常年气温低于0 ℃,所以水蒸气很难形成液态雨水,多为固态降雪,C项正确。第2题,此次强降雨主要是由极端高温造成的,可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雨水温度高于0 ℃,释放热量会加快该岛冰川融化,B项正确;冰川融化会使陆地固体淡水资源减少;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减少,冰面反射作用会被削弱。
我国很多古诗词和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据此完成第3~4题。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 )
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③土壤肥力与植物生产量有关 ④热带雨林中的土壤最肥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地理原理、规律与成语或诗句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水到渠成,水滴石穿
B.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D.地方性分异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落红可以转化为土壤,土壤又可以养护花,表达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①正确,②错误;“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更”说明落红转化为土壤,增加了土壤的肥力,更有利于花的生长,③正确;这句诗没有体现热带雨林,另外,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④错误。第4题,“水滴石穿”主要表达流水的侵蚀作用,A项错误;“松间”“清泉”体现了森林对水源的涵养作用,B项正确;“露似珍珠”主要由于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度低,水蒸气易形成露滴,C项错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高海拔的山上寺庙气温低,桃花开放时间晚,对应的地理原理应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项错误。
黑河流域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纵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图1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读图,完成第5~7题。
图1
5.影响春末野牛沟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坡向
C.水分 D.热量
6.据图判断,野牛沟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 )
A.呈单峰曲线变化 B.呈单调递增
C.呈双峰曲线变化 D.呈单调递减
7.推测野牛沟流域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5.D 6.A 7.B
【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春末野牛沟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较少,后续月份随着温度的升高,生物量越来越多,说明春末该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少的主要原因是热量不足,D项正确。第6题,据图判断,野牛沟流域3 180米处生物量较少,3 300米处生物量最多,3 400米处生物量最少,体现出该地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即呈单峰曲线变化,A项正确。第7题,生物量的变化受水分条件的影响,降水越多,植被生长越快,生物量增加得越多。图中显示,7月生物量增加量最多,所以可以推测野牛沟流域降水最多的月份是7月。
(2022年山东青岛期中)生物残骸在厌氧环境中易分解成低碳有机物,土壤中的产甲烷菌以低碳有机物为原料生产甲烷,甲烷被植物根系吸收,然后经植物体的通气组织排放给大气。新疆的淡水湖博斯腾湖和咸水湖艾比湖湖岸都有芦苇湿地分布,但芦苇生长状况不同。图2示意不同季节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向大气排放的甲烷量。据此完成第8~10题。
图2
8.影响两个湖岸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芦苇生物 B.土壤湿度
C.枯落物数量 D.太阳辐射
9.夏季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排放量都较大,可能是因为夏季两地( )
A.降水丰富 B.土壤含水量高
C.芦苇产量大 D.土壤质地改变
10.研究两个湖岸冬春季节土壤甲烷排放量的变化需要突出考虑( )
A.积雪厚度 B.冻融作用
C.水位变化 D.风沙影响
【答案】8.D 9.C 10.B
【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夏季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量大,冬季排放量小。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产甲烷菌活动活跃,从而生产更多的甲烷,且植被生长旺盛,向大气输送更多的甲烷,故D项正确。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湖岸芦苇生长状况不同。两个湖泊所在地全年降水量都较少;湖岸土壤全年含水量都较高;土壤质地是土壤的物理性质之一,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夏季新疆降水及冰雪融水补给较多,土壤湿润,土壤盐分较低,咸水湖湖岸土壤盐分对芦苇生长的抑制较弱,两个湖岸芦苇生长状况差异不大,导致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排放差异较小,故C项正确。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生物残骸在厌氧环境中易分解成低碳有机物。冬季土壤冻结,厌氧环境利于产甲烷菌制造甲烷,产生的甲烷封存在土壤中,浓度逐渐蓄积升高;春季表土解冻,冬季封存的甲烷释放,且表土解冻,植物根系复苏,利于甲烷向大气传输。积雪厚度、水位变化主要影响土壤湿度,风沙活动只是促进了甲烷的散失,所以与积雪厚度、水位变化、风沙影响等因素相比,冻融作用在冬春季节对土壤甲烷排放量的变化的影响更为突出,故B项正确。
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12.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答案】11.B 12.D
【解析】 第11题,读材料可知,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因此,可推测该公路应该位于新疆。新疆由于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冬季寒冷,降雪量大,持续时间长,因而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的原因最可能是路面积雪严重,故B项正确。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结合材料与题干,公路长500多千米,南端海拔约1 070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北端海拔约750米,说明公路南北两端海拔较低,中间穿越横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沟通了南疆与北疆。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应位于北疆,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位置,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灌丛荒漠带, D项正确。
(2021年辽宁丹东阶段测试)一般来说,受湿润气流影响明显的地区,植被垂直带为植被水平带的缩影。但秦岭北坡自下而上的植被垂直带和秦岭以北黄土区由南向北的植被水平带差异越来越大(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第13~15题。
图3
13.与锐齿栎相比,辽东栎林的习性是( )
A.喜温怕湿 B.耐寒耐旱
C.耐热耐湿 D.喜阴怕干
14.秦岭北坡山麓的地带性植被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5.导致秦岭北坡自下而上的植被垂直带和秦岭以北黄土区由南向北的植被水平带差异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
A.海拔高度的差异 B.水分条件的差异
C.热量条件的差异 D.光照条件的差异
【答案】13.B 14.C 15.B
【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从纬度地带性分异来看,辽东栎林所处的纬度高于锐齿栎的纬度位置;从垂直地带性分异来看,辽东栎林所处的海拔高于锐齿栎,故辽东栎林的习性耐寒耐旱,B项正确。第14题,秦岭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秦岭北坡山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15题,根据山地降水分布规律,秦岭北坡自下而上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秦岭以北黄土区由南向北出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景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水分条件差异的影响。
(2021年浙江模拟)南极“绿洲”不是指生长树木花草之地,而是指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泰勒谷(77°S,163°E)是一个典型的南极“绿洲”。这里地层稳定,谷地边坡陡峭,呈“U”形,谷内布满褐色或黑色细碎的砂石。谷底的邦尼湖表面冻结着一层2~3米厚的冰,冰下湖水含盐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水温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泰勒谷能成为典型的南极“绿洲”,主要是因为谷内( )
A.常年干旱少雪 B.气候温和湿润
C.狭管效应显著 D.地表砂石广布
17.邦尼湖湖水含盐量高主要是由于( )
A.谷底有裂隙与海洋相通 B.入湖河流众多
C.冰层厚且不断结冰升华 D.湖面蒸发过大
18.邦尼湖湖底水温较高主要是由于( )
A.地热资源丰富 B.表层厚冰保温
C.太阳辐射强烈 D.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16.C 17.C 18.B
【解析】第16题,泰勒谷内无冰雪不是因为无降雪,而是由于南极地区气候干燥,烈风天气多,泰勒谷的狭管效应更加大了风力,强风将少量的降雪吹走,故C项正确。第17题,由材料可知,泰勒谷地层稳定,说明底部无裂隙与海洋相通,A项错误;入湖河流众多能稀释湖水盐度,不是湖水含盐量高的原因,B项错误;由于气候极端寒冷,湖面结冰,盐分析出,使湖水盐度增大,加之烈风加剧湖面表层冰的升华,湖水又不断结冰,补充冰层的厚度,增大了冰面下湖水的含盐量,C项正确;由于湖面冰层较厚,湖水蒸发量小,D项错误。第18题,泰勒谷地层稳定,说明底部无裂隙,地热资源欠缺,A项错误;邦尼湖湖面有2~3米厚的冰层,阻挡了湖水与大气间的热交换,对湖水起到了保温作用,加之湖底盐度大,也减弱了湖水的对流,从而使湖底水温较高,故B项正确;泰勒谷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太阳辐射弱,C项错误;南极地区气候干燥,烈风天气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D项错误。
驯鹿迁徙时,大群的驯鹿小心翼翼地迈动着脚步,趁着漫长的极夜到来之前,到南方去寻找温暖、阳光和食物。图4为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驯鹿迁徙路线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迁徙路线)。读图,完成第19~20题。
图4
19.驯鹿寻找的“南方”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0.下列现象与驯鹿迁徙原因最相似的是( )
A.东非草原动物迁徙 B.候鸟的周期性迁徙
C.鲑鱼洄游到上游产卵 D.秘鲁近海鱼类丰富
【答案】19.D 20.B
【解析】第19题,图中箭头显示,驯鹿南迁至北纬60°以南地区,该地纬度较高,植被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D项正确。第20题,驯鹿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变化,这与候鸟在南、北方之间的迁徙类似,B项正确。东非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主要是随着雨带的移动寻找水源,A项错误。鲑鱼洄游的原因是产卵地和生长地之间的环境差异,属于动物习性,C项错误。秘鲁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是上升补偿流的影响,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2年广东阳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砂岩洞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遗迹,为地貌景观资源。四川盆地北部营山一片,受间歇性抬升和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了典型的低山区方山地貌。该类方山多阶梯状台地,方山顶部广阔平坦,多为农田。方山陡壁以及与台阶交接部位多发育砂岩洞穴,数量众多,分布集中,且一些砂岩洞穴洞径深长,具有较强的科普科研和旅游价值。砂岩洞穴之间干湿状况差异显著,可分为旱洞(a)和水洞(b)。图5示意砂岩洞穴景观。
图5
(1)结合材料,简述砂岩旱洞的演变过程。(6分)
(2)分析砂岩水洞中有大量积水的原因。(6分)
(3)方山顶部“一场大雨到处淹,十天无雨遍地旱”的现状突出,分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措施。(8分)
【答案】(1)①地壳间歇性缓升,使河流下切,众多的节理裂隙发育成两壁直立的深沟,深沟两边的谷坡逐渐变成陡崖,而山顶为坚硬砂岩层盖层,最终形成顶面平整,四周陡峭,呈阶梯状的方山地貌;②差异性风化,岩石内凹;③岩层卸荷剥离,洞穴空间增大。
(2)①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富,加之方山地势平坦,植被覆盖度好,地面拦截量多,利于地表水向地下下渗;②大气降水、地下水透过节理裂隙,向洞内汇集;③蓄水量增大,加速了岩石化学风化,洞底黏土等堆积物增多,加上洞顶崩落物,形成不透水层,洞穴水便不易渗漏。
(3)原因:方山顶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方山砂岩内部有裂隙,蓄水条件差,下渗强;土壤层厚度较薄,保水能力不足。措施:开挖水渠及兴修蓄水池收集雨水;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种植耐旱作物。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山地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一般来说,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从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但是在横断山区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图6所示)。在横断山区,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是地区代表性植被。这些地带性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而是被挤到半山腰,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
图6
(1)指出图中横断山区遭受影响而反常的部位。(2分)
(2)分析在未受影响的部位,东岸和西岸的植被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3)说明地理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带性基带的依据。(6分)
(4)分析东、西岸河谷自然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可能原因。(6分)
【答案】(1)寒温带暗针叶林以下部位(或3 100米以下部位)。
(2)西岸同类植被比东岸生长要好。西岸为阴坡,光照弱;未受影响条件下的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生长的海拔高。
(3)周边区域海拔高,该自然带和周边地区植被地带一样,属于典型基带发育起点;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上植被的发育满足垂直自然带谱发育标准;其以下自然带不符合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发育要求,而是发育了灌丛和草地。
(4)山体高大,水汽难以到达,东、西岸降水量差异小;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微观区域的山谷风加剧了谷底的干燥程度。
第五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山东临沂期末)格陵兰岛约8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当地时间2021年8月14—16日,格陵兰岛高海拔处迎来了罕见的降雨,总降雨量约70亿吨。这是当地自1950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降雨。据此完成第1~2题。
1.格陵兰岛高海拔处降雨罕见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广布 B.水汽稀少
C.气温偏低 D.寒流强盛
2.此次强降雨会( )
A.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B.加快该岛冰川融化
C.增加全球淡水资源 D.增强冰面反射作用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格陵兰岛纬度较高,且高海拔处受地形影响气温更低,常年气温低于0 ℃,所以水蒸气很难形成液态雨水,多为固态降雪,C项正确。第2题,此次强降雨主要是由极端高温造成的,可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雨水温度高于0 ℃,释放热量会加快该岛冰川融化,B项正确;冰川融化会使陆地固体淡水资源减少;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减少,冰面反射作用会被削弱。
我国很多古诗词和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据此完成第3~4题。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 )
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③土壤肥力与植物生产量有关 ④热带雨林中的土壤最肥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地理原理、规律与成语或诗句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水到渠成,水滴石穿
B.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D.地方性分异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落红可以转化为土壤,土壤又可以养护花,表达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①正确,②错误;“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更”说明落红转化为土壤,增加了土壤的肥力,更有利于花的生长,③正确;这句诗没有体现热带雨林,另外,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④错误。第4题,“水滴石穿”主要表达流水的侵蚀作用,A项错误;“松间”“清泉”体现了森林对水源的涵养作用,B项正确;“露似珍珠”主要由于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度低,水蒸气易形成露滴,C项错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高海拔的山上寺庙气温低,桃花开放时间晚,对应的地理原理应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项错误。
黑河流域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纵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图1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读图,完成第5~7题。
图1
5.影响春末野牛沟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坡向
C.水分 D.热量
6.据图判断,野牛沟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 )
A.呈单峰曲线变化 B.呈单调递增
C.呈双峰曲线变化 D.呈单调递减
7.推测野牛沟流域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5.D 6.A 7.B
【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春末野牛沟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较少,后续月份随着温度的升高,生物量越来越多,说明春末该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少的主要原因是热量不足,D项正确。第6题,据图判断,野牛沟流域3 180米处生物量较少,3 300米处生物量最多,3 400米处生物量最少,体现出该地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即呈单峰曲线变化,A项正确。第7题,生物量的变化受水分条件的影响,降水越多,植被生长越快,生物量增加得越多。图中显示,7月生物量增加量最多,所以可以推测野牛沟流域降水最多的月份是7月。
(2022年山东青岛期中)生物残骸在厌氧环境中易分解成低碳有机物,土壤中的产甲烷菌以低碳有机物为原料生产甲烷,甲烷被植物根系吸收,然后经植物体的通气组织排放给大气。新疆的淡水湖博斯腾湖和咸水湖艾比湖湖岸都有芦苇湿地分布,但芦苇生长状况不同。图2示意不同季节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向大气排放的甲烷量。据此完成第8~10题。
图2
8.影响两个湖岸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芦苇生物 B.土壤湿度
C.枯落物数量 D.太阳辐射
9.夏季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排放量都较大,可能是因为夏季两地( )
A.降水丰富 B.土壤含水量高
C.芦苇产量大 D.土壤质地改变
10.研究两个湖岸冬春季节土壤甲烷排放量的变化需要突出考虑( )
A.积雪厚度 B.冻融作用
C.水位变化 D.风沙影响
【答案】8.D 9.C 10.B
【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夏季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量大,冬季排放量小。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产甲烷菌活动活跃,从而生产更多的甲烷,且植被生长旺盛,向大气输送更多的甲烷,故D项正确。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湖岸芦苇生长状况不同。两个湖泊所在地全年降水量都较少;湖岸土壤全年含水量都较高;土壤质地是土壤的物理性质之一,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夏季新疆降水及冰雪融水补给较多,土壤湿润,土壤盐分较低,咸水湖湖岸土壤盐分对芦苇生长的抑制较弱,两个湖岸芦苇生长状况差异不大,导致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排放差异较小,故C项正确。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生物残骸在厌氧环境中易分解成低碳有机物。冬季土壤冻结,厌氧环境利于产甲烷菌制造甲烷,产生的甲烷封存在土壤中,浓度逐渐蓄积升高;春季表土解冻,冬季封存的甲烷释放,且表土解冻,植物根系复苏,利于甲烷向大气传输。积雪厚度、水位变化主要影响土壤湿度,风沙活动只是促进了甲烷的散失,所以与积雪厚度、水位变化、风沙影响等因素相比,冻融作用在冬春季节对土壤甲烷排放量的变化的影响更为突出,故B项正确。
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12.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答案】11.B 12.D
【解析】 第11题,读材料可知,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因此,可推测该公路应该位于新疆。新疆由于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冬季寒冷,降雪量大,持续时间长,因而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的原因最可能是路面积雪严重,故B项正确。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结合材料与题干,公路长500多千米,南端海拔约1 070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北端海拔约750米,说明公路南北两端海拔较低,中间穿越横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沟通了南疆与北疆。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应位于北疆,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位置,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灌丛荒漠带, D项正确。
(2021年辽宁丹东阶段测试)一般来说,受湿润气流影响明显的地区,植被垂直带为植被水平带的缩影。但秦岭北坡自下而上的植被垂直带和秦岭以北黄土区由南向北的植被水平带差异越来越大(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第13~15题。
图3
13.与锐齿栎相比,辽东栎林的习性是( )
A.喜温怕湿 B.耐寒耐旱
C.耐热耐湿 D.喜阴怕干
14.秦岭北坡山麓的地带性植被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5.导致秦岭北坡自下而上的植被垂直带和秦岭以北黄土区由南向北的植被水平带差异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
A.海拔高度的差异 B.水分条件的差异
C.热量条件的差异 D.光照条件的差异
【答案】13.B 14.C 15.B
【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从纬度地带性分异来看,辽东栎林所处的纬度高于锐齿栎的纬度位置;从垂直地带性分异来看,辽东栎林所处的海拔高于锐齿栎,故辽东栎林的习性耐寒耐旱,B项正确。第14题,秦岭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秦岭北坡山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15题,根据山地降水分布规律,秦岭北坡自下而上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秦岭以北黄土区由南向北出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景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水分条件差异的影响。
(2021年浙江模拟)南极“绿洲”不是指生长树木花草之地,而是指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泰勒谷(77°S,163°E)是一个典型的南极“绿洲”。这里地层稳定,谷地边坡陡峭,呈“U”形,谷内布满褐色或黑色细碎的砂石。谷底的邦尼湖表面冻结着一层2~3米厚的冰,冰下湖水含盐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水温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泰勒谷能成为典型的南极“绿洲”,主要是因为谷内( )
A.常年干旱少雪 B.气候温和湿润
C.狭管效应显著 D.地表砂石广布
17.邦尼湖湖水含盐量高主要是由于( )
A.谷底有裂隙与海洋相通 B.入湖河流众多
C.冰层厚且不断结冰升华 D.湖面蒸发过大
18.邦尼湖湖底水温较高主要是由于( )
A.地热资源丰富 B.表层厚冰保温
C.太阳辐射强烈 D.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16.C 17.C 18.B
【解析】第16题,泰勒谷内无冰雪不是因为无降雪,而是由于南极地区气候干燥,烈风天气多,泰勒谷的狭管效应更加大了风力,强风将少量的降雪吹走,故C项正确。第17题,由材料可知,泰勒谷地层稳定,说明底部无裂隙与海洋相通,A项错误;入湖河流众多能稀释湖水盐度,不是湖水含盐量高的原因,B项错误;由于气候极端寒冷,湖面结冰,盐分析出,使湖水盐度增大,加之烈风加剧湖面表层冰的升华,湖水又不断结冰,补充冰层的厚度,增大了冰面下湖水的含盐量,C项正确;由于湖面冰层较厚,湖水蒸发量小,D项错误。第18题,泰勒谷地层稳定,说明底部无裂隙,地热资源欠缺,A项错误;邦尼湖湖面有2~3米厚的冰层,阻挡了湖水与大气间的热交换,对湖水起到了保温作用,加之湖底盐度大,也减弱了湖水的对流,从而使湖底水温较高,故B项正确;泰勒谷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太阳辐射弱,C项错误;南极地区气候干燥,烈风天气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D项错误。
驯鹿迁徙时,大群的驯鹿小心翼翼地迈动着脚步,趁着漫长的极夜到来之前,到南方去寻找温暖、阳光和食物。图4为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驯鹿迁徙路线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迁徙路线)。读图,完成第19~20题。
图4
19.驯鹿寻找的“南方”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0.下列现象与驯鹿迁徙原因最相似的是( )
A.东非草原动物迁徙 B.候鸟的周期性迁徙
C.鲑鱼洄游到上游产卵 D.秘鲁近海鱼类丰富
【答案】19.D 20.B
【解析】第19题,图中箭头显示,驯鹿南迁至北纬60°以南地区,该地纬度较高,植被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D项正确。第20题,驯鹿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变化,这与候鸟在南、北方之间的迁徙类似,B项正确。东非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主要是随着雨带的移动寻找水源,A项错误。鲑鱼洄游的原因是产卵地和生长地之间的环境差异,属于动物习性,C项错误。秘鲁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是上升补偿流的影响,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2年广东阳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砂岩洞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遗迹,为地貌景观资源。四川盆地北部营山一片,受间歇性抬升和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了典型的低山区方山地貌。该类方山多阶梯状台地,方山顶部广阔平坦,多为农田。方山陡壁以及与台阶交接部位多发育砂岩洞穴,数量众多,分布集中,且一些砂岩洞穴洞径深长,具有较强的科普科研和旅游价值。砂岩洞穴之间干湿状况差异显著,可分为旱洞(a)和水洞(b)。图5示意砂岩洞穴景观。
图5
(1)结合材料,简述砂岩旱洞的演变过程。(6分)
(2)分析砂岩水洞中有大量积水的原因。(6分)
(3)方山顶部“一场大雨到处淹,十天无雨遍地旱”的现状突出,分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措施。(8分)
【答案】(1)①地壳间歇性缓升,使河流下切,众多的节理裂隙发育成两壁直立的深沟,深沟两边的谷坡逐渐变成陡崖,而山顶为坚硬砂岩层盖层,最终形成顶面平整,四周陡峭,呈阶梯状的方山地貌;②差异性风化,岩石内凹;③岩层卸荷剥离,洞穴空间增大。
(2)①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富,加之方山地势平坦,植被覆盖度好,地面拦截量多,利于地表水向地下下渗;②大气降水、地下水透过节理裂隙,向洞内汇集;③蓄水量增大,加速了岩石化学风化,洞底黏土等堆积物增多,加上洞顶崩落物,形成不透水层,洞穴水便不易渗漏。
(3)原因:方山顶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方山砂岩内部有裂隙,蓄水条件差,下渗强;土壤层厚度较薄,保水能力不足。措施:开挖水渠及兴修蓄水池收集雨水;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种植耐旱作物。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山地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一般来说,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从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但是在横断山区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图6所示)。在横断山区,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是地区代表性植被。这些地带性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而是被挤到半山腰,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
图6
(1)指出图中横断山区遭受影响而反常的部位。(2分)
(2)分析在未受影响的部位,东岸和西岸的植被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3)说明地理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带性基带的依据。(6分)
(4)分析东、西岸河谷自然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可能原因。(6分)
【答案】(1)寒温带暗针叶林以下部位(或3 100米以下部位)。
(2)西岸同类植被比东岸生长要好。西岸为阴坡,光照弱;未受影响条件下的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生长的海拔高。
(3)周边区域海拔高,该自然带和周边地区植被地带一样,属于典型基带发育起点;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上植被的发育满足垂直自然带谱发育标准;其以下自然带不符合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发育要求,而是发育了灌丛和草地。
(4)山体高大,水汽难以到达,东、西岸降水量差异小;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微观区域的山谷风加剧了谷底的干燥程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