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第1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第2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0页。
     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11-13题。(共8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下为公 事在人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B.选贤与能 与人为善 神情与苏、黄不属
    C.水波不兴 兴风作浪 谋闭而不兴
    D.讲信修睦 静以修身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因此人们不只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理解:这句话倡导大家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和子女,还要关心矜、寡、孤、独等弱势群体。
    【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理解:这句话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不是要占有它,而是希望能够物尽其用,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13.和谐社会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理想,但两家在治国主张上却有许多不同。从《大道之行也》看,儒家主张天下是公共的, ① , ② ;从下面的材料看,道家则主张消除人的心机, ③ , ④ ,使民众缺心机少欲望,以达到“无为而治”。(4分)
    【材料】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①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②,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③,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④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⑤。
    ——选自《道德经》
    注:①[贵]重视,珍视。②[不见可欲]不让欲望显露出来。同“现”,出现,显露。③[心]此处指心
    机、心思。④[知]同“智”,智慧。⑤[治]安定太平。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13-15题。(共 9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鄱阳山水名天下,而龙停溪最胜。众山面内,环拥林立,层峦叠嶂,烟云相连。苍藤 翠木,蒙络摇缀。……而大豁①横其前,众水入焉。旁有涌泉,雷辊②雹散。跳波急洑③,千 态万状。既停既平,循山而行。大者潴④为湖,小者聚为潭。如曳雪练,如卧白虹,沉沉无 声,尽水之变。
    每遇胜日,披风松下,待月竹间,观澜石上,行吟坐啸,纵意所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
    (选自北宋孙觌(dí)《鄱阳湖山水记》,有删改)
    注:①豁:开阔的山谷 ②辊(gǔn):很快地转动。
    ③洑:(fú)漩涡 ④潴(zhū):水流停聚的地方。
    13.学习古文,可借助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请根据提示完成图表。(3分)
    方 法
    理解词义
    字典查阅法
    “许”的义项:
    A.答应,允许 B.表示约数 C.这样 D.处所,地方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①“许”词义:选项
    “胜”的义项:
    A.能承担,能承受 B.尽 C.胜过,超过 D.优美的
    每遇胜日 ②
    “胜”词义:选 项
    课内知识迁移法
    斗折蛇行 “斗折”词义: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雷辊雹散③
    “雹散”词义:
    1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潭边的树和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理解:本句描写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生机盎然,体现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愉悦。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四周竹林的影子倒映在潭中石头上。
    理解:本句对潭中阳光和竹林影子的描写,突出了小石潭中景物丰富,充满生机。
    C.层峦叠嶂,烟云相连。
    翻译:悬崖层层,峭壁排排,(山间)烟雾与云气相接交织在一起。
    理解:龙停溪四周群山高大峻伟,山间烟云飘渺,深邃迷离。这些景象都体现出龙停溪的美丽。
    15.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笔记。(4分)
    一篇好的游记,应该具备三个写作要素。要素一:根据游踪记述游览见闻。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观。甲文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用了 ① 结合的手法,借游鱼状态 写出潭水的清澈;乙文中“跳波急洑”写出水流的 ② ,而“如卧白虹”,用比喻写 出水流的平缓,让人感受到水流形态的多样。要素三:写景同时,应寄寓“观感”,这是游 记的灵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 ③ 之情;“纵意所 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则让人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 ④ 之情。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7-9题。(共7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 伐竹取道 万道霞光
    B.与外人间隔 选贤与能 与游者相乐 与人为善
    C.屋舍俨然 怡然自乐 佁然不动 杂然相许
    D.妻子邑人 不独子其子 子固非鱼也 孺子可教
    8.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理解:人们没有私心,能珍惜劳动产品,做到货尽其用,这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
    9.请结合上面两个文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链接材料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①,甚畏有司②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③,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④,不朋党⑤,倜然⑥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节选自《荀子·强国》)
    ①〔挑〕同“佻”,苟且,浇薄,不稳重。 ②〔有司〕泛指官吏。 ③〔楛(kǔ)〕态度恶劣,不合礼仪。 ④〔比周〕结党营私。 ⑤〔朋党〕指同类的人为私利结成的集团。这里是结为朋党的意思。⑥〔倜(tì)然〕超然远离的样子。
    上面两个文段与链接材料所描述的美好社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桃花源记》中的“ ① ”与《大道之行也》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都体现出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桃花源记》中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链接材料中的“ ② ”都体现出民风淳朴的特点,《大道之行也》中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与链接材料中的“不比周,不朋党”都体现出 ③ 的特点。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 13-15 题。(共 8 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缘溪行 斗折蛇行 行将就木
    B. 与外人间隔 独与老翁别 事与愿违
    C. 问今是何世 是谓大同 自以为是
    D. 寻向所志 寻病终 不同寻常
    1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 起初, 洞口很狭窄, 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渔人心里顿时豁亮起来, 疑虑全消。
    理解: 渔人出于好奇走进了狭窄的山洞,结果发现洞的尽头是个村庄,所以有“柳 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觉。
    【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翻译:桃花源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理解: 渔人意外闯入桃花源, 桃花源里的百姓拿出好酒好饭来招待他,可见村中人真诚友善,热情好客。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 分)
    【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 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 “子之 哭也, 一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 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 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 小子③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 ①式: 通“轼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这里用作动词, 意为扶着轼。 ②舅: 公公。古代
    以“ 舅姑 ”称呼公婆。 ③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桃花源记》和材料中所叙之事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从“ ① , ② ”等语句可以看出,桃源中的人们过着 ③ 的生活,而陶渊明身处的 现实环境却与之相反,战乱频仍、污浊黑暗。 材料中,在墓地哀哭的妇人已因虎患 痛失三位亲人,却仍然居于山中不肯离开,其原因正如孔子所说: “ ④ 。 ”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三篇短文,完成13-15题。(共7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丙】
    兼足①天下之道在明②分。掩地表亩③,刺屮殖谷④,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进事长功⑤,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⑥ 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⑦,兼而爱之,兼而制⑧之,岁虽凶败水旱⑨,使百姓无冻馁⑩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节选自《荀子·富国》)

    【注】 ①[兼足] 都很富足。②[明] 明确。③[掩地表亩] 开垦田地,画好地界。④[刺屮殖谷] 除草种植农作物。⑤[进事长功] 促进生产,增加收益。 ⑥[率] 同“帅”,行政长官。⑦[兼而覆之] 庇护所有的民众。 ⑧[制] 管理。⑨[凶败水旱] 旱涝年岁,饥荒欠收。⑩[冻馁] 受冻挨饿。
    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大道之行 得道多助 津津乐道 B.外户而不闭 夜色入户 足不出户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舍身取义 D.复行数十步 不复出焉 山重水复14.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句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理解:人们厌恶那种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人,但也觉得没有必要事事争先。
    B.句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理解: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C.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理解:桃源中人一一向渔人介绍他们的见闻,渔人对桃源人的经历觉得十分惋惜。
    D.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理解:渔人一一向桃源中人叙述自己进入桃源的经过,桃源中人都非常惊叹。
    15.依据三篇短文的内容,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 分)
    陶渊明借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① ;孔子认为,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 ② ”;荀子则认为,要做到富国就要 ③ 。他们用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4-16题。(共7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惧 微不足道
    B.缘溪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缘无故
    C.处处志之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同道合
    D.便舍船 屋舍俨然 不舍昼夜
    1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以及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
    理解: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将这样的真人写进去,奇幻的故事又介入了真实成分,增添了文章神秘的色彩。
    16.根据上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链接材料】
    有法朗①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②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③,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法朗:和尚法号。②赍(jī):携带。③弊:压迫。
    《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花源是因为“ ① ”,链接材料中人们来到雁门山的原因是“ ② ”,两篇文章都寄寓了人们 ③ 。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马说》,完成第11–13题。(共8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万全之策 B.走为上策 C.策马奔腾 D.出谋划策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候能够吃下一石粮食。
    理解:作者强调千里马食量惊人的特性,正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理解:作者认为千里马不如普通的马,因此心中充满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理解:这句话借“食马者不识千里马”,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
    13.根据上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②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③问,其奚④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达:通达,通晓。②大:大的(道理、原则)。③舍:放弃,不要。④奚:怎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统治者的愚妄浅薄,希望统治者能够 ① ;周敦颐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明了自己 ② 的志向;刘开认为要学有所成,就需“ ③ ”和“ ④ ”相结合。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取材于《礼记·礼运》)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③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④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取材于《孟子·梁惠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诋毁,埋怨。③上:国君。④非:错误。
    11.参考下列词义辨析方法,解释句中词语。(3分)
    辨析词义
    示 例
    语境推断法
    “不独亲其亲”中第二个“亲”是“父母”的意思,第一个“亲”是“ ① ”的意思。“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王”是“称王”的意思。
    成语关联法
    “男有分”中的“分”,可依据成语“安分守己”中的“分”,推测其意为“ ② ”。
    课内迁移法
    “水波不兴”中的“兴”是“起”的意思,迁移到“谋闭而不兴”中的“兴”,意思是“ ③ ”。
    12.对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理解:社会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成员间因此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理解:作为国君,如果关心百姓的话,那么百姓也会与他同甘共苦。
    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甲】文描述了以“ ① ”为核心内涵的大同社会,【乙】文则明确提出了“ ② , ③ ”的观点。(3分)
    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11-13题。(共8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下为公 事在人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B.选贤与能 与人为善 神情与苏、黄不属
    C.水波不兴 兴风作浪 谋闭而不兴
    D.讲信修睦 静以修身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因此人们不只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理解:这句话倡导大家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和子女,还要关心矜、寡、孤、独等弱势群体。
    【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理解:这句话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不是要占有它,而是希望能够物尽其用,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13.和谐社会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理想,但两家在治国主张上却有许多不同。从《大道之行也》看,儒家主张天下是公共的, ① , ② ;从下面的材料看,道家则主张消除人的心机, ③ , ④ ,使民众缺心机少欲望,以达到“无为而治”。(4分)
    【材料】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①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②,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③,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④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⑤。
    ——选自《道德经》
    注:①[贵]重视,珍视。②[不见可欲]不让欲望显露出来。同“现”,出现,显露。③[心]此处指心
    机、心思。④[知]同“智”,智慧。⑤[治]安定太平。
    11.答案:C(2分)
    12.答案:乙(2分)
    13.答案:①选举品德高尚的、有才干的人 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③填饱百姓的肚腹 ④削弱百姓意志,强健其体魄(4分。每空1分,用原文给一半分。第③④空所填内容次序不论,切合“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之意即可)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13-15题。(共 9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鄱阳山水名天下,而龙停溪最胜。众山面内,环拥林立,层峦叠嶂,烟云相连。苍藤 翠木,蒙络摇缀。……而大豁①横其前,众水入焉。旁有涌泉,雷辊②雹散。跳波急洑③,千 态万状。既停既平,循山而行。大者潴④为湖,小者聚为潭。如曳雪练,如卧白虹,沉沉无 声,尽水之变。
    每遇胜日,披风松下,待月竹间,观澜石上,行吟坐啸,纵意所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
    (选自北宋孙觌(dí)《鄱阳湖山水记》,有删改)
    注:①豁:开阔的山谷 ②辊(gǔn):很快地转动。
    ③洑:(fú)漩涡 ④潴(zhū):水流停聚的地方。
    13.学习古文,可借助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请根据提示完成图表。(3分)
    方 法
    理解词义
    字典查阅法
    “许”的义项:
    A.答应,允许 B.表示约数 C.这样 D.处所,地方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①“许”词义:选项
    “胜”的义项:
    A.能承担,能承受 B.尽 C.胜过,超过 D.优美的
    每遇胜日 ②
    “胜”词义:选 项
    课内知识迁移法
    斗折蛇行 “斗折”词义: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雷辊雹散③
    “雹散”词义:
    1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潭边的树和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理解:本句描写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生机盎然,体现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愉悦。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四周竹林的影子倒映在潭中石头上。
    理解:本句对潭中阳光和竹林影子的描写,突出了小石潭中景物丰富,充满生机。
    C.层峦叠嶂,烟云相连。
    翻译:悬崖层层,峭壁排排,(山间)烟雾与云气相接交织在一起。
    理解:龙停溪四周群山高大峻伟,山间烟云飘渺,深邃迷离。这些景象都体现出龙停溪的美丽。
    15.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笔记。(4分)
    一篇好的游记,应该具备三个写作要素。要素一:根据游踪记述游览见闻。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观。甲文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用了 ① 结合的手法,借游鱼状态 写出潭水的清澈;乙文中“跳波急洑”写出水流的 ② ,而“如卧白虹”,用比喻写 出水流的平缓,让人感受到水流形态的多样。要素三:写景同时,应寄寓“观感”,这是游 记的灵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 ③ 之情;“纵意所 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则让人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 ④ 之情。
    (三)(共9分)
    13.答案:① B ② D ③像冰雹一样散开
    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
    14.答案:B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15.示例:①动静(正面侧面) ②湍急(急速、迅疾等)
    ③落寞(孤寂、失意等) ④喜悦(陶醉、自得等)
    评分标准:共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鄱阳湖山水闻名天下,而龙停湖是其中最美的。众多的山面朝向它,群山树林环抱着它,悬崖层层,峭壁排排,(山间)烟雾与云气相接交织在一起。苍翠的藤蔓树木蒙盖缠绕,摇曳牵连。……有个开阔的山谷横亘在前面,众多水流进入其中。山谷旁有股涌出的泉水,像响雷一样飞快转动,像冰雹一样四散开来。跳动的波浪,湍急的漩涡,千态万状。(溪水的奔流)平缓之后,(溪水)就绕着山流淌。大股水流就汇聚为湖,小股水流就汇聚为潭,像摇曳的白练,像卧着的白色长虹,水流深沉,平静无声,穷尽水的变化形状。
    (我)每每遇上天气好的日子,就在松树下迎风而立,在竹林中等待月亮升起,在石上观察流泉飞瀑翻卷波澜,行走在树荫下吟诗,坐在山崖边长啸,随心所欲,任性旷放。即使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胜境,也比不上此处啊!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7-9题。(共7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 伐竹取道 万道霞光
    B.与外人间隔 选贤与能 与游者相乐 与人为善
    C.屋舍俨然 怡然自乐 佁然不动 杂然相许
    D.妻子邑人 不独子其子 子固非鱼也 孺子可教
    8.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理解:人们没有私心,能珍惜劳动产品,做到货尽其用,这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
    9.请结合上面两个文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链接材料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①,甚畏有司②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③,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④,不朋党⑤,倜然⑥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节选自《荀子·强国》)
    ①〔挑〕同“佻”,苟且,浇薄,不稳重。 ②〔有司〕泛指官吏。 ③〔楛(kǔ)〕态度恶劣,不合礼仪。 ④〔比周〕结党营私。 ⑤〔朋党〕指同类的人为私利结成的集团。这里是结为朋党的意思。⑥〔倜(tì)然〕超然远离的样子。
    上面两个文段与链接材料所描述的美好社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桃花源记》中的“ ① ”与《大道之行也》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都体现出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桃花源记》中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链接材料中的“ ② ”都体现出民风淳朴的特点,《大道之行也》中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与链接材料中的“不比周,不朋党”都体现出 ③ 的特点。
    (三)(共7分)
    7.答案:C
    (2分)
    8.答案:丙
    (2分)
    9. ①答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答案示例: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
    ③答案示例:社会安定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 13-15 题。(共 8 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缘溪行 斗折蛇行 行将就木
    B. 与外人间隔 独与老翁别 事与愿违
    C. 问今是何世 是谓大同 自以为是
    D. 寻向所志 寻病终 不同寻常
    1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 起初, 洞口很狭窄, 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渔人心里顿时豁亮起来, 疑虑全消。
    理解: 渔人出于好奇走进了狭窄的山洞,结果发现洞的尽头是个村庄,所以有“柳 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觉。
    【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翻译:桃花源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理解: 渔人意外闯入桃花源, 桃花源里的百姓拿出好酒好饭来招待他,可见村中人真诚友善,热情好客。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 分)
    【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 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 “子之 哭也, 一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 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 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 小子③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 ①式: 通“轼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这里用作动词, 意为扶着轼。 ②舅: 公公。古代
    以“ 舅姑 ”称呼公婆。 ③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桃花源记》和材料中所叙之事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从“ ① , ② ”等语句可以看出,桃源中的人们过着 ③ 的生活,而陶渊明身处的 现实环境却与之相反,战乱频仍、污浊黑暗。 材料中,在墓地哀哭的妇人已因虎患 痛失三位亲人,却仍然居于山中不肯离开,其原因正如孔子所说: “ ④ 。 ”

    13.(2 分) B
    14.(2 分) 乙
    15.(4 分) 答案示例:①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或:“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等) ③宁静和谐、 安居乐业 ④苛政猛于虎也(评分说明:每空 1 分,合乎题意,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三篇短文,完成13-15题。(共7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丙】
    兼足①天下之道在明②分。掩地表亩③,刺屮殖谷④,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进事长功⑤,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⑥ 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⑦,兼而爱之,兼而制⑧之,岁虽凶败水旱⑨,使百姓无冻馁⑩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节选自《荀子·富国》)

    【注】 ①[兼足] 都很富足。②[明] 明确。③[掩地表亩] 开垦田地,画好地界。④[刺屮殖谷] 除草种植农作物。⑤[进事长功] 促进生产,增加收益。 ⑥[率] 同“帅”,行政长官。⑦[兼而覆之] 庇护所有的民众。 ⑧[制] 管理。⑨[凶败水旱] 旱涝年岁,饥荒欠收。⑩[冻馁] 受冻挨饿。
    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大道之行 得道多助 津津乐道 B.外户而不闭 夜色入户 足不出户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舍身取义 D.复行数十步 不复出焉 山重水复14.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句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理解:人们厌恶那种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人,但也觉得没有必要事事争先。
    B.句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理解: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C.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理解:桃源中人一一向渔人介绍他们的见闻,渔人对桃源人的经历觉得十分惋惜。
    D.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理解:渔人一一向桃源中人叙述自己进入桃源的经过,桃源中人都非常惊叹。
    15.依据三篇短文的内容,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 分)
    陶渊明借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① ;孔子认为,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 ② ”;荀子则认为,要做到富国就要 ③ 。他们用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13.答案:B(2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①没有战争,没有苛政 ②天下为公 ③人们尽职责本分
    (共3分。每空1分)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4-16题。(共7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惧 微不足道
    B.缘溪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缘无故
    C.处处志之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同道合
    D.便舍船 屋舍俨然 不舍昼夜
    1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以及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
    理解: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将这样的真人写进去,奇幻的故事又介入了真实成分,增添了文章神秘的色彩。
    16.根据上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链接材料】
    有法朗①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②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③,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法朗:和尚法号。②赍(jī):携带。③弊:压迫。
    《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花源是因为“ ① ”,链接材料中人们来到雁门山的原因是“ ② ”,两篇文章都寄寓了人们 ③ 。
    14.答案:A(2分)
    15.答案:乙(2分)
    16.答案:①先世避秦时乱 ②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 ③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3分)(①②用原文回答,③用自己的话回答)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马说》,完成第11–13题。(共8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万全之策 B.走为上策 C.策马奔腾 D.出谋划策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候能够吃下一石粮食。
    理解:作者强调千里马食量惊人的特性,正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理解:作者认为千里马不如普通的马,因此心中充满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理解:这句话借“食马者不识千里马”,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
    13.根据上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②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③问,其奚④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达:通达,通晓。②大:大的(道理、原则)。③舍:放弃,不要。④奚:怎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统治者的愚妄浅薄,希望统治者能够 ① ;周敦颐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明了自己 ② 的志向;刘开认为要学有所成,就需“ ③ ”和“ ④ ”相结合。
    11.答案:C (2分)
    12. 答案:B (2分)
    13. 答案示例:①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③好学 ④勤问 (4分)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取材于《礼记·礼运》)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③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④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取材于《孟子·梁惠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诋毁,埋怨。③上:国君。④非:错误。
    11.参考下列词义辨析方法,解释句中词语。(3分)
    辨析词义
    示 例
    语境推断法
    “不独亲其亲”中第二个“亲”是“父母”的意思,第一个“亲”是“ ① ”的意思。“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王”是“称王”的意思。
    成语关联法
    “男有分”中的“分”,可依据成语“安分守己”中的“分”,推测其意为“ ② ”。
    课内迁移法
    “水波不兴”中的“兴”是“起”的意思,迁移到“谋闭而不兴”中的“兴”,意思是“ ③ ”。
    12.对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理解:社会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成员间因此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理解:作为国君,如果关心百姓的话,那么百姓也会与他同甘共苦。
    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甲】文描述了以“ ① ”为核心内涵的大同社会,【乙】文则明确提出了“ ② , ③ ”的观点。(3分)
    (三)(共8分)
    11.答案:①以……为亲 ②职分,职守 ③兴起
    (共3分。每空1分)
    12.答案:乙
    (共2分)
    13.答案:①天下为公 ②乐以天下 ③忧以天下
    (共3分。每空1分)


    相关试卷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0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基础运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基础运用,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默写专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默写专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景”在古诗文中有着多样的作用,写出一句带有“风”的诗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