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考点规范练10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新人教版
展开考点规范练10
(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2018年7月31日至9月4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顶高度在( )
A.7—9千米 B.9—11千米
C.11—13千米 D.13—15千米
2.科考期间观测区域( )
A.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B.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C.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稳定
D.对流层和平流层物质能量交换弱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7—9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仍在对流层,A错误;9—10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10—11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B正确;11—13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是平流层,C错误;13—1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略有下降,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D错误。第2题,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温度较低,说明对流运动不是很旺盛,A错误;由图可知,13—2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略有下降,降低幅度并不是很大,B错误;由图可知,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不稳定,C错误;图中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下部气温相差较小,说明物质能量交换弱,D正确。
(2023届山东烟台高三期中)感热是指地面与大气之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流过的垂直热量,主要受地表的粗糙度、地气温差以及风速等直接影响。青藏高原感热变化将会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对周边大洋水汽的抽吸作用。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域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据研究,自198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据此完成3~4题。
3.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周边区域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 )
A.我国北方地区多寒潮灾害
B.我国南方地区多干旱灾害
C.我国西北地区多暴雪天气
D.我国西南地区少阴雨天气
4.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高原感热的影响是 ( )
A.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B.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C.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D.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原感热强度升高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高原感热越强,对水汽的抽吸作用越强,进而对周边区域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可知,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西南季风势力也减弱,我国西南地区阴雨天气减少;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寒潮、暴雪天气出现较少;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减弱,对水汽的抽吸作用减弱,使得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推移速度减慢,长期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多引发洪涝灾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多引发旱灾。第4题,据材料可知,青藏高原目前气候出现暖湿化特征,利于高原地表植被恢复,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地气温差减小,高原感热强度下降。
(2022山西太原二模)气象学上将冷空气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的现象称为冷湖。下图示意2021年2月23—24日我国北方某峡谷冷湖出现前后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该次冷湖现象形成于( )
A.23日17:00之前
B.23日17:00—19:00
C.23日19:00—23:00
D.23日23:00至24日8:00
6.该次冷湖形成和消散的方向分别是( )
A.自上而下,自上而下
B.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C.自下而上,自下而上
D.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7.在该次冷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该地的天气特征是 ( )
A.晴朗微风 B.大风降温
C.阴雨连绵 D.温和湿润
答案5.B 6.B 7.A
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常情况下,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读图可知,23日17:00该地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变化比较正常,空气对流运动正常,冷空气没有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还未出现冷湖现象。23日19:00,海拔1900—2400米,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即已经出现了上热下冷的逆温层,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上下层空气的对流运动,冷空气不易扩散,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因此23日19:00已经形成了冷湖现象。因此该次冷湖现象形成于23日17:00—19:00,B正确。第6题,23日19:00,海拔1900—2400米出现了逆温层,引发冷湖现象;23日23:00,地表至海拔2400米之间有逆温层,即逆温层扩大到了地表,表明冷湖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到了24日8:00,逆温层处于海拔2000—2500米,即地表至海拔2000米之间的逆温层消失;24日10:00,逆温层全部消失,冷湖消散。可见,冷湖消散的方向是自下而上。B正确。第7题,出现冷湖时,近地面气温较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较少,同时逆温层的存在会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大气比较稳定,天气以晴朗为主,不易出现大风或者降水等天气,A正确。
(2022山东菏泽二模)山体隆起可改变区域的热量状况,导致自然带分布呈现非地带性特征。下图示意秦岭—大巴山山区沿某经线海拔1500米处年均气温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8~9题。
8.海拔1 500米处年均气温太白山明显高于汉江谷地,主要原因是太白山海拔1 500米处( )
A.太阳辐射强
B.地面辐射强
C.大气辐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强
9.太白山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分布上限明显高于米仓山,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降水
C.太阳辐射 D.山体高度
答案8.B 9.D
解析第8题,太白山与汉江谷地纬度差异相对较小,同海拔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大体相当。同海拔太白山附近大气距其山坡的坡面近,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坡的坡面附近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大气辐射是由大气释放出的辐射,大气辐射强,说明热量流失多,气温更低。太白山海拔1500米处气温高是由于其坡面地面辐射强,相较于汉江谷地,汉江谷地云雾更多,大气逆辐射更强。第9题,米仓山与太白山纬度差异相对较小,故影响其落叶阔叶林植被带分布上限的因素与纬度关联度较小。影响植被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为温度,且两座山均分布着森林,故降水对森林分布上限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两地纬度接近,地形又多为山地,即太阳辐射强度大体相当。山体能吸收太阳辐射并转化成长波辐射,其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太白山因其高度更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更强,其相同海拔的温度相较于米仓山更高,故其森林植被的分布上限更高。
10.(2022山东聊城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体效应(下图)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高的现象。其实质是隆起地块内部基面海拔比周围低地高而引起的热力效应。使山体内部气温比外部高。
研究表明山体效应改变了山区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水平梯度与随海拔变化的垂直梯度,使得山体内部与外部相比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的现象。山体效应通过山体内外同海拔气温差以及山体内外同类型垂直带界线高度差来定量化。图1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2示意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同海拔上的气温剖面。
图1
图2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
(2)据图推测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林线分布的异同。
(3)比较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的强弱并分析原因。
答案(1)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干燥少雨,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时已大为减弱。
(2)同:两个山体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低,内部高)。异: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
(3)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原因:青藏高原的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
解析第(1)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距地面越远(海拔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根据山体效应示意图,山体内部海拔高,干燥少雨,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内部的气温T1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时已大为减弱,T2较低;根据材料可知,山体内部比外部云量少、降雨量少。所以山体内部气温比同高度的山体外部气温高,形成山体效应。第(2)题,高大的山体有山体效应,造成山体内部比山体外部气温更高,因此两个山体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低,内部高)。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所以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第(3)题,根据材料,山体效应的本质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的同海拔山体内部气温比外部高的气温空间格局。影响山体效应的基本因素有纬度,山体的高度、面积、体积等。由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的基面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校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图中表示北京的曲线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11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11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显热通量差异的原因是,近年,青海湖湖面持续扩大,近年,青海湖面积持续扩大,有关地表反照率的叙述,合理的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用书地理配人教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word课时规范练11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用书地理配人教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word课时规范练11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显热通量差异的原因是,近年,青海湖面积持续扩大,有关地表反照率的叙述,合理的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3~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