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第2单元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
展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
【图解历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名师指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延续的历史时期不同。(2)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租庸调制才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名师指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儒学开始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名师指津】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朝政府重视文化事业,推行开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交往频繁,隋唐时期吸收了各民族及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再加上继承和发扬了隋朝以前的传统文化,促成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演变角度1: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影响史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史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解读】史料一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从重视德才到重视家世的变化,其原因是门阀士族地主阶层维护自身的利益;史料二说明科举制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变化:从重视德才到重视家世。原因: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2)根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答案】内涵:科举制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
角度2: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史料 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韩昇《“三省六部制”从制度上避免腐败》【解读】史料说明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
【思考】提取史料中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观点,并作简要解释。
【答案】观点: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解释: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审议、行政权各自独立,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形成部门协同机制,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隋唐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赋税制度的变革史料一 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再交还政府(十八授田,六十还田),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为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史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解读】史料一说明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史料二反映了唐朝进行赋税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征税标准和对象所发生的变化。
【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租庸调制的作用。
【答案】作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变化及其影响。
【答案】变化: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或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魏晋至隋唐文化的时代特色角度:从“文化交流”角度认识隋唐文化史料一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第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史料二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朝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唐文化高度发达并对周边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史料二反映了唐朝对于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答案】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明,思想开放;科举制确立和发展;民族交融加强;中外交流频繁。
(2)根据史料二,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史实。
【答案】史实:外来人口(客商及文化使者等)众多;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
1.(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废除了重视家世的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唐朝初年虽曾恢复九品中正制,但很快再度废除,这实质上反映了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故选A项。
2.(2022•广东卷)下面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六部,六部属于中央机构,且分工更为明确,故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
3.(2022•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皇孙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势力,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D项。
4.(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故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两项。
5.(2022•山东滨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成为基本纹饰,逐渐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这表明( )A.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B.艺术创作走向自觉C.政权更迭阻断了文化传承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是佛教纹饰,其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说明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创作风格,故A项正确。
6.(2021•湖南卷)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解析】占田制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自耕农数量存在减少的趋势,而均田制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上升,故选A项。
一、选择题1.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北朝时期( )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19—420)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但材料中后赵、北魏、北齐的做法说明其君主逐渐掌握了选官的主动权,表明君主权力有所强化,故A项正确;此时期实行的依然是九品中正制,其废除是在隋朝建立之后,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会使世族阶层受到冲击,但是“已经没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缺少相关史实的例证,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孝廉试经”“策试”等信息可知,儒学社会影响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唐代科举制度以考查学识为主,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有的学者评论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阻断了豪族入仕途径B.消除了阶级观念和差别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可知,唐代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故选D项。
3.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调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故C项正确。
4.(2022•江苏苏州模拟)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匿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D.维护社会安定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输籍法是确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可以强制隐匿户口登记,析出若干小户,这样就导致了户数的增加,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
5.(2022•河南名校联考)傅奕(555—639)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 )A.揭露佛教流行弊端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解析】根据材料“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可知,傅奕认为佛教存在诸多弊端,从维护社会秩序及巩固政权出发,应加以废除,故D项正确。
6.(2022•广东广州模拟)东晋思想家罗含认为:“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罗含的这一表述( )A.宣扬天地为万物本原B.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C.属于“无神论”学说D.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解析】材料“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蕴含变化、发展等理念,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D项正确。
7.(2022•海南海口模拟)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北方农民常在桑田中间用锄耕地,密植绿豆、小豆等作物,既收获了豆类又“润泽益桑”。据此可知,当时北方地区( )A.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农民普遍缺少耕牛C.农作技术已较成熟D.轮作农业开始出现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方农民认识到通过间种桑树、绿豆、小豆,可相互提高产量,说明当时北方地区农作技术已较成熟,故选C项。
8.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中包括吐火罗人、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唐代( )A.朝贡贸易达到顶峰B.文化政策兼收并蓄C.军事实力空前强大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
【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原地区,并带来其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唐代对外开放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9.(2022•四川德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玄宗(685—762)爱好演奏琵琶等乐器。开元年间,玄宗创制法曲(隋唐宫廷燕乐的一种)《霓裳羽衣曲》,不杂夷音,清雅婉转。天宝十三年(754年),玄宗融合边防将领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形成新《霓裳羽衣曲》,主要在宫廷内宴上表演,重大庆典时也向百姓表演。《霓裳羽衣曲》被后世誉为“唐代中原汉乐与西域龟兹乐交融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摘编自蒋远桥《时间中的歌舞:〈霓裳羽衣曲〉的创制、流变和表演》等
材料二 法曲法曲歌大定,积德重熙有馀庆,永徽之人舞而咏。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唐]白居易《法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霓裳羽衣曲》诞生的背景。
【答案】背景:国家强盛安定;中外交流频繁;民族文化交融;丝路贸易发达;宫廷乐舞发展;唐玄宗喜好音乐。
第6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知识一遍过(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PPT: 这是一份第6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知识一遍过(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PPT,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选官制度,中央行政制度,赋税制度,时空定位,汉代察举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新在哪,两税法名存实亡,考点三省六部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融合,考情分析,复习目标,网络构建,梳理预测,目录索引,真题感悟,PARTONE,夯基·知识梳理,探究·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统一国家的发展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统一国家的发展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D,2艺术,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