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训练题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二十五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部编版
展开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二十五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部编版,共8页。
任务突破练二十五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一组 教考衔接对点练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应落实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参考答案: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解析:重要实词:博学(古今异义词,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检验)、省(省察)、知(通假字,同“智”,见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答案:(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解析:重要实词: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第一个“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参考答案: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里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解析:关键虚词:乃(于是)、以(把)。句式类型:介词结构后置句。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体会直译与意译的翻译原则。
(1)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参考答案:我们家读书很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呀!
解析: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①“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②“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③“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呀”。
(2)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
参考答案: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了。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解析: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①“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②“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③“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
(3)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参考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一苇”使用比喻,可以只译出本体,或改成明喻翻译。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参考答案: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陨首”应意译;“结草”为用典,应译出内涵。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收藏”“经营”“精英”使用互文手法,可以合译。
(6)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走廊萦绕曲折,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这些宫室)各依地势而建,均与中心区相连,如同钩连心脏,檐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解析:注意比喻手法的翻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1·新高考Ⅰ卷)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参考答案:(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
参考译文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绸,皇上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论罪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接受的,就是陷害人去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皇上很高兴。
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生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1·全国甲卷)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参考答案:(1)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2)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参考译文闰月乙亥日,凭借参知政事的身份,王钦若做天雄军判官,兼任都部署。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他们统领军队的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都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取了他们的粮草辎重。又进攻北平砦和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国主以及他的母亲联合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打他们的游动骑兵。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军,号称二十万,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时,以前的将领王继忠向契丹说与宋朝和好的好处,契丹认为他说的对,派遣李兴议和。皇帝说:“我哪里想要穷兵黩武呢,只想要停止战争。如果你们答应通和,立即就派遣使者。”冬季十月,派曹利用拜访契丹军。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合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赠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1·新高考Ⅱ卷)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参考答案:(1)祖逖不回信,但听任双方互通贸易,获取十倍的利益。(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完成,感慨激愤而生病。
参考译文祖逖训练士卒,囤积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失地而做准备。后赵王石勒为此担忧,于是命令幽州官吏为祖逖修葺(他)祖父、父亲的坟墓,安置两户人家看守墓地,借机给祖逖写信,请求互通使节、往来贸易。祖逖不回信,但听任双方互通贸易,获取十倍的利益。发布禁令不让众将侵犯、欺凌后赵百姓。(两国)边境之间,逐渐得以休养生息。大兴四年秋季七月,(朝廷)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认为(自己)已经披荆斩棘收复河南失地,而戴渊忽然到来治理合肥(坐享其成),(祖逖)心中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相互)结怨,(国家)将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完成,感慨激愤而生病。九月,病逝于雍丘。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0·新高考Ⅱ卷)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参考答案:(1)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2)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神宗数次想召用海瑞,但被执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只让他当了南京右都御史。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所属官员忧惧恐慌,都为此担心害怕……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破旧的箱子,这状况是有些穷苦的士子所忍受不了的。因而感动得流了泪,出面凑钱作为殓棺之用。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第二组 素养提升综合练
[学科素养]治国安民,为君之道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记录了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讨论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
《说苑》又名《新苑》,是古代杂史小说集,西汉刘向编。分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逸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数十州兵讨之。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兵远难继,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竟不讨之。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太宗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人甚困。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人?若劳人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虽有镇守,终是空虚。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太宗《帝范》曰:“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邦国虽安,忘战则人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注],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务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九》,有删改)
注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出兵伐吴,途中见怒蛙,为表示对勇敢精神的尊重,即凭轼为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B.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C.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D.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答案:A
解析:“交结远人”中,“远人”作“交结”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两项。“何因告来数年”中,“数年”表时间,是修饰“告”的,作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岭表,即岭南。古人认为五岭以南处于中原之外,所以也称岭外。如苏轼有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B.表疏,泛指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表重在进言说事,如《陈情表》;疏重在分条说明情况,如《谏太宗十思疏》。
C.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指皇帝外出时,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近亲代行职务。
D.万乘,文中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辆,故称天子为“万乘”。文中“万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
答案:D
解析:“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错误。“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致万乘之势”的意思是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皇帝听从魏征建议,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岭南之地,因此他赞扬魏征的能力出众。
B.太宗认为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可轻易发动,苻坚、隋主都是因穷兵黩武而走向灭亡。
C.唐太宗不求虚名,他担心保护附属国会使本国的百姓疲敝,没有答应康国归附的请求。
D.尉迟敬德反对唐太宗亲征高丽,太宗虽然认为他说得对,但最终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答案:D
解析:“太宗虽然认为他说得对”错误,原文为“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可知不是太宗认为他说得对,而是当朝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
(2)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邦国虽安,忘战则人殆。
参考答案:(1)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须劳烦军队,他们自己(就会)来归顺朝廷。(2)土地虽然广阔,(要是)喜欢发动战争,百姓就会凋疲;国家虽然安宁,(要是)忘记了战备,百姓就会懈怠。
5.文末唐太宗用勾践和徐偃事例的用意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①用勾践的事例告诫臣下要彰显朝廷威仪,鼓舞士气,不让他们在精神上有所懈怠。②用徐偃的事例告诫臣下只有时刻不忘记战备,才能保国家安全。
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岭南各州上奏报告高州酋帅冯盎反叛朝廷。太宗命令将军蔺谟派数十个州的兵马讨伐他们。魏征进谏说:“中原刚刚安定,战争造成的创伤还没有恢复,岭南地区又多瘴疠,兵马远行难以接继,如果不能如愿取胜,后悔就来不及了。况且冯盎如果反叛,就必定趁中原还不安定的时候,勾结远处的人,分派军队占据险要的地方,攻占抢掠州县,设置官署。为什么告发他反叛好几年了,他的军队却没有越出边境?这就说明反叛的形势并没有形成,不必兴师动众。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须劳烦军队,他们自己(就会)来归顺朝廷。”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岭南全部得以平定。太宗说:“起初,岭南各州盛传冯盎反叛,我决心要讨伐他,魏征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不必讨伐,冯盎就会自己来归顺。我采用了他的计谋,不动用兵马就安定了岭南,胜过十万大军的功用。”贞观四年,有官员上奏说:“林邑蛮夷之国,所上奏章中的言辞不够恭顺,请发兵讨伐他们。”太宗说:“兵器是凶器,不得已才使用它。自古以来,凡是穷兵黩武的人,就没有不灭亡的。苻坚倚仗自己兵力强大,一心想要吞并晋朝,发兵百万,一次战争就自取灭亡。隋炀帝也一心想要夺取高丽,连年征发劳役,人民十分怨恨,(他)最后死在匹夫的手中。我现在看到这些,哪能就调兵打仗呢?”最终没有发兵讨伐林邑国。贞观五年,康国请求归附唐朝。太宗说:“前朝的帝王有很多致力于扩展疆土,以此来求得死后能有显赫的虚名,对自身并没有好处,他的百姓也困顿不堪。康国既然来归顺朝廷,有急难的事我们就不得不救助;军队远行万里,怎么可能不劳役百姓呢?如果劳役百姓来求得虚名,不是我所想干的事。康国请求归附的事,不必接受了。”贞观十九年,太宗将要亲自征伐高丽,尉迟敬德上奏说:“皇上如果亲自前往辽东,皇太子又在定州监理国政,洛阳、长安两座京城虽有兵力镇守,终归还是空虚。而且边疆角落里的小国家,不值得陛下亲自出征。请把讨伐高丽的事委托给能征善战的将领,自然可以按时消灭。”太宗虽然没有听从他的劝谏,但是有见识的人都赞同他的意见。
太宗的《帝范》中说:“土地虽然广阔,(要是)喜欢发动战争,百姓就会凋疲;国家虽然安宁,(要是)忘记了战备,百姓就会懈怠。百姓凋疲不是保全国家的方法,百姓懈怠也不是对付敌人的策略,(武装)既不能完全解除,也不能经常运用。所以农闲时就讲习武艺,是为了熟悉威仪;三年练兵,是为了辨别等级位列。因此,越王勾践给怒蛙敬礼(是为了激励士气),终于成就了霸主的大业;徐偃王废弃武备,终于丧失了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越国经常练习其威仪,而徐偃王却忘掉了武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邪?使人疾邪?苞苴行邪?谗夫昌邪?宫室营邪?女谒盛邪?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榖①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榖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榖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曰:“桑、榖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②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③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①榖:楮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B.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C.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D.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答案:B
解析:“天大雨”中,“天”是主语,“大雨”是谓语,结构完整,且“故”是“所以”的意思,一般放在句首,应在“天大雨”后断开,排除A、D两项;“影之随形”和“响之效声”结构相同,故应在“影之随形”后断开,排除C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庄王,“庄”是谥号。春秋时期,齐、秦国君常称“公”,楚国国君常称“王”。
B.“苟有志则无非事者”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蛮、夷”在文中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古代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的称谓。
D.“拜命之辱”与“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字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答案:D
解析:“拜命之辱”中的“拜”是拜谢,“拜臣郎中”中的“拜”是授予官职。二者含义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汤因为连续大旱七年而令人向山神河神祷告,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是否贪贿成风、是否小人得势等方面进行反思。
B.殷商太戊时,有桑秧和楮苗长在朝廷的院子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太戊后来勤政爱民,早上朝晚退朝,关心百姓疾苦,吊唁死者。
C.在治国之道被败坏、刑法遭破坏的情况下,武丁能够约束自己,检点行为,追思先王的政绩,尊老敬贤,后来有少数民族国家前来朝拜。
D.孔子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是因为他看到了宋君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相信宋君能够改正错误。后来宋君对于国内的政事尽心尽力。
答案:D
解析:D项,“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错误,原文为“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这不是肯定宋君,而是用这样的话警示宋君,以期他能改正错误。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
(2)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
参考答案:(1)吉祥之物是福佑的先兆,见到吉祥之物而不做好事,那么福佑就不会产生。(2)假使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年成将不会丰收,并且国家也不会安宁。
10.选文中的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①都是有作为的圣君,勤政爱民,致力于国家中兴。②善于自我反思,善纳谏言。③闻过则改,当听到对自己的议论时,能及时改正错误。
参考译文楚庄王喜好打猎,大夫们劝谏他说:“晋和楚是敌对的国家,(即使)楚国不想算计晋国,晋国(也)必定要图谋楚国的,现在大王您岂不是太沉迷在游乐中了吗?”楚庄王说:“我打猎是为了寻求贤士。”通过这个方法,楚王得到了三个贤士,楚国也因此安定。所以说“如果有心,那就没有一件无目标的事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在商汤的时候,曾连续大旱了七年,河堤崩塌、河流枯竭,沙子被烤得滚烫,石头也被烤得像煮熟了似的,于是商汤命人举起三足鼎向山神河神祷告,并令他祈告说:“是因为我的政令不适度吗?是我使百姓遭受痛苦了吗?是贪贿成风了吗?是说坏话的小人得势了吗?是因为宫殿太豪华了吗?是因为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很多吗?为何天旱不雨到了这样的地步啊!”祷告的话还没说完,天就降下了大雨。所以上天对人事的感应,好像那影子伴随形体,回音跟着声音一样。《诗经》上说:“上下祭奠天地,掩埋供品,没有神明不受尊重。”说的就是大旱时祭神求雨的事情。殷商太戊的时候,有桑秧和楮苗长在朝廷的院子里,天刚黑时才长出来,到天亮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史官请求到商的祖庙里去占卜,太戊依从了这个办法。占卜的人说:“我听说,吉祥之物是福佑的先兆,见到吉祥之物而不做好事,那么福佑就不会产生;害人之物是灾祸的先兆,看见害人之物而能做好事,那么灾祸就不会降临。”于是,太戊便早上朝晚退朝,关心百姓疾苦,吊唁死者,过了三天,那庭中的桑树和楮树就自己枯死了。商代的高宗就是武丁,后人推崇他敬重他,所以称为高宗。商朝自成汤以后,先王治国之道被败坏了,刑法也遭到破坏,桑秧与楮苗一起长在朝廷中,七天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武丁召见国相并问他这是什么原因。国相说:“我虽然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不能说。”又问祖己,祖己说:“桑秧与楮苗本是野外生长的植物,却生长在朝廷之中,想来国家快灭亡了吧?”武丁听后十分惊恐,于是约束自己,检点行为,追思先王的政绩,使灭亡了的诸侯中兴,使断绝了祭祀的世家贵族能持续下去,举用避世隐居的贤人,彰明尊老敬贤的礼节。三年以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几经转译通话后前来朝拜的就有七国之多,这就是所说的能够复兴濒于灭亡的国家,使断绝了祭祀的世家贵族能得以持续的君主,因此后人推崇他敬重他。宋国发生大水灾,鲁国派人慰问说:“上天下了很久的雨,溪沟河谷都涨满了,漫延到您的领地,使得您的执政大臣担忧,我特派使臣前来表示衷心的慰问。”宋君回答他说:“因为我无才无德,斋戒不谨慎,封地未整治好,使用民力不按时节,所以上天降给我灾祸,又使贵国国君担忧,对您的关心我实在是不敢当。”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宋国也许有希望了吧!”有人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有了过错只要能改,这就等于没有过错,所以说宋国是很有希望的。”宋君听到这些话后,早起晚睡,很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吊唁死去的臣民,慰问患病的百姓,尽力于国内的政事。过了三年,年成丰收,政治清平。假使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年成将不会丰收,并且国家也不会安宁。《诗经》上说:“大力辅佐我担当重任,指示我以显明的德行。”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三十二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部编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三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部编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二十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部编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