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检测题(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5797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检测题(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5797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检测题(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5797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综合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言表达,选择 简答,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的教育考察团队远渡重洋,到根本不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西方人那里寻求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这种做法无异于问道于盲。
②搞科学研究要学好基础学科,打好基础,追本溯源才能让自己的科研之树枝繁叶茂。
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前方打胜仗的好消息源源不断地传来,不绝如缕。
④教条主义者常常把一些过时的经验奉为圭臬,而不愿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思想和做法,这是很愚蠢的。
⑤长时间被朝廷安放在一个有位无权的虚职上,辛弃疾时常感慨自己髀肉复生,因不能为国家效力而感叹唏嘘。
⑥这篇文章将黄山的风景写得生动而细腻,让人产生如同设身处地的感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2.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科学活动是累积和渐进的,阅读科学史犹如登山,有时我们也可能跑一小段下坡路,或是绕过斜坡,但总的方向还是向上的,每个科学家都可以从前人达到的最高水平起步。相反地,艺术史则是一片冰天雪地,这里参差不齐地散布着许多小山。你可以攀登这些山峰中的一个,并达到极点——但却不能继续登高,只得下山回到平地,不断地重新开始。
A.研究科学和艺术都要关注过去和未来。
B.科学史和艺术史的阅读方法各不相同。
C.科学发展是累积渐进的,艺术发展是非连续性的。
D.科学活动经久不衰,相反地,艺术活动短暂易逝。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覆于地。
②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划分若干区域来识别他们。
③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有着发达的古代天文学。
④《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反映了古人这种感性认识。
⑤《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⑥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
⑦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A.③①④②⑥⑦⑤ B.③②⑥⑦⑤①④ C.③①④⑦⑤②⑥ D.③②⑥①④⑦⑤
4.【语病】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银河系,一个被天文学家称为“骨头”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长卷须状的天体,可能从邻近的星体汲取生命能量,看上去非常年轻。
B.“日全食”发生当天,各大媒体的新闻记者和新闻采访车、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都放弃了休息,自始至终关注着这一天文奇观。
C.最近,天文学家们报告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双星系统,这一对双星位于银河系之外,属于大麦哲伦星系范围,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左右。
D.我国发射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将显著增加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B.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
C.蔡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晋书·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
D.文中提到的“辰极”,指的是北极星;“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在天空的运行,看上去很不规范。
6.【字音】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蔡邕(yōng) 记载(zǎi) 周髀(bì) 相形见绌(chù)
B.郗萌(xī) 安谧(mì) 眼瞀(mào) 重差(chóng)
C.七曜(yào) 覆槃(pán) 日晷(guǐ) 四(tuí)
D.丧失(sàng) 刘焯(zhuō) 祖暅(gèn) 圭臬(guī)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①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②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 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③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7.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8.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9.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10.简析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旷世学术之争【注】,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②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③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是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略有改动)
【注】: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圆锅盖在大地之上。天在上,地在下,天圆地方。浑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
1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所以“盖天说”中“天在上,地在下”的说法是正确的。
B.隋朝的科学家依据实地天文观测,“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得到了“浑天说”可信的结论。
C.政治与宗教也会存在各自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并没有出现这些非学术因素介入“浑盖之争”中的情况。
D.“勾股定理”这类著名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
1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研究宇宙时,极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传统在希腊天文学研究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B.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这一举动给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一些科学研究以盖天说为依据。
C.“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和重要成就的获得。比如:《太初历》的制订;张衡浑天仪的发明;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测量等等。
D.像“浑盖之争”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不多见,因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
13.阅读节选文段,概括在“浑盖之争”中,古人秉持的原则有哪些?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科学传统?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该说还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能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浑盖之争涉及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政治等非学术因素也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取材于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天地关系、宇宙结构,自古就引起人们的思考,以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争论最为持久。在长期争论中,以实际天象作为检验的唯物主义思想原则再次得到了尊重。由于浑天说不借人为的假说就能很完满地解释一些基本天象,因而为多数人和历法家们所接受。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中国古代科学很早就努力探索天体运动的原理。这一思想不断被后来的学者接受,如沈括对不是每次朔都发生食的解释,郭守敬对日月运动追求三次差四次差的改正,明清学者对中西会通的研究,都体现了探求所以然的思想。
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对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来说,都没有近代科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武装,要探求天体运动的原理都不会成功的。古希腊学者用几何系统推演法,设想出天体绕转的具体形状,以预告它们的位置。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取得大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设计出一套代数学的计算方法,目的也是预告天体的位置。怎么能说用几何模型形象地描述了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知其所以然,而以数学计算法求得相似的结果就不是知其所以然呢?星图和星表都能描述天体的位置,几何作图法和解析法都能求出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法不同,结果一致,我们怎能扬此抑彼呢?事实上,中国古代历法中许多表格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学者们曾分别以几何学方法和代数学方法对中国历法中有关日月合朔中一些问题的计算方法做过解释,结果是相通的。
此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许多天象都有深刻的思考并力图给予解释。盖天说和浑天说都努力设法解释昼夜、四季、天体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的成因,对日月不均匀运动也曾给予解释;后代学者对气的讨论,右旋、左旋的争论,地游和地转的设想等等,都反映了探求原理的思想。尽管他们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学根据的,但不能因为不成功而否定他们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工作。
(取材于李慕南《古代天文历法》)
14.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浑盖之争”特点的一项是( )
A.这场论争延续的时间很长,共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
B.这场论争中,双方争辩激烈,前后参与论争的人员众多。
C.这场论争涉及多个领域,受到文学、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D.这场论争影响很大,使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了诸多成就。
15.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天说能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正确的。
B.《太初历》的编纂、“勾股定理”的形成等很多例子,都与浑盖之争有关。
C.浑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与盖天说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D.扬雄所写《难盖天八事》,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列出八条证据来批驳盖天说。
16.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路径不完全相同,但我们不应该扬此抑彼。
B.古希腊学者在研究天体绕转的问题时,主要采用的是几何系统推演法。
C.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数据设计出一套预告天体位置的代数学计算法。
D.中国古代历法中,全部表格以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
17.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汉朝起浑盖之争一直未中断,争论过程中浑天说逐渐胜出,成为主流认识。
B.相比于浑天说,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更契合。
C.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D.天文研究中,对同一问题采用几何法还是代数法,所得到的结果将完全不同。
18.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呈现出的优点和不足。
四、语言表达
19.学校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深入一个著名的“养牛专业村”,就2020年一年内子牛成活率(科技含量较高)进行了相关调查。请你根据调查内容,用一个双重否定句写出如何提高子牛成活率的调查结论,要求包括ABCD四项内容。(45字以内)
养牛
人文
化程度
养牛
人数
母牛孕产期
请技术员指导
的次数(户均)
自购并阅读
相关书籍的
册数(户均)
子牛成活
率(%)
小学
7
0.8
0.14
85.7
初中
13
1.1
1.15
93.6
高中
以上
28
1.0
2.46
98.3
A
B
C
D
20.《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2021年在中国昆明举行,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下图是本次大会会标的主体部分,请用简洁的文字阐释它的造型元素与寓意。要求不超过150个字。
21.下面关于我国建造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是某中学科技节期间一块展板上的内容。请筛选相关信息,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同学做介绍。要求:简明、生动、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名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选址特点:贵州黔南平塘县天然喀斯特洼坑
构造特点:球冠状反射面由约1800个六边形球面单元拼合而成
建造特点:利用四面环山、中间凹陷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铺设超大口径的球冠状反射面
用途:将我国空间测控范围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
外缘,探测宇宙中的遥远信号和物质,搜索地外文明和生物
意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射电望远镜,未来20~30年处于世界一流地位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航天食品与地面普通食品一样,都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的,但空间环境的不同和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特点,① 。航天食品都是从地球携带到太空的,为了节省空间和有效载荷,② ;在长期的太空飞行中,航天员食欲容易下降,③ ,以确保航天员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每名航天员的口味。
五、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 ① )。
中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___________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行星、彗星、新星、恒星,还是对日食、月食、太阳黑子、流星雨等罕见天象,我国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___________。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 ② ),掌握其中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食、月食发生的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中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___________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___________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追寻 考证 遵从 循环往复
B.追溯 考证 遵循 周而复始
C.追寻 论证 遵循 循环往复
D.追溯 论证 遵从 周而复始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B.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C.闰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天数的差异,规定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
D.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全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属于秋天的节气有立秋、芒种、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2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六、小阅读-课内
26.下列对《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很早就已经形成了,在盖天说之前,已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天圆地方说”,一种是“宣夜说”。
B.盖天说是一个富有科学意义的理论学说,它找到了适合其模型的数学方法,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满足社会需求。
C.“浑盖之争”促成了一些重要成果的出现,如《太初历》的制订,“勾股定理”的形成,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测量等等。
D.像“浑盖之争”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
27.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浑盖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28.全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
29.《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一文中,主要阐述的是浑盖之争,但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天圆地方”说与宣夜说之争?
参考答案:
1.D
2.C
3.A
4.A
5.D
6.D
7.A 8.D 9.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大约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后影响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10.最后一段介绍中国稻米走出国门,连用“穿越”“漂洋过海”“传播”等几个动词,语言形象生动,给中国稻米以人的形象,让中国稻米如同一个传播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形象地说明中国稻米为世界人民所做的贡献。
11.C 12.C 13.原则:①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②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科学传统: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
14.C 15.B 16.D 17.D 18.优点:①重视实际应用,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定帮助;②重视实际校验,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③努力探求原理,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也求知其所以然。
不足:①某些研究和描述是错误的;②缺乏理论武装和科学依据,并非完美无缺。
19.调查结论:要提高子牛的成活率,非提高养牛人的文化程度、养牛人对养牛科学技术的关注程度不可。
20.①会标以不同元素组成一滴“水滴”,也是一粒“种子”的形状,“水滴”意味着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源;
②“水滴”中包含的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大熊猫、孔雀、蝴蝶、梅花、浪花等元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共建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
21.示例:同学们,展板上介绍的巨型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有500米,像一只巨碗,安放在天然喀斯特洼坑中。它建成后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能为我们探测遥远的天外之谜。
22. ①决定了航天食品的特殊性 ②航天食品应该重量轻、体积小 ③航天食品应有较多的种类和花样
23.B 24.D 25.①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②观察这类天象
26.D
27.浑盖之争的本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学术之争和科学思想之争。
浑盖之争是围绕宇宙结构问题展开的,涉及宇宙结构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是一个平面还是一个“圆球”,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上下还是内外,等等。
28.全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先提出浑盖之争是我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旷世之争,总领全文;然后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天文学说,继而解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最后对这场论争进行评析,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特点、秉持的原则等。
29.(1)引出盖天说和浑天说之争。“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是盖天说和浑天说的源头,介绍它们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古代对宇宙结构认识的演变过程。
(2)更好地理解盖天说和浑天说。使读者从内容上对盖天说和浑天说有更深入的了解,明晰它们之间的差异,理解它们的进步性和漏洞。
(3)更深刻地理解浑盖之争的意义。浑盖之争获得了诸多的重要成就,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文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堂检测,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 简答,选择题,简答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精品当堂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