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课件 49727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课件 49727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课件 49727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课件 49727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课件 49727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课件 49727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课件 49727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课件 49727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0/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教案 49727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教案 49727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教案 49727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80275/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PPT课件+教案整册+单元分层测试卷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课件49727pptx、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教案49727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教学目标区域认知: 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理实践力:识别土壤类型。人地协调观:从养护的角度,理解保护土壤的措施。教学重点1、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教学难点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知道观察土壤的方法,并能通过观察说出土壤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的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亚马孙和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的物质基础。有机质: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空气和水分:两者互为消长,调节土温,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其中矿物质和有机质是土壤的固体成分。空气和水分存在于土壤的孔隙中。理想的土壤成分是:45%的矿物质,5%的有机质,20-30%的空气,20-30%水分。观察土壤时,主要是看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2、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分辨土壤的主要方法之一。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黑土形成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差,枯枝落叶大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常见。红壤: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比较常见。黄土:在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比较常见。紫色土:地表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砂岩和页岩,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富含结晶性氧化铁和锰化合物。在我国分布于四川盆地。水稻土: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展示我国土壤分布图,结合不同土壤的特征简单理解分布。小结:
3、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4、剖面结构
森林土壤的剖面: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枯枝落叶层、有机碎屑层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的剖面: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物质成分、养分,影响土壤质地。以四川盆地紫色土为例:
2、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1)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2)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腐殖质;(3)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3、气候气候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①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②岩石风化的强度与速度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以东北黑土和海南砖红壤为例:东北黑土:腐殖质含量多,土壤呈暗黑色。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海南砖红壤:腐殖质含量少,呈暗红棕色。高温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植被生长旺盛,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微生物活动活跃,枯枝落叶迅速被分解;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4、地貌
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叠加在生物、气候等因素之上的。不同地貌部位水热条件不同导致土壤差异;外力等作用导致沉积物颗粒自山顶向低洼平地由粗到细。5、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人类长期耕作,使自然土壤变成耕作土壤。
小结: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的功能(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过渡地带,也是它们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2)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植物可以直接从土壤中获取营养成分;食草类动物的食物依赖土壤;有些动物和微生物直接在土壤中生存。(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是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植被能抵御一定程度干旱的重要原因。(4)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很多来自于土壤。土壤是植被生长必备的,对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2、土壤的养护(1)劣地改良亚马孙平原砖红壤:生物炭:使土壤更加疏松;改善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有机物质的含量。
江南丘陵红壤:酸性土壤→适量施用熟石灰土质粘重→客土掺沙土壤贫瘠→多施有机肥和适量施用磷肥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自然原因: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气候变化影响水盐运动地形和气候因素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2、优地养护种植绿肥、施用农家肥、休耕、轮作东北平原黑土地:由于过量开垦,黑土地已越来越少。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2.5%~6.5%之间,与开垦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1956年至1959年东北黑土厚度为55厘米,1973年至1978年黑土厚度为45厘米,1979年至1983年黑土厚度为40厘米,目前黑土厚度为30厘米。安全提示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练习设计课后达标训练板书设计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完整版ppt课件,共8页。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节 土壤公开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第一部分,PART01,新课导入,第二部分,PART02,新课探究,第三部分,PART03,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公开课ppt课件,共6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