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广西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广西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第1页
    广西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第2页
    广西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西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
    古代诗歌阅读
    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文士二首(其二)
    陶安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
    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
    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首联指出文士应该具备规划、管理政事的才能,这是读书人实现志向的基本要求。
    B. 颔联表达了文士应该追求的人生理想,即为国出力,辛劳工作,著书立说,传世千秋。
    C. “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 全诗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志向,不慕富贵,不能依赖外部条件,这样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16. 有人认为,这首诗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模式,这种人生模式既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艰辛和不易,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代边将
    贾岛
    持戈簇边日,战罢浮云收。
    露草泣寒霁,夜泉鸣陇头①。
    三尺握中铁②,气冲星斗牛。
    报国不拘贵,愤将平虏雠。
    【注】①陇头:借指边塞。②握中铁:握拿在手中的铁,指代手中所握刀、剑等兵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边地的落日和浮云为背景,将刚刚结束惨烈战斗的持戈战士的英勇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
    B. 颈联写边将手握三尺刀剑,豪气直冲天上的星斗和星河的牵牛星,以极简笔墨写出边将的雄风豪气。
    C. 尾联夹叙夹议,报效国家不拘人出身贵贱,好男儿应奋发有为,誓将扫平敌寇,抒发了边将的卫国决心。
    D. 在诗中,贾岛化身为戍边老将,讲述戍边卫国的生活,意气风发,激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6. 本诗颔联写景生动形象,情感蕴藉,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

    广西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崔使君赴寿州 刘长卿
    列郡专城分国忧,彤幨皂盖①古诸侯。
    仲华②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草色青青迎建隼,蝉声处处杂鸣驺③。
    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
    【注】①彤幨:赤色车帷。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②仲华:樊晔字仲华,年少时与刘
    秀结识,刘秀登基之后,樊晔被任为重臣,颇有政绩。③鸣驺:贵官出行时随从传呼喝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直言崔使君为分担国忧去寿州任职,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B.颔联运用樊晔和周瑜的典故,暗指崔使君年少便功成名就,地位显贵。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崔使君赴任途中的景色,渲染了气氛。
    D.诗歌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韵味无穷。
    16.诗歌情感表达含蓄内敛,请简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6分)
    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夔州重阳①
    陆 游
    夔州鼓角晚凄悲,恰是幽窗睡起时
    但忆社醅接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②
    山川信美吾庐远③,天地无情客鬓衰
    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④不禁吹。
    【注】①陆游46岁时,任夔州通判,前后近一年半时间,此诗写于其到任后次年重阳节。②语出杜甫《九日五首》:“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谓君恩难得。③语出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④纱帽:古代君主或官员戴的帽子,后代指官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是实写:重阳日暮,自己于“凄悲”的鼓角声中勉强起身,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颈联,化用杜甫诗句和王粲赋文,丰富了诗歌的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 尾联语带调侃,实则沉痛,末句交代了“佳日掩门”晚起之因,也暗含理想难以实现之憾。
    D. 本诗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以重阳节为发端,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基本相同。
    16.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诗人内心“凄悲”的原因。(6分)

    广西来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长沙送李十一衔①
    杜甫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愧尚方曾赐履②,竟非吾土③倦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④倍离忧。
    【注】①此诗当为大历五年(770年)在长沙送李衔回长安时所作。②“远愧”句,用《后汉书·王乔传》典,指严武表荐杜甫,遥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一直挂名,未能登朝一事。③非吾土,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④朔云寒菊,杜甫是北方人,故有朔云、寒菊之说。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久别重逢、“西康州”乃前别之地,“洞庭”乃相逢之地,“十二”言分别之久。
    B.颔联出句运用典故,“远愧”述朝廷远授自己郎职,自己却无心国事,惭愧之情溢于言表。
    C.颈联出句感激李衔友情,坚如胶漆,永久不衰;对句述诗人困于“泥涂”、老去无成。
    D.诗歌前半部分叙前次别后情事,后半部分是感李衔相知之深而惜重逢即别,情真意切。
    16.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朴翁游兰亭韵①
    姜夔
    亚字桥亭面面风,六人同坐树阴中。
    松交归路如留客,石碍流杯故恼公。
    山色最怜秦望②绿,野花只作晋时红。
    夕阳啼鸟人将散,俯仰兴怀自昔同。
    【注】①朴翁:即葛天民,字朴翁。与作者姜夔(南宋文学家,江西鄱阳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交往甚密,颇多唱和之作。②秦望:山名,在绍兴东南四十里,秦始皇曾登此山望东海,故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地点、人物、环境,勾画了一幅雅士游聚图,将物与人、情与景融为一体。
    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展现了松树的热情好客和水中石头的有意捉弄的情态。
    C.通览全诗,语言简练流畅,含蓄隽永,清新淡雅,感情纯真自然,描绘了兰亭景色。
    D.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限的语言中,几乎包含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全部内容。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古代诗歌阅读
    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文士二首(其二)
    陶安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
    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
    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首联指出文士应该具备规划、管理政事的才能,这是读书人实现志向的基本要求。
    B. 颔联表达了文士应该追求的人生理想,即为国出力,辛劳工作,著书立说,传世千秋。
    C. “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 全诗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志向,不慕富贵,不能依赖外部条件,这样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16. 有人认为,这首诗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模式,这种人生模式既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艰辛和不易,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答案】15. D 16. 这首诗代表的是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不能依赖外部条件”错误。“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就是外部条件。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意蕴的能力。
    通过首句“文士经纶学”就写出了文士应该具备规划、管理政事的才能,这是读书人实现志向的基本要求。第二句“时来志或酬”写到时机一来自己的壮志就能得到实现,所以本诗代表的应该就是出仕者的人生模式。
    价值:
    “时来志或酬”写到时机一来自己的壮志就能得到实现,出仕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壮志,使自我具有成就感。
    “金鉴照千秋”写到自己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能够流传于世,光耀千秋,写出了生命的不朽。
    “所期功业盛”写到期待国家实现盛世伟业。
    艰辛和不易:
    “玉堂清不夜”写出了文士应该为国出力,辛劳工作,所以出仕者就要付出彻夜工作的代价。
    “白发忧民瘼”写到因忧虑百姓而鬓发斑白,所以出仕者就要付出忧虑缠身的代价。

    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代边将
    贾岛
    持戈簇边日,战罢浮云收。
    露草泣寒霁,夜泉鸣陇头①。
    三尺握中铁②,气冲星斗牛。
    报国不拘贵,愤将平虏雠。
    【注】①陇头:借指边塞。②握中铁:握拿在手中的铁,指代手中所握刀、剑等兵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边地的落日和浮云为背景,将刚刚结束惨烈战斗的持戈战士的英勇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
    B. 颈联写边将手握三尺刀剑,豪气直冲天上的星斗和星河的牵牛星,以极简笔墨写出边将的雄风豪气。
    C. 尾联夹叙夹议,报效国家不拘人出身贵贱,好男儿应奋发有为,誓将扫平敌寇,抒发了边将的卫国决心。
    D. 在诗中,贾岛化身为戍边老将,讲述戍边卫国的生活,意气风发,激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6. 本诗颔联写景生动形象,情感蕴藉,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颔联运用拟人修辞。雨后初晴,天气寒冷,沾着露珠的野草正在哭泣;边塞的夜晚,泉水潺潺流动,发出呜咽鸣响,营造出边塞凄凉悲伤的意境氛围,巧妙地为下文赞扬将士们为国奋战的英勇顽强品质做了铺垫。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夹叙夹议”错误。这里是边将直抒胸臆,是融入了情感的议论,并没有叙事。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露草泣寒霁,夜泉鸣陇头”意思是:雨后初晴,天气寒冷,沾着露珠的野草正在哭泣;边塞的夜晚,泉水潺潺流动,发出呜咽鸣响、
    “露草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边塞凄凉悲伤的意境氛围;下文中“三尺握中铁,气冲星斗牛”,边将手握三尺刀剑,豪气直冲天上的星斗和星河的牵牛星。此处正是以边塞寒冷的环境为下文赞扬将士们为国奋战的英勇顽强品质做了铺垫。

    广西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崔使君赴寿州 刘长卿
    列郡专城分国忧,彤幨皂盖①古诸侯。
    仲华②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草色青青迎建隼,蝉声处处杂鸣驺③。
    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
    【注】①彤幨:赤色车帷。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②仲华:樊晔字仲华,年少时与刘
    秀结识,刘秀登基之后,樊晔被任为重臣,颇有政绩。③鸣驺:贵官出行时随从传呼喝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直言崔使君为分担国忧去寿州任职,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B.颔联运用樊晔和周瑜的典故,暗指崔使君年少便功成名就,地位显贵。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崔使君赴任途中的景色,渲染了气氛。
    D.诗歌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韵味无穷。
    16.诗歌情感表达含蓄内敛,请简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6分)
    15.【答案】 B 【答案解析】 “暗指崔使君年少便功成名就,地位显贵”错误,诗歌
    颔联是说樊晔年少时和君主结识,周瑜得到了和功劳相当的官爵。颔联并不是说他们年
    少便功成名就,地位显贵。
    16.【参考答案】①对友人的赞扬。诗歌第二句以对崔使君出行仪仗的描绘,含蓄地赞
    美了他有古代诸侯的风范和气势。②对友人的羡慕。诗歌领联用樊晔的典故暗指崔使君
    年少便和君主结识,用周瑜的典故暗指崔使君居官有功,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③分
    别的感伤。诗歌尾联写崔使君远赴寿州后将和诗人相隔千里,难以相见,景抒发了伤感
    之情。(每点2分)
    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夔州重阳①
    陆 游
    夔州鼓角晚凄悲,恰是幽窗睡起时
    但忆社醅接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②
    山川信美吾庐远③,天地无情客鬓衰
    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④不禁吹。
    【注】①陆游46岁时,任夔州通判,前后近一年半时间,此诗写于其到任后次年重阳节。②语出杜甫《九日五首》:“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谓君恩难得。③语出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④纱帽:古代君主或官员戴的帽子,后代指官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是实写:重阳日暮,自己于“凄悲”的鼓角声中勉强起身,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颈联,化用杜甫诗句和王粲赋文,丰富了诗歌的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 尾联语带调侃,实则沉痛,末句交代了“佳日掩门”晚起之因,也暗含理想难以实现之憾。
    D. 本诗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以重阳节为发端,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基本相同。
    16.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诗人内心“凄悲”的原因。(6分)
    15.D(D项“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基本相同”的表述不够严谨。两首诗虽然都与重阳节相关,但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运用的艺术手法均相去甚远。从思想感情看,王诗重在表达佳节怀乡思人;本诗既有思归怀乡之意,更有老病独处的无聊、志不得展的痛苦与忧思。从艺术手法上看,王诗既直抒胸臆,又从“对面着笔”,直白而又含蓄地表达了怀乡思人的感情;本诗则化用诗文,巧用对比,在质朴的叙写中表达强烈的“凄悲”之感。)
    16.①远离亲友,孤独寂寞,加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夔州山水再美也难掩其悲伤。②希望立功疆场,收复失地,朝廷却偏让他任夔州通判,报国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尖锐冲突。③忠君爱国,虽仕途遇挫,仍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因自感希望渺茫而伤感。(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广西来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长沙送李十一衔①
    杜甫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愧尚方曾赐履②,竟非吾土③倦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④倍离忧。
    【注】①此诗当为大历五年(770年)在长沙送李衔回长安时所作。②“远愧”句,用《后汉书·王乔传》典,指严武表荐杜甫,遥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一直挂名,未能登朝一事。③非吾土,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④朔云寒菊,杜甫是北方人,故有朔云、寒菊之说。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久别重逢、“西康州”乃前别之地,“洞庭”乃相逢之地,“十二”言分别之久。
    B.颔联出句运用典故,“远愧”述朝廷远授自己郎职,自己却无心国事,惭愧之情溢于言表。
    C.颈联出句感激李衔友情,坚如胶漆,永久不衰;对句述诗人困于“泥涂”、老去无成。
    D.诗歌前半部分叙前次别后情事,后半部分是感李衔相知之深而惜重逢即别,情真意切。
    16.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5.B(“自己却无心国事”理解错误。)
    16.①对与好友李白诗坛齐名并称的愧疚之情。(亦可理解为对与好友李衔仕宦齐名的愧疚之情。)尾联出句中的“忝窃”,有“忝列”“窃取”之意,一个“真”字,发自肺腑。②对家乡亲友以及故都长安的思念之情。因此次李衔目的地是长安,诗人故乡亦在北方,故曰“朔云”“寒菊”,“离忧”表现的是一种离别之情。(每点3分)

    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朴翁游兰亭韵①
    姜夔
    亚字桥亭面面风,六人同坐树阴中。
    松交归路如留客,石碍流杯故恼公。
    山色最怜秦望②绿,野花只作晋时红。
    夕阳啼鸟人将散,俯仰兴怀自昔同。
    【注】①朴翁:即葛天民,字朴翁。与作者姜夔(南宋文学家,江西鄱阳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交往甚密,颇多唱和之作。②秦望:山名,在绍兴东南四十里,秦始皇曾登此山望东海,故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地点、人物、环境,勾画了一幅雅士游聚图,将物与人、情与景融为一体。
    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展现了松树的热情好客和水中石头的有意捉弄的情态。
    C.通览全诗,语言简练流畅,含蓄隽永,清新淡雅,感情纯真自然,描绘了兰亭景色。
    D.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限的语言中,几乎包含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全部内容。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的是把握诗歌的情感及情感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先明确诗歌都有哪些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解答】(1)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错误,颔联的意思是归路之上松枝交拂好像要留阻游客,水中的石头好像故意拦阻您的酒杯。这是拟人手法,没有夸张。
    (2)①首联描绘了在一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艳阳春景;这是一种心醉神往,怡然自得,酣畅淋漓,倾叙幽情的至乐气氛。六位雅士,对坐而饮,何等畅快自得;环境是树荫之中,四面临风,何等舒心愉悦。②面对阳春三月之美景,对于多情美感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抚今忆昔,“游目骋怀”。诗人把空间的由远及近与时间的由近及远交叠使用,让人不禁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慨叹。③眼前美景虽好,然而毕竟夕阳已偏西,光阴似流水,不可能停下。杜鹃鸟声声啼鸣,使作者不禁想到自己是客居异地他乡,顿生思归的念头。与挚友携手同游,畅叙幽情,虽惬意自得,然而毕竟不能久长,最终还是要各自东西。这里诗人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话:“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作者面对如此神美的良辰美景,感受到时空的无限和美的无限,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如此有限,故一种痛苦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答案:
    (1)B
    (2)①表达了与友人同游兰亭,陶醉于美景而流连忘返的怡然自得之情。②鸟啼声声,夕阳偏西,重要各奔东西,使作者不禁想到自己客居异地他乡,表达了思乡之情。③俯仰之间产生感慨,这是自然就如此的。作者面对如此神美的景象,感受到是空的无限和美的无限,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生命短促的怅惘之情。

    译文:
    “亚”字形的兰亭四面临风凉爽无比,六位雅士围坐在树荫之下举杯而饮。归路之上松枝交拂好像要留阻游客,水中的石头好像故意拦阻您的酒杯。秦望山那翠绿的山色最是惹人喜爱,野花还同王羲之游兰亭时一样鲜艳。夕阳下鸟声啼呜大家也将各奔东西。感慨从来就是在一俯一仰之间产生。

    赏析:
           这是一首“次韵”之作,因需押原诗之韵,犹如给作者多添一付镣铐,故不易构制。然而姜夔此诗却写得自由无羁,格调轻快,色彩鲜明,佳句迭出,读之如沐春风,如饮醇醪。
    “亚字桥亭面面风,六人同坐树阴中”。诗的开头作者以自拙的手法极为简洁明快地勾画出了一幅雅士游聚图。地点是亚字桥亭,以汉字繁写之“亚”字来比喻桥亭之状貌,何等形象生动;人物是六位雅士,对坐而饮,何等畅快自得;环境是树阴之中,四面临风,何等舒心愉悦。在这里作者以十分精省的笔墨着力表现一种环境与人物玄通默契的相互亲和之情,将物与人,景与情,主观与客观“混一不分,同为一体”,透过这短短的十四个字的刻画,读者感受到的是一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艳阳春景;是一种心醉神往,怡然自得,酣畅淋漓,倾叙幽情的至乐气氛。
    “松交归路如留客,石碍流杯故恼公”。正因为有了前面良辰美景,至乐气氛的铺垫,故这里才推出了“松交归路如留客”的感受。归路上松树低垂的枝干交拂于前,仿佛有意留阻游客。不说自己的留连忘返,而说松树的多情好客,这一拟人化的描写,更深化了人与环境的亲和之感。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法自然而化”,已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接着“石碍流杯故恼公”是写作者与同游们仿效王羲之等人“流觞曲水”之法,葛天民因自己顺流而下的酒杯常受石碍而罚酒,似乎水中石头在有意捉弄他。这一戏谑之笔,更进一步地突出了游兰亭的至乐气氛。如果说此联首句是从正面来渲染一种惬意之情的话,那么此句则从反面烘托了这种畅快之感。一正一反,可谓异曲同工。
    “山色最怜秦望绿,野花只作晋时红”。按律诗之章法,首联、颔联为“起”,“承”,颈联应生出“转”意来,这一“转”需承上启下,另僻新境,故最见功力。身居秀甲江南之兰亭,伴随畅叙幽情之挚友,面对阳春三月之美景,对于多情美感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抚今忆昔,“游目骋怀”。‘作者先承颔联,拓开视野,由近及远,写到离眼前几十里外的秦望山,可谓“游目”。一个“绿”字,让人不禁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佳句,故画龙点睛,把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之春景用一。“绿”字作了总体概括。作者说他最喜爱秦望山一片翠绿之山色,实则因爱兰亭之美景所至,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拓展,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心态。接着又由远及近,写兰亭周围之野花,说野花还同东晋王羲之等游兰亭时一样鲜艳。这里写作者之“骋怀”,把空间的由远及近与时间的由近及远交叠使用,让人不禁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慨叹。抚今忆昔,整首诗的格调在这里由乐转悲,为尾联之人生感怀作了很好的过渡。
    “夕阳啼鸟人将散,俯仰兴怀自昔同”。这里笔锋急转,别开生面。眼前美景虽好,然而毕竟夕阳已偏西,光阴似流水,不可能停下。杜鹃鸟声声啼鸣,使作者不禁想到自己是客居异地他乡,顿生思归的念头。与挚友携手同游,畅叙幽情,虽惬意自得,然而毕竟不能久长,最终还是要各自东西。“俯仰兴怀自昔同”是说:俯仰之间产生感慨,这是自来就如此的。这里诗人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话:“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作者面对如此神美的良辰美景,感受到时空的无限和美的无限,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如此有限,故一种痛苦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痛苦的感伤来源于生命的自然限数,来源于深刻地意识到有限的生命无法尽享无限的山水之美。所以虽然“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可是这毕竟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不能最终消却生命短促的忧虑。这里怅惘与慨叹之悲感,正好与前面欢娱与惬意之乐情形成鲜明对照。一乐一悲,突出地表现了作者乐不忘忧,寓悲于乐,不任性不拘束,处世严肃的思想情怀。
           通览全诗,语言简练顺畅,寓意含蓄隽永,格调清新淡雅,感情纯真自然。法度精饬严整而又自由无羁,不期于高远而又自然高远。读之一如置身那旖旎春光中,坐卧于清流激湍旁,沉浸在作者的悲欢里,心灵既受到情景的洗涤,又受到哲理的启悟。宋人(如陈藏一、范石湖)称姜夔人品洒落如晋宋之雅士,可谓得其神矣。此诗在有限的七言八句中,几乎囊括尽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全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七言律体的《兰亭集序》。

    相关试卷

    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0页。

    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