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叙州区一中高2023届高三上期第三学月考试
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1949-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城镇化发展阶段是( )
A. 初期-初期-中期-中期 B. 初期-中期-中期-后期
C. 初期-中期-后期-逆城市化 D. 初期-初期-中期-后期
2. 影响1992年至1997年间我国城镇化增速的主要原因是( )
A. 户籍政策全面放开 B. 经济增长速度快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 环境人口容量激增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城镇化发展一般经历初期(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中期(城镇化水平30%-70%),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于70%),读图①②时期城镇化水平小于30%,③④城镇化水平介于30%-70%之间,故该题选A。
【2题详解】
我国户籍政策并未完全放开,故A错误;1992年-1997年,我国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经济增速快,促进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故B正确;92-97年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化增速关系不大,故C错误;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联系不大,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点睛】城市化过程的阶段特点:1、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2、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3、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放牧。我国某地牧民,每年3月底从冬牧场出发赶往春牧场,会在春牧场停留3个多月,接羔育幼、剪毛驱虫;然后6月底出发去高山夏牧场,夏牧场的优质牧草足够牲畜吃上两个多月,养得膘肥体壮;8月下旬牧民开始转往秋牧场,到秋牧场给牛羊配种,卖掉一些牲畜;11月下旬再次回到冬牧场定居,圈养牲畜。下图为某季节该地牧民牧羊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地所在省区的简称是( )
A. 青 B. 内蒙古 C. 新 D. 藏
4. 推测图中最可能的牧羊牧场是( )
A. 春牧场 B. 夏牧场 C. 秋牧场 D. 冬牧场
5. 牧民描述:“每天早上出去和晚上回来的牧羊路线会尽可能不一样”,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羊群的运动量 B. 防备狼群偷袭羊群
C. 节约牧羊往返时间 D. 减少对草场的践踏
【答案】3. C 4. A 5. D
【解析】
【3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地表几乎没有植被,说明以荒漠为主,结合材料,该地牧场转场为山地牧场,荒漠地区存在山地牧场的地区为我国新疆,简称新,C正确。青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以高原为主,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均不是山地牧场为主,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由图可知,羊毛较短,有刚被剪掉的痕迹。结合材料“会在春牧场停留3个多月,接羔育幼、剪毛驱虫”可知,图示为春牧场,A正确。排除B、C、D选项。故选A。
【5题详解】
材料没有说明出去和回来的路哪个比较长,无法判断是否增加羊群的运动量,也无法判断是否能节约牧羊往返时间,A、C错误。防备狼群偷袭羊群,应避开狼群的必经之地,而不是出去和回来的路线不同,B错误。来回路线不一样,一天中就不会践踏草地两次,可减少对草场的践踏,D正确。故选D 。
【点睛】山地转场的好处: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高度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缺点:牧道崎岖;易受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影响;羊群与牧民生活用品转移量大,转场不便。
位于南岭附近的江西南康市是传统的“木匠之乡”.2008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乡乡成片家具厂”的格局,2011年南康市筹建了家具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向家具企业提供各规格家具零部件产品,并相继引进众多家具设计机构。2020年该市重点打造的某家具龙头企业成功上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建设共享智能备料中心主要利于家具企业( )
①提高品牌知名度 ②提高生产技术
③缩短生产流程 ④降低运输成本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众多家具设计机构集聚南康市,主要因为该市( )
A. 技术基础好 B. 劳动力丰富
C. 原材料充足 D. 市场广阔
8. 南康市打造家具龙头企业主要是为了( )
A. 引领行业发展 B. 降低营销成本
C. 丰富产品款式 D. 扩大生产规模
【答案】6. C 7. D 8. A
【解析】
【6题详解】
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可以为家具企业就近提供大量的原料,有利于降低远距离运输原料的成本和时间,从而缩短生产流程,③④正确,选C;共享智能备料中心主要负责家具产业的前期生产原料,对于品牌知名度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关系不大,①②错误。排除ABD;故选C。
【7题详解】
众多家具设计机构集聚南康市主要是因为该地众多家具企业在此集聚,有着广阔的家具设计的市场,D正确;家具设计机构主要是作为一种营利机构入驻,科技基础对家具设计机构不是吸引力,排除A;家具设计机构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该地的劳动力丰富和原材料充足与其关系不大,排除BC;故选D。
【8题详解】
南康市打造家具龙头企业是一种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区域产业的发展,树立龙头企业来引领行业的发展,故选A;降低营销成本、丰富产品款式和扩大生产规模是南康市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举措,不是最终的目的,排除BCD;故选A。
【点睛】家具厂一般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但是与之相关的设计机构属于科技指向型工业,要根据工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区分。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接纳了河套地区90%以上的农田排水,然后经过湖泊的生物生化作用后,排入黄河,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鉴于乌梁素海湖区补水来源不足、污染物长期积累、水体污染严重的情况,巴彦淖尔市加大了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力度,便水体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下图为鸟梁素海周边地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河套灌区灌水渠和排水渠结合有利于( )
A. 缓解土地盐碱化 B. 减少化肥使用量
C. 提高水资源利用量 D. 增加河套地区降水量
10. 加剧乌梁素沟污染程度的自然原因是( )
A 光照强 B. 风力大 C. 气温高 D. 蒸发量大
11. 适宜对乌梁素沟进行生态补水的时间是( )
A. 河套平原灌溉期 B. 黄河结冰期 C. 黄河凌汛期 D. 黄河枯水期
【答案】9. A 10. D 11. C
【解析】
【9题详解】
河套灌区内主要以发展灌溉农业为主,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问题,而灌水渠和排水渠相结合利于土壤中的盐分排出,因此能够缓解土地盐碱化,A选项正确。灌溉设施与化肥使用量多少关系不大,B选项错误。灌水渠和排水渠结合并没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量,水资源的利用量主要通过技术提高,C选项错误。灌溉设施对区域降水量影响小,D选项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乌梁素海湖区补水来源不足、污染物长期积累、水体污染严重的情况,巴彦淖尔市加大了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力度,便水体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因此乌梁素沟污染严重与湖区水量不足有关,乌梁素沟处于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因此水量较少,D选项正确。光照强与水量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风力大、气温高是蒸发量大的影响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蒸发量大导致水量减少,B、C选项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重要组成部分,它接纳了河套地区90%以上的农田排水,然后经过湖泊的生物生化作用后,排入黄河,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河套平原灌溉期灌溉需水量大,不适宜对乌梁素沟进行生态补水,A选项错误。黄河结冰期,河水流动差,不利于生态补水,B选项错误。黄河凌汛期需要分凌泄洪,因此在此时期进行生态补水,既有充足的水量也可以为黄河分凌泄洪提供泄洪区域,C选项正确。黄河枯水期水量不足,不适宜对乌梁素沟进行生态补水,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盐碱化土壤改良措施:(1)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晒垡、及时松土、抬高地形、微区改土。 (2)水利改良:灌排配套、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3)化学改良: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殖酸、泥炭、醋渣等。 如施用石膏及其它化学改良物可收到较好效果。如碱化土壤或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及代换性钠,致使土壤分散,呈强碱性,引起土壤物理性状不良,改良这类土壤除了消除多余的盐分外,主要应降低和消除土壤胶体过多的代换性钠和强碱性。(4)生物改良:种植水稻、种植耐盐植物田箐等,使用微生物菌肥等。植树造林对改良盐土有良好的作用,林带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低风速,增加空气温度,从而减少地表蒸发,抑制返盐。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该国甲地(见下图)为丘陵地形,年降水量约为900mm。在甲地这片干燥的林地上,过去农业生产以刀耕火种方式种植玉米为主,由于土壤贫瘠,单产很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该地,推广秸秆堆肥技术,实施蔬菜和水稻轮作。该地雨季生产的蔬菜外销西亚石油生产国,干季生产水稻。这种蔬菜和水稻轮作技术有效缓解了该地区的贫困和饥荒。
(1)简析甲地过去土壤贫瘠的原因。
(2)推测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改善甲地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所采取的措施。
(3)分析蔬菜和水稻轮作能有效缓解莫桑比克贫困和饥荒的原因。
【答案】(1)年平均气温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雨季植被生长较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养分集中在植物体内(或答生物循环较旺盛也行);土壤储存的有机质较少。雨季淋溶,丘陵地形,地表径流流速较快,冲刷侵蚀能力强;刀耕火种破坏植被,种植玉米,加剧水土流失。
(2)兴修水利,增加灌溉水源;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利用秸秆堆肥,提高土壤肥力。
(3)蔬菜和水稻轮作,增加了居民收入;蔬菜生产正值高温多雨期,产量大;蔬菜出口西亚市场,收入较高,能有效缓解贫困;干季光照和热量充足,利于水稻生长;且经过秸秆堆肥的土壤肥力高,单产高,能缓解饥荒。
【解析】
【分析】本题目以莫桑比克为背景材料,考查土壤、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缓解贫困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甲地位于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地;热带草原地区,雨季植被生长较快,植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养分集中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减少,土壤储存的有机质较少。雨季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多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径流流速较快,冲刷侵蚀能力强,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制度不合理,刀耕火种破坏植被,种植玉米,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贫瘠。
【小问2详解】
“甲地为丘陵地形,年降水量约为900mm”、“过去农业生产以刀耕火种方式种植玉米为主,由于土壤贫瘠,单产很低”,甲地是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季节不均,应该兴修水利,增加灌溉水源,保障水源供应;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大,应该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土壤肥力低,可以利用秸秆堆肥,提高土壤肥力。
【小问3详解】
蔬菜和水稻轮作,该地雨季生产的蔬菜外销西亚石油生产国,增加了居民收入;蔬菜生产正值高温多雨期,产量大,可以充分利用水热资源;蔬菜出口西亚市场,西亚经济收入高,可以增加收入,能有效缓解贫困;干季光照和热量充足,利于水稻生长,利于干季生产水稻;且经过秸秆堆肥的土壤肥力高,水稻、蔬菜单产高,能缓解饥荒。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大量球状冰集聚排列是自然界中较为罕见的现象,一般发现在浅滩、湖岸和河岸处,其物质多由冰和雪组成。球状冰(冰球)的形成与集聚受气温、降雪、强风和波浪等自然因素共同控制,且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查干湖是我国冰球主要的发现地。下表是近5年查干湖入冬能符合产生冰球的气象条件;下图是查干湖的地理位置及其冰球景观。
表:近5年查干湖入冬能符合形成冰球景观的气象条件
年份
初封日(月-日)
初封日前一天气象要素
日均气温/℃
风速/(m/s)
风向/°
降水量/mm
2021
11-09
-4.0
12.3
20-65
10-15
2020
11-20
-5.8
7.2
45
20.9
2019
11-14
-6.4
3.2
293
0.7
2018
11-18
-4.3
1.8
270
0
2017
11-15
-51
6.4
315
0
(注:下划线数字,需要同时满足才能形成冰球景观;②:风向0°为正北风,90°为正东风。)
(1)指出查干湖“冰球”集聚的位置,并分析其原因。
(2)说出2019年查干湖未形成“冰球”的原因。
(3)分析查干湖“冰球”景观的形成过程。
(4)“冰球”常形成于冷空气侵袭后,阐述查干湖初封日前冷空气运动为“冰球”形成提供的条件。
【答案】(1)位置:查于湖西南沿岸。原因:冰球形成的年份,初封日前一天盛行东北风;冰球在风、波浪的带动下在迎风侧的西南岸集聚。
(2)降雪量较少,形成物质来源不够;风速较小,形成的(风、波浪)动力条件不足。
(3)缓和的低气温冻结出稳定的薄冰层,湖面的冰,雪在强风和波浪的推动下不断集聚;集聚过程中冰,雪不断挤压、碰撞、摩擦形成冰球;最终在迎风侧岸滩堆积形成“冰球”景观。
(4)冷空气袭来时带来降温,降雪,大风天气。降温形成的薄冰层和降雪为冰球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大风及其形成的波浪为冰球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解析】
【分析】本题以"冰球"景观为命题情景,创设学习探索情景,设置了四道小题,考查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球状冰的形成过程,对图文信息解读的能力和动态思雏能力要求很高,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运用性,创新性,旨在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材料中得到组成“冰球”的物质主要是冰和雪。景观图中冰球大小不一,层层堆积。应是冰球形成后在湖岸堆积。由此可见冰、雪来源于湖面。从材料中又能得到“冰球”的集聚受强风和波浪(凤吹拂湖面形成)影响。在表格中可以看到形成“冰球”的前一天风向为东北风,即“冰球”集聚的位置应在迎风侧的湖岸——西南岸。
【小问2详解】
从材料中得到2019年未满足“冰球"形成的气象条件有风速、风向、降水量。从(1)问中知道风向决定"冰球”集聚的位置,与形成无关。将2019年的风速、降水量与能形成“冰球”的年份比较得到;风速偏小,降水偏少。即当年未形成“冰球”的原因是降雪量较小,形成物质来源不够;风速较小。形成的(风、波浪)动力条件不足。
【小问3详解】
从材料中的景观图可以发现“冰球”景观的形成过程应是冰球的形成到湖岸的集聚。材料中指出“冰球”形成与集聚受气温、降雪,强风和波浪等自然因素共同控制,结合第(1)、(2)问可以得到气温、降雪为“冰球”形成提供物质条件。强风和波浪为“冰球"形成与集聚提供动力条件。冰球的形成中,首先需要大量冰、雪物质,因此在初期需要湖面的冰,雪在强风和波浪的推动下不断集聚。注意的是:低温天气下湖面结冰,提供冰源。但是要被风搬运、集聚。应该是未完全冰封的初生冰(薄冰层)。其次,是变“圈”的过程,结合“鹅卵石”的形成,可以推测在集聚过程中冰、雪不断挤压、碰撞、摩擦形成冰球。
【小问4详解】
结合查干湖的位置和冷空气来袭的时间,易形成冷锋带来降温、降雪、大风天气。结合第(3)问的冰球的形成过程不难得到:降温形成的薄冰层和降雪是形成冰球物质基础;大风及其形成的波浪为冰球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1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贡彩灯以其精湛绝伦的工艺享有“天下第一灯”的美誉。2008年,自贡灯会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自贡灯会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借助独特的彩灯制作技艺,自贡市政府每年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灯会,吸引着海内外八方游客。近年来,自贡灯会与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多国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彩灯”展出活动,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
说明自贡彩灯作为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
【答案】自贡彩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知名度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可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对市场适应性强。灯组更新周期短;彩灯制作受场地局限小,具有可移动性,便于远距离合作;夜间观灯,可延长旅游活动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
【分析】该题以自贡彩灯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1个小题,涉及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等知识,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自贡彩灯以其精湛绝伦的工艺享有“天下第一灯”的美誉,因此自贡彩灯具有中国独特的技艺和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自贡市政府每年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灯会,彩灯种类多样,可迎合各类游客的喜好,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强;同时的彩灯的制作对地域的限制较小,随时可移动,方便远距离展出;白天和夜晚都可以欣赏到彩灯,可观赏时间长,增加游客数量等。
15.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黄河源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岛状冻土和季节冻土交错分布,面积占流域冻土近80%。近几十年来,因气候变暖使黄河源区冻土退化严重,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说出黄河源区冻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退化情况并简述冻土退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退化情况:①水平方向:多年冻土分布范围缩小,由片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岛状分布,季节冻土和融区范围扩大)。②垂直方向: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下界抬升,季节性融化层厚度增大。高原(山)草甸破坏(退化),荒漠化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沼泽湿地萎缩(或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黄河源冻土的退化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必备基础知识,体现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学科思维的要求。
【详解】结合材料图示,对比退化前和退化后的情况,可知同一区域内黄河源区冻土在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层变薄,由于季节性冻土在多年冻土之上,所以季节性融化层厚度增大。在不同海拔范围内,由于气候变暖,冻土分布的最低界限(冻土下界)往更高海拔方向移动,冻土下界抬升。水平方向上,气温较低的时候分布面积广,气候变暖后,部分温度升高的区域冻土融化,多年冻土分布范围缩小,由片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岛状分布,季节冻土和融区范围扩大)。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