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练习题习题课件ppt
展开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这表明(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感性认识不可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C、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中国古代有《太阳和长安哪个远》的故事。甲说:“只听说人从长安来,从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边来,太阳一定比长安远。”乙说:“从来没有见过长安,却每天见太阳,那么一定是长安远。”两人的争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
A、理性认识对实践有重大作用,而感性认识是无用的
B、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C、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D、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理性认识
4、“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反复了多次,在大脑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之后,就会产生认识过程的质变,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表明( )
A、感性认识数量上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重复多次就自然成了理性认识
C、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前提
D、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关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思考
5.《两小儿辩日》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6.科学家关于日食和月食的预报一再被实际观测的结果所证实,这表明( )
A、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一定的联系
B、人的认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
C、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规律
D、成功的预测取决于事物本身
7.多年来,美国大选跌宕起伏,竞选总统经费居高不下,“金钱政治”令人瞠目结舌。尽管美国大选每次都轰轰烈烈,但许多选民却无动于衷,投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美国大选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 )
①美国大选实质上是“金钱游戏”
②看事物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③美国是民主的典范
④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9. 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 )
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检验真理的标准
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10.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问答题
1.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辨析:俗话说:眼见为实。所以,只有人们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3.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同步练习 答案
一、选择题
1、选A
解析:人们对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认识是理性认识,这一认识科学地揭示了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故应选A。B项说法错误。C、D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2、选B
解析:甲、乙两人都只是感觉到了事物的现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A项本身错误,因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B项是正确选项,因为它强调了感性认识,并指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符合题干要求。C项观点正确,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范围,而题干设置的情景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范围,不符合题意。D项中提到的“认识”应当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所以与题干讲的感性认识不完全相符。
3、选C
解析:A项否认了感性认识的作用。B项笼统地认为“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不符合实际,是错误的。D项把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目的混为一谈。只有C项说明了题干的原因。
4、选D
解析:A、B项说法都是错误的。C项中的“前提”应该是“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因而也是错误的。只有D项本身正确,又符合题意。
5.B
6.C
7.D
8.C
9.A
10.B
二、问答题
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1)人们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是事物的现象,所获得的属于感性认识。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
(2)从认识的发展来讲,如果二者都属实,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东西。
3.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精品练习题习题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精品练习题习题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课件pptx、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同步练习doc、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教学设计docx、回忆中国印记-文化自信的中国底气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的本质试讲课练习题习题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的本质试讲课练习题习题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社会历史的本质课件pptx、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社会历史的本质同步练习doc、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docx、1921-2021百年沧桑时代巨变mp4、你知道原始社会的人类都在干什么嘛mp4、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国创造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奇迹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本质精品练习题习题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本质精品练习题习题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社会历史的本质课件pptx、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社会历史的本质同步练习doc、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docx、1921-2021百年沧桑时代巨变mp4、你知道原始社会的人类都在干什么嘛mp4、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国创造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奇迹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