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五一期间,同学们参观了北京自然博物馆,深刻感悟到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震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始大气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B. 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
C.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D. 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生物进化
2.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利用简单的有机物,人工合成了组成生命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核酸。这些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
A. 无机物生成小分子有机物 B. 小分子有机物进入原始海洋
C. 小分子有机物生成大分子有机物 D. 大分子有机物演变成原始生命
3. 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科学家比较了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猕猴的差异较小,与马的差异较大,与果蝇的差异更大。由此,你判断与人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
A. 黑猩猩 B. 猕猴 C. 马 D. 果蝇
4. 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作用中,对水生动物有害的是( )
A. 海洋动物的基本食物来源 B. 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
C. 琼脂可供药用 D. 造成赤潮
5. 古诗词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彰显出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下列诗句中描写藻类植物的是( )
A.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B.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C.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D.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6. 小明同学对如图生物(1是葫芦藓,2是蕨,3是衣藻,4是银杏)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 1是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根、茎、叶的分化
B. 2是蕨类植物,根、茎、叶有输导组织,所以比苔藓植物高大
C. 3是单细胞藻类,细胞内有叫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D. 4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7. “冰墩墩”以国宝熊猫为原型制作,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下列有关熊猫与鸟类特征相比,描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都恒定 B. 都是体内受精
C. 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D. 牙齿都有分化
8.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错误是( )
A. 大黄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运动阻力
B. 蝗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有利于在空中飞行
C. 蜥蜴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D. 人体四肢静脉内表面通常具有瓣膜,能防止血液倒流
9. 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下列关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城市里鸟类增多和生态环境改善有关 B. 提倡低碳出行,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 营造森林绿地主要是为了获取大量木材 D. 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废物利用、节约资源
10.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B. 长满苔藓的朽木 C. 森林中的所有植物 D. 草原上的所有动物
11. 顺德“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 )
A. 桑树 B. 太阳 C. 蚕 D. 细菌和真菌
12.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食物链能量的最终来源
B. 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C. 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D. 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13. 如图反映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变化,对图解释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草原植被数量应多于鼠类
B. 此图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C.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始终维持在不变的状态
D.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14.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食物链的中间环节
C. 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D.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15.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活中要注意绿色出行,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
B. 要想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需尽量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C. 利用微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D. 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16. 常喝酸奶对身体有益,酸奶中的乳酸菌能有效抑制有害细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下列关于乳酸菌叙述错误的是( )
A. 属于真菌 B. 通过分裂进行生殖 C. 有细胞壁 D.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17. 2022年6月10日,世界上首例克隆北极狼于北京诞生。其中比格犬A提供无核卵细胞,一只名叫“玛雅”的北极狼B提供了皮肤细胞核,比格犬C提供子宫。根据所学知识,请选出正确的说法( )
A. 克隆北极狼长得与比格犬A一样
B. 克隆北极狼皮肤细胞的细胞核中的DNA和“玛雅”北极狼B中的DNA相同
C. 比格犬C把自己细胞核中的DNA遗传给克隆北极狼
D. 克隆北极狼的实例说明,基因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变异
18. 袁隆平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镉超级稻。这一技术被称作( )
A. 发酵技术 B. 克隆技术 C. 杂交技术 D. 转基因技术
19. 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下列例子中,不是运用仿生学原理的是( )
A. 模仿萤火虫发冷光一一冷光灯 B. 模仿青蛙的游泳状态——蛙泳姿势
C. 模仿蝙蝠回声定位——雷达 D. 模仿乌龟的背甲——薄壳建筑
20. 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技术可使许多治疗人体疾病的昂贵药品降低价格
B. 生物技术将在人体器官移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 生物技术可应用于亲子鉴定和刑侦破案
D. 生物技术培育的转基因食品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0分)
21. 如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地区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火甲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
(1)用达东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甲虫具有很强的 ______ 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杀虫剂1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______ 。
③当喷施杀虫剂1时,抗药性弱的甲虫逐渐被淘法,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 ,甲虫抗药性越来越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 ______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④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后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1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 ______ 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2时,甲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 ______ 重新适应环境。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 ______ 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遗传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类型。
22. 模型构建是学习生物学的方法之一,选择恰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模型,能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和功能,提升探究实践能力。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气球等材料制作的几种生物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可模拟鸟类的呼吸,图中的气球相当于 ______ ,与其相通的结构是鸟类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功能是能够进行 ______ ,其特有的呼吸方式能满足鸟类飞行时对氧气的需求;此外附着在胸骨上发达的 ______ 可驱动双翼上下扇动,利于飞行。
(2)图2模拟植物气孔开闭,当气孔张开时,植物的蒸腾作用 ______ (填“增强”或“减弱”),可以促进生物圈的 ______ 。
(3)图3可用来模拟人体呼吸运动,气球相当于 ______ ,此时图中模拟的是 ______ (填“吸气”或“呼气”),该过程中橡皮膜模拟的膈肌处于 ______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2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取学校附近鱼塘中五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五种生物体内两种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数据如下表,图一是根据表中污染物含量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形式表示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图,图二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据图回答:
生物各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每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大鱼
小鱼
78
96
B
河蚌
①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小鱼
②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1)根据图一中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五种生物)分析,表中的①代表 ______ 。
(2)表中这五种生物中,属于杂食性的是 ______ ,其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______ 。
(3)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 ______ (填序号)过程开始,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过程中是 ______ 的。
(4)若图二中a、b、c代表表格中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如图丙中所示,则c代表 ______ 。
(5)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______ (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24. 日常生活中,酵母菌常被用于发面制作馒头,这是因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酵母菌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馒头的蓬松度与二氧化碳的气体量有关。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酵母菌产生气体量的影响,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记录时间(min)
0
5
10
20
25
30
15℃下记录液滴的刻度值
(mm)
0
3
5
12
16
20
25℃下记录液滴的刻度值
(mm)
0
5
11
21
27
32
(1)图一实验中,先将试管中的液体煮沸,然后冷却。冷却后再加入活性酵母的原因是 ______ ;加入活性酵母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 ______ 。
(2)如图二可知 ______ 影响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度,导致 ______ 释放量发生变化,引起装置中试管内压强变化,从而导致毛细管液滴移动。
(3)上述实验结果还不能得出酵母菌发面制馒头的最适合温度,原因是 ______ 。若要使探究结果更有说服力,需要进行 ______ 实验。
(4)研学小组为了探究在生活中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参观青岛市灯塔酱油厂,绘制了如图二所示的酱油制作流程图。分析回答:据图可知,米曲酶发酵时 _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氧气。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错误。
B、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从而证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的,B正确。
C、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C正确。
D、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可见,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生物进化,D正确。
故选:A。
(1)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2)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注意灵活答题。
2.【答案】C
【解析】解: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
故选:C。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生命的起源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注意灵活答题。
3.【答案】D
【解析】解: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生物结构的相似性越高,则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生物结构的差异性越大,则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由题意可知,与人亲缘关系最远的是果蝇,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细胞色素c是一种具有104~11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从进化上看,细胞色素c是一种结构相对稳定的分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解:结合分析可知:“藻类植物是海洋动物的基本食物来源”、“藻类植物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都是对水生动物有利的;“琼脂供药用”对水生动物无害。而“藻类植物造成赤潮”会对水生动物有害,甚至会造成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赤潮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由于这些藻类多呈红褐色,所以称为“赤潮”。海洋赤潮的发生不但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对海洋沿岸的水产养殖以及食用海产品的人都有直接的危害。
(2)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①生物圈中氧气的重要来源。②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③供人类食用。④工业和医药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了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5.【答案】D
【解析】解:A、诗中的苔属于苔藓植物,A不符合题意。
B、松的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B不符合题意。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其中的粟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属于被子植物,C不符合题意。
D、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写的是藻类植物将湖水染绿了,描述的是藻类植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种子植物根据外面有无果皮的保护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植物的主要特征。
6.【答案】A
【解析】解:A、1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A错误。
B、2是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出现了输导组织,所以比苔藓植物高大,B正确。
C、3是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细胞内有杯状的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C正确。
D、4是银杏,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但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因此属于裸子植物,D正确。
故选:A。
图中1葫芦藓是苔藓植物、2蕨是蕨类植物、3衣藻是单细胞藻类、4银杏是裸子植物。据此分析解答。
熟练掌握图中植物所属类群的主要特征,分析图中各植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正确的分类。
7.【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可见,熊猫与鸟类的体温都恒定,A正确;
B、凡在雌、雄亲体交配时,精子从雄体传递到雌体的生殖道,逐渐抵达受精地点(如子宫或输卵管),在那里精卵相遇而融合的,称体内受精。熊猫与鸟类都是体内受精,B正确;
C、熊猫与鸟类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C正确;
D、熊猫属于哺乳动物,具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牙齿分化,而鸟类有喙无齿,D错误。
故选:D。
1、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2、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8.【答案】B
【解析】解:A、流线型是物体的一种外部形状,通常表现为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因此,大黄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运动阻力,A正确;
B、蝗虫体表具有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的水分蒸发,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蝗虫有翅,有利于在空中飞行,B错误;
C、蜥蜴是爬行动物,其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适应陆地生活,C正确;
D、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主要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在我们人的四肢的静脉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
故选:B。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动物的类群及其主要特征、静脉血管的特点。
9.【答案】C
【解析】解:A.生态环境改善后,城市生态系统的植物、昆虫等生物种类增多,给鸟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鸟类增多和生态环境改善有关,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提倡低碳出行,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B正确。
C.营造森林绿地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不是为了获取大量木材,C错误。
D.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可见,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废物利用、节约资源,D正确。
故选:C。
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利于环境保护。
解答此题要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0.【答案】B
【解析】解: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森林中的所有植物”、“草原上的所有动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因为只有一部分生物,没有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长满苔藓的朽木”包含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和生物所生活的环境,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B。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11.【答案】B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故选:B。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可见,太阳能是食物链能量的最终来源,A错误。
B.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B错误。
C.绿色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把根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中,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C错误。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D正确。
故选:D。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等。
掌握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所以,正常情况下,草原植被数量应多于鼠类,A正确;
BC、结合分析可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恒定不变),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正确、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存在着捕食、竞争等相互关系,所以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知识点。
14.【答案】C
【解析】解: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必须有非生物部分,A错误。
B.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B错误。
C.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正确。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D错误。
故选:C。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掌握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解:A.生活中要注意绿色出行,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A正确。
B.当前,我们人类还不能完全禁止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只能开发新能源,尽量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B正确。
C.利用微生物制造清洁能源,能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C正确。
D.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因为没有天敌,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和破坏,因此不能大量引进外来植物,D错误。
故选:D。
1、温室效应是指投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使大气变暖。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泥沙砾石淤塞,森林、草原植被的退化和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以及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等多种问题。
3、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
此题考查了温室效应的特点、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引进外来物种的危害。
16.【答案】A
【解析】解:A、酿造酸奶时加入的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细菌,A错误。
B、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B正确。
C、乳酸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正确。
D、乳酸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A。
1.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等。
2.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由于细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这种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掌握乳酸菌的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B
【解析】解:A.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克隆北极狼长得与提供细胞核的北极狼B一样,A错误。
B.克隆北极狼是由北极狼B提供的皮肤细胞核与比格犬A提供的无核卵细胞融合而成的融合细胞发育而来的,故克隆北极狼体细胞(包括皮肤细胞)细胞核中的DNA和“玛雅”北极狼B中的DNA相同,B正确。
C.比格犬C提供子宫,仅起到代孕的作用,并不能把自己细胞核中的DNA遗传给克隆北极狼,C错误。
D.克隆北极狼的实例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不能得出基因的相关结论,D错误。
故选:B。
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掌握克隆技术是解题的关键。
18.【答案】D
【解析】解:袁隆平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镉超级稻。该技术是通过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属于转基因技术。D正确。
故选:D。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转基因技术和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19.【答案】B
【解析】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仿生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有的是模仿动物,有的是模仿植物,如模仿乌龟的背甲制造了薄壳建筑;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造了冷光灯;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发明了雷达,蛙泳只是模仿青蛙的游泳状态,没有制造出仪器设备,不是仿生。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仿生是指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掌握常见的关于仿生技术应用的例子,注意搜集相关的资料。
20.【答案】D
【解析】解:A、生物技术可以使许多治疗人体疾病的昂贵药品实现商品化生产,从而降低价格,A正确。
B、器官移植是将某个健康的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个患有严重疾病、危在旦夕的人身体上,让这个器官继续发挥功能,从而使接受捐赠者获得新生。生物技术(如:克隆器官)将在人体器官移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
C、DNA指纹技术可应用于亲子鉴定和刑事侦查,C正确。
D、转基因食品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如今的科学检测技术还不能肯定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无害性,D错误。
故选:D。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掌握生物技术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繁殖 变异 遗传 定向 自然选择 变异 有利
【解析】解:(1)①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
②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使用杀虫剂1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
③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作用。
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马铃薯甲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马铃薯甲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马铃薯甲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马铃薯甲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马铃薯甲虫杀死,抗药性强的马铃薯甲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马铃薯甲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再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效果越来越差。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后的第六年,马铃薯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2时,马铃薯甲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
(2)对于某种生物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它的生存叫做有利变异,自然选择是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遗传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故答案为:
(1)①繁殖;
②变异;
③遗传;定向;
④自然选择;变异;
(2)有利。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此题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抗药性害虫产生的原因。
22.【答案】气囊 气体交换 胸肌 增强 水循环 肺 吸气 收缩
【解析】解:(1)鸟类的体内有许多气囊,位于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里,这些气囊与肺相通,在飞行时,当两翼举起气囊扩张,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和气囊,在肺内进行一次气体交换。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第二次气体交换后排出体外,所以每呼吸一次进行气体交换两次,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可见,图1中的气球相当于气囊,而肺是鸟类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功能是能够进行气体交换。鸟类胸骨具有高耸的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可见,图2模拟植物气孔开闭,当气孔张开时,植物散失的水分更多,其蒸腾作用增强,可以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水循环是大自然中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环节,在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3)人体的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结合上述分析和题图可知,图3中,气球相当于肺,此时图中模拟的是吸气,该过程中橡皮膜模拟的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故答案为:(1)气囊;气体交换;胸肌
(2)增强;水循环
(3)肺;吸气;收缩
(1)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2)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
(3)图3中:玻璃钟罩代表的是胸廓,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橡皮膜代表的是膈。由于实验装置的限制,该模型能模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
解题关键是掌握气囊的作用、气孔的功能及呼吸运动中膈肌的变化。
23.【答案】小球藻、水蚤 河蚌 小球藻→河蚌 2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水蚤 二氧化碳 1、3、4
【解析】解:(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C小球藻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A、B、D、E都直接或间接以C小球藻为食物是动物,为消费者。其中含有3条食物链即: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水蚤→小鱼→大鱼,可以确定表中信息①为水蚤、小球藻;②为水蚤。
(2)这五种生物中,属于杂食性的是河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获得能量最多的是最短的食物链,即:小球藻→河蚌。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图二中2表示光合作用。因此,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2光合作用开始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图二中的食物链有:乙→c→a→b,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是小球藻→水蚤→小鱼→大鱼,因此,c是水蚤。
(5)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1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3、4动植物的呼吸作用、5化石燃料的燃烧。
故答案为:
(1)小球藻、水蚤;
(2)河蚌;小球藻→河蚌;
(3)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水蚤;
(5)二氧化碳;1、3、4。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4)图一中A大鱼、B河蚌、C小球藻、D小鱼、E水蚤;图二中甲分解者、乙生产者、丙消费者、1分解作用、2光合作用、3、4呼吸作用、5化石燃料的燃烧;表中信息①为水蚤、小球藻;②为水蚤。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4.【答案】酵母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因此加入酵母菌前,需要先冷却 接种 温度 二氧化碳 温度取值只有两个,数量太少 重复 需要
【解析】(1)活性干酵母中主要的菌种是酵母菌,实验中,加入活性酵母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接种。实验中,在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活性酵母的原因是:酵母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因此加入酵母菌前,需要冷却。
(2)如图二可知:温度影响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强度,导致二氧化碳释放量发生变化,引起装置中试管内压强变化,从而导致毛细管液滴移动。在一定时间内,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试管中的气体量增大,因此可以观察到毛细管中液滴向→移动。若液滴越靠近0刻度,说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的量越少。
(3)上述实验中,只取了两个温度的液滴刻度值,数量太少,这样不能得出酵母菌发面制馒头的最适合温度。若要使探究结果更有说服力,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据图可知,在米曲霉发酵过程中通入空气并搅拌,因此米曲霉发酵过程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
(1)酵母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因此加入酵母菌前,需要先冷却;接种;
(2)温度;二氧化碳;
(3)温度取值只有两个,数量太少;重复;
(4)需要。
(1)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氧气浓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要求考生识记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以及产物,掌握实验装置中液滴移动的原理,并结合表格和曲线数据准确答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