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靖江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靖江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荨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予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人民政协报》)
材料三:
对于教育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培养出致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弘扬工匠信仰坚定、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弘扬工匠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正向激励等多种措施,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倡导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着力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追求,让劳动者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工匠的成长路径和事迹表明,一勤天下无难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只要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传播工匠故事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进讲堂等活动,组织老师学生聆听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工匠的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勤勉为人、勤奋学习、勤恳工作。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摘编自李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弘扬工匠精神》《工人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工匠与新时代新世界有些脱节,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人类文明。
B. 坚守“工匠精神”,要以强化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力量为落脚点。
C. 传统“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
D. 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心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B. 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 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重点要放在政治素质、劳动情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方面。
D. 学校践行“工匠精神”,要强化思想引领,也要传播工匠故事,还要践行工匠品格。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 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造就斧斤单面砍,休从墨线两头弹。栋梁有榫知轻重,案几无钉试易难。鸡翅紫檀桔品鉴,钩心斗角悟方圆。
B. 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春秋梓庆削钟诫,篼业兽形工鬼神。爵禄不怀名利澹,巧拙己忘敬畏真。术达极致近于道,专注走心风骨魂。
C. 今逢华诞意如潮,放眼中华尽舜尧。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繁荣富裕民心悦,舒畅和谐积弊消。国阜政廉家运畅,复兴大梦看今朝。
D. 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肷心。曲突徙薪治未患,琢磨切磋郢匠斤。邀利目前失大义,内诚外信可为根。既急蹄乃需徐步,勇毅笃行工匠魂。
4.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5.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三家媒体对于“工匠精神”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
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亦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干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
B. 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C. 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子过封锁线的危险。
D. 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7. 下列对小说艺术待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像“堡垒”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 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 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 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
8. 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
9. 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目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墅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 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典籍,文中指前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 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 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义礼义乐义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 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 梦 杜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①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②,云深黑水遥。
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③。
【注】①伐叛: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等。②③“雨急青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化用自《楚辞•招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前两联写历史叹身世,后两联述梦境发感叹,全诗以虚衬实,感人至深。
B. 诗人通过对道路时通时阻,以及江山日见冷寂萧条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C. 诗的颈联写梦魂在急雨中难辨方向,难以飞越遥远的路途,隐喻着现实的艰难。
D. 最后两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似的处境、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情怀。
16.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目的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突出学习的重要意义。
(2)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22年春节期间,从央视春晚到各地方春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亮点节目并不少,大有① 之势。除了《只此青绿》,央视春晚还推出了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戏曲荟萃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景观太极《行云流水》、武术短剧《乳虎啸春》、舞蹈《金面》等,从戏曲到武术,从名画到国宝,② 。
国风热,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复兴带动了大众审美的提升。我们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持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幸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美学精神。只有把传统之美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③ ,作品才能传之久远,中华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18. 请为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的经典著作对于“社会学”这个名词,大家可能有些发怵,其实,① ,而是相对通俗易懂。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讲起,比如写他自己初次出国时,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灶上的泥土塞进他的箱底,嘱咐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用它来煮一点汤吃。② 比如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比喻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读来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再有,作者还通过比较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比如,在西洋社会,一位朋友说“带了他的家庭”去做客,③ ;而在中国社会,“阖第光临”虽然很常见,但很难说清楚“第”究竟有哪些人。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抓住了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特征的核心——“土地”,一步一步推演出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过程。他认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土”是他们的命根。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除非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的基层人口的流动也是微乎其微的。同时,乡土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21.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简要概括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大自然的某些现象中,我们懂得了生存的法则或生命的真谛;从父母的辛劳中,我们懂得了深沉的爱;从一篇好文章的阅读中,我们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或者一个深刻的思想;从身边平凡的伟大和底层的光辉中,我们懂得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请结合材料,以“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靖江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靖江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靖江市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