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1 什么是周长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1 什么是周长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初步感知,新知探究,再次感知,练习巩固,提升能力,融会贯通 全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并初步掌握测量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积累测量、计算基本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为今后学习图形周长的计算、面积等打下基础。而三年级学生虽然对于周长这个概念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有很多认识模糊的地方,如把物体一个面的周长容易想成面大周长就大、面小周长就小。如果处理不当,在后续的学习中,会引起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混淆。为了让学生体验周长同边线之间的关系,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教学中特地安排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辩一辩等活动,凸显边线与图形周长的深度对接。其次,北师大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相比,在“周长”概念的表述,少了“封闭”二字,我觉得应该加上这两个字,更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由此本节课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不断明晰周长含义,在动手操作、交流辨析中,引导学生思考,获得对周长概念更深刻、更准确的的理解,这也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辨析等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
2.在测量基本平面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积累图形周长计算的经验。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同学们,昨天布置预习什么是周长,谁来说说生活中哪里见过周长?能比划一下吗?同学们都说到一个共同点:一周的长度。周长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周长有初步的认知,感知周长就是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二、新知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情景图
笑笑画了三幅画,想给这三幅画装上画框,买多大的画框合适呢?
师:这些画的画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周长。谁来指一指这三幅画的周长在哪?
学生上台指一指。
师:他是怎么指的?(确定起点,从起点开始沿着画的边线绕了一周,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幅画的周长。
出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请同学们边指边说。
师追问:那是不是一定要从这个点开始?
生:可以任意一个点开始,只要从这个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又回到这个点就可以了。
师:解释的真到位。现在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描出这三幅画的周长。
反馈:点评错例,总结描的时候要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沿着边线描。
2.总结概念:
师:老师把笑笑的画取下来,剩下他们的边线,你发现,这些边线组成的都是什么图形?
生:封闭图形。
师:所以什么就是周长?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板书周长的概念
3.下面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角不是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生:3号图形不是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师:怎么变就可以有周长了?
生上台画一画。
师:4号图形所有的线都是它的周长吗?
生:里面的线段不是周长,只有外面的一圈是周长。
4.测量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什么是周长,也找到了这三幅画的周长,那周长有多长呢?还需要进行测量,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这三幅画的模型,还有一根线,一把尺子。
(出示活动要求)小组活动要求:
a.交流——和同桌说说你准备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怎么测量。
b.测量——测量图形的周长。(取整厘米数)
c.记录——记录测量的结果。
请一个同学来说说活动要求。
学生同桌合作开始探究。
反馈:他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长方形先测量每条边的长度5+7+5+7=22厘米,还可以只测量一条长和宽,(5+7)×2=22厘米。
师追问: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生: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
师:看来在计算周长时还可以简便。那三角形的周长呢?
生:6+6+8=20厘米。
师:圆形还能用尺子测量吗?谁有方法?
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得出周长是22厘米。
师:是这样吗?播放测量过程。
小结:像长方形、三角形这样的直边图形求周长,先分别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所有边线相加。像圆这种曲线图形,可以用(变曲为直)的方法计算周长。(板书)
设计意图:基于儿童视角,把握教材的方向,在认识周长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这些图形的特征,我就设计了笑笑画的三幅画,给这三幅画装画框的情境,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周长,然后通过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周长,得出具体的结果,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对认识周长的概念提供了实物的支撑和操作的范例。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学生在充分的交流和活动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练习巩固,提升能力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周长,还会测量周长,接下来我们就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完成作业单上的3道练习。
1. 第一题: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
( )cm ( )cm ( )cm
师:开火车对答案,说说要注意什么。
生:依次数线段,数的是外面边线的条数。
师:最后一个图形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一边是2厘米,4条边就是4个2厘米,4×2=8厘米。
2.第二题,选一选:
①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将两个正方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 )。
A.40厘米 B.比40厘米短
C.比40厘米长 D.无法确定
②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把它拆分成两个正方形,其中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
A.15厘米 B.比15厘米短
C.比15厘米长 D.无法确定
小结:通过图演示过程,发现两个正方形拼接成长方形时,部分边线跑到图形里面去了,不再是图形的周长,不用算。当把一个长方形分割成两个正方形形,新出现了两条边线,所以周长变长了。
同学们真了不起,笑笑还有一道挑战题留给你,想不想挑战一下?
3.思维拓展:笑笑家有一面照片墙,她想给这面照片墙做上边框。
① 请问,拿走一张照片,边框总长度不变(周长不变)可以怎么拿?
学生反馈。
② 如果拿掉2张照片,周长还能不变吗?拿掉3张呢?4张呢?
四人小组讨论,看看那一组答案最多。
③ 这里有两种照片墙的摆放方式,你认为他们的边框一样长吗?
通过验证,两种照片墙的周长是一样的。看来周长一样,形状不一定一样,面积也不一定相等。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基于单元视角,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周长是平面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第一次用定量的方式对平面图形进行刻画。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会受到面的影响,不容易区分边线长短和面积大小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在练习中我设计了笑笑家的照片墙等问题,让学生去沟通和交流发现图形的形状发生变化了,但周长是不变的。这样从研究周长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形状的大小之间的变化,在不断变化中发现周长是边线的累加的过程,周长相同,面积不一定相同。对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空间观念,进一步实现深度学习。
四、融会贯通 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其实我们在二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到周长,头长就是测量头的周长,腰长就是测量腰的周长。接下去我们还会继续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到六年级时我们还要学习圆的周长。期待你们有不一样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前面学过身体上的周长,到今天学习的图形的周长,再延伸到后续需要学习圆的周长,让数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实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开门见山,理解“一周”,知道周长的概念,探究测量周长的方法,练习巩固 内化新知,全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7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环节一感知并区分“周”与“面”,环节二,环节三,环节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