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作文预测练习(共6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作文预测练习(共6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海浪与礁石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碰撞”带来了成长,也擦出了火花,创造了奇迹……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著名高校教授到一所省重点高中调研。在和高中生座谈中,老教授问:“你们未来准备怎样为祖国贡献自己呢?”
学生们一脸茫然。
很多学生坦言还没去想这个问题。
老教授又问:“那你们未来想做什么?”
很多学生回答:“想考自己喜欢的大学,未来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
老教授说:“你们难道没有想过未来为祖国贡献自己?”
很多学生说:“小时候想过,现在没想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有人喜欢“先思后行”,有人喜欢“边思边行”,有人喜欢“先行后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网络的评价,人们普遍认为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网络信息量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要求;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适应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网络交流方便,便捷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一片繁荣;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很多网络活动、游戏很吸引人……有弊的一面,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很多不良信息存在;网络虚拟空间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够真诚;网络管理松散,网络暴力经常发生,网络秩序被扰乱;网络游戏浪费时间,人们沉迷其中会影响个人身心健康……
你对于网络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流行当道,更迭不穷;经典传承,山高水长。转瞬即逝,流行“流形”;熠熠生辉,经典“留心”。惟有于流行浪涛中淘尽沙土,方得经典咏叹。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1.
【文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碰撞”,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分析“碰撞”带来的结果。“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它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是一个过程,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整个过程;“碰撞”,在包容异己,也在不失自我;“碰撞”,也可以是自我内心之间的碰撞。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参考立意: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碰撞”;时刻持有一颗“碰撞”的心;“碰撞”的作用;成长需要“碰撞”等。如结合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分析,引出论点“人生需要磨练、碰撞”。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人生没有碰撞,就难以折射出人生的价值,就难以散射出人生的光芒,就难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人生,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激情、辉煌,人生需要碰撞,碰撞能磨炼人的意志,碰撞能陶冶人的情操;在碰撞中学会独立、坚强,在碰撞中靠近成功,如刘邦敢于“碰撞”,面对“碰撞”不退缩,反而在“碰撞”中磨炼了自己的心志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人生需要碰撞,碰撞能磨炼人的意志,碰撞能陶冶人的情操;我们当志愿在于生活的碰撞中,敢于承受“痛”,使碰撞之处成为我们心灵“最坚硬的地方”,使其成为永久的财富。
【参考范文】
碰撞
人们都会避免碰撞,因为碰撞会给双方都造成影响,两败俱伤。而有时碰到会造就惨祸。如《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再比如911事件,所以人们认为:碰撞很可怕,很糟糕。
但是他们没看到的是板块碰撞造就的山脉、海沟,是原则与中子碰撞释放的点亮千家万户的能量,是在地球还为火山与岩浆时撞击地球的冰块彗星。
除此之外,碰撞还有更大的作用。
因为与他人的碰撞,又叫做竞争,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有人认为竞争等于一场灾难,象征着毁灭,所以不应该有如此碰撞,如此竞争。这种思维没有错,但毁灭是对于弱者的,而强者,迎来的却是凯旋。所以,因为残酷的碰撞,无数人选择了加强自己,以期战胜他人,或至少打成平手。于是便有了学校,便有了演习——为了将来碰撞时自保而提高自己的地方。面对竞争,不惜一切。
与困难的碰撞又叫做迎难而上,千百年来,成功的终极秘诀,面对困难无疑只有两种措施——冲上去正面对抗,或是绕开困难,避免碰撞。平凡之人通常选择后者,因为他们觉得碰撞是不应面对的。所以他们选择绕路走,从高山两旁绕一大圈回到原轨,这就是他们平凡的原因。人生几何,必有高山大河阻挡,绕的了一时,绕不了一世,最终还是必须翻山泅渡。因为绕出了习惯,便不再会与其碰撞,将原来仅存的强度也抛弃了。最终因为不管想不想撞都会撞得头破血流,所以固地自封,不再前行,这样终成不了大业。
而强者,则不会绕路,他们会越翻越壮,越渡越强,直到冰塞之川、满雪之山亦挡不住他们。所以,他们自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自己的碰撞叫作悟。因为只要你会思考并质疑自己的过去,恭喜你顿悟了。思索过去,找出不足提出问题,改变问题,你就会与成功又近一步。而与自己的碰撞,是最难的。凡人不用说,都不愿碰撞困难,更何况没事找抽,自己撞自己。而强者之前那套对付困难的方法也不管用了,因为心理,人不愿质疑自己,因为自尊,或也可以说是自负。只有放下那份自负的人,才会真正审视自己,了解自己,自知之明也会到来。
碰撞,是可怕的,但那只是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真正理解了碰撞,他就会明白“碰撞”的真谛:试炼、考验与超越。
2.
【文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则材料是由某著名教授与省重点高中的高中生关于未来人生规划的对话组成。事件起于老教授的一个问题——你们未来准备怎样为祖国贡献自己呢。然而,出乎教授的意料,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未来的人生中没有“祖国”,有的是“喜欢的大学”“更好的工作”及“更多的钱”。当教授对高中生未来人生中缺失“对祖国做贡献”再度质疑时,学生表示“小时候想过,现在没有想了”。未来的人生规划是每一位高中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未来的人生要如何规划,人生规划是否需要以为祖国做贡献为基础,也是很多考生在思索的问题。故考生对材料的中心话题并不陌生。但是,形成怎样的看法,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却不是简单的事情。
这首先需要关注材料中呈现的两组矛盾:其一,老教授认为应以为祖国做贡献为基础来规划人生,学生却只想到自我——喜欢的大学,更好的工作及更多的钱;其二,学生说小时候想过为祖国做贡献,现在没有想了。老教授与学生在对话中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观点是当下高中生在人生规划中普遍的想法——关注个体的命运,忽略国家的命运;关注个体价值的实现,不顾国家整体的利益;关注个体抱负的实现,不顾国家理想的追寻。这是学生在人生规划中没有处理好“小我”与“祖国”的关系。那是不是学生在规划人生时从来都这样呢?由材料内容可见小时候不这样。那么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报效国家的想法就从人生规划中消失了呢?原因直指当前教育机制的不健全,人才培养标准中的缺陷,如在教育过程中,唯分数论的思想左右一切,再如社会中功利主义之风对教育的影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考生在作文中要表现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也不意味着学生要回避现实存在的真实问题。就材料内容而言,它的立意是开放的,材料只呈现出情境和矛盾,考生从材料情境出发,基于对矛盾的分析和探究,在立意上就是合理的。无视材料或者抓不住材料的观点在立意上就可能出现偏差。
具体说来,角度一:教授,教授认为人生的规划要立足于为祖国做贡献的基础之上,你怎么看;教授不断质疑高中生的人生规划只关注“小我”而忽略“祖国”,如何看待教授不断质疑的行为。
角度二:高中生,如何看待教授第一次提问时学生“茫然”的表现;如何看待学生只有“小我”的人生规划;为什么学生说小时候想过为国贡献力量,长大后却不想了。
角度三:综合,当下的高中生要怎样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为祖国做贡献这一点在高中生的人生规划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抓住材料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即为合理立意。
【参考范文】
小我与大我
一位大师曾说过:小我中独善自己,大我中胸怀灵宇。
小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注重方寸与利益,付出与收获;大我是大环境下的我,与局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鸣,也就是与集体、民族、国家利益有关的。
我们每个生活在世间的人,都有责任为了生活去奋斗,为了名利去拼搏,这样自己过得好,家人也过得好。但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没有大我的环境就没有小我的生存与发展;当然大环境能不断发展,小我才能持续生存。二者是互相依存不可或缺的。
大我与小我的概念,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大圣人孔子就提出了。
孔子有一名弟子因帮助别人后接受酬谢而遭人指责,然而孔子却褒奖他的行为能带动更多人行善。另一名弟子在赎回本国奴隶后却放弃向官府领回代垫的赎金,大家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孔子却严厉的批评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回。作为圣人,孔子的言行为何如此不合常理呢?这是因为圣人的一言一行都注重于从大我出发,不计较小我得失。这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取舍。前一个弟子舍弃了为自己争得名誉的机会的小我,但能带动更多人行善,从而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而后一个弟子尽管他的出发点是高尚的,获取了个人美誉,却在无形中破坏了大我发展的存在条件。
在近代伟人鲁迅先生身上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因为认识到民族精神上的麻木比民族躯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于是毅然拿起笔杆,为劳苦民众呐喊。从小我的角度来看,以鲁迅先生品行当一名医生,无疑是一辈子受所有人景仰的。但他却牺牲了小我,选择了大我,为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去抨击黑暗腐败的社会,也饱受反动阶级的攻击与迫害。鲁迅先生为此还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励志名言。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都是圣人与伟人才能做到的事啊。其实,我们作为社会普通的一分子,也经常面临着小我与大我的抉择与取舍。
拿前段时间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来说,众说纷纭,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如果从从小我与大我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件,应该是很明晰的。在5.12汶川地震危难发生时争先逃跑是人的天性,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不值得争议。倘若“范跑跑”不在网络上大肆宣扬他抢先逃跑这个行径,他还是受学生们崇敬的有才华的老师,他的小我形象还是美好的。可“范跑跑”的言行给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这就损害了大我,是不可取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既非圣人亦非伟人,应该尊重小我而尊奉大我,也有义务为制造一个大我的环境而做出正确抉择,更不能注重于小我的完善而破坏大我的进步。
3.
【参考立意】
1.摆脱急功近利,无用实为大用。
2.在学以致用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
3.不被功利主义所困,重视精神世界。
4.破开浅显表象,选择长远大用。
【参考范文】
悦纳“无用”之美
在唯“学以致用”马首是瞻的当下,人们不断地丢弃所谓的“无用”之学:拗口陈旧的文言诗书不再使人手不释卷,铁马冰河再也踏不入今人的梦境,礼仪教养和公益活动往往被视为浪费脑力体力的无用之学、无用之事……然而静言思之,我们的世界真的只剩“学以致用”了吗?“无用”之学是否真正无用?
抱怨声中,我们总是会听见“无用功”这三个字,这似乎已是现代生活的常态:诗书求学,除去考卷上寥寥几题,其余都是“无用功”;礼仪教养,除去饭局上应付长辈上司,剩下都是“无用功”;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若不是计入学分档案,那都是无用之举。刘瑜曾在一篇文章中统计过,从图书馆借来的上百本书里,粗略翻过的大约几十本,记住内容的不过才几本,而真正有用的,不过一两本而已,其中的“无用功”令人不禁长叹一声。种种现象引人深思:难道这世间与生俱来那么多无用之举?其实不然,“有用”“无用”,只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
“无用”之美往往在骨不在皮。之所以“无用功”的想法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选了一个肤浅的角度。今人眼中,“无用”和“有用”的界限往往是功利性的。“有用”的事物例如钱财名利,甚至于应考方法、交际手段,都像是散发着诱人香气,还有那色彩艳丽的浆果,即使饱含毒素也依旧诱人;而“无用”的事物往往是牡丹旁的莲花,孤高的气息只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也就难怪有人会发出“世人甚爱牡丹”的感慨。“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人们戴着名为“功利”的有色眼镜,自然也就难以窥破“无用”的美。
悦纳“无用”之美要求人们在通过“学以致用”得到物质上的富足后,更进一步追求“无用”的精神富足。学以致用让你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而“无用”之美则让你的精神拥有诗意的栖居。从此黄昏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梦境有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喧嚣,为人处世多了“不学礼无以立”的修养,生活中多了一份公益实践中滋养出的温暖与智慧……悦纳“无用”之美,其实是悦纳了一件何其珍贵的精神珍宝。
“无用”之美之于“学以致用”,如同茫茫夜空中的一轮白月光。悦纳“无用”之美,让喧嚣的尘世得以安宁,漂泊的灵魂得以栖居。
4.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列举了三种关于思与行的状态,一种是“先思后行”,第二种是“边思边行”,第三种是“先行后思”。三种状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选择你的认识,或者由此引发的思考等。
“先思后行”,指的是凡事要先思考,然后再行动。俗话讲“冲动是魔鬼,三思而后行”。无论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先思考应该不应该做,如何去做,做后的利弊权衡等,如果没有这些思考,可以做让人做出错事,古往今来,因为不思而先行的错误有很多,甚至有很多人因为不动脑思考而犯罪甚至失去性命。而有些人因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功名之下,是三思而后行,将潜在危险,退路,应变之法都想全再行事的足智多谋。当然,如果思考过多,往往思想负担重,往往在行动时会畏首畏脚。
“边思边行”指的是一边思考,一边行动。先思考一步,再行动一步,如果发现错误再思考,再调整,这样可以避免犯更多的错误,因此说,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不错的,既可以快速行动,又可以及时调整,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采取的都是这样的做法。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当感觉成绩提高不快时,可以思考自己在学习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看思考出来的方法是否合适。但是,这样在行动的时候会有些拖泥带水,行动时放不开手脚等。
“先行后思”,就是先行动后思考,能这样做的往往是行动派,自己先行动,行动之后再思考,下一步是否还要这样做,或者是这样做是否存在什么问题等。但,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不思考就行动,行动可能会出现问题,从而出现错误,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这样先行动,如果行动没有问题,可能会更好进入状态或者见成效。
以上三种状态各有利弊,在写作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但要注意最好利弊兼顾,要不然论述不全面。当然,也可以把上面的三种状态结合在一起写,或者选择其中的两种状态等。写作时可以这样安排思路:先表明观点:三思后行会误事。主体为分论点并列形式。分论点一,瞻前顾后的行为却会使我们的行动处处掣肘;分论点二,但由于人主观意识之局限,过度三思,却往往陷入一叶障目之境。结尾处:吾辈青年,切不可陷入过度思考的泥潭。当立足自身,果断抉择。
【参考立意】
1.三思而后行方为正道。
2.不思亦先行。
3.边思边行少出错。
4.先行后思要不得。
【参考范文】
思不掩行,以行为重
“三思而后行”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习语。然而,孔子却认为“再,斯可矣。”那么,思与行究竟应当如何把握?
我认为,当做到思不掩行,以行为重。
“思”,是对行事的动机、方式、效果、影响的考量与分析。“行”,则是指行事本身了。行前固然须思,其有诸多好处:学习计划的设置,让我们可以合理分配时间,提升效率;科学家的科学猜想,让科学探究走得更远;对复杂时局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居安思危,更可以让政府统筹安排有的放矢……但是,思绝不能掩行,也就是我们不能陷入孔子所不赞同的过分“三思”。因为思只是是行的准备,“再,斯可以”,是因为往往只有行才能带来答案。
以思掩行,过分“三思”,极易陷入思想的深潭,难以自拔。《丹柯》中,进入可怖森林的族,陷入谋求逃离森林之路的深思,不少人在困坐愁城中被瘴气杀死。“你们不能用思想搬起一块石头!”丹柯一语点起众人,终是他带领众人重新振作,斩荆棘,暴风雨,才得到一条出路,度过困境。因此以思掩行,容易让人忘记行才是最改变现实的基础,削弱行的意志,我们就容易在“思”的困境之中迷失。
此外,唯有行方能收集我们用于思的“原材料”,否则思也只是一纸空谈。科学家提出大胆假设,相信自我的判断,是因为其假设的思考推断是建立在对大量科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数据的分析之上的;哲学家的富有哲理的理论警言,也不是坐在房间中凭空想出的,而是基于对社会、人群的长期观察乃至社会实验而产生的。“行”是我们“思”的底气,没有了行,恐怕也就没有什么科学家、哲学家,只剩下空想家了。所以,思考需要行这一依托,只有踏踏实实的行才能为思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必要的“再思”是不可以省略的,但过分的“三思”,乃至于影响了“行”的“三思”则是不足取的。
在以现实与理想为两岸的人生激流之上,只有行动才是唯一的桥梁——克雷洛夫这样说。确实,面对思与行,我们大可以不必思来想去,过于踌躇,而应迈开步子,以行为重。如此,才能在思想的泥沼里,以果敢与勇毅为双足,踏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作者 谢一宁)
5.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网络利与弊的评价和分析。材料第一句话总领了整个材料,“人们普遍认为有利也有弊”。然后分析有利的一面是什么,有弊的一面又是什么。
从材料来看,网络的有利方面主要是信息量大,交流方便,也能促进网络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等;但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交流不真诚,有网络暴力现象发生,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等。总之,网络是柄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利用它的利处,而减少或避免它的弊端等。
关于网络的利与弊,我们可以谈谈网络的利究竟有哪些,比如带人们了解世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天涯咫尺;网络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利,很多事情足不出户即可办好;网络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发展;并且网络让人们的业余生活更丰富等。而网络之弊,我们可以谈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让人上当受骗;网络交流中因为不真诚,让一些人失去了对人的信任,人际关系紧张;还有就是网络暴力时有发生,给人的生命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时有悲剧发生等。但是在写作的时候,不能只谈网络的利与弊,为了增加写作的深度,可以写你对网络利与弊的认识,比如网络利与弊是如何形成的;或者是如何避免网络弊端的发生,甚至是如何化弊为利,让网络更好地为人们服务等。
写作时可以采用“总--分--总”。首段可以写“回首百年,科技的闭塞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传播;百年回首,今虽世界已成为一张大网,但网络乱象有待整治;因此我们要以优秀品格为壤,培网络美好之花。”主体可以安排成分论点结构。分论点一以真相为舟,载正义到达光明彼岸;分论点二以真心为桥,传温暖遍布大江南北。分论点二以法治为基,治乱象不惜重拳出击。最后点题,照应开篇。
【立意】
1.扬网络之利,避网络之弊。
2.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作用。
3.让网络更好地服务我们。
4.多管齐下,还网络一片晴空。
【参考范文】
说说网络的利与弊
网络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极其熟悉和喜爱的良师益友。然而,有些家长却对网络抱有成见,谈“网”色变,这是因为很多青少年学生自控力不强,沉溺网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在我看来,上网成瘾至少有三大害处:
一是影响学习,荒废学业。由于很多中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一旦上网成瘾,则一发不可收。逃课、晚归,泡在网吧中,消磨光阴,逃避紧张的学习,虚度自己的花样年华。唉,这真是浪费了青春,荒废了学业,挥霍了钱财,影响了前途,到头来后悔终生。
二是沉迷上网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由于长时间上网,视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加上缺乏户外锻炼,睡眠不足,作息没有规律,身体免疫力降低,各种疾病随时都可能向你侵袭。
三是网上生活会让人的沟通能力减弱。在网上缺少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大多数学生往往沉迷于神秘和虚幻的情境中不能自拔,容易养成孤僻的个性。
面对上面这些网瘾危害,难道说与网络绝缘才是最好的方法吗?当然不是。我们总不能因为刀子太锋利,容易割伤手就说它不好,如果你抓住的是刀柄,它就能成为你手里有用的工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网络的好处吧。
首先,上网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通过网络,我们能随时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欣赏大千世界的美丽风光,倾听海内外歌手的美妙歌曲,知道世界上的最新动态,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其次,通过网络我们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在网上的学习能使被动变为主动,能使书本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易学易懂又易记,真是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好帮手。
最后,网络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在心情不好或者学习累了的时候,上网听一听音乐,看一看电影,可以消除疲劳、调理心情,劳逸结合,放松过后,我们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正确利用网络,不浏览不健康的网页,不迷恋网上聊天,不沉溺网络游戏,带着一颗上进的心,利用网络做一些对我们成长、学习有帮助的事,网络就能成为我们的好帮手。
6.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对流行和经典进行了阐述。分别阐述了流行和经典的特点及二者关系。流行是变化的,是转瞬即逝的;而经典是永久的,让人念念不忘的。但是经典又源于流行。
流行指的是一时的、没有得到权威认证的、广泛传布的事物。材料对流行的特征用了两个概括词,更迭不穷,转瞬即逝。更迭不穷是说流行的整体特征,转瞬即逝是说流行的个体特征。就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经典指的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
从时间的维度看,流行虽然会一时当道,但是却变个不停,这种现象本身又是没有穷尽的。就是说,流行的生命力在于用“变”来获得群体的延续。经典凭借(不变的)传承,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从概念本身来看,流行和经典是同时存在的。任何时代都并存这两种事物。流行也并没有因为变个不停就消失不见,经典也没有因其不变而遭到淘汰。从空间的维度看二者特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营盘这个空间角度来看,流行就是那流水的兵,物是人非。金陵还是那个金陵,王谢在哪里呢?能对抗不确定性的,还是经典,经典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带来某种确定性。流行在这里就代表了不确定性,而经典就代表了确定性。
流行的变动不居中鱼龙混杂、金沙俱现,去鱼存龙,淘沙留金,得到经典。流行在这里成了经典的土壤。经典不是天外来客,它也曾经只是一时一地的流行;流行不是全无是处全被淘汰,历史在冲刷中会留下金子,成就经典。
写作时,可以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打造好的流行,让其成为新经典。主体部分可以先写流行有什么好处,尤其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分析流行的现状;然后再分析如何从流行中打造经典。最后,再点明二者关系,重申观点。
【立意】
1.拥抱经典,拒绝流行。
2.打造好的流行,让其成为新经典。
3.拥抱流行,不刻意于求经典。
【参考范文】
经典与流行
“流行”一词,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被大众人结束的新鲜事物。其中包括流行音乐、时尚服饰、流行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这些流行元素,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大众化的特性深深地吸引了观众。
“流行”这个词自古以来就有,而且流行与大众之中的事物也是五千年前就产生了。但是,能保留下来的东西又有多少。诗仙和诗圣就是唐朝极负盛名的诗人,他们所写的唐诗在当时也很流行。但是,和他们在同一朝代的人,有的人写的诗也很流行。但为什么唯独李杜的诗就流传下来了,而一部分人的诗却销声匿迹了呢?原因很简单,他们的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某些人的诗却经不起时间之河的冲刷,渐渐腐化了。
现代的流行经典亦是如此。就拿《老鼠爱大米》和《真的爱你》这两首歌为例吧!两首歌一录制出来,立刻唱遍了大街小巷,而这两首歌流行起来的原因却完全不一样。《老鼠爱大米》这首歌以最贴切的方式表达出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杨臣刚的激情也毫不逊色。而且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它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引起过强烈的反响。但写这首歌的人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不应该把老鼠爱大米的这种天性来比喻爱情。哦,我爱你就要吃掉你呀?所以这比喻看似贴切,其实深入一想,就会觉得不对劲了。还有,他不应该把老鼠这种“过街人人喊打”的动物写到歌词里去。所以这首歌不会流行的太久,而它最后的贡献,也不过是把这首歌由通俗引向粗俗而已。
而《真的爱你》就不同了,它同样是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但它的词不是粗俗的比喻,而是优美的诗句。所以它从80年代录制以来,一直传唱到现在。说实话,创作与80年代的歌能够一直唱到现在,已经算得上经典了。
所以,一段时间内流行的任何事物,如要变成经典,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去糟取精。经典肯定曾是流行,但是流行不一定会变成经典。这也就是流行与经典的关系。
流行源自经典 经典缔造流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作文预测练习0919(共6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作文预测练习(共8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作文预测练习(共7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