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考点规范练40鲁教版
展开考点规范练40
考点一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2022山东临沂二模)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存储二氧化碳,即碳汇,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作用。下图示意祁连山不同海拔等级(一级:1770~2770米,二级:2770~3770米,三级:3770~4770米,四级:4770~5740米)森林碳储量与不同坡向森林碳储量统计。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祁连山区森林碳储量坡向差异明显的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土壤
C.热量 D.水分
2.扩大森林面积是增加森林碳汇的重要途径。祁连山区森林碳汇增加潜力最大的区域是( )
A.一级海拔区 B.二级海拔区
C.三级海拔区 D.四级海拔区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读图,阴坡森林碳储量最大,原因是祁连山位于我国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阴坡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小,热量不足,土壤蒸发较少,水分条件更好,有利于森林植被的生长,森林碳储量最大,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而不是热量。无法明确阴坡的地形和土壤与其他坡向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第2题,三级和四级海拔区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合森林生长,森林碳汇增加潜力较小。二级海拔区森林本身面积较大,且相比于一级海拔区,其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其森林面积增加的潜力小。一级海拔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满足森林生长,且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可适当减少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增加森林面积,从而增加森林碳汇。
碳排放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允许减排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在市场销售获取效益。超排企业必须从交易市场购买其他企业多余配额或者能抵减排放量的碳汇产品。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江西省碳排放交易的行业主管部门“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下设应对气候变化的处室,其主要职责可能包括( )
A.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定
B.氟氯烃物质排放审查
C.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
D.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措施
4.从核查数据的简便性以及碳减排效果的明显性来看,最适合纳入首批试点行业的是( )
A.汽车制造行业
B.服装制造行业
C.钢铁制造行业
D.火力发电行业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定、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措施属于环境污染治理内容,不属于应对气候变化,A、D错;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属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范畴,C错;氟氯烃物质排放量会影响到大气中臭氧的含量,进一步影响到射向地球的紫外线,会对气温、光照产生影响,会使地表增温,故“氟氯烃物质排放审查”涉及气候变化,应是该处室的职责。故选B。第4题,从核查数据的简便性以及碳减排效果的明显性来看,最适合纳入首批试点行业的是火力发电行业,因为火力发电直接使用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大,该类产业的多少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比较大,D符合题意;汽车制造行业、钢铁制造行业的碳排放量不如火力发电行业,服装制造行业属于轻工业,能源消耗少,也不适合作为首批试点行业。故选D。
(2020浙江7月选考)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5~6题。
5.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6.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辐射热量,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选B。第6题,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排放、大气中氮气转化和秸秆燃烧时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故选D。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图1)。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地球上的碳循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工业革命以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长、积累,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图2为187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与全球升温幅度的关系。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近年来,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量大体呈上升趋势。
(1)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2)根据图2说明全球升温幅度随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变化的总体趋势。
(3)请你为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对碳减排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化石燃料是古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的,其将碳稳定存储在岩石圈中。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将岩石圈中的碳释放到大气中,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破了天然的碳循环平衡过程。
(2)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呈正相关。低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小,高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大。
(3)主动进行技术革新,降低能耗;多使用新能源,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减少碳排放,将剩余的碳配额出售。
解析第(1)题,结合图1可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由地质时期埋在地下的动植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形成的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将碳稳定地固定在岩石圈中。随着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利用,岩石圈中的碳被释放到了大气中,加快了岩石圈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碳交换,打破了天然的碳循环平衡过程。第(2)题,读图可知,总体来看,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呈正相关。其中,低排放模式与高排放模式的升温幅度有差别,低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小,高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大。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企业如何应对碳减排可以从技术革新、使用新能源、改进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二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2022河南郑州一模)亚洲象是珍稀的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我国在西双版纳划定了亚洲象自然保护区,但近年来保护区内的大象频频“出圈”,2020年一个象群更是一路向北奔到昆明市所辖地区,后已平安回归栖息地。下图为我国野生亚洲象分布范围及北迁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野生亚洲象频频“出圈”的原因可能是 ( )
A.气候变化,适宜生存区缩小
B.象群数量增加,生存空间不足
C.水源短缺,寻找充足水源地
D.保护区破坏严重,食物来源减少
2.本次野生亚洲象能长距离“出圈”并平安回归栖息地主要得益于( )
A.沿线食物充足
B.沿线地形平坦
C.人类保护加强
D.野象破坏较小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西双版纳划定了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对亚洲象的保护力度加大,种群数量增加,保护区的生存空间不足;西双版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保护区是不可能破坏严重的;西双版纳划定了亚洲象自然保护区,是根据亚洲象的适宜生存环境划定的,虽然全球变暖,但保护区纬度低,气候变化不大。第2题,本次野生亚洲象能长距离“出圈”并平安回归栖息地,主要得益于人类的保护加强;沿线食物充足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亚洲象生活在山区,平安回归与地形无关;野象沿途破坏较大。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约4500米,年均降水量约335毫米,是世界上湿地分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长江源区生活着一种裂腹无鳞鱼,生长缓慢,体重较小,成年鱼体长仅20厘米。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目前该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已大为好转。下图为长江源流域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降水量与冰雪融水量恒定的前提下,植被恢复会导致长江源区( )
A.径流量年变率增大
B.蒸发量减少
C.坡面径流增多
D.径流总量减少
4.长江源区裂腹无鳞鱼的体态特征是为了适应( )
A.高寒缺氧
B.水流湍急
C.水体营养缺乏
D.多年冻土环境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植被恢复,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导致径流量年变率减小,A错误。植被增多,蒸发蒸腾量增加,B错误。植被恢复,导致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C错误。植被恢复,导致地下径流增加,蒸发蒸腾量增加,径流总量减少,D正确。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高寒缺氧,鱼类生长缓慢,A正确。落差大,水流急和鱼的体态特征关系不大,B错误。长江源区湿地面积大,水体营养物质较丰富,C错误。冻土环境与无鳞鱼的体态无关,D错误。
目前,科研人员可基于实地考察,并利用遥感技术全面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并分为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据此完成5~6题。
5.分析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 )
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
B.基岩裸地不断增加
C.森林火险等级增加
D.地表径流逐年增加
6.推测该山地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我国( )
A.三江平原
B.塔里木河两岸
C.闽江下游
D.渭河平原
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读年平均气温图,两个时段气温均值中,2008—2015年比1995—2007年的平均气温降低,反映该山地自然保护区气温在下降,蒸发量减小。读年平均降水量图,两个时段降水量均值中,2008—2015年比1995—2007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增多,反映该山地自然保护区变得湿润。由此可以得出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正确。由于气温降低,降水增加,森林火险等级降低,基岩裸地减少,B、C错误。图中的各年降水量有升有降,地表径流有些年份多,有些年份少,D错误。故选A。第6题,由年平均气温数值可知,该地年平均气温在2.5~4.5℃波动,说明纬度高,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读年降水量图,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应位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结合选项分析,三江平原地区纬度高,年平均气温的波动大,受地形和纬度的影响,降水量较大,A正确。故选A。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若尔盖湿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主要以植物茎叶、荆三棱、水藻、玉米等为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境内,总面积约166570公顷,其湿地沼泽面积曾达30000公顷,是我国面积较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该自然保护区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1)说明若尔盖湿地成为黑颈鹤保护区的原因。
(2)简析若尔盖湿地的成因。
(3)简述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
答案(1)湿地面积广阔,食物来源丰富,有利于黑颈鹤栖息、生存、繁殖;高原地区,人类活动少,对黑颈鹤干扰小;国家政策的支持。
(2)地势高,气候寒冷湿润;地势中间低、四周高,排水不畅;谷地宽阔,河曲发育,湖泊众多;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
(3)为鸟类提供理想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储存水分,特别是为黄河及长江上游支流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黑颈鹤的生活习性分析,若尔盖湿地可满足其生存的条件,根据“总面积约166570公顷”分析,自然保护区面积大,为黑颈鹤提供了充足的栖息空间;根据“其湿地沼泽面积曾达30000 公顷,是我国面积较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分析,其可为黑颈鹤提供充足的食物;根据示意图判断,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人类活动少,对黑颈鹤干扰少;另外还要考虑自然保护区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建立的。第(2)题,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分析。气候寒冷,蒸发较弱;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排水不畅,导致地表积水多;湖泊、水域众多。第(3)题,若尔盖湿地面积大,生物种类多,可以为鸟类提供理想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面积大,蒸发弱,可以储存水分;湿地位于江河上游,可以涵养水源;湿地具有调蓄功能,可以为黄河及长江上游支流调蓄洪水;湿地面积大,可以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使之趋向于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