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十七单元中国地理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十七单元中国地理第2节中国地理分区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环境第2节地球自转的意义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环境第3节地球公转的意义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1节第1讲大气圈与大气受热过程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环境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形成与演化及圈层结构课件鲁教版
展开宇——上下四方的空间,宙——古往今来的时间
1.宇宙(1)宇宙:宇宙是时间和 空间 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世界 。
①天体:宇宙中多种多样物质的统称。②天体类型:常见的类型有星云、恒星、 行星 、卫星、 彗星 、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和星云。
天体可分为天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流星体未燃尽落到地球上成为陨星不是天体
(3)天体系统①天体系统:天体之间 相互吸引 、 相互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1)太阳系的组成
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 水星 、b金星、c 地球 、d 火星 、e 木星 、f 土星 、g天王星、h海王星。
(2)太阳辐射①能量来源:核心物质的 核聚变 反应。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a.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b.维持地表 温度 ,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 能量 。 c.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能源,如 煤炭 、石油、太阳能等。
(3)太阳活动①概念: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②类型及分布
高能带电粒子脱离太阳 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①与其他七颗行星一起围绕 太阳 公转。 ②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是 类地 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①特殊性的表现:目前人类发现的太阳系中唯一 存在生命 的天体。 ②存在生命的条件a.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均 近似圆形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 自西向东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地球原始大气并不适宜生命生存
旁栏边角·再利用读教材必修第一册P6图,思考下列问题。①太阳为什么能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提示 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凭借其巨大的质量,产生了足够的引力,束缚太阳系天体绕其运转。②假如太阳系中没有了太阳,谁最有可能成为新的中心天体?提示 木星。因为木星将会成为“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天体,最有可能吸引其他行星绕其运转。
易错易混·再判断(1)适量太阳紫外线能杀菌消毒,而过多的紫外线辐射会危害地球生物。( √ )(2)太阳辐射强的地区,热量也丰富。( × )(3)太阳活动爆发时,野外探险使用的指南针往往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 )(4)太阳黑子实际上是黑色的,它的活动周期是11年。( × )(5)极夜期是观赏极光的最佳时期。( √ )(6)彗星背向太阳的彗尾(扫帚状)是受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推斥作用形成的,离太阳越近彗尾越长。( √ )(7)地球上看天空呈蔚蓝色,而在其他天体上看天空都是黑色,主要是其他天体上缺失大气层所致。( √ )
二、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地球历史的记录(1)地层和化石①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 堆积物 。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②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是确定所在地层的 年代 和 古地理环境 的重要依据。
(2)地质年代表①地质年代: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②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于地层单位宇、界、系等。③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时间顺序表。
2.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1)地球的起源:地球起源于大约 46亿 年以前的原始 太阳星云 。 (2)地球的形成:地球温度逐步 降低 ,内部物质出现 分异 ,由里向外依次形成 地核 、地幔和 地壳 。 (3)大气圈与水圈的形成:火山喷发释放的 水蒸气 、 二氧化碳 等气体构成原始的大气圈。地表温度 下降 , 气态水 发生凝结,通过 降雨 落到地面形成水圈。 (4)地球生命的演化:大约从 38.5亿 年前开始。大约 5.4亿 年前,地球生命大爆发。大约 180万 年前,人类诞生了。
3.地球演化过程(1)生物演化①总体趋势:从 低级 到 高级 ,从 简单 到 复杂 ,由海洋向陆地。 ②生物进化的历程:a.由 单细胞 生物到 多细胞 生物。 b.先出现裸子植物,再出现 被子 植物。 c.由无脊椎动物到 脊椎 动物,新生代最晚期出现 人类 。
(2)海陆变迁①最近一个泛大陆(又称 盘古古陆 ),形成于大约3亿至2亿年前,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②距今约 2亿 年前,盘古古陆分裂为 两 个大陆。 ③距今约 6 500万 年前, 七大洲 、 四大洋 的轮廓初步显现。 ④又经过6 500万年,形成了现在世界的海陆格局。(3)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及一些矿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4)矿产形成:前寒武纪是重要的 铁矿 成矿期, 古生代 后期和 中生代 是重要的煤炭成矿期。
旁栏边角·再利用读教材P11节首内容和图1-2-1,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孢粉(右图)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后,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例如,一棵山毛榉树一年可撒出4亿粒花粉),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一部分孢粉可长期存留下来。因而,根据孢粉的形态来判别母体植物的种属,这成为推测地质时期植被及其相应气候的依据。
①在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 000—8 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已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据此分析我国辽宁南部近10 000—8 000年来气候的大致变化情况。
提示 气候由冷变暖,由干变湿。②为什么说孢粉化石对于恢复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要价值?提示 通过孢粉化石,人们能判断出其所处地质年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从而分析出当时的气候特征和古地理环境。
易错易混·再判断(1)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 √ )(2)所有的煤层中均可以找到被子植物的化石。( × )(3)中生代只有爬行动物。( × )(4)第四纪寒冷时期生物向低纬度迁移。( √ )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纵波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产生左右摇晃
(2)具体划分①圈层划分
与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1)大气圈①组成: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②作用: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圈: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 连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主体是海洋,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易错易混·再判断(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 )(2)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3)地震发生后,陆地上和水上的人感受相同。( × )(4)岩石圈的范围大于地壳。( √ )
填图绘图·再实践该图反映四大圈层位置关系,请填图。
考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题示例(2020浙江1月选考)若观测者在甲地某日先后观测到月球、水星经过太阳表面的天象,则第二天正午三大天体在星空中的位置可能是( )
答案 D解析 在此天象观测过程中,太阳的位置相对不动,地球不断在自西向东自转,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月球运行到日地之间、自东向西经过太阳表面,在图中应该是自东向西运动,月球比水星经过日面的时间短,说明月球视运动速度快于水星。水星绕太阳公转约需要88天,水星在日地之间、经过日面时的运动方向在图中是自西向东,自某日水星经过日面后,第二天正午水星应该位于图中太阳东侧,A、B错误。月球视运动速度快于水星,自东向西运动,第二天正午月球应该位于图中太阳西侧较远位置,D正确,C错误。
归纳提升1.“三看法”判读太阳系天体运行轨道示意图
2.“四看法”分析行星存在生命的思路
对应训练(2022重庆一模)“鹊桥”是地月通信和数据中转站,它可以把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下图为地球、月球、“鹊桥”中继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月球与地球都处于宜居带,但月球上没有发现生命的迹象,主要原因是( )A.月球质量和体积较小B.月球自转周期较长C.只有正面能照到太阳D.月球公转周期较短
2.“鹊桥”中继星运行以来( )A.与日地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B.为人类研究月球正面提供数据C.受到磁暴影响,通信会短暂中断D.为嫦娥四号正常运行提供动力
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主要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月球质量和体积较小,所以无法形成大气层,没有大气层进一步导致月球的昼夜温差过大,所以月球上没有生命,A正确。第2题,“鹊桥”中继星是月球的同步卫星,与月球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鹊桥”中继星可以把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为人类研究月球背面提供数据;地月通信利用无线电短波,受到磁暴影响,通信会短暂中断;“鹊桥”是地月通信和数据中转站,并不能为嫦娥四号正常运行提供动力。
考点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题示例(2020北京卷)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代表太阳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最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D.钓鱼岛
答案 (1)C (2)B解析 第(1)题,立秋至处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早于当地时间6时日出,晚于当地时间18时日落。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辐射量应为0,而不是大于0或小于0。随着日出,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大,到正午时刻达到最大,之后太阳辐射量减小。读图可知,①②③④曲线中,只有曲线③满足该条件。第(2)题,太阳辐射量应在当地12时前后达到最大值,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表示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曲线,该曲线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在13—14时,所以当地的经度为90°E~105°E。
归纳提升1.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2)全球太阳辐射分布
(3)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大致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2.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对应训练下表为北半球年太阳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量:仅考虑大气削弱作用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有效总辐射量:考虑大气和云的削弱作用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据表完成1~2题。
1.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B.地形C.大气环流D.洋流2.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答案 1.A 2.D解析 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可能总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影响其的主导因素是纬度,故选A。第2题,表格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在20°N地区,该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①正确;该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晴天多,太阳辐射受云层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正确,故选D。
(2022山东济南高三期中)下沉式日光温室是在日光温室内向下挖掘一定的深度,利用地温的稳定性,使其保温性能比非下沉式日光温室提高,但下沉深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地温的增加。温室三面筑墙,土墙白天充分吸收光照热量并及时储存,夜间缓慢将热量释放到温室内,减小温室内的昼夜温差,较好地为蔬菜生长提供自然热量。图1为宁夏四个地区所在位置示意图,图2为下沉式日光温室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下沉式日光温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宁夏地区的日光温室主要在夏季使用B.采光面最好朝向南偏东C.土墙修建在南面,利于获取光照蓄热D.正午,温室内南侧近地面气温可能最低4.宁夏四个地区中,下沉深度相同的日光温室土墙保温蓄热效果最好的是( )A.红寺堡B.吴忠C.中卫D.贺兰
答案 3.D 4.D解析 第3题,宁夏地区冬季寒冷,使用日光温室可保证蔬菜正常生长,因此宁夏地区的日光温室主要在冬季使用,A错误;一般来说,午后气温较高,温室采光面朝向南偏西,可更好地利用光热,B错误;宁夏位于我国西北,正午太阳在南,所以采光面在南,土墙在北、东、西三面,这三面筑墙还可以阻挡冬季风,并且获取冬季偏南侧来的光照,C错误;正午时分,太阳光多从南方射入,下沉温室南侧存在阴影区,且东、西、北三面土墙放热增加附近区域的气温,故南侧近地面气温偏低,D正确。第4题,从红寺堡到贺兰纬度逐渐升高,四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而正午太阳光线与直立的土墙形成的夹角却逐渐增大,因此纬度高的贺兰地区,土墙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夜晚墙体向室内放热,维持室内温度,保温效果最好,D正确。
考题示例下图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D.气温下降、降水减少(2)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A.原始鱼类B.被子植物C.爬行动物D.哺乳动物
答案 (1)C (2)C解析 第(1)题,直接读图,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是气温下降、降水增多。第(2)题,中生代末期白垩纪恐龙等大批生物灭亡,恐龙属于爬行动物。
归纳提升1.化石与地层的顺序(1)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证据,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
(2)在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2.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2)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的简史时,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3.地质年代的判断方法
对应训练(2022河北张家口4月模拟)2022年3月16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据此完成1~2题。
1.科氏玉溪龙生活的地质年代( )A.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B.海生脊椎动物繁盛C.裸子植物使陆地披上绿装D.哺乳动物繁盛2.下列岩石中,最不可能发现科氏玉溪龙化石的是( )A.页岩B.砂岩C.石灰岩D.大理岩
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科氏玉溪龙是恐龙,恐龙生活的年代为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繁盛,使陆地披上绿装,C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是早古生代,A错误;海生脊椎动物繁盛是晚古生代,B错误;哺乳动物繁盛是新生代,D错误。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科氏玉溪龙化石应该存在于沉积岩中,页岩、砂岩、石灰岩是沉积岩,A、B、C不符合题意。大理岩是变质岩,没有化石,D符合题意。
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了数次冰川广布的大冰期气候,大冰期之间相隔2亿~3亿年,为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下图示意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地质时期处于大冰期的是( )A.寒武纪B.第四纪C.白垩纪D.侏罗纪4.下列关于中生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盘古古陆轮廓初现B.恐龙灭绝C.大气中出现氧气D.海洋生物退化
5.我国华北地区煤层具有分布广、储量多和质量好等优点,其含煤地层中发现有蕨类植物化石,据此推断华北地区煤层最可能形成于( )A.古近纪B.侏罗—白垩纪C.寒武纪D.石炭—二叠纪答案 3.B 4.B 5.D解析 第3题,根据图可知,第四纪处于大冰期,B正确。第4题,题项中关于中生代的说法,正确的是恐龙灭绝,B正确。第5题,蕨类植物繁盛是在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D正确。
考点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题示例(2019北京卷)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
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答案 B解析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莫霍面以上到地表为地壳。莫霍面深度越小,地壳越薄,图中①地莫霍面深度为38.5~39.0千米,不是最浅的,故地壳厚度不是最薄的。②地位于河流附近,且该处河流大致沿莫霍面等深线发育,说明②地可能位于莫霍面断裂带上,金属矿产丰富。③地莫霍面深度为37.5~38.0千米,不是最浅的,地幔深度不是最浅的。④地位于河流附近,地下水埋藏浅。
归纳提升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1)内部圈层结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地球的外部圈层(1)外部三大圈层,可用与岩石圈的相对位置图示法来帮助识记,如图。(2)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化石形成于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风蚀地貌形成于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火山灰形成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
对应训练(2022河北迁安检测)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1~2题。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哪两个圈层之间的关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体现的圈层作用是( )A.①→②B.②→③C.③→①D.②→④
答案 1.B 2.D解析 第1题,“落红”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落到土壤中被分解,也就是进入了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于岩石圈中的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诗句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①为水圈,②为岩石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故选B。第2题,该诗句体现的是地形雨的形成,属于岩石圈对大气圈的影响,对应图中的②→④。
图表突破1与太阳辐射相关的分布图的判读
1.常见太阳辐射分布线图
图1 一年内太阳辐射的纬度与分布示意图
图2 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
图3 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
图4 年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值线图
2.常见太阳辐射等值线图的判读
培优演练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米2)分布图,图2表示该地区某地理要素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2中的等值线最可能表示( )A.年降水量等值线(单位:毫米)B.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单位:小时)C. ≥10 ℃积温等值线(单位:℃)D.等高线(单位:米)2.图2中的等值线与图1中的等值线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关于两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越多,年太阳总辐射量越大B.年日照时数越长,年太阳总辐射量越大C. ≥10 ℃积温越高,年太阳总辐射量越大D.海拔越高,年太阳总辐射量越小
答案 1.B 2.B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越往青藏高原内部(西北),年降水量越小,排除A;海拔越高,≥10 ℃积温越低,排除C;结合经纬度位置和河流流向可知,图示区域地势西北高,南部和东南部低,且图示区域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排除D;该等值线数值在河谷地区比在河谷周围小,且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最可能是年日照时数等值线。第2题,图2中的等值线表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年日照时数越长,年太阳总辐射量越大。年降水量越多,日照时间越短,则年太阳总辐射量越小;影响≥10 ℃积温的还有纬度、海拔等,所以≥10 ℃积温越高,年太阳总辐射量不一定越大;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海拔越高,年太阳总辐射量越大。
下图为非洲局部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3.图示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特点表现为( )A.自南向北递增B.自东向西递增C.自北向南递增D.自西向东递增4.影响图示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降水C.地形D.人类活动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环境第2节地球自转的意义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环境第2节地球自转的意义课件鲁教版,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增素能精准突破,研专项前沿命题,参照物为太阳,3日界线,纬度越高偏转越大,考点时间计算,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4讲《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及圈层结构》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4讲《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及圈层结构》讲义(新教材新高考),共12页。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