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绝密★启用前
日喀则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模拟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4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喚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洋社会,“家庭”界限分明,由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共同组成。
B. 中国人的亲属关系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能涉及无穷多的人的网络。
C. 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上的。
D. 受目前国家二孩三孩政策的影响,可以预期,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会出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界限清晰。
B. “家庭独立”的程度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C. 一些年轻人往往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后,才会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D. 当今社会教育内卷严重地压榨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造成“断亲”现象最重要的原因。
3. 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老师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家族群”,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 中国家庭外出访友时经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
C. 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工作所在地相距较远而导致无法频繁交往,关系淡化,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D. 家长们因教育孩子等问题而相互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逐渐疏远的亲缘关系。
【答案】1 A 2. D 3. C
4. ①举例论证。互联网时代,00后青年更愿沉浸在虚拟世界,造成交往惰性。
②对比论证。传统社会中,互助是人们生存的必须,而现代社会,家庭独立,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互助。
5. ①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使广大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与亲戚交往。
②引导年轻人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改掉交往惰性,多与亲戚交流。
③珍视春节、清明等传统节假日,利用这些节假日进行走亲访友、祭祀祖先等活动,增进亲戚间感情。
④社会各方加大有关家族、亲缘交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亲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在西洋社会……由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共同组成”说法错误,原文是“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孩子”,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是造成‘断亲’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可知,教育内卷只是“断亲”的一个原因,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可见,李老师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家族群”,不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B.“这说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可知,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
D.“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替代,只是说关系被逐渐拉远。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原文“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分析可知,文中列举了互联网时代,00后青年更愿沉浸在虚拟世界,造成交往惰性的事例,说明“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方法。
依据原文“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分析可知,文中将传统社会中互助是人们生存的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家庭独立,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互助进行了对比。运用的是对比论证方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意思,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以看出因为教育问题导致亲情疏远,对策就是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从教育内卷中走出来,使青少年有更多时间进行亲情交流;
“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由此可以得出让青少年走出网络世界,多在现实世界中与亲戚相处交往;
“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由此可以得出,人们要利用空暇时间、节假日等走亲串友,增进亲戚之间的感情;
从整个社会分为来看,上至国家,下至街道社区、学校等机构都要重视亲情宣传教育,营造亲情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亲族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坟场救人
茹志鹃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喏!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
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孩子,我们快回吧……”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选自《关大妈》,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B. 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 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敌后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他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都伤心糊涂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 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关大妈祭坟、关大妈忆儿、关大妈救人、关大妈与倪老虎回家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 小说引人人胜,先后用拟声词“叭”“砰砰”“叭”描写清剿大队追兵的枪声,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
D. “穷鬼滩”是关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关大妈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8. “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文中这处描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6. B 7. C
8. ①关大妈回答清剿大队盘问时的声音很响,她比以前的自己,更勇敢大胆。
②关大妈回答时从容镇定,这种冷静机智也是与以前的自己大有区别的。这说明关大妈已从一个普通农妇向革命者转变靠拢。
9. ①环境描写。
②描写了“穷鬼滩”坟场荒凉冷寂阴森荒凉。
③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儿子牺牲后关大妈内心的悲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错误,这是因为他们彼此都觉得对方似曾相识,结合原文“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分析可知,并非手足无措,“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可见关大妈看到敌人是灵机一动,赶紧救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C.“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错误,文中先后四次描写了枪声,“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忽又听到‘砰砰’两下”“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前三次是越来越紧张,最后一声是敌人对空放的一枪,“叭的一声枪响”,是敌人在给自己壮胆,读者内心是激动欣慰,为关大妈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和即将成功的营救而暗喜,同时也暗笑敌人的愚笨怯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并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有助于理解,比如关大妈“大声说着”“啊?人哪?——诺!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从中可见,此时此刻的关大妈是无比机智地为掩护受伤的革命者倪老虎而大声说话应付敌兵,并随机应变地说出这样一番连她自己都感叹震惊的言语,居然是如此地合情合理,体现出作为母亲的她在面临敌兵时的勇气和从容。
“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说明今日的关大妈与以往不同,如果说此时是勇敢无畏,那以往应该是懦弱胆小的,作为家庭主妇、普通劳动者从没有大声言语过,此时此刻为了保护受伤的革命者,关大妈豁出去了,可谓拼尽了老命,以远远超出自己平时和想象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淡定自若的心态对敌,已经不仅仅是比从前更勇敢了,甚至是做了一件伟大而有意义的事情,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大的能力。
从中可见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因为儿子无畏无惧革命精神的影响和儿子被杀害的仇恨心理而变得强大起来,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农妇,而是一心向革命者靠拢,俨然为成熟的战士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划线语句属于环境描写。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坟堆”“几株秃树”“野草”“桔黄”等词表现了坟场的荒凉,渲染了坟场的凄清气氛。
“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天色阴沉,黯淡”,营造了荒凉凄清的气氛,烘托出关大妈因儿子去世内心悲痛的心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文本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B.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1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春秋》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B. 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文中指郑国的国君。
C. 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D.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秦穆公撤军并派遣三位大夫守卫郑国的局面,晋文公并没有听从大夫子犯的建议,而是冷静地选择了退兵。
B. 在国家危难时,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主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
C. 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但他一点也听不进去。
D. 蹇叔哭师,可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会败于郑国而会败于晋国,可见其老谋深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14. 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师,请结合原文谈谈他游说的妙处何在?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2)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14. ①以“利”巧攻心理。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益来引诱秦穆公,让他动心。
②以“害”巧析形势。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进一步指出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感到危险的存在,切中要害。
③以“史”巧施离间。拿出史实“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言而无信,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④这样烛之武以退为进,站在对方角度分析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
本题中,“劳师以袭远”,“远”作“袭”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C;
“郑必知之”,“郑”作“必知之”的主语,需与前句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表述错误,应为“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主动求见秦伯”错误。根据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可见烛之武是由佚之狐推荐郑伯请求去见秦伯的,并非主动见。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依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2)“掌”,掌管;“北门之管”,北门的钥匙;“潜师”,悄悄派兵。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首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以秦国保留郑国后郑国给秦国带来的好处来劝说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
其次,依据原文“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形势,告诉秦穆公,如果攻打下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土地,增强晋国的势力而秦国并不能得到好处,以此来劝说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
最后,依据原文“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从过去秦穆公曾经帮助过晋文公,晋文公曾答应过给秦国焦瑕,但晋文公言而无信,且对秦穆公提防有加,以此来劝说秦穆公这样忘恩负义的晋文公不可共事,从而使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
烛之武以退为进,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入,层层逼紧,透辟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文本二: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15. 下列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 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 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 尾联“戎马”,采用比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
16. 两首诗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
【答案】15. D 16. “乾坤日夜浮”中“浮”字具有动感,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图景;“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比喻”错,以“戎马”代战争,应为借代。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乾坤日夜浮”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极有动态感,仿佛整个苍穹是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夕帆和雁正浮空”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浮”,飘浮。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船帆、大雁、湖水融为一体,一个“浮”字,把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描画进一个画面,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清幽宁静之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心系百姓,屈原在《离骚》中就对百姓疾苦发出了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在景物描写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伤。
【答案】 ①. 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 哀民生之多艰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⑥.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掩涕、艰、摧、颜、碧、隔、鹂。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在那个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 ),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词大家,他们留下的诗词哪怕时隔千年,那种( )的韵律、优美的意境,依然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诸如李白、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杜甫等名字,至今仍然是( )的级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至今还被人们传诵。
可以说唐朝是一个全民爱诗,全民写诗,我们现在所熟习的唐诗,有的出自或许帝王将相,有的或许出自贩夫走卒,有的或许出自渔夫樵人……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阶层的作者,我们所看到的唐诗才具有极大的( )性和创造性,他们从各自的生活出发,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不同“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
18. 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家辈出 独特 家喻户晓 包容
B. 前仆后继 独特 家常便饭 容忍
C. 名家辈出 奇特 家喻户晓 包容
D. 前仆后继 奇特 家常便饭 容忍
19. 文中画线句有三处语病,请任选两处进行修改。
①
②
20.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答案】18. A 19. ①成分残缺,缺少宾语“时代”“时期”或者“朝代”等同义词语
②用词不当,“熟习”改为“熟悉”(“熟习”所指对象为某项技艺或学问。)
③语序不当,“有的出自或许帝王将相”,改为“有的或许出自帝王将相”。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名家辈出:名人辈出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词大家,应当填“名家辈出”。
独特:指特有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奇特:不寻常的,非常罕见的,令人惊奇的行为。诗人留下的诗词的韵律因诗人的风格不同,韵律也就是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而不是强调非常罕见,应当填“独特”。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家常便饭:家中日常的饭食,比喻极头平常的事情,不足为奇。例举的著名诗人的名字,到现在仍然是人们所熟悉共知的,应填“家喻户晓”。
包容:包容,指容纳;宽容大度。容忍:宽容;忍耐。唐诗的作者是不同阶层的人,他们从各自生活出发,用不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因而唐诗具有极大的容纳性,能容纳不同的内容情感,因此当填“包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可以说唐朝是一个全民爱诗,全民写诗”成分残缺,缺宾语,“唐朝”是一个全民爱诗,全民写诗的“朝代”。
“我们现在所熟习的唐诗”搭配不当,“熟习”,学习或掌握得很熟练,多指技术等。把“熟习”改为“熟悉”。
“有的出自或许帝王将相”语序不当,“出自”的宾语是“帝王将相”,把“出自或许”改为“或许出自”,同时与下面的句子保持相同的句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二月天里温暖和煦的春风比作剪刀,剪裁出那巧夺天工的翠绿柳叶。
B.夸张的修辞手法,“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
C.对偶的修辞手法,明月对清泉,松间照对石上流,句式整文,音韵和谐。
D.没有用修辞手法。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大脑,______________,相当于脑部的87%左右,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的外层由灰色的神经元构成,大概有3毫米厚,叫做“大脑灰质”。因为大脑灰质承担着思考的功能。它是人脑中最复杂的部分,所有由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收集来的信息都是由它接收、筛选。它管理控制着你所有有意识的活动,让你能够思考、推理、记忆,甚至做梦,它也赋予你个性和情感。
大脑的内层包含的是神经纤维,它们把灰质和脑的其他部分,以及身体连在一起。神经纤维外面保护性的神经鞘让它们看起来有点发白,所以,_____________。
小脑位于人脑的后部,颈部的上方,它从肌肉和内耳那儿接收信息,用于保持身体的直立和平衡。小脑也协调习惯性的、重复化的动作,_____________,所以你想都不用想就能走路和骑车。
【答案】 ①. 占了整个脑部的绝大部分 ②. 人们把这一层叫做“大脑白质” ③. 比如走路或骑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相当于脑部的87%左右”可知,此处应是说,大脑占据脑部的情况,应填“占了整个脑部的绝大部分”。
第二空,此处对应前文的“灰质”,“看起来有点发白”,故应填:人们把这一层叫做“大脑白质”。
第三空,此处根据后文的提示,指小脑能协调习惯性的、重复化的动作包括走路和骑车,应填“比如走路或骑车”。
22. 参照下列例句,按照要求,任选例①或者例②进行仿写。
例①: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阿Q”,像一幅漫画,用他的“精神胜利法”让读者印象深刻。
参考内容:
作者:鲁迅 沈从文 孙犁 契诃夫 施耐庵 海明威 曹雪芹
作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荷花淀》 《老人与海》(节选)《边城》(节选)《复活》(节选)《红楼梦》
人物:林黛玉 别里科夫 水生嫂 翠翠 祥林嫂 聂赫留朵夫 林冲
要求:将作者、作品、人物正确对应;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体现出人物的一个特点。
例②:李白《将进酒》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句,诗风豪迈飘逸,读来让人仿佛饮下美酒般酣畅淋漓。
参考内容:
作者:李煜 苏轼 李清照 陆游 李商隐 辛弃疾 曹操
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短歌行》《书愤》《锦瑟》
要求:将作者与作品正确对应,并写出其中至少一联名句或完整的上下句;表现出作品或作者的风格特点;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例①: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圣地亚哥,像一头雄狮,用他的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享誉世界。
例②:陆游《书愤》中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名句,诗风雄放豪迈,读来让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般豪气顿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掌握情况,并可延伸至课外知识的了解。按照要求,作者作品正确对应,人物与诗词名句无误,并能合理表达与分析特点即可。本题并无特别说明是否课内还是课外,题目中表述为“参考内容”,即并非必选内容。学生如能理解并正确列举课外内容,就是对他们拓展延伸学习能力的良好检验。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物的特点及诗词人的特点要描述准确,例1中别里科夫的“套子”,林黛玉的“眼泪”,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林冲隐忍的英雄等,例2苏轼的旷达洒脱、李清照的哀婉缠绵、辛弃疾的豪放激昂、李商隐清丽俊逸、曹操豪放磅礴等。
第Ⅱ卷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2022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频现于文件、报告、宣传语、新闻报道,还进入了党的二十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踔厉,意为亢奋昂扬、精神振奋;奋发,意为精神振作、情绪高涨。勇毅前行,意为勇敢坚毅地向前进。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成为“热词”在全社会流行,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踔厉奋发增才干,笃行不怠奔前程
你艳羡花儿的明艳动人,却未见它扎根抽芽时血泪婆娑;你仰望苍鹰的振翼六合,却不知它折翅试飞的苦痛执着;你盼掌声雷动,却不肯坐“冷板凳”苦练本领。“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欲得名位,必先深耕。生于新时代,我辈当踔厉奋发增才干,笃行不怠奔前程。
静心思:贤者佳士,躬自深耕,不慕名利,芳华却自来。
漫溯历史的流光,我看到柳永摒弃“浮名”,混迹于市井巷陌,以卓越才情溅得宋词一片缱绻;我看到龚自珍跳出官场,在时代漩涡中探索治世良方,思想卷起晚清风雷。漫步岁月的河岸,我看到钱钟书先生拒绝访客,谢绝重聘,手稿不辍,研究不止,思想如泉,沾溉世人;我看到叶嘉莹先生宁静淡泊,投身讲学,捐献积蓄,传承文化,水月在手,莲心永存。
他们不汲汲于名利,只愿在人生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亩田,深耕细作,苦心耘植,来种桃种李种春风。他们不刻意追名逐利,而芳华自来,美名永存。
冷眼观:“网红”“鲜肉”,繁华竞逐,寡德少才,名位终远行。
网络时代,浮躁风起。有人幻想一夜暴富,有人痴求一朝蹿红。有“小鲜肉”穿梭于名利场,不增演技,不琢唱功,却妄想在“假唱”与“抠图”中御风而行,倾倒众生。殊不知无才干终被抛弃,枉负青春,名利地位终成空。更有“网红”以虚假吃播吸引眼球,以低俗耍丑招引流量。却不知哪个领域,不青睐有才华之人?李子柒能做美食,善做手工,取竹做沙发,亲手搭凉亭。若无这些“慢工出细活”的才干,她怎会成就美名?若求声名和地位,请先静心充实人生。若德不配位,才不符名,君不见今日你“塌房”,明朝他人设崩,最终我害自我,贻误人生,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笃步行:我辈青年,笃行不怠,增强才干,价值自闪耀。
躬身自省,我也曾只盼花儿开,苦逐月华来。不曾饱读诗书,却欲气自华,言自丰;不潜心攻读,却汲汲于班级之排名。欲要震响天际,先要长自缄默;想要跻身峰巅,先要登高自卑。还记得“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时,那个阳光帅气的90后总调度高健吗?那一声声“北京明白”坚定又从容。在校时他脚踏实地,提升成绩;积极参加活动,增强才干。工作后从朝墩到夕月,调度间都留下他勤奋的身影。名位如花,才干如根。惟其根深,花朵方能烨烨动人。以后的我,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增才干,添才华。为祖国砥砺青春,价值自会闪耀。
烟火向星辰,增才方为真。我盼花儿开,也懂得了根要深埋,土要灌溉;我逐月华来,也懂得了要积萤火,向星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增才广才,光芒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2022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频现各种媒体和场合,然后又对“踔厉”“奋发”和“勇毅前行”进行解释。
写作要求写“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个“热词”对我们的启示意义,以及你由此产生的感悟和思考。也就是说,由“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个“热词”,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可以思考一些什么问题。首先说,从个人来讲,尤其是从青年人来讲,需要有昂扬的斗志,需要精神振作,情绪高涨,而不是像当今社会中有些人那样“躺平”“佛系”,甚至是“摆烂”。只有具有了昂扬的斗志,然后勇敢坚毅地向前进,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哪怕中途遇到了困难,也会无所畏惧努力前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青年人,青年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国家就是什么样的,青年人代表的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风貌,因此说,青年人努力奋斗,努力向上,就代表着国家努力向上。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来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一个民族或国家就好比是一艘大船,既需要掌舵人,也需要共同划桨之人,大家共同努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我们这艘大船才能平稳前行,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我们这个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自古以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人前赴后继,奥运赛场摘金夺银的运动健儿,科研一线年轻有为的工作者、守护万家灯火的人民警察、消防员……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缩影。
写作时可以在开篇先表明观点: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主体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分论点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要保持自信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分论点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要保持定力、勇于变革的学习工作态度。最后,再次表明观点,照应开篇。
立意:
1.踔厉奋发展青春风彩。
2.民族发展需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3.用昂扬向上姿态创民族复兴大业。
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