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图文ppt课件
展开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小提醒]南水北调工程为什么确定长江为水源地?长江流域属于我国的丰水区;长江年径流量稳定,且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与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相邻,地理条件有利于兴建从长江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想一想:我国水资源为什么时空分布不均?【答案】我国东部为季风区、西部为非季风区,东部降水量多,西部降水量少;受海洋气流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我国东部季风区受锋面雨带自南向北推移的影响,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量南多北少;受季风气候影响,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小拓展:1952年10月,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可能,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这是南水北调这个宏伟构想的首次提出。
小知识1:我国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引黄入晋;东北的北水南调工程;引江济太;广东修建的东深引水工程;甘肃修建的引大入秦工程;等等。
小知识2:调水工程的生态效益调水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资源,使水圈和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垂直水汽交换加强,有利于水循环,改善受水区气象条件,缓解生态缺水。调水还可以增加受水区地表水补给和土壤含水量,形成局部湿地,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汇集、储存水分,补偿调节河湖水量,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
1.我国建设众多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根本原因是( )A.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不匹配B.经济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C.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D.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答案】A 【解析】区域发展和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是我国建设众多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根本原因。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且对生产活动影响较大。据此回答第2~3题。2.下列有关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②东少西多,南多北少 ③夏秋多,冬春少 ④春夏多,秋冬少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因此需要进行的重点工作是( )A.大江大河的治理B.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C.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兴建D.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答案】2.A 3.C
【解析】第2题,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受夏季风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不均衡,总体来说,地区分布上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上是夏秋多、冬春少。第3题,由于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因此需要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而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的重点工作就是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4.右图是南水北调主标志,图中四条向上拓展的线条表示的河流流域是( )A.长江、黄河、淮河、汉江B.长江、黄河、淮河、海河C.长江、黄河、淮河、汾河D.长江、黄河、汉江、海河【答案】B 【解析】南水北调主标志中四条向上扩展的线条构成水花状,代表的是长江、黄河、淮河、海河。
5.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南水”进京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导致水质下降 ②消除水污染 ③补偿河湖水量 ④缓解用水 紧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
【解析】“南水”进京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补偿河湖水量、缓解用水紧张。“南水”进京会使得由于用水紧张导致的水质恶化问题得到缓解,不会导致水质下降;会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但是不会消除污染。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下图是南水北调输水线路示意图。
(1)南水北调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北方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水资源相对贫乏;而南方地区水网密集,水资源丰富,在当前经济条件及人口状况下,水资源需求量小于其供应量,水资源相对富足。(2)分别指出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起始点。【答案】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系调水至黄河上游。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引水,终点是北京。东线工程:从长江北岸的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终点是华北地区。
(3)东、中、西三线方案中,为何西线和中线能自流供水,而东线不能?【答案】西线: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地区,可自流供水。中线: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地势高于华北平原,可自流供水。东线:经过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地势较高,故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而黄河以北地区可自流供水。
(4)东线方案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该方案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什么?【答案】有利因素:水量稳定,可利用运河的河道。不利因素:黄河以南需要逐级提水,维护费用高,水污染严重,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海水上溯,泥沙淤塞河道等。该方案需解决的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穿越黄河的工程。
(5)探讨东、中、西三线方案中要优先实施东线方案的原因。【答案】东线有现有的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东线方案的调入区是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缺水严重,急需调水;东线线路经过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众多,优先实施东线方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南水北调的总体方案: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方案、中线方案和东线方案。方案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长江成为我国南水北调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考向1:南水北调的原因]1.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有( )①华北地区供水极其紧张 ②黄河水含沙量太大,不能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③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④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⑤为了减少长江的洪涝灾害 ⑥我国工农业重心将向北方转移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北方缺水;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该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华北地区最需要调水的月份是( )A.3—5月B.6—8月C.9—11月D.12月至次年2月【答案】A 【解析】华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多且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同时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用水,因此3—5月最需要调水。
3.(2022年河南南阳模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山东省境内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支渠,这反映出山东省内东西方向( )A.降水量的差异B.水资源储量的差异C.地势高低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答案】D 【解析】山东省东部地区临海,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比省内西部地区高,人口更稠密,需水量更大,因此体现了东西方向上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项正确;东部地区沿海,降水量、水资源储量应多于西部内陆地区;地势高低的差异不是影响山东省内输水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
[考向2:南水北调的线路]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及地势剖面示意图,完成第4~6题。
4.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调水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 ②冰川融化量大,水源充足 ③地势南高北低,可全线自流 ④水源优质,没有任何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该工程7、8月份调水量相对较小的原因是( )①汉水上游地区来水量小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用水量大 ③河道泥沙淤积,需及时开挖 ④华北地区降水较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与东线工程相比,中线工程( )A.施工难度小B.沿线人口多C.水质较好D.可调水量大【答案】4.B 5.C 6.C
【解析】第4题,中线水源区为丹江口水库,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①正确;水源区山地海拔较低,无冰川融水,②错误;读中线地势剖面图可知,地势南高北低,全线可自流,③正确;水源区水质较好,但“没有任何污染”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第5题,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而形成伏旱天气,需水量较大,丹江口水库需要向下游地区补给水源,②正确;7、8月份,我国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华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较多,④正确。
第6题,东线可利用京杭运河调水,东线的工程难度较小,而中线线路较长,且“穿黄”工程难度较大;东线沿线主要经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沿线人口多,工农业污水以及生活污水较多,水质较差;东线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可调水量更大。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为起点,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右图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简述该工程对供水区的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答案】补充水源;保护动植物资源;调节区域气候;促进水循环;保护湿地;缓解地面沉降。(2)该线调水工程为什么能保障农业用水?【答案】补充灌溉用水;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使城市长期占用的农业用水得以退还;增加的城市生活供水经处理后也可以发展城郊农业。
(3)该线调水工程为什么会使沿线土壤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答案】沿线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南水北调会进一步提高地下水位,再加上蒸发旺盛,易发生土壤盐渍化。(4)假如你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总工程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答案】有效控制长江流域的排污量,确保水源地水质清洁,对沿线地区的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考向: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2021年天津市和平区期中)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地区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京杭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 的是(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得到缓解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 的是(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使华北地区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抬升,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会加剧土壤的盐碱化问题,①错误;丙段至戊段经过黄河,在丁以南不能自流引水,③错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运河将长江水输送到北方地区,缓解戊地和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使华北平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得到缓解,②④正确。
第2题,修建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水质的优劣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A项正确;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调往北方地区,使长江的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河口附近水位降低,会使海水侵入河道的频率增加;海洋潮汐现象与日、地、月的运动有关。
3.(2022年福建三明期中联考)南水北调工程对郑州市的影响有( )①解决水资源短缺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降低用水使用成本 ④保障用水安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
【解析】南水北调工程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郑州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①错误;南水北调将南方地区的水调到郑州,保障了郑州的用水安全,同时当地水资源得到补充之后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②④正确;从远方调水,用水成本会有所增加,③错误。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教材第87页 探索1.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0、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地下水长期超采,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39米,水环境和水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全市每年仍有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低;大量宝贵的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加上城市的持续扩张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2.生态效益:地下水位回升;水库蓄水量不断增加,恢复了水库调节功能,增加了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维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区域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社会效益:有效缓解首都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改善居民生活用水条件,促进水资源涵养和恢复。经济效益:保障北京的工农业用水,促进经济发展。
教材第88页 思考水资源、煤炭资源、天然气、电力资源等。教材第88页 思考穿越河流,不受地面影响;少占耕地。
教材第89页 活动1.水源地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的供水质量,为我国北方和沿线地区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水源地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用水地区的综合效益,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与成败。保护水源地是南水北调工程发挥效益的基本前提和目标。一旦水源地受到污染或破坏,其波及空间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超乎想象的。没有对水源地的保护,南水北调工程也就失去了意义。
2.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它是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而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库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关闭水源地污染企业、移民等措施,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经济发展的机会,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理应进行生态补偿,这有助于促进库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缓解了京津和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农业增加供水,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受水区由于库区经济的牺牲而获得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同时也给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造成了影响。对库区进行生态补偿有利于协调供水方和受水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补偿可以促进区域的合作与共赢,促进库区水源地、受水区以及整个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教材第90页 思考略。教材第92页 活动(1)保障了加利福尼亚南部农业灌溉用水的需求,促进农业的生产,使其成为水果、蔬菜的生产和出口基地。(2)满足了以南部洛杉矶市为中心的6个城市共1 700多万人的生活、工业、环保等用水需求。(3)不仅缓解了缺水地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需求,还产生了水力发电、防洪、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教材第94页 思考1.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构成中一直以煤炭为主,大量使用煤炭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北煤南运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3)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总体上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目前东北、华北地区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
2.对中西部: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对全国:西气东输工程打通了中亚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等气源进入我国市场的通道,提升了我国能源保障能力,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和治理环境污染。
教材第95~96页 作业题1.(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的海拔范围为48.57~147.38米。(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开凿隧洞从黄河河床底部穿过。2.(1)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最主要原因:墨累—达令河流域农业发达,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但该地区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对东部调出区:河流流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对西部调入区:缓解西部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保障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水电,促进航运;土壤盐渍化加重。
3.(1)对西部:促进能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变西部能源消费结构,减轻运输和环境压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对沿线区域:满足沿线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生态破坏。(2)统筹规划全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整体布局;推进新能源与传统电网并网,解决输电不畅问题;拓展新能源的利用领域,扩大用电需求;加快电网建设,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
南水北调中线如何“穿黄”?南水北调工程如何穿过黄河呢?在学习南水北调知识时,某同学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惑。通过网上查阅,他得到了如下材料。“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位于郑州荥阳市境内黄河河段,共两条隧洞,每条长4 250米,在黄河底部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工程建设历时4年零7个月,工程队克服了重重障碍,于2010年9月实现“穿黄”隧洞工程全线贯通,确保北上的江水与黄河立体交叉,互不干扰。
黄河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为确保“穿黄”工程万无一失,长江设计院和黄委会设计院分别独立设计渡槽凌空“穿黄”和隧洞遁地“穿黄”两个方案,并进行综合研究比选。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择了隧洞穿黄方案。下图甲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规划示意图,图乙为南水北调穿黄隧道示意图。
(1)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线路规划了A、B两种方案,说明方案A较方案B更合理的理由。【答案】方案B穿越黄河大堤和沁南滞洪区,工程复杂;方案A“穿黄”距离短,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不大,建设成本较低,建设工期较短。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前预习ppt课件,共43页。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教材导读,知识体系,富集区,水资源,三条线路,京杭运河,丹江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文配套ppt课件,文件包含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2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ppt、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2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doc、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后素养落实8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答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