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PPT课件全册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5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5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共23页。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知识·体系构建考向·链接高考【考向1 植被与环境】命题视角植被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选择题、综合题均可出现。该类题主要以景观图、示意图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植被类型的判断、植被的特征、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的考查,难度较低。真题展示(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第1~3题。1.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3.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随与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与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故②③正确,①④错误。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上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项正确;草本植物根系较浅,因此水分竞争力并不强;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第3题,干旱地区植物的生存主要取决于水源条件,由于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故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B项正确。[答案]1.B 2.A 3.B(2021年新课标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带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第4~5题。4.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5.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解析]第4题,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第5题,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根据材料“随着气温升高,苔原带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可知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敏感;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答案]4.D 5.B【考向2 土壤】命题视角土壤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知识点,在以往的考查中,这部分内容经常与其他知识点结合,知识方面考查土壤特性及其成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厘米)的有机密度。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首先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读出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厘米)的有机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水分均比较充足,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因此树木更新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第(2)题,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体固碳能力。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冷湿,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海南岛,因此题干中“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应表现在生物体固碳能力。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山地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物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第(3)题,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答案](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