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讲一本通 试卷(全国通用)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专练(全国通用) 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专练(全国通用) 试卷,文件包含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专练解析版全国通用试卷docx、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专练原卷版全国通用试卷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专练(解析板)
姓名: 分数:
一、说说下面各题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写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⑨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写出下列各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③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⑥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⑦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⑧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⑨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其可怪也欤/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吾尝跂而望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下列各项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多于机上之工女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C.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因善遇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丹不忍以己之私 以其无礼于晋
D.拔剑撞而破之 秦王还柱而走
6、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之二虫又何知
B.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 水浅而舟大也 风飘飘而吹衣
D. 家叔以余贫苦 洎牧以谗诛
7、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B.相于枕藉乎舟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焉用亡郑以陪邻 驰椒丘且焉止息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10、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下列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曰:“弊在赂秦也!”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2、下列句子中“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7题。
文本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文本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邪?”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文本三: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为大王计,莫若安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四:
赵武王曰:“今吾欲继襄王之业,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服A者B所C以D便E用F也G礼H者I所J以J便L事M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政治主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B.陈忠的意思是陈述内心忠诚,“陈”与《后汉书·张衡传》“衡因上疏陈事”的“陈”字含义相同。
C.倚秦的意思是依靠秦国,“倚”与《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的“倚”字含义不同。
D.左衽,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与之相对,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服多为右衽。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孟子认为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B.文本二中赵威后对齐使的不悦而问予以了强有力的反驳,认为对方是“舍本而问末”。
C.文本三中苏秦认为要保全赵国,赵王必须选对外交对象,因此应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D.文本四中赵武灵王之所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应时而变,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17、如何做到孟子所说的“得民心”?请结合后三个文本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及解析
1、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⑨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2、①介词,依照,根据。②介词,依靠,凭借。③介词,趁着,趁此。④介词,通过,经由。⑤介词,因为,由于。⑥副词,于是,就。⑦副词,原因,缘由,机缘。⑧动词,根据。⑨动词,沿袭,继续。
3、B(A.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不译/助词,的;B.均为副词,竟然;C.语气词,表反问,难道/语气词,表推测,大概;D.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并列,并且)
4、C(C、均为连词,表转折。A、介词,比/表被动。 B、动词,到……去/代词 D、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怎么)
5、C(C因为,A趁机/依靠,B于是/才,D承接/修饰。)
6、D(A项,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这;B项,何: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何:疑问代词,什么;C项,而:连词,表并列/而:连词,标修饰;D项,以:介词,因为/以:介词,因为。)
7、C(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A.表婉商语气,还是/表反问语气,难道;B.介词,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表反问语气,怎么、怎能/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的意思。)
8、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9、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10、AE(A就,承接连词;B乃,是,就是;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D转折连词E就,承接连词)
11、A(A助词,表感叹语气;B助词,表判断语气;C表停顿;D助词,表疑问语气)
12、B(A判断语气;B……的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判断语气)
13、BGI(句意:衣服的式样,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者,……也。”表判断,为判断句,“者”“也”后分别断开。)
14、C(B.正确。句意:都愿意在您面前接受教诲、陈述内心忠诚,这已经很久了/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C.错误。都是“依靠”的意思。句意:依靠秦国进攻齐国/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就)依靠着柱子笑着。)
15、D(“是为了应时而变,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错误,由原文“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可知,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便利,并非“应时而变”;而且“胡服骑射”不是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而是效仿北方少数民族。)
16、(1)赢得民心有方法,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并帮他们积聚起来,百姓厌恶的就不要施加给他们,如此而已。(“道”、“所欲”、“与”、“所恶”)
(2)我奉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不是把卑贱的放在前而把尊贵的放在后了吗?(第二个“使”、“岁”、“岂……乎”)
17、①以民为本(民本);②安民为要(安民)③利民为先(利民)。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
桀和纣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失去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百姓,就得到了天下。得到百姓有方法,赢得民心,就得到了百姓。赢得民心有方法,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并帮他们积聚起来,百姓厌恶的就不要施加给他们,如此而已。百姓归附仁君,就如同水流向下游、兽奔向旷野。
文本二:
齐王派使者去拜见赵威后。国书还未启封,赵威后问使者说:“年成还好吧?百姓也还好吧?大王也还好吧?”使者听了不高兴了,说:“我奉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不是把卑贱的放在前而把尊贵的放在后了吗?”威后说:“不对。如果没有好年成,哪来的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哪来的国君?所以我才有这样的问候,哪能舍弃根本而寻问细枝末节呢?”
文本三:
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宣扬合纵主张,他游说赵王说:“当今天下的卿相人臣,以及民间的有识之士,没有谁不认为大王的仁义之举高尚贤良,都愿意在您面前接受教诲、进献忠心,这已经很久了……所以我才敢来敬献一点愚策,表达我的愚忠。我为大王考虑,没有比让百姓安居乐业、平安无事更好的了。安民的根本在于选择良好的邦交。选择良好的邦交就能安民,不能选择良好的邦交百姓就终身不得安定。我再说说外敌入侵的祸患:假如齐、秦两国是您的敌国,那么赵国百姓不得安定;假如依靠秦国进攻齐国,那么赵国百姓不能安定;假如依靠齐国进攻秦国,那么赵国百姓也不能安定。所以谋算别国的君主,进攻别人的国家,常常苦于公开申明断绝跟别国的外交关系,希望大王千万谨慎,不要说这样的话……所以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让韩、魏、齐、楚、燕、赵六国成为一体,合纵亲善,一起来反对秦国。”
文本四:
赵武灵王说:“现在我想继承襄王的事业,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学习骑射……衣服的式样,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所以圣人总是考察当地的风俗而因地制宜,根据实际的需要而制定礼法,这就是使百姓获利使国家富强的方法。剪断头发、身上刻着花纹、手臂刻着纹饰、衣襟向左边掩的人,是瓯越的百姓。那些用草汁染黑牙齿、额头上刺刻着图画、戴着鱼皮帽子、穿着粗针大线的衣服的人,是吴国百姓。虽然他们的礼俗和服饰各不相同,但穿戴方便却是一样的。所以地区不同措施就会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相应改变。因此圣人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在措施上就不求一致;如果可以方便行事,在礼制上就不必相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讲 第五讲+文言虚词的理解教案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概览,虚词的类别,作连词,作助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练(全国通用)试卷,文件包含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练解析版全国通用试卷docx、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练原卷版全国通用试卷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理解专练-试卷,文件包含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理解专练解析版全国通用试卷docx、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理解专练原卷版全国通用试卷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