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讲 第四讲+文言实词理解(三)教案课件PPT
展开一、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法是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有字音推义、字形推义、语境推义、邻字推义、对称推义、成语推义、语法推义等。
(一)音形推义 汉字是一种表意性质的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汉字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2019年江苏卷译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其中“蹀躞”是个疑难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其形旁“ ”推测它可能与“走路”有关,再结合前文“可致千里”,就可以推断其为“小步慢走”之意。
利用音形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____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______ (3)生而眇者不识日(《眇者识日》):______ (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徐九思传》):_________
补充: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钅(金)、木、氵(水)、 (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纟:与丝麻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尸:与身体有关。 女: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二)语境推义 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整体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时,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对该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吕氏春秋·慎行》):_____
“诛”是“杀”义,单看它在这个句中很恰当,但结合大语境,尤其是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所以,在这里“诛”应解释为“讨伐”。
利用语境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词的意思。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①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②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③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前面有动词“取”,后面有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利用语法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明史·花云传》):_____(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明史·花云传》):_____(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吴书·黄盖传》):____________(4)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宋史·蔡襄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愈,使……痊愈;寿,使……长寿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意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的实词的意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意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意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这种邻字推义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16年全国Ⅲ卷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其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来推断出其为“正直”义。
利用邻字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_(4)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___________________(5)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颜色字的意思或用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一些成语的含义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为我们推断实词意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借助成语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九章·涉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近、到。联系成语“若即若离”
类。联系成语“不伦不类”
要求。联系成语“求全责备”
二、两类常见的实词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传统题型:实词释义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安磐,字公石。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言,科道官亵服受诏,大不敬。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帝置不问。锦衣千户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言:“仪当宸濠逆谋时,首倡大义,劝锐却其馈遗。今锐以是免死,仪功不录,无以示报。”磐疏言:“百之奸邪,阳为仪游说,而阴与锐交关,为锐再起地。”百之情得,乃诬磐因请属不行,挟私行谤。吏部尚书乔宇等议黜百之,刑部谓情状未明,宜俱逮治。帝两宥之,夺百之俸三月,磐一月。(选自《明史·安磐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 黜:罢免B.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 讼:申诉C.而阴与锐交关 交关:串通勾结D.帝两宥之 宥:责罚
2、解题方法(1)两次代入法理解文言实词时,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把词放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那么就要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正误,这样,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
(2)了解设误手法 1)不辨词义:主要是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命题者常常用以甲义项代替乙义项的方式设置错误。 2)忽略活用:命题者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现象前的词义解释它,设置答题陷阱。 3)以今释古:命题者常借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
4)不看语法:命题者常常会通过故意忽略词间搭配,造成词性错误的方式命题。 5)不明单双:命题者常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当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造成释义错误。
3、练习(2020·江苏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不肖宗道(指作者袁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赠中宪公(指太夫人之公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指上文的“外大母”),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方伯(太夫人之丈夫)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袁宗道《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有删改)
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泣且拊曰 拊:抚摩B.自有妇卜太夫人 卜:选择C.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 适:出嫁D.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 风:劝说
(二)创新题型:比较词义异同题所谓创新题型,就是指2022年以来高考全国新1、2卷所用的实词考查题型,即把考试材料中的一个实词与教材内的同一个实词进行词义异同比较,进而形成正确判断。这种题型答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内实词的词义代入那个陌生例句中去,再把该实词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适。当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该实词的词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
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 含义不同。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 含义相同。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 “苟”字含义相同。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 “毕”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 “敝”字含义相同。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 为”的含义不同。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在 汉语的“土壤”含义不同。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 义相同。B.“不伤一人”与“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 中的“伤”字含义相同。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 含义不同。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 “兵”字含义不同。
4.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 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 不同。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 中的“其”字含义不同。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 含义不同。
B项含义不同,忧虑/祸患。A项攻打/夸耀。C项如果。D项都/完结。
A项含义不同,谦词/损害。B项认为/用……做。C项正确。D项同“纵”。
B项含义不同,伤害/妨碍。A项同“悦”。C项断绝/横渡。D项军队/兵器。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讲 第五讲+文言虚词的理解教案课件PPT: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讲 第五讲+文言虚词的理解教案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概览,虚词的类别,作连词,作助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讲 第三讲+文言实词理解(二)教案课件PPT: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讲 第三讲+文言实词理解(二)教案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规律和特点,第二个“君”“臣”,第二个“师”,第二个“生”,公方正,第一个“圣”和“愚”,第一个“明”,第一个“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讲 第七讲+文言断句教案课件PPT: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讲 第七讲+文言断句教案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微观,考情概览,断句的基本方法,断句步骤,二断句基本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