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某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张掖市某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张掖市某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研究和处理天人关系的过程中,我国古人提出了内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为我们今天进行生态伦理研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以“参赞化育”为主旨的儒家生态伦理观。“参赞”,是指人对天地宇宙运行的参与、调节;“化育”,是指宇宙万物的演化与发育。儒家认为,世间万物皆自然所生,人作为自然所生之物应从属于自然、参与自然的演化与发育。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既然世间万物皆天所生,在地位上就应彼此平等。作为万物的一员,人并没有什么特殊,不能高居于万物之上,主宰万物。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人只有“参赞化育”,才能促进人与物、物与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以“道法自然”为内核的道家生态伦理观。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与规律,先于天地而存在,由道而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万物为道所生,那么,“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宇宙万物都有独立而不可代替的价值。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和效法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以“众生平等”为要义的佛家生态伦理观。佛家认为“一切众生,贵贱不足”(《摩登女经》),强调世界上万物和人均为平等关系。坚持“众生平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稳定运行的前提与保障。从“众生平等”的基本立场出发,佛家劝导人们爱物厚生、慈悲为怀,提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倡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等等。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它既能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精神
养分,也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态伦理学虽然问世于西方,但已成为当今各国学界共同关注的“显学”。我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既要吸收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成果,又要吸收借鉴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与要义。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之争成为贯穿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人类中心论者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存发展应服从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中心论者则认为,人类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其他物种与人享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人类的生存发展应服从服务于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存在和发展。这两种生态伦理观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势必造成人类的唯我独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无力;极端的自然中心论则意味着放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最终会导致人类发展的停滞。超越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之争,恰恰可以从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找到灵感、获得支撑。无论儒家的“参赞化育”、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都既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与其他物种之间处于彼此平等、共存共生的关系;又突出人类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人类在发现和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思想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资源。
(摘编自朱耀洪《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关系。人类自产生以来,为了生存和发展,便以自然界这个母体为认识对象,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开发和利用的文化实践活动。古人认为,人类及其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皆本于天,人居天地之间,依天地资源而生存发展,故将天地自然泛称为“天”,从而确认了人与天地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天人矛盾关系。唐人刘禹锡在《天论》中概括:“世之言天者二道焉”。其一是“拘于昭昭者”持“阴骘之说”,认为天有意志,主宰人类的贫富、祸福;其二是“泥于冥冥者”持“自然之说”,认为天是自然之物,不能干预人类的命运。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亦形成于自然之气的阴阳大化。在天与人的这对矛盾中,人最为贵,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可
以在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驾驭天道(自然规律)驱除灾祸,为人谋利。故荀子说,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不可以“错人而思天”。刘禹锡则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升华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他说:“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此即天生之,人成之,各有其致功,二者交相为用。
天人关系的本质是中和,亦即天人和谐共生。交相胜,是指矛盾对立的一面;还相用,则是指矛盾依存的一面。这种交胜和相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是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
(摘编自周学荣《常怀三心和谐天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看来,自然的演化和发育应该有人的参与,因为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这符合“参赞化育”的主旨要求。
B.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的,因此“道法自然”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内涵是一致的。
C.佛家劝导人们爱物厚生、慈悲为怀,是基于“众生平等”的基本立场。坚持这个立场有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稳定运行。
D.因为天与人其实就是一对可以和谐共生的矛盾体,所以人可以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并且驾驭自然规律为人谋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经典中都有关于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的表述,这些思想成为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资源。
B.生态伦理学这门学科是西方最先设立的,如今得到各国学界的关注。我国生态伦理学也要吸收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成果。
C.我国古人把天地自然泛称为“天”,是因为古人认为人类居住所依托的外部环境都是来源于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天地资源。
D.刘禹锡把天人矛盾关系阐释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这是在荀子有关天人矛盾关系思想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D.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材料一中说“人不能高居于万物之上”,而材料二中又说“人最为贵”,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二岁出门远行
李永康
鸡叫第二遍,妈就把我喊起来。妈说,先洗一帕冷水脸清醒清醒。我知道妈不会为了一小盆水浪费一小捆柴火。一小捆柴火可以卖两角钱,两角钱可以买两斤多盐,买十多盒火柴了。但我确实需要冷静冷静。昨晚,妈试探着问我,敢不敢一个人进城去看看你爸。我夸下海口说,敢!妈说,我还是担心。我缠着妈说,就让我出一趟远门嘛。妈好不容易同意了,我兴奋得一夜也没睡落实。
洗过脸,妈拿出一个鼓鼓的半旧军用帆布包斜挎在我的肩上。妈边挂边叮嘱,一路上要小心。我边啃昨晚蒸的玉米窝头边“嗯”着。遇到啥事,你要端端地走,千万不要去凑热闹,千万不要去爬车。妈说着,又将我的腰带一根帆布绳子解开,从裤裆里扯出一个布袋对我说,钱就装在这里面,路上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见到你爸才把它拿出来。妈试着将布袋拖了拖,感觉结实了。才又塞进去。然后,蹲下将腰带绾了几个死结,用牙咬着扯得紧紧的。妈直起身子又说,路上口渴了也不要去田边水塘捧生水喝,走拢你爸那里有糖开水。我用兴奋的口吻催着妈问,可以走了吗?妈紧紧地捏了捏我的手腕,似乎才刚刚下定决心说,走吧。
推开院门,雾像浓烟一样涌过来包围着我和妈。四周白茫茫一片,脚下的路只能见着簸箕大一团。妈陪着走了几步,犹豫了一下把我叫住,说等雾散开了再走。我极不情愿地停下。路边的马蹄子、线线草,还有不知名的小花像刚刚被一场小雨淋过一样,绿的黄的叶子颜色越发的亮,叶尖、花瓣挂着水珠儿像举着放大镜一样——我有点吃惊自己的发现,正要蹲下身拿食指去逗亮晶晶的水珠玩。妈又说。算了,走!我在前,妈在后——上了大路——碎石路,我才发现。我要妈回去。妈说,等雾再散一下。我在前,妈在后,又走。
路上没有行人,也没有车。不晓得走了多长时间,可以朦朦胧胧地看到远处一些人家的竹笼和房屋了,我才想起该叫妈回去了。转过身,妈不知啥时候已经回了。空荡荡的路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心里一片茫然。
我静立了一分钟,把搭在屁股上的包移到肩胛下,那里面装着两件给爸用来换洗的衣服和两个我的午饭——玉米面窝头,最最重要的是衣服里还藏着一张纸条,那上面记着爸的地址,弄丢了,我去城里就会成为瞎子——找不着爸。我在包上轻轻压了压,又摸了摸裤裆处,就挺挺胸,迈开大步带劲地走了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远行啊!
起初,我目不旁视,只埋头走路。渐渐地,顽皮性就显露出来。时不时把一小块浮石踢着在路上滚得远远的。有时,劲用得大,石子碰着石子飞溅到路边的农田里。我就不由得伸伸舌头,四下里瞄瞄,生怕被人看见挨骂。农田里还有一些稻草垛,东一块西一块堆放着,像教科书上画的蒙古包一样。收割后的稻茬儿已长出一些尺把长的粗粗的墨绿色秧苗。田里东一团西一团正由嫩黄返油绿的,远看如针一样细的秧苗密密的,那是打谷机作业过的地方。
公路弯了又直,直了又弯,好像没有尽头。
一段坡路上,有辆驴车拉着尖尖一车蜂窝煤在道路中间很吃力地往上爬。我赶快过去帮忙。推上坡后,车把式抹把汗,看了我一眼笑着问我,去哪里?
和车把式说了地点后。我才想起妈的叮嘱,就有点后悔。
车把式看也不看我一眼拖长声调漫不经心地说,还远着呢。
我脸上有些不快地问,还有多远啊?
车把式又说,其实说远呢是逗你的,我天天走这条路,不紧不慢的,我从来就不晓得这条路有多远。你跟着我走吧,消磨一定的时间自然而然就会到的。
我跟着驴车走,它快我也快,它慢我也慢。听着驴踢鞑踢跳,还有车轱辘吱呀吱呀的声音,我心里的不快也烟消云散。
过了桥,就进城了。
我从书包里搜出纸来问了一位老大爷。经他的指点,我很快就找到了爸住院的医院。一打听,爸早上已经出院回家了。我二话没说,撒腿就打了转身。
那天,我回到家夜已经很深了。爸妈还坐在灶房的煤油灯下焦急地等待着。见着我,爸说:我也是走走停停休憩着回的家,咋在路上就没有看见你呢?
我默默地摇头。
妈把书包接过去打开,取出压扁的玉米窝头问,你中午都没有吃饭?我才感到肚子饿得发慌。爸用虚弱的声音吩咐妈,赶快去抱捆柴火进来烧盆滚水给娃烫烫脚。爸说,娃娃今天走了八十多里地呢。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伏在饭桌上就呜呜呜地大声哭了起来。
那年,我虚岁十二,刚上初一。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一方面希望“我”独自远行,另一方面又无比担忧,所以在雾中送了又送,叮嘱了再叮嘱,然后悄悄离开了“我”。
B.车把式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和前文母亲的叮嘱呼应,并且表现出孩子眼中成人世界的辛劳和善良。
C.“我”与父亲的错过,并非巧合,而是父亲与母亲的一次精心策划,是为了让“我”能够迅速成长而人为设置的考验。
D.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这其中有欠缺,有遗憾,有辛酸,甚至浸透着泪水,但充满真诚,表现着至善至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插叙前一晚母亲让“我”自己一人出远门的情景,交代了故事情节的起因,也写出了“我”的兴奋和母亲的担心。
B.小说首尾照应,以洗冷水脸开始,以洗热水脚结尾,一冷一热,都流露出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倾注的深沉而隐秘的爱。
C.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大量使用细节描写,如“我在包上轻轻压了压”,写出了“我”独自出门时的悠闲自在与信心百倍。
D.小说通篇以“我”的孩童视角进行叙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
8、请概括主人公“我”的心情变化。
9、本文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
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①击匈奴,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故徙前将军广。广引兵与右将军食其②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注】①大将军青:指卫青。②食其:指赵食(yì)其(jī)。③悛悛(xún):敦厚笃实的样子。
10、文末画框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B.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C.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D.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11、下列各组加粗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B.避之数岁 广之将兵
C.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D.胡虏易与耳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1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广善于骑射,匈奴对他很敬畏,因为李广的存在,匈奴多年不敢进犯。
B.李广的军队曾被匈奴四万骑兵围攻,但最终以少胜多,使匈奴损失惨重。
C.卫青故意调开李广,是因为得到皇帝告诫,担心会因李广而不能俘获单于。
D.李广最终自刎而死,无论军人还是百姓,都因为景仰爱戴他而伤心痛哭。
13、翻译文中最后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诗句说明李广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后人对李广景慕之情。结合本文,概括说明李将军令人敬佩爱戴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①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无咎: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关系甚好。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无咎韵”表明这首词是陆游与韩无咎的彼此唱和之作,写于韩无咎即将离别之际。
B.“夕阳吹角”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关情”表明吹起的角声勾起了离别的伤感情绪。
C.“新愁常续旧愁生”表明陆游常是旧愁未去又添新愁,故而对韩无咎的陪伴充满感激。
D.这首词上片表现了作者与韩无咎真挚的友情,下片写客中送客,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心绪。
16、结合全词分析,撩拨作者“愁”的因素有哪些?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2)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________”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把秦始皇享乐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知顾惜百姓。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前,a我国举办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是今年“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的熏要展览。b展品均来自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c它开启了一扇窗口,d让观众得以领略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国家现代艺术。在展览中,人们不但看到现代艺术之前的艺术样态,如学院派、浪漫派、写实派的艺术——这是一种纵向的线索;还一一了解到令人①_______的各种现代艺术流派与风格,如印象派、后印象派和后现代派等——这是一种横向的面貌。
中国观众在展览上欣赏到那些美术史上的名家杰作,如德加、凡•高、博尔迪尼、布拉克、毕加索等的巨制,②_______地感受到现代艺术群星璀璨的动人魅力。其中,凡•高的《园丁》是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展品。
意大利不仅拥有古罗马时代的辉煌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璀璨多姿的名家名作,其现代艺术也③_______。展览中难得一见的还有意大利画家雷纳托•古图索的两幅作品《受伤的硫矿工》和《蒙塔莱肖像》。这位出生于西西里的画家,年少时就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雷纳托•古图索创作的颇为独特的肖
像画《蒙塔莱肖像》以一个侧面便生动描绘出了后来荣膺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与众不同的气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两个病句,请指出句子序号并结合语境加以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的美食所用的食材本身不臭,①_______。传统臭味食品大多(1)采用特定厌氧菌发酵而成,只要没有致病菌繁殖和参与蛋白质分解,这种臭味食物就是安全的。
发酵前,食物大多会经过(2)腌制,当食物表面的绝大多数细菌被盐杀死后,②_______,这些细菌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厌氧菌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含硫物质和挥发性醇类、醛类物质是臭味的主要来源,这些气体只需要极微小的量就可以被人闻到,③_______,但因为在发酵食物中的含量极少,所以对人体也是安全的。此外,发酵产生的成分也是香味的组成部分,只是太过集中,闻起来反而臭,这就是越臭的发酵食物吃起来可能(3)越香的原因。
厌氧菌分解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相当于提前帮我们进行了消化,让这些食物更容易被吸收。一些厌氧菌在发酵蛋白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B族维生素,不但没有减少食物营养,反而(4)还增加了营养物质种类,所以有些有臭味的发酵食物不仅安全,还对身体很有好处。
21、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加粗的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处的“大多”不可以删去,删去会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B.(2)处的“经过”可换为“被”,换后不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C.(3)处的“可能”可换为“也许”,换后不影响语意的表达。
D.(4)处的“反而”表示转折,要改为“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心理学家,在超市中设立了一个可供顾客品尝不同品种果酱的摊位。当这个摊位陈列多达24种果酱供顾客选择时,约有60%的路人会在摊前驻足,而其中只有3%的人掏钱购买;当摊位陈列6种果酱供顾客选择时,仅有40%左右的路人会停留,而其中却有30%的人购买了果酱。
对于该实验反映出来的道理,你是否认同?请联系生活实际,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为“儒家认为,世间万物皆自然所生,人作为自然所生之物应从属于自然、参与自然的演化与发育”。B.“因此‘道法自然’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内涵是一致的”牵强附会,“道法自然”说的是道的运行规律,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说万物来源。D.因果关系理解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在天与人的这对矛盾中,人最为贵,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可以在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驾驭天道(自然规律)驱除灾祸,为人谋利”。
2、答案:A
解析:A.“这些思想成为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资源”错,材料一最后表述为“这些思想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资源”。
3、答案:B
解析:A、C、D三项都涉及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而B项没有涉及天人和谐共生。
4、答案: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括文章两方面内容。
②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分别阐述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及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
③在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分别介绍儒家、道家、佛家对天人关系的观念认识。
④在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部分又采用总分结构,阐明了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的具体表现。
解析:第一段总说“在研究和处理天人关系的过程中,我国古人提出了内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第二段到第四段阐述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以‘参赞化育’为主旨的儒家生态伦理观”“以‘道法自然’为内核的道家生态伦理观”“以‘众生平等’为要义的佛家生态伦理观”。第五、六段阐述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它既能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精神养分,也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第六段是阐述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结构;在阐述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的时候有采用了并列结构,分别介绍儒家、道家、佛家对天人关系的观念认识;在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部分又采用总分结构,先阐述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接着阐明了其具体表现。
5、答案:①不矛盾。
②前者说的是天生万物,强调世界上人和万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人类必须“参赞化育”,才能促进天人和谐。
③后者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指出人可以在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驾驭天道(自然规律)驱除灾祸,为人谋利。
④两者角度不同,前者谈的是人在天地自然中的地位,强调主客平等。后者从改造自然的角度,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根据材料一“世间万物皆自然所生,人作为自然所生之物应从属于自然、参与自然的演化与发育”“作为万物的一员,人并没有什么特殊,不能高居于万物之上,主宰万物。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人只有‘参赞化育’,才能促进人与物、物与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知,材料一说的是天生万物,强调世界上人和万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人类必须“参赞化育”,才能促进天人和谐。根据材料二“在天与人的这对矛盾中,人最为贵,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可以在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驾驭天道(自然规律)驱除灾祸,为人谋利”可知,材料二后者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指出人可以在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驾驭天道(自然规律)驱除灾祸,为人谋利。由此可见,两者角度不同,前者谈的是人在天地自然中的地位,强调主客平等。后者从改造自然的角度,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C.“并非巧合,而是父亲与母亲的一次精心策划,是为了让‘我’能够迅速成而人为设置的考验”错误,这是小说创作中的巧合,并非父母的有意为之。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独自出门时的悠闲自在与信心百倍”错误,“我在包上轻轻压了压”表现出的应是“我”单独一人时的紧张和谨慎。故选C。
8、答案:①出发前,兴奋激动:睡不踏实,早上催促母亲出发。
②远行开始时,新鲜好奇: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
③远行中,有些不快和懊悔:在路上久走不到,因与陌生人说话感到有点不快和懊悔。
④到家后,委屈:与父亲错过很晚回到家中,感到委屈而痛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情节,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根据“妈好不容易同意了,我兴奋得一夜也没睡落实”“我用兴奋的口吻催着妈问,可以走了吗”可知,出发前,兴奋激动。根据“我有点吃惊自己的发现,正要蹲下身拿食指去逗亮晶晶的水珠玩”“时不时把一小块浮石踢着在路上滚得远远的。有时,劲用得大,石子碰着石子飞溅到路边的农田里。我就不由得伸伸舌头,四下里瞄瞄,生怕被人看见挨骂”可知,远行开始时,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根据“和车把式说了地点后,我才想起妈的叮嘱,就有点后悔”“我脸上有些不快地问,还有多远啊”可知,远行中,因与陌生人说话感到有点不快和懊悔。根据“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伏在饭桌上就呜呜呜地大声哭了起来”可知,到家后,与父亲错过,很晚回到家中,感到委屈。
9、答案:①用环境描写写出了雾之大,交代了母亲不让“我”走的缘由。
②写出了孩子眼中的新奇世界,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我”的天真好奇。
③通过对“我”眼中透彻清亮、充满生机世界的描写,暗示了少年成长的美好。
④清新美好、富有诗意的语言,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
解析:①用环境描写写出了雾之大,交代了母亲不让“我”走的缘由。②写出了孩子眼中的新奇世界,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我”的天真好奇。③通过对“我”眼中透彻清亮、充满生机世界的描写,暗示了少年成长的美好。④清新美好、富有诗意的语言,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小说中语段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效果等方面分析。本题中,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写我远行出门路上见到的情景,前文写“雾像浓烟一样涌过来包围着我和妈。四周白茫茫一片,脚下的路只能见着簸箕大一团。妈陪着走了几步,犹豫了一下把我叫住,说等雾散开了再走”,此处是具体描写浓雾笼罩下的情景,写出了雾之大,交代了母亲不让“我”走的缘由。人物形象上,“像刚刚被一场小雨淋过一样”“叶尖、花瓣挂着水珠儿像举着放大镜一样”,写出了孩子眼中的新奇世界,表现了“我”的天真好奇。主题上,“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面对迷茫一片的大雾,不仅没有担心害怕,反而有心情去欣赏路上的花花草草,看到的是“绿的黄的叶子颜色越发的亮”这样透彻清亮、充满生机世界,暗示了少年成长的美好。表达效果上,“不知名的小花像刚刚被一场小雨淋过一样,绿的黄的叶子颜色越发的亮,叶尖、花瓣挂着水珠儿像举着放大镜一样”,划线句语言清新美好、富有诗意,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
10、答案:A
解析:句意: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阐明大道理呀。“余睹李将军”,“李将军”作“睹”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D;“口不能道辞”,“口”作“道辞”的主语,二者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句意: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句意: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B.“之”,代词,指代李广。句意:躲避了他好几年。“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李广带兵。C.“以”,介词,因为。句意: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以”,介词,用。句意: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D.“与”,动词,对付,处理。句意: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与”,介词,和。句意: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故选A。
12、答案:B
解析:B.“但最终以少胜多,使匈奴损失惨重”于文无据。从文中“……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可知,李广并没有战胜匈奴,文中也没有说匈奴损失惨重。故选B。
13、答案:(1)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2)“在上位的人自身品行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无论;“壮”,年轻人;“垂涕”,流泪。(2)“身”,自身;“令”,动词,下命令;“虽”,即使。
14、答案:善于骑射,英勇善战;体恤士卒,宽厚待人;爱惜名誉,自尊有担当。
解析:对于李广令人敬佩爱戴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从文中“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等内容可知,李广善于骑射,英勇善战。从文中“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可知,李广体恤士卒,宽厚待人。从文中“广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广谓其麾下日:‘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到”“可知,李广爱惜名誉,自尊有担当。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在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好几年,不敢侵入右北平。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于是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阐明大道理呀。
15、答案:C
解析:“故而对韩无咎的陪伴充满感激”分析错误,此诗表达的是作者对友人韩无咎的依依惜别之情。
16、答案:①作者远离家乡,到他乡做官,会生愁情;
②平时忙碌不已,闲暇时光少,会生愁情;
③夕阳西下,听到凄凉的角声,会生愁情;
④朋友将别,客中送客,会让作者更生愁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夕阳吹角最关情”,夕阳引发依恋之情,暮角引发凄凉之感,此情此景共同组成了一种适于促膝倾谈的环境气氛,所以说它“最关情”,它让作者生发愁情。“忙日苦多闲日少”一句说明作者平时忙碌不已,闲暇时光很少,作者会因此生发愁情。“客中无伴怕君行”一句直言无隐、真情流露,将依依惜别之情和盘托出,表达出了作者远离家乡、到他乡做官而生的愁情,同时也把朋友将别、客中送客的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7、答案: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薪“涡“矗”“呕哑”。
18、答案: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等);
②身临其境(身历其境等);
③独树一帜(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等)。
解析:(1)①处,语境强调各种现代艺术流派与风格的东西很多,让人看得感到迷乱,故可用“眼花缭乱”。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②处,语境强调感受在画展中让人感到亲自到了现代艺术群星璀璨的环境中,故可用“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③处,语境强调意大利的现代艺术自成一家,故可用“独树一帜”。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
19、答案:①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荣膺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
②他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
③雷纳托•古图索创作的《蒙塔莱肖像》以一个侧面便生动描绘出了这种气质;④是颇为独特的肖像画。
解析:长句变短句时,首先要抽取句子主干:雷纳托·古图索创作的《蒙塔莱肖像》以一个侧面便生动描绘出了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与众不同的气质。然后把其他的修饰性成分“颇为独特的肖像画”“荣膺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变成句子。最后注意语句间的关系,适当的调整语序即可。故长句可变短句为:①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荣膺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②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③雷纳托·古图索创作的《蒙塔莱肖像》以一个侧面便生动描绘出了这种气质,④是颇为独特的肖像画。
20、答案:病句:a和d。a句修改为:我国举办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是今年“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的重要展览。d句修改为:让观众得以领略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国家现代艺术的独特风采。
解析:①“我国举办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是今年‘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的重要展览”中途易辙,把“了”改为“的”。②正确。③正确。④“让观众得以领略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国家现代艺术”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的独特风采”。故病句为:①④。第①句修改:我国举办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是今年“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的重要展览。第④句修改:让观众得以领略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国家现代艺术的独特风采。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大多”表示大多数是这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删去后表示“所有”之意,会影响语意表达。表述正确。B.“经过”被换成“被”后不会影响语意表达。表述正确。C.“可能”与“也许”都不表示肯定,只是表示事件有发生的可能性。表述正确。D.此处的“反而”表示反向递进,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本项表述错误。
22、答案:①发酵后才有了臭味;
②食物内部的细菌还存活;
③虽然大量摄入对人体有害。
解析:第一处,根据前面“所用的食材本身不臭”和后面“传统臭味食品大多采用特定厌氧菌发酵而成”可知,①处是说食物是经过发酵以后才会发臭,要填“发酵后才有了臭味”之类的内容;二处,根据前面“当食物表面的绝大多数细菌被盐杀死后”和后面“这些细菌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可知,②处是说食物内部的细菌依然存活着,要填“食物内部的细菌还存活”之类的内容;第三处,根据后面的“但因为在发酵食物中的含量极少,所以对人体也是安全的”,③处和后文构成了转折关系,是说虽然大量食用会对身体有害处,要填“虽然大量摄入对人体有害”之类的内容。
23、答案:
学会突破选择的困境
24种果酱在售,只有3%的购买率;6种果酱供选择,购买率反增加10倍。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自由心态空前高涨的当下,我们不怕选择太少,就怕选择太多。有时候,选择太多,反而难以抉择。
为何选择越多,抉择越难?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选择的成本。当选择越多时,比较点越多,干扰项也就越多,耗费的时间越长,消耗的精力越大,且做出错误选择的概率增大,错误选择带来的懊悔概率也随之增加。此时,选择成为一种认知负担,一种心理自虐,众多顾客放弃选择,一走了之的行为,便也不难理解。
你应该听说过“布里丹毛驴效应”,一只驴子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完全可以在两堆干草中自由选择,但最后,它因为无法决定到底该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充足的社会里,选择过剩所带来的冲突感、焦虑感越来越强。正因为这样,选择的意义和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
想要避免因选择过多带来的抉择困境,就必须学会减少选择。海飞丝将自己的种类从20个缩减到15个,销量上升10%,那是因为它为消费者减少了选择,从而加速了消费者的抉择。GoldenCat公司砍掉自己类型相近的10种猫砂后,销量上涨了87%,这同样是因为它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让消费者不再忙于比较,不再陷入举棋不定的困境。超市一般会提供成千上万的商品,但同类商品一般只提供2到3种选择,甚至只提供1种,这同样是在做选择的“减法”,化繁为简,方能轻松抉择。
作为企业,如何控制选择的数量,把最优选择呈现给客户进而影响顾客的决策,这是一种智慧;作为大众,面对种种流行的浪潮,如何权衡利弊,深思熟虑,做好自身发展规划,这是一种理性;作为学生,面对激烈的择校热,如何因人而异,量力而行,这是一种从容。生活中,我们时时面临选择的悖论,小到挑选商品,大到求职就业,都要学会删繁就简,果决坚毅。
《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生而为人,过度耽溺感官,开发六根,兴奋过后只剩索然无味、空虚寂寞。同样的,选择太多,诱惑就会增大,纷争就会增多。有时候,没有选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更少的选择之下,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发挥智慧、全神贯注地走好眼前的路,更快地通向成功的巅峰。
解析:作文材料中“果酱试验”反映出的道理是:给的选择越多,越难让人抉择。作文引导语设问:你是否认同?学生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其实质是让考生谈对“选择多样化利弊”的认知。1.可赞同选择多样化的好处。选择的多样化能给人以更多的出路和机会,有利于人没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选择需多元,莫被眼界限》《多元选择成就出彩人生》《选择多元,世界斑澜》《选择越多越幸福》等。2.也可以反对“为人提供过多的选择”,或者认为“有限的选择也能成全自我”。认为选择越多越难让人抉择,反而会让人更加痛苦,甚至放弃选择。《莫被选择遮望眼,坚定初心勇向前》《没得选,是首选》《选择越多越痛苦》等。3.认为面对多重选择,可以“不做选择”,“断舍离”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不错的立意。《面对多重选择,不妨等等再说》《断舍离,真智慧》《别把时间都浪费在选择上》等。文章不能抛开“如何看待多元选择”而谈“选择”。如,选择坚强,相信风雨后总有阳光。也不是“学会选择”。如,学会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也不是“人生的选择”。如,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人生。也不是“人的选择”。袁隆平选择了杂交水稻,终成水稻之父……文章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谈多样化选择利弊”和“如何面对多样化选择”或谈“少些选择的好处”,才是一类作文。“认同”的具体角度举例:①选择过多,令人迷茫,太多干扰让人无所适从,甚至放弃目标,所以排除干扰,专一做事容易成功。②选择过多,会给人带来过高期望值,失望值也随之增加,所以减少欲望,更容易获得幸福。“不认同”的具体角度举例:①选择过多,令人迷茫,太多干扰让人无所适从,甚至放弃目标,所以排除干扰,专一做事容易成功。②选择过多,会给人带来过高期望值,失望值也随之增,所以减少欲望,更容易获得幸福。“不认同”的具体角度举例:①选择多,机会多,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愿望。②选择越多,自由度越大,更容易获得幸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某重点校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张掖市某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张掖市某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