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52份)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3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3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练3
1.(2022·广东卷)“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2.(2021·湖北卷)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
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名士樊英没有顺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削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答案:B
3.(2021·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 调整概况 |
汉景帝时期 |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
汉武帝时期 |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
汉成帝时期 |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项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4.(2021·辽宁卷)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
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5.(2021·湖南卷)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项;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项;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项。
答案:B
6.(2021·河北卷)下表为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两汉时期粮食遗存统计表(部分)。据表可知,当时黄河流域( )
时代 | 出土地点 | 粮食遗存 |
汉 | 河南洛阳烧沟汉墓 | 粳稻、大豆、小豆、薏苡、黍、粟、高粱 |
汉 | 河南洛阳西郊汉墓 | 稻米、小麦、粟、黍 |
西汉早期 | 陕西咸阳杨家湾4号墓陪葬坑 | 稻米、黄米、粟、豆类、小麦、荞麦 |
西汉早期 | 河北满城汉墓 | 稻、黍 |
西汉晚期 | 河南辉县汉墓 | 稻、粟 |
A.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 B.粮食作物种类多样
C.稻粟是主要粮食作物 D.稻的种植面积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中粮食遗存统计表中所列的粮食种类可以看出,两汉时期除了稻、粟等作物外,还有高粱、荞麦、大麦等作物,说明当时粮食作物种类多样,B项正确;题干只列举了粮食的种类,并未涉及产量高低,无法得出粮食产量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稻、粟是诸多粮食作物中的两种,不能断定其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C项;“面积扩大”是对比的结论,题干中只能证明两汉时期稻谷广泛种植,不能得出稻谷 种植面积扩大,排除D项。
答案: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以及与其配合的伦理价值体系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震撼……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学术局面形成的地位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解析:(1)高峰:由材料“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座文化高峰”是指儒家和道家。
地位:由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意义:由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在当时重建了价值体系,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贡献。
(2)途径:由材料“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可知,传承先秦儒家经典;由材料“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得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材料“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得出,汉武帝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参与政务,教授儒生;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的大一统;统治者重视思想、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答案:(1)高峰:儒家和道家。
地位:“百家争鸣”局面,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意义:(当时)重建价值体系,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长远)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贡献。
(2)途径:传承先秦儒家经典;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参与政务,教授儒生;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汉武帝重用儒生,表彰六经。
影响: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的大一统;统治者重视思想、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