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52份)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练44
1.据记载,北宋开封城的皇城被划为14个消防区,廓城则为8个,分别在450米的距离设置一个消防站。站内有瞭望楼,救火设备和消防员值班。全城共有3 400个士兵充任消防员,负责防火和救火。这反映了宋朝( )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火灾现象较严重
C.城市职能的发展
D.政府管控的加强
解析:材料中“皇城被划为14个消防区”“全城共有3 400个士兵充任消防员,负责防火和救火”等信息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城市的职能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消防机构和消防人员,C项正确;坊市制度被打破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出现了专门的消防机构与消防人员,更多的是因为城市职能的发展,排除B项;宋朝政府的管控有所放松,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2.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 )
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出现
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民居
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几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这种住宅有5~6层,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A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27年就被罗马帝国取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古罗马多层住宅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因人口增加造成的住房紧缺,与民主政治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古罗马是奴隶制帝国,而非封建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3.“人们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下列属于该地域古代文明成就的是( )
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B.泥偶雕像生动有趣
C.《编年史》是其史学最高成就
D.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解析:根据材料“木桩搭建框架”“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符合古埃及地区民居的特点,古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A项正确;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排除B项;《编年史》是罗马帝国时期攸西比乌斯的代表作,排除C项;波斯著名数学家伊本·穆萨的《积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4.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解析:殷商时期的村落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聚族而居,设有围墙和大门,这样有助于增强防御,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村落的选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村落的使用周期,排除B项;D项错在“完善”,通过材料无法证实当时村落的社会组织系统完善,排除,故选C项。
答案:C
5.下表是1928年与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与城市化水平简表。此表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时间 | 主要产品产量 | 城市化水平 | ||||
钢/ 万吨 | 拖拉机/ 万台 | 棉织品/ 亿米 | 谷物/ 万吨 | 城市人 口/万人 | 占比/% | |
1928年 | 430 | 0.13 | 26.78 | 7 300 | 2 630 | 18 |
1940年 | 1 830 | 70 | 39.54 | 9 500 | 6 311 | 33 |
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露
B.工农业得到均衡发展
C.现代化模式的发展特征
D.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
解析:根据材料“1928与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与城市化水平简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中主要产品的产量和城市化水平都呈现上升状态,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发展特征,C项正确;表格中主要产品的产量呈现上升状态,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露,排除A项;结合所学“1928年与1940年”处于苏联工业化时期,其特点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排除B项;没有各方面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6.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 )
时期 | 国家 | 新城数量/个 | 城市 | 新城数量/个 |
1946-1980年 | 英国 | 32 | 伦敦 | 11 |
1965-1994年 | 法国 | 9 | 巴黎 | 5 |
1950-1976年 | 瑞典 | 11 | 斯德哥尔摩 | 6 |
1955-1976年 | 荷兰 | 15 | 兰斯塔德地区 | 13 |
A.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
B.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
C.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D.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数量增多,这就使得人口不集中在中心城市中,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B项正确;新城开发数量增多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是“逆城市化”,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了新城开发数量,没有体现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得出“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新城开发数量,不能反映人们居住环境是否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时间 | 1600年 | 1670年 | 1750年 | 1801年 | 1851年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8.25 | 13.5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工业村庄和小城镇的发展,圈地运动、海外地域的扩张和殖民地贸易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加之,科学技术和运输革命使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从而推动英国社会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进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材料三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9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定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业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 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摘自《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解析:(1)变化方面,根据材料可知,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以及材料“从而推动英国社会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进而成为世界上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得出英国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趋势:根据材料“推动英国社会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进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可知,反映了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因素:根据材料“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工业村庄和小城镇的发展,圈地运动、海外地域的扩张和殖民地贸易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加之,科学技术和运输革命使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可知,农业生产发展、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特征:根据材料“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业劳动者”,以及“19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老年抚恤金法》”可知,由教会负责实施到致府组织实施,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的福利待遇;根据材料“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业劳动者”“年龄在70岁以上的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可知,重视对儿童、低收入者和老人的保护;根据材料“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定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年龄在70岁以上的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税款”“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业劳动者”可知,覆盖范围广,涉及教育、生产、失业、养老、生活领域;根据材料“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 200万工人”可知,受益人口大量增加;等等。
答案:(1)变化:英国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趋势:反映了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因素:农业生产发展、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特征:由教会负责实施到致府组织实施;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的福利待遇;重视对儿童、低收入者和老人的保护;覆盖范围广,涉及教育、生产、失业、养老、生活领域;受益人口大量增加;等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8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60第二十三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60讲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44课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