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
-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1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4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5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6 试卷 0 次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3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3,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练23
(50分钟 44分)
题组一 专项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緉,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
(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
根据选文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风;③狷狂不羁;④安贫乐道;⑤孝顺母亲。
【参考译文】
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悄悄地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寺庙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讶异,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性学习,通晓《春秋》。王冕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王艮任江浙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回去接他的母亲到会稽,他驾着白牛拉的车,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有删改)
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次进言: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第二次进言:分析敌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
②贾诩的用兵之道: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的仗。
【参考译文】
曹公占据荆州,迫使刘琮投降,想要顺长江东下,来攻打孙权。贾诩对曹公说:“您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攻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声势浩大啊!如果凭借昔日楚国的富饶,来供给官兵,抚慰安顿百姓,(那么)江东可以不须劳师动众就平定了。”曹公没有采纳他的计策,率军进攻吴地,最终在赤壁兵败。……魏文帝刚接受汉禅位(的时候),想对孙吴、蜀汉用兵,拿这事问贾诩。贾诩说:“吴、蜀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国,(但都)仗恃地势险阻。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逊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要地形守卫着要害之地,都很难一下子图谋(得手)。用兵的规律,先有胜算再出兵,估量敌人的力量(再)调兵遣将,所以用兵(的时候)不会失算。我私下里忖度群臣,没有人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借助天子的威势面对敌人,(我也)看不到完全胜利的形势。”魏文帝没有听从(贾诩的话),于是发动江陵之战,士兵死伤了很多。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何铸,字伯寿,余杭人。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卨。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该段表现了何铸怎样的品格?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何铸在审讯岳飞时,查实其冤情,为国护才;面对秦桧的权势,何铸坚持自己的判断;在秦桧以皇上之意来威逼时,何铸义正词严的申诉令秦桧语塞。这表现了何铸不畏权势(刚正不阿)、以国事为重的品格。
【参考译文】
何铸,字伯寿,是余杭人。任命他做监察御史,不久改任殿中侍御史。在此之前,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为金人所深忌,秦桧厌恶他与自己的意见不同,想要铲除他,(于是)胁迫岳飞的旧将王贵诬告岳飞谋反,逮捕岳飞并将他关押在大理狱,秦桧先命令何铸审问岳飞。何铸把岳飞带到厅堂,责问他谋反的情况。岳飞袒露出后背给他看,背上有先前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肤理。之后不久查证事实,都没有证据,何铸察觉到岳飞的冤屈,把情况报告给秦桧。秦桧不高兴地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何铸曰:“我难道仅仅是为了一个岳飞?强敌未灭,无故杀戮一员大将,使士卒离心,这不是国家的长久计策。”秦桧无言以对,改命万俟卨审问。岳飞死在狱中,他的儿子岳云被斩于市。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①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子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使人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论曰:“世称来君叔天下信士。夫专使乎二国之间,岂厌诈谋哉?而能独以信称者,良其诚心在乎使两义俱安,而己不私其功也。”
(节选自《后汉书》卷十五,有删改)
[注] ①隗嚣:东汉初天水人,趁乱为陇地豪强拥立,归汉后仍图谋割据。②冘豫:犹豫。
根据作者的评论,概括来歙被世人称颂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层原因是来歙外在的言行表现得诚实可信;深层原因是其出使的根本目标并非贪图个人功劳,而是真心诚意地促使双方信守道义,各得其宜。
【参考译文】
来歙字君叔,是南阳郡新野县人。归附光武帝刘秀,封他为太中大夫。当时正为陇、蜀不能统一而忧虑,来歙于是主动请求说:“我曾和隗嚣在长安相遇。这个人开始起事的时候,以拥汉为名。现在陛下圣明的品德盛大兴旺,我希望能遵奉您威严的命令,拿着您的手书作为信物(前往陇地),隗嚣必然乖乖地来归顺您,那么蜀地的公孙述自然灭亡,不值得谋划了。”光武帝认为说得对。建武三年,来歙开始出使隗嚣。建武五年,又恭敬地捧着皇帝的玺书给隗嚣。回来后,又前往劝说隗嚣归汉。隗嚣于是派儿子隗恂跟随来歙来洛阳做人质。当时太行山以东大体平定,光武帝策划向西接管隗嚣的军队,和他一起伐蜀,又让来歙传达皇上的旨意。隗嚣部将王元劝谏隗嚣,隗嚣疑虑重重,因此好长时间犹豫不决。来歙向来刚毅,于是愤然责问隗嚣说:“国家因为你知道善恶,能看清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所以拿皇帝的亲笔信尽情地表达心意。足下出于一片忠诚,派儿子做人质,这是君臣互相信任的结果。如今却想听信奸人的蛊惑之言,做招致灭族之祸的策划,背叛君主、辜负儿子,违背忠信吗?”(来歙)想上前刺杀隗嚣,隗嚣起身入内,部署军队,要杀来歙,来歙从容地拿着节符登车离去。隗嚣更加愤怒,派人带兵围困他。来歙做人讲信义,言行一致,并且多次前来这里游说,(他所说的话)都可以得到核实、验证,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尊重他,许多人都替他说话,因此能够免于难而东归。史官评论说:“世间称来君叔为天下信士。他作为两国之间的专使,难道还厌诈谋吗?而他独能以诚信著称于世,是由于他的诚心在于使两边都得其所安,而他自己却不自私谋功。”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原文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上是避位让贤,让贤明之士的才能得以施展。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勠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
(示例二)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原文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
【参考译文】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面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说道:“我做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牙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张君讳署,字某,河间人。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租。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
(节选自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有删改)
结合文段内容,简析张署的执政理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张署到任时,面对民俗不佳的情况,派人去别的郡学习礼仪,教化百姓,体现了他注重教化、以礼治民的理念;②面对不合理的租税制度,张署敢于为民请愿,体现了他执政为民的理念。
【参考译文】
张君名署,字某,是河间人。以进士的身份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校书郎,从京兆武功尉任上官拜监察御史。改任虔州刺史。当地老百姓的习俗是互相勾结、互相包庇,宰杀耕牛也不报官,耕牛大大损耗减少;又喜欢大量捕捉活的鸟雀、鱼鳖之类,不管可不可以吃都互相买卖,按一定时节放生,希望得到吉祥。张君到了那里任刺史以后,一切都下令禁止,监督执行,立刻绝迹。又差遣懂得儒家经典的官吏和儒学生到邻近的大郡,学习乡饮酒和婚丧等礼仪,回到本州后,就大事宣传讲解,老百姓与官吏围观听讲,追随接受教育感化,大家都非常高兴。户部度支使到了符州,折算老百姓按户应该收的租税。每年要征收丝绵三万六千两,邻郡接到诏令惶恐不安,到期之日,只怕完成不了征收数目而遭受处分。张君独自上疏皇帝,说:“治所虔州接近南岭山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养蚕种桑。”一个月以后,免去税收的符信下达,老百姓扶老携幼,来到州署的门口欢呼庆贺。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原文)……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
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真宗即位,(宋湜)拜中书舍人。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
(节选自《宋史·宋湜传》,有删改)
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亲临探视,允许他先回去并赐给被褥,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
【参考译文】
真宗即位,任命宋湜为中书舍人。(真宗)经常在便殿召见宋湜,一次正要上前奏事,(宋湜)忽然病发倒地。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前来诊视,探病抚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湜)病重的情况上奏给皇帝。第二年正月,真宗皇帝亲临探视,并允许他先回去,赐给他被褥,说:“这被褥是我常用的,虽旧了些,也足以抵挡路途中的寒冷。”并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行至澶州,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题组二 综合检测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20分)
帝尝语侍臣曰:“朕何如唐太宗?”参知政事李昉微诵白居易《七德舞》词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帝闻之遽起曰:“朕不及,朕不及,卿言警朕矣!”
内侍侯莫陈利用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可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
淳化元年十二月,诏中外所上书疏及面奏制可者,并下中书、枢密、三司,申覆颁行。帝谓宰相曰:“治国之道,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所措手足。”吕蒙正进曰:“《老子》称:‘治大国若烹小鲜。’夫鱼扰之则乱。近日内外上封事求更制度者甚众,望陛下渐行清净之化。”上曰:“朕不欲塞人言路。夫狂夫言而圣人择焉,亦古训也。”赵昌言曰今朝廷无事边境宁谧正当行好事之时上喜曰朕终日与卿等论此事何忧天下不治苟天下亲民之官皆存此心则刑清讼息矣
二年,帝以旱蝗,召近臣问以得失,众以天数对。寇准独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帝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二府入,准乃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帝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以准可大用,遂自枢密直学士拜枢密副使。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帝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昌言曰/今朝廷无事/边境宁谧/正当行好事之时/上喜曰/朕终日与卿等论/此事何忧天下不治/苟天下亲民之官皆存此心/则刑清讼息矣/
B.赵昌言曰/今朝廷无事/边境宁谧/正当行好事之时/上喜曰/朕终日与卿等论此事/何忧天下不治/苟天下亲民之官皆存此心/则刑清讼息矣/
C.赵昌言曰/今朝廷无事/边境宁谧/正当行好事之时/上喜曰/朕终日与卿等论/此事何忧天下不治/苟天下亲民之官皆存/此心则刑/清讼息矣/
D.赵昌言曰/今朝廷无事/边境宁谧/正当行好事之时/上喜曰/朕终日与卿等论此事/何忧天下不治/苟天下亲民之官皆存/此心则刑/清讼息矣/
解析:“朕终日与卿等论此事”的意思是“我整天与众卿议论此事”,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 A、C两项。“苟天下亲民之官皆存此心”中“此心”作“存”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D项。
答案: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古代官职名,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B.万乘,周制规定,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辆,因以“万乘”指天子。
C.宰相,古代行政长官,意同“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相”。
D.顿首,跪拜礼之一,古代交际礼仪;也可以作为书信、表奏用语,表示恭敬。
解析:“意同……中的‘相’”错误。“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相”的意思是“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太宗向左右近臣询问自己的政绩如何,大臣李昉只朗诵白居易的两句诗就巧妙地做了回答,并警策了宋太宗。
B.赵普认为不能因为袒护一个人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宋太宗虽然内心不甘,但最终还是处死了侯莫陈利用。
C.吕蒙正对上书要求变更制度的现象表示担忧,认为宋太宗应该清简无为,无须过问太多,宋太宗表示接受。
D.寇准能够犯颜直谏,有时虽因与宋太宗言语不合而惹怒宋太宗,但寇准能够灵活处理,最终得到宋太宗赏识。
解析:“宋太宗表示接受”错误。由选项中的“吕蒙正”“变更制度的现象”可定位到文章第3段“吕蒙正进曰”及之后的内容。具体分析吕蒙正的进言“鱼扰之则乱”“望陛下渐行清静之化”可知,吕蒙正认为宋太宗应该清简无为,不要过问太多,而根据宋太宗的回答“朕不欲塞人言路”可知,宋太宗并未接受吕蒙正的建议。
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治国之道,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所措手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重点考查:(1)关键词“道”(方法)、“猛”(严厉)、“成”(实现,推行)及句子大意。(2)关键词“以”(因为)、“至”(达)、“止”(只是)及句子大意。
答案:(1)治理国家的方法,要宽大与严厉适中,过于宽大则政令不能推行,过于严厉则百姓不知道该做什么。
(2)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盗取君主守护的财物达到千万,只是对他予以杖刑,仍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这不是刑罚不公平是什么!
13.宋太宗能“致治”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原文第2段侯莫陈利用之事可以看出宋太宗不徇私情,按律行事;由原文第3段“朕不欲塞人言路……亦古训也”,可以看出宋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由原文第4段寇准上奏之事及宋太宗最后的赏罚处理,可以看出宋太宗知人善任,重用能臣。
答案:①不徇私情,按律行事。②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知人善任,重用能臣。(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太宗曾对左右的近臣说:“我同唐太宗相比如何?”参知政事李昉轻轻地朗诵白居易的《七德舞》诗句:“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太宗听后急忙起身说:“我比不上,我比不上,你的话是在警诫我啊!”
内侍侯莫陈利用凭借幻术得到太宗的宠幸,骄傲放纵,不守法律,赵普查办了他的罪行,请求诛杀他。太宗说:“哪里有万乘大国的君主,不能够庇护一个人的?”赵普说:“陛下不诛杀他,就会扰乱天下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要珍惜的,这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太宗不得已,下令将他处死。
淳化元年十二月,令朝廷内外呈上的奏章及应制许可的面奏,一并下交中书省、枢密、三司,申请审核后颁发施行。太宗对宰相说:“治理国家的方法,要宽大与严厉适中,过于宽大则政令不能推行,过于严厉则百姓不知道该做什么。”吕蒙正进言说:“《老子》称:‘治大国如烹小鲜。’即便是烹调小鱼,如果搅乱它也是会弄碎的。近日朝廷内外呈上密封的奏章,请求变更制度的人很多,希望陛下逐渐推行清简无为的教化。”太宗说:“我不想堵塞人们的言路。狂夫发表言论而圣人有选择地采用,这也是古训。”赵昌言说:“现今朝廷无事,边境安宁,正是施行于国有益的事的时机。”太宗高兴地说:“我整天与众卿议论此事,哪里用忧虑天下不能够治理好?如果天下的地方官吏都有这种想法,那就会刑罚公正清明而诉讼休止了!”
二年,太宗因天旱蝗虫成灾,召集近臣询问时政的得失利弊,众大臣用这是天命来回答。唯独寇准说:“《洪范》中讲天和人的关系,二者相互应和就像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发生严重旱灾所验证的,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生气,起身回到居住的地方。不久,太宗又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召中书省、枢密院的官员前来,我马上就说。”中书省、枢密院的官员进宫,寇准才说道:“不久前祖吉、王淮都藐视歪曲法令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用枝刑责罚他被处死;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盗取君主守护的财物达到千万,只是对他予以杖刑,仍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这不是刑罚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拿此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认罪。于是太宗严词斥责王沔,并且认为寇准可以重用,便由枢密直学士任命寇准为枢密副使。寇准曾在宫殿之中向太宗启奏事情,他的话不符合太宗的心意,太宗生气地站起来,寇准就拽住太宗的衣服请他再坐下,直到事情有了决断才退下。太宗赞许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了魏征一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3(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37,共9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5,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