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4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6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7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页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演示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素养,知识概览,社会治理,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识记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明确实行户籍制度的目的,结合材料加深对古代户籍制度的理解,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明确历代统治者设置不同基层组织的目的及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3.掌握古代中国进行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的主要措施,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微思考1材料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上述材料中黄册指的是什么?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重视户籍管理?提示:黄册:明朝户籍册。原因:赋税和徭役是封建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册是征派赋役的依据。
    微归纳宋朝时,户籍已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在城市或乡村,将居民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最早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宋朝还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将居民划分为主户与客户;根据财产多寡,将主户划分为不同等级。宋朝立国之始便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通过辛勤劳作、积累田产可升为上等户。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
    微思考2材料 此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
    从上述信息能够看出明朝实行什么样的基层管理制度?试分析该制度产生的影响。提示:制度:里甲制度。影响: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基层人口,促进了社会稳定,巩固了统治基础;里甲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转型。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社会救济(1)作用: 社会救济 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2)主体: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3)举措。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 官方储备 ,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③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④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 义学 、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⑤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⑥在古代社会,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 赈济 。 
    2.优抚政策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 鸠杖 ,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微思考3材料 《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周礼·地官·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你如何认识商周时期的救济设想?提示:认识: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天灾人祸不断,人们的自救能力差,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因此政府必须做到未雨绸缪,事先作好各项准备,保证粮食和各种物资的充足。材料所反映的古人备荒的意识和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对今日的救灾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明朝户籍制度材料 明初,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是促使明朝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朝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
    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收过割,一 (概)影射,减除粮额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摘编自戚阳阳《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朝初期推行的户籍制度作出合理解释(从背景、目的和影响等角度解释即可)。
    提示:背景: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问题严重;百姓流离破坏了经济的发展;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造成社会动荡。目的:通过加强户籍管控,巩固统治。影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政府征派赋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素养阐释材料表明明朝初期流民问题严重,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加强对全国人口的管理,明朝实行黄册制度,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结合材料从背景、目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核心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征(1)地域性。因为人口与赋役紧密相关,所以封建统治者千方百计地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视为犯罪行为而加以惩处。(2)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限分明。
    (3)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人员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特点。(4)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在古代中国,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
    学以致用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推行黄册制度,黄册以人户为母,田土为子,备载各户的户主姓名、乡贯、役籍以及户下的人丁事产,并且规定,财产的买卖和产权的转移等须登录在册。黄册制度(  )A.防止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租佃关系C.便利了赋役征派D.促进了人口增长答案:C
    解析:通过黄册,明朝政府掌握了全国的人口总数和分布情况,掌握了土地的占有情况,便利了赋役的征派,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黄册制度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租佃关系无关,故排除B项;黄册制度不能促进人口增长,故排除D项。
    二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材料一 在对各种天灾人祸的处理过程中,社会救济毋庸置疑地成为解决政府和民众之间问题的纽带,这也是历代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背景和因素。……宋朝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危机出现,正是统治者发挥“仁政”思想的最佳时机。……宋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摘编自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二 宋朝建立了一整套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救济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救济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元、明、清三朝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当然,宋朝的福利救济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有着“财政支撑不足”的压力,还存在着许多被人诟病的“养懒汉”和“福利腐败”问题。——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社会条件和特点。
    提示:社会条件:经济方面,农耕文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加强;文化方面,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兴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仁政”思想(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社会方面,人民群众的斗争(解决政府和民众的矛盾)。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国民的生老病死)。
    核心归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体系的特征(1)以基础福利为救助实态,呈现出制度保障的局限性。传统的慈善救济不仅在救助水平上呈现出基础性,而且还具有选择性和区别对待的特征。(2)以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呈现出制度文化的民本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以仁义、民本为特征。
    (3)以问题解决为救助形式,呈现出制度结构的剩余性。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模式是相对于普惠性的社会福利模式而言的,它主要表现为出现天灾人祸后政府采取有选择性的临时救济措施来安抚灾民。(4)以宗族保障为社区单元,呈现出制度运作的家族性。(5)以官民结合为实践特色,呈现出制度运行的协同性。
    学以致用1050年,两浙路发生灾荒,当时担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负责浙西一带的赈灾。他除了给饥民“发粟”之外,还号召杭州“诸佛寺主首”雇用许多工人,大兴土木。杭州地方官府也大举兴建“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这些举措(  )A.反映了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B.形成较为系统的赈灾制度C.不恤百姓而且损耗民力D.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赈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范仲淹充分运用了市场机制进行赈灾,即通过民间与政府扩大投资,大兴土木,以达到赈灾的目的,故选D项;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而不是南宋,故排除A项;范仲淹的赈灾举措体现不出北宋形成了系统的赈灾制度,故排除B项;范仲淹既“给饥民‘发粟’”,又积极通过扩大民间与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以达到赈灾目的,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一、选择题1.市籍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户籍,生活在城市中叫“市”的区划里从事商业的人拥有“市籍”,“市籍”是国家向商贾征收市租的依据。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政府规范商业管理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各诸侯国实行抑商政策D.“市籍”成为国家征税依据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政府划分“市籍”,并将其作为向商贾征收市租的依据,反映了政府规范商业管理,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市籍”是国家向商贾征收市租的依据,不是国家征税依据,故D项错误。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即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朝统治者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实行“分异令”,西汉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三者的共同目的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进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西汉初期,故排除A项;政府关注人口问题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C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不一定会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故排除D项。
    3.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里→亭→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D.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答案:A
    解析:“中央→郡→县→乡→里→亭→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掌控,强化中央集权,从而保证中央政府赋税来源的稳定,故选A项;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题干材料所述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并没有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故排除C项;该体系是为了强化国家治理,并不是为了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排除D项。
    4.北宋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实施保甲制主要是为了(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实施保甲制的主要目的是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5.在清朝,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此外,还有许多共营水利、共营墟市码头、共营贸易等。这反映了(  )A.政府主导是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B.政府对基层管理松弛C.民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D.已经出现公有制雏形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可知民间人士和相关组织承担了一些社会救济功能,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主导,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基层的管理,故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隋开皇四年(584年),关内饥荒,隋文帝率群从逐食洛阳,同时又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仓发廪,赈济贫民,并动员富室出粟赈民,总算渡过难关。翌年五月,度支尚书长孙平……建议隋文帝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文帝采纳了长孙平的建议,并立即付诸实行。——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
    材料三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相关课件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图文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培养·史学思维,历代户籍制度演变,2演变,分类登记,大索貌阅,诸色户计,永停编审,1基层组织,2社会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作业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村社大会,登记公民,庄园主,基督教会,自治市,自治市镇,社会救济,工业革命,慈善团体,生活服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