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跟踪练7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展开课时跟踪练7
(2022·惠州一模)为研究放牧对半干旱草原近地面能量收支的影响,某团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季(6-10月)对其禁牧区和放牧区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观测期内连续两月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6-10月该草原( )
A.太阳辐射逐月增强 B.太阳辐射逐月减弱
C.大气辐射逐月增强 D.大气辐射逐月减弱
2.图示时间为( )
A.6、7月 B.7、8月
C.8、9月 D.9、10月
3.图示两月相比,后一个月地面反射量有所增加,可能因为该月( )
①植被较稀疏 ②空气湿度大 ③地面积雪增加 ④放牧活动减少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可知,该地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为半干旱草原地区,降水较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而且图中连续两月地面反射太阳平均日变化,禁牧和放牧活动区都是正午时最大,因此也说明了该地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因此6-10月期间,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因此6月是该草原太阳辐射最强的月份,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太阳辐射逐月减弱,A错误,B正确;由于热量收支关系,大气温度最高时出现在7月份,因此大气辐射最强时为7月份,因此大气辐射在6-10月期间先增强再减弱,C、D错误。故选B。第2题,读图前一月,由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平均日变化可知,有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时间在前一月,是北京时间6:00到北京时间18:00-19:00左右,说明昼长大于12小时;后一个月时间是从北京时间大致7:00到北京时间18:00左右,说明昼长小于12小时,由此可判断连续两个月该地由昼长大于夜长转变到昼长小于夜长,为9、10月,D正确;6、7、8月、和9月的前半个月该地都是昼长大于夜长,因此A、B、C错误。故选D。第3题,由上题推论并结合图示可知,图示两月相比,后一个月地面反射量有所增加,是秋季后,气温逐渐降低,草本植被开始枯萎,植被变得较为稀疏,地面的反射量开始增加,①正确;进入秋季之后,开始出现降雪,地面积雪增加,地面反射量也会有所增加,③正确;地面反射量与空气湿度关系不大,②错误;由图中可知,放牧活动的地方的反射量比禁牧活动的地方的反射量要高,因此放牧活动减少不是地面反射增加的原因,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1.B 2.D 3.A
(2022·安徽安庆示范性高中联考)地形既能促进降水的形成,又能影响降水的分布。下图为某山地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示山地一日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降水量山谷多于山顶 B.降水量山顶多于山谷
C.山顶夜间降水多 D.山谷白日降水多
5.一日的16时山顶降水最多,说明该时段( )
A.下沉运动旺盛 B.夏季风影响大
C.山风势力强 D.谷风势力强
6.若该山谷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最少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在一日的6个时刻中(0时和24时是一样的,只计算一个),累积降水量山顶多于山谷;山顶夜雨少,山谷夜雨多。B项正确。第5题,由图中山顶和山谷降水量差异可知,该山地山谷风环流显著,白日盛行谷风,谷风随山坡爬升,遇冷凝结,形成地形雨,C错误、D正确。下沉运动旺盛降水少,A错误。跟夏季风无关,B错误。故选D。第6题,冬季,山谷气温较高,山谷风势力较弱,夜晚山风顺山坡而下,集聚于谷地,形成下冷上温的逆温气温结构,不利于气流的对流上升,故而山谷降水较少。D正确。其他季节山谷风较强,故选D。
答案:4.B 5.D 6.D
(2022·广东深圳一模)莫高窟在山崖上开凿而成,三面与岩体相连,所有洞窟均为单侧开口。多数洞窟已安装窟门,窟门是窟内外空气交换的唯一途径,秋季较冷的空气缓慢进入有利于维持窟内稳定的温湿度环境。其中 206号窟安装了稳定耐用但导热性较强的铝合金门,门上设有上、下两处可开启的百叶窗(图1)。图2示意文保专家在秋季连续晴天对该窟内外不同部位温度测量结果。据此,完成7~9题。
7.根据门内测点 2的温度变化过程,推测该洞窟的窟门大致朝向( )
A.西侧 B.东侧
C.北侧 D.南侧
8.为维持窟内湿度的干燥和稳定,秋季百叶窗宜开启的时段及气流交换方式是( )
A.清晨至中午,下窗进上窗出
B.午后至晚间,下窗进上窗出
C.清晨至中午,上窗进下窗出
D.午后至晚间,上窗进下窗出
9.为维持窟内稳定的温湿度环境,更好地保护壁画,对206号窟门合适的改进措施是( )
A.换成导热更好的板材 B.扩大门上百叶窗面积
C.将窟门外面涂成浅色 D.换成透明的厚玻璃门
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测点2位于窟内,约从9点左右,温度开始升高,说明日出之后测点2的温度就开始升高,应该是朝向东侧,B正确;朝向西侧、北侧、南侧不会在日出之后就温度升高,A、C、D错误。所以选B。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上午窟内温度高于窟外温度,应该在清晨至中午开启百叶窗,降低窟内温度;下午窟内外温差较小,不需要开启百叶窗,B、D错误。热空气上升,应该下窗进冷空气,促进热空气从上窗排除,A正确,C错误。所以选A。第9题,换成导热更好的板材,会使得窟内温度的变化更显著,不利于维持窟内稳定的温湿度环境,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秋季较冷的空气缓慢进入有利于维持窟内稳定的温湿度环境”可知,扩大百叶窗面积,气流会变大,不利于维持窟内稳定的温湿度环境,B错误;将窟门外面涂成浅色,可以减少窟门吸收的热量,有利于维持窟内稳定的温湿度环境,C正确;换成透明的厚玻璃门会增大太阳辐射进入窟内的量,不利于维持窟内稳定的温湿度环境,D错误。所以选C。
答案:7.B 8.A 9.C
(2022·广东佛山一模)气温垂直梯度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的度数。研究人员在福建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地区开展气温垂直梯度相关研究。下图示意研究区域及附近地形剖面。表中为该区域晴天条件下不同时刻不同坡向的气温垂直梯度数据(℃/100 m)。据此,完成10~12题。
时刻 坡向 | 1时 | 7时 | 13时 | 19时 | 平均 |
南坡 | -0.667 | -0.646 | 0.655 | 0.006 | -0.163 |
北坡 | -0.477 | -0.265 | 0.868 | -0.332 | -0.052 |
10.逆温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反而升高的现象。据表推测,该地区南北坡易同时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A.1时—7时 B.7时—13时
C.13时—19时 D.19时—1时
11.导致19时南北坡气温垂直梯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 ②空气湿度 ③地形 ④盛行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研究发现该地区冬季气温垂直梯度北坡小于南坡,其原因是北坡( )
A.受冷空气影响更大 B.受空气湿度影响更大
C.受山谷风影响更大 D.受海陆位置影响更大
解析:第10题,气温垂直梯度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的度数。读表可知,1:00-7:00,无论南坡还是北坡,气温垂直梯度数据为负值,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升高,即是出现逆温现象,A正确。13点前后,南坡和北坡气温垂直梯度均为正值,即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并未出现逆温现象,B、C错误。19点前后,南坡气温垂直梯度为正值,未出现逆温现象,注意题干信息“南北坡易同时出现逆温现象”,D错误。故选A。第11题,19:00南坡气温垂直梯度为正值,北坡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即随着海拔的升高,南坡气温降低,北坡气温升高。19时应已日落,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①错。读图,南坡存在河流,且为谷地,谷地热量不易散失,且有河流提供水汽,空气湿度较大,空气中储存的热量较多,所以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气温垂直梯度为正值。北坡为平地,空气湿度小,夜间随着降温,山上冷空气易沿山坡下沉并在平地聚集,导致气温“下冷上热”,出现逆温现象,②③正确。与盛行风关系不大,④错。故选B。第12题,冬季,北坡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更大,冷空气易在低海拔平地地区聚集,导致低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北坡高海拔地区由于海拔高,本身气温也较低,所以北坡山麓与山顶地区的温差得到减小,气温垂直梯度较南坡更小,A正确。南坡山麓地区存在河流,受空气湿度影响更大,B错误。南坡山麓地区存在河谷谷地,受山谷风的影响更大,C错误。南北坡海陆位置差异不是很大,D错误。故选A。
答案:10.A 11.B 12.A
13.(2022·四川某中学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增暖在北极具有“极地放大效应”,导致多年冻土中储存的有机碳大量释放,并部分随河流输出到北冰洋。西伯利亚地区鄂毕河、勒拿河流域面积大致相当。下表和下图是其相关资料。
项目 | 鄂毕河 | 勒拿河 |
输出的有机碳/(Tg/a) | 5.26 | 9.98 |
年均气温/℃ | -0.6 | -8.6 |
多年冻土覆盖率/% | 18 | 92 |
(1) 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气候增暖在北极具有“极地放大效应”“放大”的含义。
(2)分析勒拿河输出的有机碳远远大于鄂毕河的原因。
(3) 勒拿河流域某地冬季日最高气温不会超过-5℃,据此推测该地冬季气温升高过程中土壤有机碳输出量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第(1)题,在正常情况下,冰雪的反射率较高,使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因此南北极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全球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造成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北极地区的冰雪融化加快,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第(2)题,由图可知,勒拿河径流量更大,整个流域带来的有机物质更多;从地理位置来看,勒拿河位于高原、山地之间,冻土面积广大,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更多;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解冻的土壤面积更大,释放的土壤有机碳就更多。第(3)题,有机碳的含量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度越高,有机碳释放量越低。当气温低于0℃,冻土继续向地表下发展,土壤中的有机碳不会释放,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保持不变。
答案:(1)全球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反射的太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地面辐射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多,气温增高。
(2)勒拿河径流量更大;两者流域面积相当,但勒拿河冻土覆盖率更高,冻土面积更大;在全球变暖影响下解冻的土壤面积更大;释放的土壤有机碳更多。
(3)不变甚至减少;气温在0°C以下冻土还在向深处发展,没有解冻,土壤有机碳不会释放。
14.(2022·浙江某中学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焚风指干燥空气做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太行山东麓焚风对处于生长发育后期的小麦影响较大。
材料二 图1为石家庄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图2为太行山东麓焚风出现次数的日变化图。
(1)从地形和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太行山东麓焚风效应强的原因。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太行山东麓焚风夜晚频次高的原因。
(3)太行山东麓干热风可能引发__________、________(填次生灾害类型),并从农业生产技术角度提出减轻该地区小麦干热风危害的预防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题设要求结合材料二可知,地形上,太行山东麓相对高差大;大气环流角度,该区域冬春季盛行西北风,干燥的西北风向东越过太行山,由于高差大,其下沉增温幅度很大。第(2)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和材料一焚风的概念可知,夜晚太行山东麓坡面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然后气流沿坡下滑, 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能加强焚风。故太行山东麓焚风夜晚频次高。第(3)题,根据材料一可知,焚风会使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可能引发山区森林火灾、山麓旱灾和风沙灾害。旱灾对于农作物危害极大,农业部门从农业生产技术角度:如培养耐干热风的小麦品种,发展喷灌、滴灌对小麦提前浇水提高土壤湿度,同时根据小麦需要及土壤肥力水平,制定施有机肥方案等,可以预防及减轻该地区小麦干热风危害。
答案:(1)东麓相对高度大,下沉增温幅度大﹔冬春季西北风强劲且干燥,在太行山东侧下沉增温。
(2)(与平原上方同高度空气相比)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与焚风风向一致,加强焚风。
(3)森林火灾; 旱灾;风沙灾害
措施:培育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提前浇水,提高土壤湿度。增施有机肥。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高考真题专练04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高考真题专练04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共3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跟踪练9气压带和风带: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跟踪练9气压带和风带,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推测该地树木倾倒的方向可能是,与图巴朗港相比,马迹山港,马迹山港的发展反映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