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限时训练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5第5章植被与土壤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5第5章植被与土壤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共9页。
第五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北京东城区期末)风化壳是风化作用后残留在母岩之上的风化产物。图1中灰色区域示意风化壳的厚度差异。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
1.热带草原带植被的典型特点是( )
A.叶片宽大 B.垂直结构复杂
C.板根发达 D.季节变化明显
2.图中( )
A.热带森林带降水量大,风化强 B.荒漠带蒸发量大,风化强
C.亚热带森林带气温高,风化弱 D.苔原带蒸发量强,风化弱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热带草原植被是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下的典型植被,热带草原气候具有全年高温但干旱季节较长的特点。因此植被表现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干季到来,树木落叶,到处枯黄,而湿季一到,则满目翠绿,郁郁葱葱,D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带森林带降水量最多,加上全年高温,化学反应速率快,岩石风化快,因此风化壳最厚,A项正确;荒漠带蒸发量比较大,但由于降水少,风化并不快,所以风化壳薄一些,B项错误;亚热带森林带气温高,而且降水也很多,风化作用较强,所以风化壳比较厚,C项错误;苔原带虽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但由于气温很低,导致风化作用弱,风化壳显得比较薄,D项错误。
(2022年山东青岛期末)香樟树树姿雄伟,树叶色彩鲜艳。近年来,我国香樟人工栽培已相当普遍,北缘区已达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黄河流域。据此完成第3~4题。
3.香樟树属于(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限制黄河流域栽培香樟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土壤贫瘠 B.夏季暴雨
C.日温差大 D.冬季低温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北缘区已达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黄河流域”可知,香樟树的原生北缘为秦岭—淮河一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项正确。第4题,限制植物生长北限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黄河流域冬季气温偏低,会导致香樟树冬季难以存活,D项正确。
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林木茂密,空气湿度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其已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图2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据此完成第5~7题。
图2
5.与低海拔热带雨林相比,云雾林( )
A.植株密度较大 B.林木相对矮小
C.易被开发利用 D.分布面积较广
6.热带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 )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
7.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地形复杂 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
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 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
【答案】5.B 6.D 7.A
【解析】第5题,与低海拔地区相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风力大,林木相对矮小,植株密度较小;海拔高不易被开发利用;由于山顶面积小,分布面积较小。第6题,热带云雾林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不会太深厚,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云雾缭绕,养分充足;人类活动影响和气温较低不是影响寄生、附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第7题,由图示可知,云雾林水汽充足,气候湿润,海拔较高,位置偏远,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山顶风力较强;如果自然环境单一,动植物种类也单一;无法判断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弱。
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图3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第8~9题。
图3
8.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在欧洲 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8.C 9.A
【解析】第8题,欧洲位于温带和亚寒带,缺乏红树林海岸;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有呼吸根。第9题,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右图三幅景观图分别是山东济南大明湖景区一角、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4,完成第10~12题。
图4
10.a、b、c三幅景观图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B.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热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温带荒漠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11.a图景观所在地区的典型植被具有的特点是( )
A.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 B.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
C.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D.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能力强
12.造成三幅图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水分 D.热量
【答案】10.A 11.B 12.C
【解析】第10题,山东济南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呼伦贝尔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三地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a图景观的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植被类型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是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特征;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能力强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主要特征。第12题,植被类型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
(202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土壤淋溶层的厚度和淀积层所处的深度可反映当地气候的干湿状况。图5为甲、乙、 丙三地的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图5
13.三地湿润程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14.丙地最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 B.长江三角洲
C.东北平原 D.河西走廊
【答案】13.A 14.D
【解析】第13题,甲地生长有树木和草,且淋溶层比较厚,乙地只生长草,淋溶层相对较薄,丙地没有淋溶层,所以从甲地到丙地气候趋于干旱,湿润程度为甲>乙>丙。第14题,从上题分析可知,丙地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结合选项只有河西走廊符合题意。
(2022年辽宁朝阳期末)图6为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第15~16题。
图6
15.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成土母质
C.气候 D.生物
16.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有机质积累多 B.自然植被茂密
C.矿物养分流失快 D.生物残体分解快
【答案】15.B 16.A
【解析】第15题,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是改变地表生物状况,但人类活动并不是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A项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B项正确;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但与土壤质地的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较小,C项错误;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质地的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不大,D项错误。第16题,据图分析可知,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容易积累,土壤肥力一般较高,A项正确。
(2022年北京西城区期末)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后都可成为水稻土。图7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8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
图7
图8
17.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
A.枯枝落叶层增厚 B.不含腐殖质
C.肥力水平下降 D.结构更复杂
18.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
A.表土层软糊,提供了农作物扎根立足的条件
B.耕作层深厚,使土壤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C.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
D.母岩层较薄,阻断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
【答案】17.D 18.C
【解析】第17题,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水稻土应该富含腐殖质,肥力水平比较高,B、C项错误;由于水稻土是经过人类精心耕作、培育形成的,所以自然形成的枯枝落叶层不会增厚,甚至极少存在,A项错误;比较自然土壤和水稻土的土壤剖面图,可以看出水稻土的剖面结构更复杂,D项正确。第18题,表土层软糊不利于农作物扎根立足,反而容易受大风和雨涝影响产生倒伏,A项错误;土壤耕作层即使再深厚,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肥沃的土壤也会退化,甚至演变成荒漠化土地,B项错误;对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层,而多一个犁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C项正确;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从而使土壤圈成为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母岩层厚薄对此不产生影响,D项错误。
(2022年河北沧州开学考试)2021年2月27日,“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成为GB93484号藏品。月壤置于专用水晶容器内,重量为100克,放置于展厅的正中央。专家介绍,在月球上月壤其实是一层沙,看起来像细细的水泥,平均粒径为50微米,成分主要是橄榄石、辉石、钛铁矿、斜长石等矿物以及胶结质玻璃。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下列关于月壤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可能和陨石撞击有关 B.部分物质先汽化,再重新凝结
C.月壤中含有熔融物质 D.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
20.月球上的土壤不能用来种菜,是因为( )
A.富含金属元素 B.不含矿物质
C.水分、空气很少 D.不含任何有机养分
【答案】19.D 20.D
【解析】第19题,月球上没有大气,故不存在外力侵蚀等外力作用,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月壤可能与陨石撞击有关,长期的撞击累积形成了月壤,撞击的过程中,部分物质先汽化,再重新凝结,故含有熔融物质,表面越古老的区域,经历的撞击就越多,因此月壤层也就越厚,A、B、C项说法正确。第20题,月壤中富含多种金属元素,但与能否种菜无关,A项错误;月壤中含有金属等矿物质,B项错误;月壤中不含水分和空气,C项错误;因有机质来源于动物残体和植物枯枝落叶,故月壤中不含有任何有机质,也就没有肥力,不能用来种菜,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表为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时间。图9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图9
作物
播种时间
主要生长时间
收获时间
冬小麦
10月
4—5月
6月
玉米
6月
7—9月
10月
(1)说明华北平原的气候特征及天然植被类型。(4分)
(2)说明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10分)
(3)分析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6分)
【答案】(1)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
(2)趋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被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3)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正值冬小麦的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季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
22.(2022年辽宁大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某学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了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图(图10)。
图10
(1)该地理学习小组应从哪些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8分)
(2)从学生绘制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图可知,能表现出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针对该土壤特点,请你给出提高土壤肥力的建议。(4分)
【答案】(1)土壤剖面、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腐殖质含量。
(2)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3)增施有机肥;增加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