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七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全册
展开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生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难点:理解植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
【课前准备】
大量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和实物、自制教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是一片荒芜,寸草不生,但是今天的地球如此美丽,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丽吗?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它们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积极回答,畅所欲言。)
二、探究新知
(一)科学方法:观察
要想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要对生物进行观察,那同学们认为什么是观察?用什么器具观察?观察时要注意到什么?
(讨论各自的体验,结合课本总结科学观察的概念。)
总结观察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提供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讨论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分组讨论、交流。)
总结: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做生物。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
观察过程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
2.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
3.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废物吗?植物是通过哪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师生共同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
提出问题:了解了生物的这些特征,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它们去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我们来看一下珊瑚、珊瑚虫和钟乳石,哪些是生物?为什么?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讨论分析,说出原因。)
最后补充: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了它们的生命现象。路旁的一棵树、一朵花,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它们。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法
二、生物和非生物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步骤,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和做调查记录。
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生物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生物具有哪些特征?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同学们知道咱们周围都有哪些生物吗?
(举例说出周边的生物名称。)
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在我们周边环境中生存着许多生物。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种科学的方法——调查法,来认识我们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二、探究新知
(一)调查法
找一名同学阅读教材第9页的“想一想,议一议”,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找出这段文字中描写了哪些生物。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各种生物:皂荚树、蝉、黄蜂、油蛉、草、云雀。)
以上是鲁迅先生身边的生物世界,那同学们身边的生物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要了解身边的生物世界,我们首先是不是要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呢?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调查吗?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科学方法”。
(自学教材,总结知识点。)
了解调查法的概念和分类:
1.调查:科学探究中进行实地数据收集和资料证实所采用的一套方法。
2.调查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
3.师生共同总结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2)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3)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调查校园里的生物种类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下面我们就真正的做一次调查,请同学们分组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提示:各小组制订好调查方案后,再进行调查。
(各小组按照调查步骤讨论、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到校园里进行调查。)
调查完成后,各小组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展示,教师点评总结: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了校园里的很多种生物。这些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可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可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调查的概念
科学探究中进行实地数据收集和资料证实所采用的一套方法
二、调查的分类
普查、抽样调查
三、调查的一般步骤
1.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2.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3.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空气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能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难点: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课前准备】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器材、自制课件、组织学生课前采集鼠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它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生态因素的有关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同学们按照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捕捉到了一些鼠妇。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兴趣很浓,提到潮湿、土壤、阴暗、花坛里、石头下等。)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2.作出假设: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作出假设。
3.制订计划:要想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必须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
巡视、解决问题。
5.得出结论:看实验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相互讨论归纳,作出假设。动手组装实验装置;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提示:实验完毕后应该如何处理鼠妇?
(二)生态因素
在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中,光、水、温度、空气、土壤是非生物因素,除了非生物因素外,是否还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展开自己的想象回答。)
大家说得很好,我们把影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称为生物因素。
播放视频:水对动物的影响、草原大迁移。
总结: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7页的“资料分析”,体会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
(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播放视频:秋海棠适应阴暗的环境、地星对环境的适应、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
师生共同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1.生态因素
2.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
2.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图片,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学们能否简单地概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呢?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概括得很好,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生物与环境组成的这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探究新知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观察教材第19页“想一想,议一议”中的图片,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影响牧草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2.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牧草生存的?
3.未加罩网的草要比加罩网的草生长得好,为什么?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
组织学生分析教材第20页的“资料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2.树桩腐烂是由哪些生物引起的?
腐烂的树叶和苹果最终会消失吗?
3.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各有什么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各种生物外,还有哪些组成成分?
(分析资料,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学生的答案,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构建知识框架:
生态系统包括:
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组织学生根据教材第21页的图片完成角色扮演游戏:如果没有我,生态系统会怎样?
(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给予肯定和点评。
(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非生物部分:空气、土壤、水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知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难点:学会正确书写食物链。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谚语,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那么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两句谚语就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回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1.根据刚才的两句谚语,推出食物链的定义: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倾听,在教材上勾画概念。)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观察与思考”,完成图片下面的讨论题,并试着写出一条正确的食物链。
(1)你数出了几条食物链?怎样数的?
(2)这些食物链为什么会出现交叉?
(观察图片,尝试写出食物链,数出食物链的条数,逐一说出各条食物链。)
解答问题并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3.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3页的“资料分析”,并思考:
(1)哪种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为什么?
(2)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类吃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总结学生的回答,提出生物富集现象,即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
播放有关日本水俣病的视频,让学生说出感受。
(观看视频,了解人作为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有时会受到严重危害。)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组织学生以食物链:草→兔→狐为例,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当雨量充足、气候适宜时,草木繁盛。如果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吗?
(2)兔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
2.分析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1.概念
2.写法
3.生物富集现象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难点:树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和职责。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图片,引入新课
出示生物圈挂图,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生物圈的概念吗?
(观看图片,回忆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对,生物圈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探究新知
(一)生物圈的范围
提问: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的存在呢?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26~27页内容,了解生物圈的范围。
(思考问题,自学教材,归纳生物圈的范围。)
总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做出比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人类就生活在这一薄层的区域内。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生物圈中,由于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因此生物圈中有很多种生态系统。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观看过程中思考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你能阐述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吗?
播放视频: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观看视频,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得出生态系统多种多样是因为环境条件的不同引起的。)
观看视频后列表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0页的“资料分析”,思考:
(1)各生态系统之间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的吗?
(2)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
(3)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分析资料,讨论得出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2.分析教材开篇的“想一想,议一议”中的DDT事件,思考:为什么在一部分地区使用DDT能危害到南极的生物呢?
(思考、讨论DDT的流通途径。)
DDT→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企鹅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呼吁: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二、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认识实验用具和各种玻片标本。
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难点:规范正确的使用显微镜并找到要观察的物像。
【课前准备】
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材料用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比古今,引入新课
由教材第36页“想一想,议一议”中罗伯特·虎克在显微镜方面的特殊贡献导入新课:经过这么多年,现在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如何?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的构造,并练习使用显微镜。
二、探究新知
(一)显微镜的构造
指导学生学习显微镜的结构。
给出顺口溜:三镜两器、二旋一台、筒臂柱座。
并强调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表示方法和显微镜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对照教材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课件展示一台光学显微镜,让学生凭记忆说出各结构名称。
(观看图片,凭记忆说出各结构名称。)
(二)实验操作:练习使用显微镜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注意观看各步骤的操作注意事项。
(认真观看视频。)
师生共同回忆总结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强调:(1)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
(2)安放好的显微镜不要随意搬动。
2.对光
强调:对光时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对光后,显微镜不能乱动。提问: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应该有什么特点?
(薄而透明)
3.观察
组织讨论: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
(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
4.练习使用显微镜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小组合作练习使用显微镜。)
巡视,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并加以指导、改正。
5.观察结束后要将显微镜擦拭干净,放入镜箱,送回原处。
(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显微镜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第二节 植物细胞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教学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通过观察细胞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课前准备】
永久性玻片标本、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器材、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上节课学习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强调对光的重要性以及对要观察的材料的要求。
(回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大部分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细胞是什么样子?
细胞很小,我们必须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植物细胞。
二、探究新知
(一)玻片标本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42页的“想一想,议一议”,得出显微镜的观察材料要具备的特点:薄而透明。
(阅读教材,了解玻片标本的分类。)
引出观察材料通常要制成玻片标本,玻片标本可以分为:切片、涂片、装片;又可以分为:永久性玻片标本、临时性玻片标本。
提醒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永久性玻片标本。
(二)探究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思考每个步骤的作用,标出每个步骤的关键动词。
(思考、接受新课的挑战,自学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
学生总结,大屏幕显示实验步骤:
擦→滴→撕→展→盖→染。
2.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同步讲解重要步骤的要点和技巧:
(1)撕:撕取的材料大小适中,薄而透明;
(2)盖:正确的盖片方法能防止气泡出现;
(3)染:将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直到碘液覆盖整个生物材料。
(观察老师的演示,针对操作过程中的重点展开讨论和回答。)
3.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巡视、指导、鼓励、帮助、重点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分组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并画出简图。)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总结学生画出的简图引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4~45页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一部分内容,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
强调细胞壁的作用和液泡的组成成分: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擦→滴→撕→展→盖→染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
第三节 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说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3.能够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4.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动物细胞结构的观察;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课前准备】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器材、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步骤。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同学们知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回想上节课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请根据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自学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说出实验步骤中的不同之处。
(自学教材,总结两种装片制作过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滴加液体不同
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取材方法和放置方法不同
用消毒的牙签刮取并涂抹在生理盐水中。
小结实验步骤:擦→滴→刮→涂→盖→染。
(3)盖盖玻片时要注意不要出现气泡
2.学生分组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观察绘制出一个细胞,尝试标出细胞的各部分名称。
巡视、指导、鼓励、帮助、重点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分组实验,注意老师强调的实验注意事项。)
(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师生共同归纳:动物细胞虽然形态各异,但结构都是一样的,都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和细胞核构成的。
(三)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师生共同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模式图,概括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绘制表格进行概括。(在空格中填“有”或“无”)
| 植物细胞 | 动物细胞 |
细胞壁 |
|
|
细胞膜 |
|
|
| 植物细胞 | 动物细胞 |
细胞质 |
|
|
细胞核 |
|
|
叶绿体 |
|
|
线粒体 |
|
|
液泡 |
|
|
(观察、对比、思考,然后填写表格。)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回顾不同形态的动物和植物细胞,理解动物体和植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引出除病毒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动物细胞的结构。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动物细胞
一、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制作:擦→滴→刮→涂→盖→染
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三、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难点: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课件,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人造皮肤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提出问题:为了保持细胞的活性,应该给这些活体细胞提供哪些物质?
(观看课件,了解人造皮肤的应用。)
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生物也是如此。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如何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呢?我们将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答案。
二、探究新知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组成细胞的物质有哪些
Flash动画展示蔗糖溶解的过程和火烧小麦种子的过程,提出问题:
(1)蔗糖溶解后,为什么水的总量没有增加呢?
(2)小麦种子燃烧时烧掉的和剩下的是什么物质?
(观看动画,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讲解:
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如水、无机盐、氧等,一般不含有碳,统称为无机物;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如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一般含有碳,统称为有机物。
2.细胞膜的作用
正是由于有这些物质的存在,才能让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因此不能让它们轻易跑到细胞外,可是细胞在进行生命活动过程中又会形成一些废物,需要排出去,否则会影响正常生活。这就需要一个“明辨是非”的“保安”来管理。
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对比图提出问题:
细胞中的什么结构能充当“保安”的角色呢?
此时给出细胞壁具有全透性的事实,使学生进一步确定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Flash动画展示动植物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过程。
(通过观看动画,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不同方式产生感性认识。)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细胞的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也需要能量,能量以多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下面的图片中就有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能量,你能找到它们吗?
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存在形式:光能、机械能、水能、化学能、电能。展示几种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提出问题:细胞内能量转化靠什么结构?
(通过图片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初步认识细胞中的两种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线粒体——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可以利用的能量。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53页的“资料分析”,思考:多莉的长相与B羊十分相似,说明了什么?
(自学教材,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后阐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三)齐读最后一段
师生共同总结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认同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组成
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三、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古诗,引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学习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回答这种自然现象。)
二、探究新知
(一)细胞的生长
列举生物由小长大的例子,引出细胞生长的概念: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体会生物的生长从微观上是因为细胞的生长。)
(二)细胞的分裂
1.播放视频:细胞分裂的过程,组织学生观看并提出下列问题:
(1)尝试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
(观看视频,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
2.课件展示图片细胞分裂的过程,详细讲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1)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
(2)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
(3)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植物细胞)或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动物细胞)。
(和老师共同分析归纳细胞分裂的过程。)
3.课件展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以及染色体的组成,说明染色体的组成以及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1)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
染色体包括蛋白质和DNA,DNA是遗传物质。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先复制后平分。
(思考并说出细胞分裂后产生的两个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染色体相同。)
4.总结:新形成的两个细胞虽然个体较小,但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相同,这对生物的遗传非常重要。
(三)提出问题,进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学生的回答,总结:生物体能由小长大是因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二、细胞的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1.分裂过程: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和细胞膜
2.染色体的组成:蛋白质和DNA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先复制后平分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2.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3.说出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通过分化形成四种基本组织,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对人体形成完整的认识。
难点:知道细胞分化的过程以及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器材。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通过观察生物图片,认识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提出问题:小小的细胞又是怎么构成生物体的呢?引入新课。
(观察图片,感叹细胞一步步形成生物体的神奇。)
二、探究新知
(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59页最后一段,明确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形成。
明确细胞分化不同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组织: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2.组织学生观察四种组织的永久切片,同时用课件展示四种组织的图片。结合图片和观察结果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发现不同组织在结构上的不同,同时对各种组织的功能进行了解。
3.组织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不同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展示人体几个重要器官的图片,引出器官的概念: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自学教材,学习细胞分化和组织的定义。)
用显微镜观察四种组织的永久切片,观察图片,认识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填写表格。
| 结构特点 | 主要功能 | 举例 |
上皮组织 |
|
|
|
肌肉组织 |
|
|
|
神经组织 |
|
|
|
结缔组织 |
|
|
|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提出问题:只靠胃这一个器官能否完成消化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学生的回答,引出系统的概念: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
观看图片了解人体八大系统。
(四)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通过与楼房结构层次的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1.分化
2.组织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动物体
四、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
2.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了解它们的结构、功能和大致分布。
3.能说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难点:能说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课前准备】
新鲜植物植株、新鲜橘子、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棵绿色开花植物并提出问题:
请大家注意观察,这是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组成绿色开花植物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
(观察植物,回答问题。)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那细胞是怎样构成植物体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探究新知
(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1.引导学生结合课前展示的实物和教材第63页的图片自学这一部分内容,找出并认识植物体的六大器官。
(观察实物和图片,找出植物的六大器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2.课件展示不同植物的植株,让学生自发指出各个器官的名称。
(抢答课件图片中的植物器官名称。)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64页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的组织有哪几种?
(2)植物的五种组织有什么特点?作用如何?
(自学教材,标注重点内容,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2.小活动“说出橘子是由哪些组织组成的”。
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新鲜橘子,学生研究后,教师总结:橘子中有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
(分组研究橘子是由哪些组织构成的。)
(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引导学生总结上面的学习内容,说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提出问题:植物体比动物体少了哪一结构层次?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总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并找出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 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二、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分生组织 机械组织 保护组织 输导组织 营养组织
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
难点: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课前准备】
采集或培养的草履虫、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器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酵母菌、眼虫、变形虫、衣藻、小瓜虫、喇叭虫、有孔虫、甲藻。
讲述:许多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是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它们是单细胞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它们能独立完成各项生理活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细胞生物。
(饶有兴趣地观看这些单细胞生物,并能区别出单细胞植物与单细胞动物。)
二、探究新知
(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1.实验:观察草履虫
明确实验目的: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示:
(1)在培养液的表层取材;
(2)在低倍物镜下观察;
(3)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便于观察。
(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注意事项后,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方式。)
观察后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
草履虫形态:像一只倒转的草鞋底;
运动方式:旋转式运动。
2.草履虫的结构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68页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学习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自学教材,熟悉草履虫的结构,重点识记纤毛、表膜、食物泡、伸缩泡的特点及功能。)
(1)草履虫具有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生命活动:
纤毛——运动(草履虫依靠表膜上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表膜——呼吸和排泄;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伸缩泡——排泄废物。
3.指定一位同学边指模型边进行讲解,带领全班同学再次熟悉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视频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单细胞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利弊:
1.许多单细胞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能净化污水;
3.个别单细胞生物能危害人类的健康;
4.形成赤潮、危害渔业。
(观看视频,体会单细胞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利弊。)
(三)分析课后练习第3题,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应激性
【探究实验1】取一块洁净的载玻片平放,分别在载玻片的两端滴上一滴带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在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粒食盐。3分钟后观察现象。
【探究实验2】同上,把食盐换成肉汁。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应激性。)
师生共同总结:单细胞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1.观察草履虫
2.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天然饵料、净化污水、危害健康、形成赤潮
三、单细胞生物的应激性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三种植物的外形特征,归纳、比较三种植物的异同点;理解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绿色植物。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前准备】
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和模型,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展示森林、草原、盛开的花等图片,并提问:大家看到这些图片觉得漂亮吗?
(观看图片,感叹绿色的美。)
对,这些都是绿色植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放眼全球,随处都可以看到绿色植物,其庞大的家族是任何其他生物都无法比拟的。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这个庞大的家族都拿来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给它们分类再研究了。根据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可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今天我们来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看教材,了解植物的四大类群。)
二、探究新知
(一)藻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特点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藻类植物:海带和紫菜
图片展示单细胞藻类植物:衣藻、硅藻
(观察实物和图片,总结藻类植物的特点。)
得出: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课件展示出水绵的结构图,提问:
藻类植物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观察图片,回答“没有”。)
总结藻类植物的结构特点: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74页图3-3,归纳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释放氧气;(2)为鱼类提供食物;(3)供人类食用;(4)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二)苔藓植物
1.苔藓植物的特点
春夏时节,在阴湿的墙角或清澈的溪流边会发现苔藓植物。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75页“观察与思考”,总结苔藓植物的特点:(1)矮小;(2)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3)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2.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蕨类植物的特点
展示蕨类植物以及蕨类植物的孢子囊的图片,提问:蕨类植物的叶片具有什么特点?
(观察图片,分析回答老师的问题。)
2.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个体有什么不同?孢子囊内的孢子有什么作用?
总结:(1)有根、茎、叶的分化;
(2)有输导组织;
(3)用孢子繁殖后代。
3.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可以食用、可供药用、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演变成现在的煤。
(四)列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二、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
么关系
第二节 种子植物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解剖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的植物种子、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材料用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种子,小组之间比较搜集到的种子大小、颜色、形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出问题: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也不同呢?
(通过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了解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
通过下面的观察实验,你会找到答案。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菜豆种子
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第79页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的方法步骤,提示:
1.观察种子的外形。
2.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个豆瓣,观察胚的结构。
强调:观察种子结构的基本步骤是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并要求学生用彩笔将胚芽涂成黑色,胚轴涂成黄色,胚根涂成绿色,子叶涂成红色。
课件展示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
(按照教材上的操作步骤以及老师的提示和要求,分组进行实验,并用彩笔标出胚的各个结构。)
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成果,教师总结: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两片),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
(二)观察玉米种子
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第80页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的方法步骤,提示:
1.观察种子外形。
2.解剖玉米种子时,用刀片纵向剖开,注意观察种皮和果皮。
3.滴加碘液后,注意观察胚乳的结构。
4.刀片锋利,注意安全。
(按照教材上的操作步骤以及老师的提示和要求,分组进行实验,并用彩笔标出胚的各个结构。)
讲解横切面和纵切面,强调在解剖种子时,正确掌握解剖的切面是很重要的。并要求学生用彩笔将胚芽涂成黑色,胚轴涂成黄色,胚根涂成绿色,子叶涂成红色。
课件展示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
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成果,教师总结:
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果皮、胚、胚乳三部分组成,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一片),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
| 主要结构 | 子叶数量 | 营养物质 |
双子叶植物 | 种皮和胚 | 两片 | 子叶 |
单子叶植物 | 种皮和果皮、胚和胚乳 | 一片 | 胚乳 |
(三)列表比较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种子植物
观察种子的基本结构
1.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
2.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2.能描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不同。
3.会识别校园或本地公园内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描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不同。
难点: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所学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并在黑板上列出简表进行比较。
(回顾上节课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种子植物比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分布更广、种类更多的原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种子植物的特点、分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种子植物的优势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1页最后一段,体会种子相比孢子的生存优势。
(自学教材,总结种子的生存优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
种子的种类的确非常繁多,你能说出下列种子植物中哪些种子有果皮?哪些没有吗?
课件展示花生、豆角、松子、白果、苹果、橙等种子植物的种子。
(观察图片,进行分类。)
小结: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两大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如银杏、冷杉、塔柏、马尾松、罗汉松、法国梧桐、女贞、夹竹桃、茶花、石榴等)。以校园或本地公园植物为主,总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点和主要区别:
(观察图片,总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点。)
1.相同点:有发达的输导组织。
2.不同点: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花、果实这两种器官;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是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果实能帮助种子进行传播。
播放视频:蒲公英、鬼针草、杨、柳等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观看视频,体会种子的传播方式。)
总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实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让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有什么作用?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裸子植物作为常绿物种能供人观赏和组成森林物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被子植物。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一、种子植物的优势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裸子植物:常绿物种
被子植物:衣、食、住、行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
2.知道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3.会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会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难点: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课前准备】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器材、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基本结构图,让学生指出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描述: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会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引导学生为各组给的实验材料选择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选择环境、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
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2.通过实验总结: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提出问题: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能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能不能萌发?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怎样测定它的发芽率?
(1)怎样选种子?(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4)实验次数?
请同学们课下自学并完成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小结: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活的、有生命力的胚,不在休眠期。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92页中间一段,学会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胚根发育——胚轴伸长——胚芽发育。
(通过自学,尝试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活的、有生命力的胚,不在休眠期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胚根发育——胚轴伸长——胚芽发育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芽与枝条对应的发育关系。
难点: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
【课前准备】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实验器材、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种子萌发后长成了幼苗,幼苗又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2.植物的生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问题,进入情境。植物的生长主要表现在根的向下生长和茎的向上生长。)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幼根的生长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提出问题:
1.观察根毛,并指出根尖的哪个部位根毛最多。
2.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说出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特点。
(分组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评价。
课件展示根尖的结构图,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98页内容,观察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枝条及绿叶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2.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条的?
3.植株的生长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自学教材,观察图片,分析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枝条和绿叶是由芽发育来的;芽中有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植株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数量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1.播放视频: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两株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观看视频,分析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派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蒸馏水中没有,所以土壤浸出液中的玉米幼苗长势较好,这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2.课件展示植物缺乏一些无机盐的症状的图片。
(观看图片,体会无机盐的作用。)
总结:
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根尖: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2.幼根的生长:分生区和伸长区
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氮 磷 钾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识别花的基本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说明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课前准备】
新鲜时令花卉(双性花)、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自然界植物开花、结果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对花产生兴趣,对“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欣赏视频,思考开花、结果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一)花的结构
分发课前准备的开花的时令花卉,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花的探究活动。出示“讨论思考”:
1.一朵花由哪些部分组成?
2.花最主要的是什么结构?
3.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积极交流记录的结果。)
在活动中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活动。观察结束后组织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一朵花由花柄、花托、花瓣、花蕊等部分组成,主要的结构是花蕊。
(二)传粉和受精
1.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04页传粉这部分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传粉?(2)传粉有哪些方式?
(3)花有什么特点适应于传粉?
( 自学教材,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播放“双受精”的Flash动画,讲解受精的过程,领悟受精的含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找学生做“小老师”描述受精的过程,作出修改补充,并给予评价。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用Flash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子房:
子房壁—果皮 胚珠
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
果实
(积极思考,带着问题观看。领悟花与果实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一、花的结构
雌蕊和雄蕊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药中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受精卵——胚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在体内是怎样运输的。
2.知道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3.了解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绿色植物怎样参与物质循环。
【课前准备】
课前制作教材第109页的观察材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109页的“想一想,议一议”,并思考:玉米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都去哪儿了?这些水对玉米本身及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自学教材,分析问题。)
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课件展示根尖的结构,引导学生回想植物根尖的结构,提出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能增加吸收面积。
(观察图片,体会根尖成熟区适于吸水的特点。)
2.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09页“观察与思考”中的观察对象,组织学生分小组观察,并把茎横向切断观察,提出问题:
(1)茎的横切面上变红的是什么部位?
(2)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引出导管。
课件展示导管的图片,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总结导管所在的位置以及组成导管细胞的特点:
①根、茎及叶的叶脉中都有导管;
②组成导管的细胞长形、管状,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之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蒸腾作用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并讲解: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作用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113页第一段内容,描述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作用,总结:
(1)为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提供动力;
(2)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高温灼伤。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生物圈中水循环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在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中,绿色植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观察图片,分析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根尖—成熟区
2.导管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的含义
2.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增加大气的湿度和降水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学会绘制气孔——保卫细胞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能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难点: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课前准备】
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器材、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实验,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一组证明叶片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的对照实验,提出问题:叶片的哪些结构与水分的散失有关呢?
(观看课件,发现植物散失水分与叶片有关。)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学习叶片的结构。
二、探究新知
(一)练习徒手切片
1.讲解并演示徒手切片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1)捏紧双面刀片迅速切割。
(2)选择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切片。
(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
2.学生练习徒手切片
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于肯定。
(两人一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讲解经验。)
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组织学生分小组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课件展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分组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2.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后,教师总结:
叶片由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上、下表皮上有许多由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
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组织学生制作叶的下表皮临时装片并观察。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下表皮细胞的特点以及气孔的形态,并按课本要求画一对保卫细胞及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
组织学生展示绘出的形态图,评价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三)气孔——气体进出的“门户”
展示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观看动画,体会气孔开闭的机制。)
找学生描述气孔开闭的原理,给予补充纠正。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探究的内容
(五)整理实验器材
小组代表整理实验器材。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观察叶片的结构
叶片
二、气孔——气体进出的门户
1.气孔的组成:两个保卫细胞组成一个气孔,位于叶片的上、下表皮中
2.气孔的开闭机制:
失水——闭合 吸水——张开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
的制造者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知道光合作用的条件。
难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课前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器材(天竺葵已经暗处理)、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这样,动物也是如此,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那么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消耗的大量有机物是从哪来的呢?它是通过绿色植物生产出来的,这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积极思考。)
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新知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过程,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选用健壮的天竺葵做为实验材料?
(2)为什么把天竺葵在实验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3)只将完整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
(4)酒精有何作用?
(5)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
(6)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是来鉴定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分小组熟悉实验过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补充,完善答案。
2.播放实验操作录像,取出已经暗处理的天竺葵,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观看视频后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
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细节和安全。
3.师生共同归纳,由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18~119页,找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知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自学教材,描述光合作用的含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物质转化: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播放视频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对生物圈的作用。
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从个体水平来看,构成植物体干重的绝大部分物质是有机物,只有极少部分是无机盐。
2.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
(1)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能量转换站;
(4)空气净化器。
(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实验步骤:
取材→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光照→取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
2.结论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2.意义
(1)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能量转换站
(4)空气净化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2.说出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难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121页的“想一想,议一议”并思考: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
(分析材料,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他忽略了叶片表面气孔的存在。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二、探究新知
(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提出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明确:二氧化碳和水
3.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评价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二)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课件展示金鱼藻释放氧气的实验,提出问题:
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
明确: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124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光合作用的实质,并尝试用一个式子表示。
(自学教材,描述光合作用的实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表达式。)
(四)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分析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学生分析总结,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五)技能训练:分析实验结果
(看题目,分析表格、思考,并尝试说出自己的观点。)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的实质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二、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三、分析实验结果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2.会描述呼吸作用的实质。
3.理解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认知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理解呼吸作用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课前准备】
教材中演示实验的器材、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结合教材第127页的“想一想,议一议”,引导学生分析卧室里摆放绿色植物的做法科学吗?为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
总结:植物在夜间是不进行光合作用的,这样就不能释放氧气,反而会通过呼吸作用和人争夺氧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二、探究新知
(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1.演示课前准备好的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的暖水瓶,给学生解释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刻度,并提出问题:
(1)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实验说明了什么?
(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小组讨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组间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呼吸作用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出能量。
2.演示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实验说明了呼吸过程产生了什么物质?
(提示: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呼吸作用能释放二氧化碳。
3.取出课前准备好的分别装有正在萌发的和煮熟的种子的瓶子,演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实验说明了呼吸作用需要哪种原料?(提示:氧气有助燃的作用)
(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
4.启发学生通过前面的演示实验,思考讨论得出呼吸作用的实质: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5.课件展示一组农业生产中提高或降低呼吸作用强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图片。
(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129~130页的内容,认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播放视频资料: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观看视频,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总结。
(四)技能训练
引导学生分析技能训练中的表格,推出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难点: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当我们漫步在公园或植物园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小草也有生命”、“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带走的花儿生命短暂,留下的美丽才是永远”等提示语,这其实是在提示我们爱护花草树木,那么我们国家的绿化现状如何?为了搞好绿化我们能做些什么?
(倾听,思考,共鸣。)
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二、探究新知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播放一段我国植被的视频,提出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植物丰富,同学们能说出植物的作用吗?
引出植被的含义: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课件展示我国六种植被相关的图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33页的图片,提出问题:
(1)我国植被类型有哪几种?
(2)描述各植被类型的特点。
(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观看大屏幕图片并结合课本进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总结。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出示世界部分国家森林状况统计表格,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我国植被覆盖率现状。
播放森林和草原受到破坏的图片、沙尘暴图片、黄土高原沟壑的图片,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
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三)从我做起,保护植被
人类破坏自然,自然就会报复人类,那么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和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说出保护植被的措施,并结合当地植被情况,小组讨论为家乡做点什么?为国家做点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做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的活动。
3.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 荒漠 热带雨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三、从我做起,保护植被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62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62页),共51页。
初中生物第二节 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二节 植物细胞教学设计,共2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的一般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