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高一语文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如果直接抒写情感,读者难以感知,故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而意象则不然,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
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情感中包含志趣。并非将一切情感寄托在意象里的都是好诗,情感得有特点,对象也要有特点,二者合一,才能成为艺术的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历来为人称道,其精致在于,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枯藤、老树和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都是从环境中优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有特点的。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
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二者猝然遇合,才有超越时间、地域的生命,系列意象中的瘦马最为独特。“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歌并不是以一个意象取胜,而是一组意象群落。如果每一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通,就可能造成芜杂。因而意象群落必须是各个意象特点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纲领更具诗人的情感特征。瘦马和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高度统一在生命衰弱、情感悲凄的境界中。西风,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相当稳定。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自古以来游子的命运就是如此,与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意脉悲凉的性质上和谐地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
前面系列意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属于间接抒情,而“断肠人在天涯”是全诗唯一的直接抒情,思乡游子归途艰难悲凄。前面的意象叠加,为最后的情感高潮蓄势,没有前面的饱和的意象,仅仅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道白,是抽象的,而没有最后的直接抒情,众多意象的内涵不能统一提升。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系列意象中以动态表现情感之运动而取胜的。就马致远这首小令而言,如果意象一味地静止并列下去,全诗五个句子都是并列的名词性词组(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因此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这还是形式上的,如果继续写风景,一味地在视觉感官上滑行,情志就难以深化,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点明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是有一点凄苦了。人在天涯,归乡无期,正是这首小令的情思不可重复的特殊性。
(摘编自孙绍振《〈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材料二: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不同,古典诗歌更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B.《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群落中每个意象的特点高度统一,避免了各个意象互不相通造成芜杂的情况。
C.物象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D.意象构成时可以根据诗人写作需要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B.《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源于不同环境,具有局部性,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
C.《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是抽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其内涵最后统一在直接抒情中。
D.意象是经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3.下列选项,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踏莎行》)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
4.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4分)
5.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意象“马”和“云”的解读,分析《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这一意象的运用效果。(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棠诗社
黛玉道:“①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
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的很。”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主’就好。”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探春道:“你的号多的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宝玉笑道:“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
李纨道:“二姑娘四姑娘起个什么号?”迎春道:“我们又不大会诗,白起个号做什么?”探春道:“虽如此,也起个才是。”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
李纨道:“就是这样好。但序齿我大,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管情说了大家合意。我们七个人起社,我和二姑娘四姑娘都不会作诗,须得让出我们三个人去。我那里地方大,先在我那里作社。”
探春道:“只是原系我起的意,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方不负我这兴。”李纨道:“既这样说,明日你就先开一社如何?”探春道:“明日不如今日,此刻就很好。你就出题,菱洲限韵,藕榭监场。”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作诗。”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②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
迎春道:“既如此,待我限韵。”说着,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作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一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立着,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头一个韵定要这‘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命那小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
丫鬟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迎春又令丫鬟炷了一支“梦甜香”。如香烬未成便要罚。
一时探春便先有了,自提笔写出,又改抹了一回,递与迎春。因问宝钗:“蘅芜君,你可有了?”宝钗道:“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③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宝玉道:“可顾不得你了,好歹也写出来罢。”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
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是: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次看宝钗的是: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是: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 ④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黛玉引经据典说探春是一只鹿,要让人“炖了脯子吃酒”,而探春毫不放在心上,反而给黛玉起了“潇湘妃子”的美号。
B.从众人给宝玉起别号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宝玉多样的形象特点,也可以看出宝玉与众姊妹的关系融洽。
C.“原系我起的意”“须得”“方不负”“明日不如今日,此刻就很好”等词句,表现出探春思虑周全、谦和有礼的性格。
D.四首咏白海棠的诗,探春的诗排名第三,宝玉的最次,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虽然风格比较接近,但是难分伯仲。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黛玉提议大家起别号来彼此称呼,这样才不俗气,才符合诗人的身份特点,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响应。
B.句子②是薛宝钗对古人诗赋创作的评价,也表现了宝钗关于诗歌创作要“寄兴写情”的观点。
C.句子③是宝玉提醒黛玉交稿时间快到了,要抓紧时间完成诗稿,不要蹲在“潮地上”,体现了对黛玉的关心。
D.句子④写出了黛玉书写诗稿的情景,其中“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形象地表现了黛玉的才思和自信。
8.对文中“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 选文中李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在情节发展上有何作用?(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子A兼爱天下B未云C利也D我E不爱F天下G未云H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指不正,与《促织》“唇吻翕辟”中的“辟”词义不同。
B.申,指申诫、告诫,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申”词义不相同。
C.非,指非议,否定,与“无可厚非”“惹是生非”中的“非”词义相同。
D.和氏之璧,相传由楚国人汴和所采璞玉雕琢而成,“完璧归赵”的故事与之有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在关于“恒产”与“恒心”的论述中,对“士”与“民”进行了比较,认为“民”无“恒产”就难有“恒心”,这为下文进行推理做好了铺垫。
B.孟子主张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先“足民”后“礼乐”的主张有相似之处。。
C.巫马子和墨子在争辩该不该“爱天下”时,分别着眼于行动的实效和意图,他们两人思考问题角度不同,而墨子则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劝说巫马子。
D.孟子主张应该“制民之产”,墨子则认为要“利民”,两人在关注百姓疾苦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也都提出了具体详实的施政措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4分)
(2)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4分)
14. 三段论推理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如: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你是人,所以你的潜能是无限的。又如:牛肉干是动物制品,小刚不吃任何动物制品,所以小刚不吃牛肉干。请从材料二第二段找出一个三段论推理,并用现代汉语表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阆水歌 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首句设问,第二句用对嘉陵江山水相依、青碧如玉景象的描绘作答。
B.诗的五、六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巴童荡桨戏水,水鸟衔鱼而飞的和谐的水乡场景,表达对阆中风物的喜爱。
C.第八句直抒胸臆,用“天下稀”三个字突出了阆州城南景色之美,这一句也是对阆中景致描写的总结。
D.全诗意境清新自然,节奏轻松明快,语言典雅含蓄,显示出诗人善于描绘山水的超众才能。
16.本诗三、四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曹操《短歌行》中的“ , ”,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但分别运用了对比、比喻手法。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陈述,面对神宗想要改变大臣得过且过、不虑国事的情况,自己“ , ”,却引来众人“汹汹然”反对。
(3)洞庭湖景色雄美壮阔,在古诗词中多有描绘,如“ , ”。
18.下列选项中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羁鸟恋旧林 羁:被约束
②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形容鸟鸣婉转。
④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B ①憔悴损 损:损伤、损害。
②金风玉露一相逢 金风:秋风
③技盖以至此乎 盖:同“盍”,怎么。
④尝为晋军赐矣 赐:赏赐、赐予。
C ①披帷西向立 披:分开、掀开。
②强公室,杜私门 杜:堵塞、封闭。
③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旁:靠近。
④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
D ①襄子围于晋阳中 围:被围困。
②若谢玄之破苻坚 破:打败。
③吾岁不熟二年矣 岁:年成,收成。
④诸将鲜能及者 鲜:非常少。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建筑师的工作就和作战时参谋本部的工作有点类似。一位建筑师在全面综合考虑并从技术科学的角度解决坚固、经济问题的同时, A 。因此,一个建筑师必须同时是一个艺术家。
当然,①不仅一座建筑物的美观问题在它的总轮廓,②还在各部分的尺度、节奏、色彩等等,③犹如一个人除了总的体格身段之外,④五官、四肢、皮肤、毛发、眼睛等对他的美丑也有极大影响。⑤建筑物的每一细节都应当从艺术的角度仔细推敲,⑥犹如我们注意一个人的鼻子、嘴、手指、手腕等等。⑦在设计的过程中,⑧建筑师往往把许多素描或者着色的立面图、模型,⑨成为自己研究推敲设计意图的手段。
同时也必须明确, B ,而美观是从属的、派生的。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21. 文中反复使用“依旧”“变成”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22. 文中“生的欢喜”和“绿友”,引号作用是否相同?试分析。(3分)
五、 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3. 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60分)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长时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体悟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学说的智慧,领略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戏曲的风采,感受了《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的魅力。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与“祝福”文化、封建礼教有关。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能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但也有极个别同学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热情,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背诵而背诵,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是太强。
校学生会邀请你作为主讲嘉宾与高一学生在复兴中学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交流。你作为学校国学社的一员,你会讲些什么呢?请写一篇演讲稿,针对上述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主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可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的理想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而非“最重要的核心内容”。C项,“作者指出……大多数人是根据实际生活得出自己的信念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3段可知,提出“大多数人是根据实际生活得出自己的信念的”这一观点的是列宁,而不是作者。D项,说法太过绝对且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3段可知,“过分夸大外在灌输的作用”是“信仰问题出现虚假现象”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不能倒推。)
2. 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说法错误。选项推断不当,由材料一第2段“‘自由个性’是人的主体性最充分的体现”和“把个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看作共产主义的真正目标”可知,“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得到充分尊重”,不是后面两个结论的充分条件,无法推出后面两个结论。)
3. 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不属于“信仰”。根据材料一第1段可知信仰“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凝聚或整合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属于一种欲望。)
4. ①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②其主体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
③其形成是主体全身心的体悟和价值整合的结果;④其产生的前提是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倾向。(每点1分)
5. ①突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们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条件;
②为上下文提供理论支撑与依据,使论证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③使行文衔接自然,论证层次清晰。(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答给3分,三点给满分)
6.B(本题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每一个选项,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由此定位到小说中的相应位置,抓住其中的情节、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分析时注意结合语境。B项,“但缺少自知之明”表述错误。小说写汪可逾技艺尚不娴熟的内容出现在倒数第6段,联系上下文可知,老人们对当年战斗的一些细节都记忆模糊了,对汪可逾所演奏的几支古琴曲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故写汪可逾技艺尚不娴熟,可以进一步凸显她演奏的精彩,富有感染力,并不是表现汪可逾缺少自知之明。)
7.C(本题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选项表述的要点,将其与小说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对,判断选项正误。C项,“说明他们当时对战事习以为常”表述错误。根据小说倒数第6段的内容可知,小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汪可逾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富有感染力。)
8.①长于治军。他一出场,就让乱糟糟的慰问现场迅速发生了变化;他治理的九团军纪严明,行动迅速。(2分)
②雷厉风行。慰问演出出现混乱时,他直接命令演出取消;用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他甩掉汪可逾。(2分)
③学识渊博。他精通音乐,一眼就认出了女学生的琴为宋代古琴;他精通诗文,能随口吟诵出与当下情景相匹配的诗。(2分)(其他如“保护群众”等角度,只要紧密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在文本一中找出直接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内容;然后结合其他人物对这一人物的评价性的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解析】根据“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齐竟这才开始队前训话”“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转眼之间……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可知,齐竞一出场就让乱糟糟的慰问现场迅速发生了变化,他治理的九团军纪严明,行动迅速,将士和观众的反应侧面表现了齐竞长于治军。根据“齐竟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等可知,齐竞看到乱糟糟的慰问现场,训话后直接命令取消演出,他用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他甩掉汪可逾。这几处语句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直接表现了齐竞的雷厉风行。根据“‘啊哟!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中的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可知,齐竞一眼便认出了女学生的琴为宋代古琴且随口就吟出了与古琴相关的诗句,表现出他学识渊博,精通诗文、音乐。
9. ①对女主人公汪可逾演奏古琴的情景进行详细描绘,塑造了她纯真可爱的美好形象,讴歌生命的纯真与美好;(2分)
②慰问演出是在战火纷飞中进行的,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向往、追求美好事物的主旨;(2分)
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诵诗句、弹奏古琴的慰问演出,虚实结合,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2分)
10.D(“沙丘”作“至”的宾语,其间不要断开,可排除A、C两项;“曰”提示后文,其后要断开,排除A、B两项。)
11.C(“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错误,大夫去世称“卒”。)
12.C(是李斯设酒宴,百官向丞相敬酒祝贺,不是向李由祝贺。)
13.(1)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辞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14. 惋惜与批判。(1分)李斯能力突出,通晓儒家六艺,不致力于辅佐皇帝弥补过失,而是阿谀奉承,曲意附和(1分);听信赵高之言,篡改诏书,废扶苏立胡亥,天下叛乱之后,才想起直言劝谏。(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依据译文,简要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15.D(“金陵险要不复存在”错误。第六句化用秦始皇凿山断王气的典故,意思是说金陵的山虽有万仞高,但空有天险,王气已收,一片空寂。)
16.不矛盾。(1分)
①诗人日晚登楼,极目所见,湖山苍翠一色,因无人同游而顿生孤独之感。
②金陵城高万仞,然而却一片空寂,诗人感慨人事代谢,昔日繁盛不再。
③尾联“不欲登楼”,正话反说,本不想登楼怀古,怕引起伤感之情。然而眼前所见之景,夕阳一落而不见,飞鸿一去而不返,自然引发了无限悲愁。
(答对一点给3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只表态没有分析不给分)
17.(1)莫春者 春服既成(2)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8.示例:①心浮气躁②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易如反掌、水到渠成、得心应手)③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叹为观止)(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19.《补天》篇,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铸剑》篇,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每句1分)
20.比喻,(1分)构成: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热的天气里吹空调。(1分)效果:①与开头“酷夏,心不静,气不顺……唯靠读书静心”相呼应。(1分)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的冷峻和深远给予浮躁的自己精神上的镇静与愉悦。(1分)
21.示例:①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②得到的却是无法预料的惊恐③根本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每处2分)
22.人们因盲盒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1分)因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的诱惑,非理性重复购买;(1分)因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1分)(如有其他表述,只要句式相对整齐,表意通畅也可以得分)
23.题意解析:
材料以《红楼梦》里的人物类型分析为导语,有林黛玉自身个性的对立统一,也有林黛玉与探春、湘云的比照,有刘姥姥的地位遭际与个人品性的对比,还有女性正面形象与贾瑞或薛蟠的对比,特别是作者对所有人物形象的包容及悲悯,引导中学生结合当代先锋人物,成为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要能结合名著阅读过程中的体悟,要对材料或《红楼梦》中相关人物的品质进行思辨,体现对立统一、一分为二、整体与部分等二元思辨思想。审题立意过程中,学生应该避免以下不足:①将文章写成人物解析,全面分析该角色的优缺点;②不能联系现实,只局限于材料来谈,写作素材不够;③未能进行权衡选择,找到“应该”拥有的品质。评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差文章要尽可能打低分,好文章要尽可能打高分,拉大差距。立意示例:①做人要有风骨(黛玉角度);②大度乐观,青春精彩(探春、湘云角度);③知恩图报,做时代新人(刘姥姥角度);④要有包容精神和悲悯情怀。联系《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符合材料内容和含义导向,关联现实即可。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威武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您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事情不效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丞相李斯处理。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论,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秦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泰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哎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禁忌过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为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行出游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兼理符节玺令等事,都随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始皇,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做将军。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他的儿子都没跟着去。这一年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确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韫辕车里,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帝从车中批复百官上奏的事。太史公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能够游走于诸侯之间,后来入关侍奉秦国,趁机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最终成就帝业,李斯位居三公之列,可以说是很受尊敬重用了。李斯通晓儒家六艺的宗旨,却不致力于修明政治来帮助皇帝弥补过失,而是依仗自己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曲意附和,推行严厉的刑罚和法律,听信赵高的奸计邪说,废掉长子扶苏而改立庶子胡亥为太子。等到各地诸侯纷纷起来叛乱,李斯这才想要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晚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竭尽忠诚,最后反而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实面目,就与世俗有了不同的看法。不是这样的话,李斯的功绩可以和周公、召公并列了。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I,现代文阅读II,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