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望故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阅读
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栅,牢落①暮覆初收。夫差旧国②,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糜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③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②夫差旧国:指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③翻:反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侧重写景,抒写了三吴姑苏的自然景象,引发怀古伤今之遐思。
B.夜暮时,姑苏亭台鹿群争相鸣叫的画面,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
C.下片追叙春秋时吴越争霸的旧事,抒发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
D.结句描写斜阳映照下衰草连天的景象,情景交融,有余韵悠长之效。
16.柳永这首词与他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不同,偏向于豪放,请简要分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乐·钱塘 张先
四堂互映,双门并丽,龙阁开府。郡美东南第一、望故苑、楼台霏雾。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近黄昏,渐更宜良夜,簇簇繁星灯烛,长衢如昼,暝色韶光,几许粉面,飞薨朱户。
和煦。雁齿桥红,裙腰草绿,云际寺、林下路。酒熟梨花宾客醉,但觉满山箫鼓。尽朋游、同民乐,芳菲有主。自此归从泥诏,去指沙堤,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作开篇运用数词,“四堂”“双门”对举,衬出了龙图阁学士府第的恢弘壮丽。
B.词人游赏西湖,见红花满桥,台阶如雁行排列;芳草盈道,似少女的绿色裙腰。
C.词人写宾客沉醉于梨花美酒,酣畅快意,只觉得满山箫鼓之声,渲染了宴饮之乐。
D.同写西湖,本词状湖上春光温暖和煦,有别于柳永《望海潮》秋景的清空冷寂。
15.本词上阕多角度描绘了钱塘的夜景,请加以赏析。(6分)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未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7-18题。
新年
陆游
寄迹人间梦已长,新年脱帽始微霜。
坐中使气如秦侠,陌上行歌类楚狂。
扫榻欲招贫与语,杜门聊以醉为乡。
稽山刻曲虽堪乐,终忆祁连古战场。
【注】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陆游在山阴。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寄迹人间梦已长”中“梦”被寄寓深意,内涵丰富,给人意味深长之感。
B.颔联“陌上行歌类楚狂”中“楚狂”用了《论语》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的典故。
C.颈联“扫榻”指打扫床榻,表示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最终还是关门饮酒自娱自乐。
D.诗歌主要以抒情为主,叙述为辅,表达了新年到来之际,内心的复杂情感变化。
18.有人说,《书愤》的情感在《新年》中都有呈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语出《楚辞·招魂》,指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一事。苏轼与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每思还朝,有所作为,未能如愿,故有“飞魂”之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无风花自谢,点明作者送别友人的时节。
B.“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以植物变化、园林寂寞渲染离别的氛围。
C.上片景中含情,“落日多情还照坐”,点出两人促膝长谈,不忍言别。
D.“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实写友人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之景。
16.请简要分析词中“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两句所用手法及情感。(6分)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①
苏轼
小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②障泥:用锦或布制作的马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的五十四字,就交代了地点、时间、景物,并写出词人的动作和感受,充满诗情画意。
B.上片首二句“照野”点明月色之佳,“横空”写出天宇之广,云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更映衬了月色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C.“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有一石三鸟之效。
D.“可惜”句用拟人手法写作者对一溪风月的惋惜。琼瑶本指美玉,这里喻指月色。作者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手法写出水月之美。
16.本词最后二句颇有妙趣,请简要赏析。(6分)
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篇描写清净恬美的月夜图景,与“虚苦劳神”的烦闷心情形成鲜明对照。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句使用比喻,都表达了人生短暂、虚无的感慨。
C.上下片的饮酒情景首尾呼应,使结构圆合,也体现了词人心境和认识的变化。
D.本词写景、抒情和说理相融合,且用字传神精妙,如“溪”字的活用别有意境。
16.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都流露出厌倦为官的情感,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栅,牢落①暮覆初收。夫差旧国②,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糜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③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②夫差旧国:指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③翻:反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侧重写景,抒写了三吴姑苏的自然景象,引发怀古伤今之遐思。
B.夜暮时,姑苏亭台鹿群争相鸣叫的画面,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
C.下片追叙春秋时吴越争霸的旧事,抒发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
D.结句描写斜阳映照下衰草连天的景象,情景交融,有余韵悠长之效。
16.柳永这首词与他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不同,偏向于豪放,请简要分析。
15.B 16.①本词追忆了吴越争霸的旧事,题材宏大;
②“江山”“云涛”“烟浪”等意象宏阔大气,“晚天”“断蓬”“暮霭”等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格调苍凉;
③“空”“嗟”等词语,直接抒发了对吴国兴亡的深深感叹,情感浓烈激昂。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错误。上片结句“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意思是,繁华的景象已经看不见,只听见麋鹿呦呦地叫嚷,表现的是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灰飞烟灭的凄凉落寞。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
下片追忆春秋吴越争霸的旧事,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慨叹,题材宏大。“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想当年,吴越争霸,堂堂夫差空有运筹之志,却不知审时度势,图王争霸无止无休,最终招致了亡国之灾。越败姑苏之后,对吴称臣。吴王刚愎自用,不听伍子胥劝谏放虎归山,将越王勾践君臣放归越国,给自己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之后又频频兴师北伐,与齐、晋等北方诸侯强国争霸,劳民伤财。越王趁机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志在报复,最终在越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反攻下,仓惶败溃,落得身死亡国的下场。
“江山”“云涛”“烟浪”等意象宏阔大气,“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薄暮的天空散发着萧索的凉意,我像无根之飞蓬浪迹天涯,乘兴驾舟东游。开篇点出了东游的时间背景。“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因西南有姑苏山,有姑苏台建于其上而得名。三吴的风景,姑苏的亭台,全都笼罩在沉沉的暮色中。当年的御阶宫道已被乱石衰草所埋没,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一片麋鹿哀鸣的荒凉山丘。“晚天”“断蓬”“暮霭”等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格调苍凉。
“空”字,意味深远,饱含了对吴国兴亡的深深感叹。“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意谓吴王好大喜功,“图王取霸无休”,反将大好河山拱手输给了泛舟五湖的范蠡,可叹啊,前朝旧史中不知有多少灰飞烟灭的风流人物。“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空”“嗟”等词语,直接抒发了对吴国兴亡的深深感叹,情感浓烈激昂。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乐·钱塘 张先
四堂互映,双门并丽,龙阁开府。郡美东南第一、望故苑、楼台霏雾。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近黄昏,渐更宜良夜,簇簇繁星灯烛,长衢如昼,暝色韶光,几许粉面,飞薨朱户。
和煦。雁齿桥红,裙腰草绿,云际寺、林下路。酒熟梨花宾客醉,但觉满山箫鼓。尽朋游、同民乐,芳菲有主。自此归从泥诏,去指沙堤,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作开篇运用数词,“四堂”“双门”对举,衬出了龙图阁学士府第的恢弘壮丽。
B.词人游赏西湖,见红花满桥,台阶如雁行排列;芳草盈道,似少女的绿色裙腰。
C.词人写宾客沉醉于梨花美酒,酣畅快意,只觉得满山箫鼓之声,渲染了宴饮之乐。
D.同写西湖,本词状湖上春光温暖和煦,有别于柳永《望海潮》秋景的清空冷寂。
15.本词上阕多角度描绘了钱塘的夜景,请加以赏析。(6分)
14.(3分)D
15.(6分)
①选取丰富的意象:璀璨灯烛、辉煌长街、斑驳夜色、朱门粉墙,写出了钱塘夜景的热闹繁华。②选用灵动的视角:以流动的视角写夜景,景色随时序而变,由黄昏入夜的簇簇灯烛,到夜浓时的灯火如昼,再到夜深时的明暗斑驳写出了钱塘夜景的璀璨变化。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未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7-18题。
新年
陆游
寄迹人间梦已长,新年脱帽始微霜。
坐中使气如秦侠,陌上行歌类楚狂。
扫榻欲招贫与语,杜门聊以醉为乡。
稽山刻曲虽堪乐,终忆祁连古战场。
【注】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陆游在山阴。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寄迹人间梦已长”中“梦”被寄寓深意,内涵丰富,给人意味深长之感。
B.颔联“陌上行歌类楚狂”中“楚狂”用了《论语》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的典故。
C.颈联“扫榻”指打扫床榻,表示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最终还是关门饮酒自娱自乐。
D.诗歌主要以抒情为主,叙述为辅,表达了新年到来之际,内心的复杂情感变化。
18.有人说,《书愤》的情感在《新年》中都有呈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7.(3分)D(D错,诗歌以叙述为主。)
18.(6分)①《书愤》中“衰鬓先斑”与《新年》中的“脱帽微霜”都表达了年华空老、理想不得实现的感伤。
②《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最终落空,与《新年》想如“秦侠使气”却只得“楚狂行歌”,都表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③《书愤》中回忆“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过去,与《新年》中“终忆古战场”都表达出诗人关心国事,渴望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语出《楚辞·招魂》,指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一事。苏轼与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每思还朝,有所作为,未能如愿,故有“飞魂”之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无风花自谢,点明作者送别友人的时节。
B.“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以植物变化、园林寂寞渲染离别的氛围。
C.上片景中含情,“落日多情还照坐”,点出两人促膝长谈,不忍言别。
D.“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实写友人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之景。
16.请简要分析词中“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两句所用手法及情感。(6分)
15.(3分)D(是想象之景,应为虚写)
16.(6分)
①“凭仗飞魂招楚些”用典,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们回去的愿望;②“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想象、直抒胸臆)手法,写出两人的深厚友情,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想象之景的照应。
(每点3分,手法1分,情感2分;答对两点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①
苏轼
小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②障泥:用锦或布制作的马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的五十四字,就交代了地点、时间、景物,并写出词人的动作和感受,充满诗情画意。
B.上片首二句“照野”点明月色之佳,“横空”写出天宇之广,云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更映衬了月色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C.“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有一石三鸟之效。
D.“可惜”句用拟人手法写作者对一溪风月的惋惜。琼瑶本指美玉,这里喻指月色。作者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手法写出水月之美。
16.本词最后二句颇有妙趣,请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
D【解析】本句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可惜”的意思是“可爱”,表达作者对一溪风月的喜爱。
16.(6分)
(1)前后呼应,“解鞍欹枕绿杨桥”与上片“我欲醉眠芳草”句呼应,写出词人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
(2)以声衬静,“杜宇一声春晓”一句以杜鹃的啼叫衬托出野外春晨的空灵寂静;
(3)以景结情,在物我相融的诗情画意中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以顺处逆(面对逆境的超然与洒脱)的襟怀。(1点2分,答到杜宇的典故者可酌情给分)
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篇描写清净恬美的月夜图景,与“虚苦劳神”的烦闷心情形成鲜明对照。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句使用比喻,都表达了人生短暂、虚无的感慨。
C.上下片的饮酒情景首尾呼应,使结构圆合,也体现了词人心境和认识的变化。
D.本词写景、抒情和说理相融合,且用字传神精妙,如“溪”字的活用别有意境。
16.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都流露出厌倦为官的情感,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15~16.【答案】B、
【解析】(1)B.“都表达了人生短暂、虚无的感慨”错误,隙中驹表达时光易逝,没有表达人生虚无的感慨。
故选B。
(2)结合苏词“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虽抱文章,开口谁亲”,陆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等内容可知,二人都因官场互相倾轧、追名逐利的风气与作者的人生追求不符而产生了厌倦为官的情感。
苏词“几时归去”意思是“何时能归隐田园”,可见诗人有归隐的想法;“且陶陶、乐尽天真”意思是“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侧重表现作者面对这种困境的自我开解,词人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表现出豪放达观;“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意思是“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这是诗人设想的归隐生活,弹琴饮酒,赏景吟诗。作者描述的是隐居生活,闲散自在,乐观旷达。由这些内容来看,“闲人”的字面意思是指闲散之人。
陆诗“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使洁白的衣衫变得污秽,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诗人身在名利是非之地临安,自我劝慰,深怕自己高洁的胸襟受到玷污,急于返乡欣赏大好春光。表达不愿追名逐利、苟同世俗、渴望报国的忠贞不渝之情。
答案:
(1)B
(2)①二人都因官场互相倾轧、追名逐利的风气与作者的人生追求不符而产生了厌倦为官的情感。②但苏词侧重表现作者面对这种困境的自我开解,表达人生和功名虚无、应及时行乐的感慨,以及由此产生的渴望归隐的旷达情怀。③陆诗则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典故,又用“莫”字和“犹及清明可到家”自我劝慰,表达不愿追名逐利、渴望报国的忠贞不渝之情。
译文: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有满腹才学,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赏析: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2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