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通化等2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辽源、通化等2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原理综合题,填空题,实验题,元素或物质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辽源、通化等2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能级符号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我国第五套人民币中的一元硬币材料为钢芯镀镍,依据你所掌握的电镀原理,你认为在硬币制作时,钢芯应作
A.负极 B.阳极 C.正极 D.阴极
3.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
A.抗氧化剂 B.调味剂
C.着色剂 D.增稠剂
4.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B.铝和二氧化锰在高温下反应
C.稀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 D.石灰石在高温下分解
5.下列操作可以使水的离子积常数Kw增大的是
A.加热
B.通入少量氯化氢气体
C.通入少量氨气
D.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
6.下列离子方程式中,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A.
B.
C.
D.
7.哈伯法合成氨技术是德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发明的。其合成原理为:N2(g)+3H2(g)2NH3(g) △Hc(A-)>c(H+)>c(OH-)
C.c(M+)>c(A-)>c(OH-)>c(H+) D.c(M+)>c(H+)>c(A-)>c(OH-)
20.如图所示装置(电极均为惰性电极)可吸收,并用阴极排出的溶液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极反应式为
B.M极反应式为
C.离子交换膜为阴离子交换膜
D.b极为直流电源的正极
二、原理综合题
21.回答下面各题。
I.近年我国大力加强温室气体催化氢化合成甲醇技术的工业化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1)已知:
则催化氢化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 。
II.工业上一般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可以采用下列反应合成甲醇:
(2)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填字母序号)__ ___。
A.生成的速率与消耗的速率相等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混合气体的相对平均分子质量不变
D.、、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3)如表所列数据是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①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温度℃
250
300
350
K
2.041
0.270
0.012
②由表中数据判断该反应的 0(填“>”、“=”或“<”);
III.在一定条件下, 体系中A的平衡转化率()与L和X的关系如图所示,L和X分别表示温度或压强。
(4)X表示的物理量是 。
(5)判断与的大小关系: (填“<”,“=”或“>”)。
三、填空题
22.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电极X的材料是 ,电解质溶液Y是 。
②银电极为电池的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
(2)如图所示,甲、乙为相互串联的两个电解池。
①甲池为粗铜的精炼装置,A电极为 (填“阳极”或“阴极”),电极材料是 ,电极反应式为 。
②乙池中Fe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若在乙池中滴入少量酚酞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Fe极附近呈 色。
四、实验题
23.某学生用0.1000molL-1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其操作分解为如下几步:
A.移取20.00mL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3滴酚酞
B.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D.取标准Na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cm
E.调节液面至“0”或“0”以下刻度,记下读数
F.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就此实验完成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 。(用字母序号填写)
(2)下列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填标号)
A.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
B.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后再用未知液润洗
C.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滴定管的刻度
D.滴定过程中振荡锥形瓶,液体不慎溅出
(3)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时,应将标准NaOH溶液注入下图的 (填“甲”或“乙”)中。进行滴定操作时,左手挤压橡胶管内的玻璃球,右手轻轻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 。
(4)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 。
(5)某学生进行3次实验得到相关数据如表所示。
滴定次数
待测体积(mL)
标准烧碱体积(mL)
滴定前读数
滴定后读数
第一次
20.00
0.40
20.40
第二次
20.00
2.00
24.10
第三次
20.00
4.00
24.00
则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五、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4.已知A、B、C、D、E、F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其中A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原子最高能级的不同轨道都有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同;C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是nsnnp2n;D元素原子中只有两种形状的电子云,最外层只有一种自旋方向的电子;E与D的最高能层数相同,但其价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F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其次外层内的所有轨道的电子均成对。
(1)请用元素符号完成下列空白:
①元素:A ;B ;C ;D 。
②A、B、C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③B、C、D、E四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以下是A、B、C、D、E、F元素中某种元素的部分电离能,由此可推断该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
I1
I2
I3
I4
I5
578 kJ·mol-1
1817 kJ·mol-1
2745 kJ·mol-1
11575 kJ·mol-1
14830 kJ·mol-1
(3)F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区,未成对电子对数为 ,最外层电子所占能级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的形状为 ,与F元素同周期的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 。(填元素符号)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由构造原理可知,L能层只有2s、2p亚层,不存在2d亚层,故选A。
2.D
【详解】电解池的两个电极是阳极和阴极,电镀池中,镀层金属做阳极,镀件作阴极,所以钢芯镀镍时,钢芯作阴极,镍做阳极,故选D。
3.A
【详解】A. 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故A正确;
B. 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故B错误;
C. 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故C错误;
D. 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4.D
【分析】生成物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详解】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为放热反应,A错误;
B.铝和二氧化锰在高温下反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
C.稀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为放热反应,C错误;
D.石灰石在高温下分解,为吸热反应,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水的离子积常数Kw是温度函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改变,水的离子积常数改变,与外加酸、碱、盐以及稀释无关,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离子积常数Kw增大,故选A。
6.C
【详解】A.是的电离方程式,A项不选;
B.是H2O和SO2反应生成的H2SO3的一级电离方程式,B项不选;
C.是CO的水解方程式,C项选;
D.是的电离方程式,D项不选;
故选:C。
7.D
【详解】A.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是:△G=△H-T△S,,所以焓变不能独立地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A错误。
B.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是:△G=△H-T△S,,所以焓变不能独立地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B错误。
C.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提高反应限度,C错误。
D.催化剂改变反应活化能,加快速率是因为此催化剂降低个该反应活化能,D正确;
故答案为:D。
8.B
【详解】A. Na(l)+KCl(l)⇌NaCl(l)+K(g),使K成蒸汽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即减小产物的浓度,能让平衡向着正方向进行,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不选;
B. 对N2+3H22NH3的反应,使用铁触媒可加快合成氨反应的速率,但是不会引起平衡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选;
C. 合成氨时将氨液化分离,降低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不选;
D. 水中存在如下平衡:Cl2+H2OHCl+HClO,2HClO =2 HCl+O2,久置后溶液中的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氯气的浓度减小,颜色变浅,故D不选。
故选B.
【点睛】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原平衡会破坏,直到建立新的平衡。
9.C
【详解】A.Cl-抑制AgCl溶解,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CaCl2和FeCl3溶液中c(Cl-):前者小于后者,所以抑制AgCl溶解程度:前者小于后者,则AgCl(s)在同浓度的CaCl2和FeCl3溶液中的溶解度:前者大于后者,故A正确;
B.升高温度,普通分子吸收能量变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
C.只有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才为有效碰撞,故C错误;
D.洗发水的pH大于7、护发素的pH小于7,人们洗发时使用护发素,可调节头发的pH达到适宜的酸碱度,使头发在弱酸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故D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盖斯定律是指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故实质上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体现,A正确;
B.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 = -57.3kJ/mol,由于浓硫酸稀释过程中也将放出热量,故若将含0.5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B正确;
C.由一定条件下石墨合成金刚石吸热,说明等质量的石墨具有的能量比金刚石低,能量越低越稳定,故石墨比金刚石稳定,C正确;
D.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焓变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故在101kPa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H2(g)+O2(g)=H2O(l) = –285.8kJ/mol或者2H2(g)+O2(g)=2H2O(l) = –571.6kJ/mol,D错误;
故答案为:D。
11.A
【分析】此反应中,加快反应速率的方式有升温、形成原电池、增加浓度等。
【详解】A.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单质,形成Fe—Cu原电池,Fe作负极,Cu作正极,H+在正极得电子生成H2,且H+的量不变,即生成H2的量不变,故A正确;
B.一定温度下浓硫酸与铁发生钝化或者反应有SO2气体生成,故B错误;
C.醋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醋酸,醋酸为弱酸,H+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变慢,故C错误;
D.加入硫酸钠溶液虽然不参与反应但是稀释了硫酸溶液,H+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变慢,故D错误;
故选A。
12.B
【详解】①铝离子和铁离子水解生成胶体,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起到净水的作用,故①和水解有关;
②亚铁离子极易被氧化为Fe3+,加入铁粉可以把Fe3+还原为Fe2+离子,故②和水解无关;
③蒸干氯化铝溶液促进铝离子的水解,氯化氢挥发得到水解产物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灼烧得到氧化铝,故③和水解有关;
④铵根离子、锌离子水解显酸性,因此能和铁锈反应,能起到除锈的作用,故④和水解有关;
⑤氢氧化钠溶液和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是矿物胶粘结瓶口和瓶塞,,故⑤与水解无关;
⑥碳酸氢根离子水解显碱性,铝离子水解显酸性,二者水解相互促进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铝,故⑥和水解有关;
⑦草木灰是碳酸钾,水解显碱性,铵盐水解显酸性,混合水解会相互促进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减弱肥效,故⑦和水解有关;
故选B。
13.C
【分析】由图可知,电极a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电极b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据此作答。
【详解】A.电极a上氢元素失电子价态升高,故电极a为负极,故A正确;
B.电极b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故B正确;
C.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C错误;
D.氢氧燃料电池能量转化率高,可提高能源利用率,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14.A
【分析】CH3COOH是一元弱酸,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判断。
【详解】A.向其中加入CH3COONa晶体,盐电离产生CH3COO-,导致c(CH3COO-)增大,电离平衡逆向移动,使溶液中c(H+)减小,则溶液pH增大;若向醋酸溶液中加入水稀释,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但稀释使c(H+)减小的影响大于平衡正向移动使c(H+)增大的影响,最终达到平衡后,溶液中c(H+)减小,因此溶液pH增大,A符合题意;
B.向其中加入CH3COONa晶体,盐电离产生CH3COO-,导致c(CH3COO-)增大,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H3COOH的电离程度减小,B不符合题意;
C.向其中加入CH3COONa晶体,盐电离产生大量Na+、CH3COO-,导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因而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C不符合题意;
D.根据选项A分析可知向醋酸溶液中加入CH3COONa晶体或加等体积水稀释时,都会导致溶液中c(H+)减小。由于该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c(H+)减小,则溶液中c(OH-)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
15.A
【详解】A.1mol/L的某一元酸溶液中c(H+)约为1×10-2mol/L,酸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说明该酸不能完全电离,肯定是弱电解质,故A正确;
B.溶解性与电解质强弱无关,故B错误;
C.1mol/L的某一元酸溶液10mL恰好与10mL1mol/L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完全反应与酸的强弱无关,不能证明该酸为弱电解质,故C错误;
D.温度相同时,相同浓度的某一元酸和硫酸溶液,硫酸是二元酸,而该酸为一元酸,不能据某一元酸溶液的导电性比硫酸弱,判断出该酸为弱电解质,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A。
16.B
【详解】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0.1mol/L−0.05mol/L)/ 0.1mol/L=50%,故A正确;
B.在恒温密闭容器中,由PV=nRT,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反应前后压强之比为(0.1+0.2):(0.05+0.05+0.1)=3:2,故B错误;
C.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c(X):△c(Y):△c(Z):=0.05:0.15:0.1=1:3:2,则反应的方程式为X(g)+3Y(g) ⇌2Z(g),K= c2(Z)/ c(X)c3(Y) =0.12/(0.05×0.053)=1600,故C正确;
D.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故D正确;
故选:B。
17.B
【详解】A. 图中第一步的活化能大,则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比第二步反应的大,故A错误;
B. 由图可知,亚铁离子参加反应,最后又生成亚铁离子,则Fe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B正确;
C. 第一步中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S2O32−在第一步反应中作氧化剂,故C错误;
D. 第一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第二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8.D
【详解】A.溶液a点通过蒸发,溶液碳酸根、钙离子浓度都增大,因此不可能由a点变化到c点,故A错误;
B.根据图中分析b点,b点的浓度商大于Ksp,因此碳酸钙的结晶速率大于其溶解速率,故B错误;
C.根据c点分析25℃时的,,因此在25℃时,从转化为不容易实现,故C错误;
D.根据C选项分析得到,因此可将锅炉中的转化为,再用酸去除,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9.C
【详解】MOH是强碱,HA是等体积、等浓度的弱酸,混合之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A,这是一种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即c(OH-)>c(H+);由电荷守恒知c(M+)+c(H+)=c(A-)+c(OH-),则c(M+)>c(A-),故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满足的关系是c(M+)>c(A-)>c(OH-)>c(H+),选择C。
20.B
【详解】A.N极发生还原反应,为电解池的阴极,电极反应式为,故A错误;
B.M极发生氧化反应,为电解池的阳极,电极反应式为,故B正确;
C.由阴、阳极反应式可知,阳极区产生的透过离子交换膜进入阴极区,则应选择阳离子交换膜,故C错误;
D.N极为阴极,则b极为直流电源的负极,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1.(1)
(2)CD
(3) <
(4)温度
(5)>
【详解】(1)已知:①CO2(g)+H2(g)=H2O(g)+CO(g) ∆H1=+41.1kJ/mol
②CO(g)+2H2(g)=CH3OH(g) ∆H2=-90.0kJ/m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①+反应②可得CO2催化氢化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2(g)+3H2(g)CH3OH(g)+H2O(g) ∆H=-48.9kJ/mol;
(2)A.生成CH3OH的速率与消耗CO的速率相等,不能证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因此不能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选项A错误;
B.该反应中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为恒容的密闭容器,体积不变,因此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选项B错误;
C.该反应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的反应,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因此当混合气体的相对平均分子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选项C正确;
D.CH3OH、CO、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时,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选项D正确;
答案为CD;
(3)①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②由表格中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常数逐渐减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 <0;
(4)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随着反应进行气体分子数减少,加压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根据图象,随着X增大,平衡时CO2转化率降低,可见X应为温度;
(5)L为压强,随着反应进行气体分子数减少,加压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可知高压对应于高的CO2平衡转化率,所以L1>L2。
22.(1) 铜 硝酸银 正 Ag++e-=Ag
(2) 阴极 精铜 Cu2++2e-=Cu 2H++2e-=H2↑ 红
【详解】(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可知,反应中Cu失电子生成Cu2+,Ag+得电子生成Ag。
①反应中Cu失电子,因此电极X的材料为铜;电解质溶液中Ag+得电子,电解质溶液Y为可溶性的银盐,为硝酸银;
②银电极对应的溶液中的Ag+得电子生成Ag,因此Ag电极为电池的正极,该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2)①要电解精炼铜,则需要将精铜与电解池的阴极相连,粗铜与电解池的阳极相连,因此:A极为电解池的阴极;电极材料为精铜;此时甲池中的Cu2+在阴极上得电子生成Cu,反应的电极式为Cu2++2e-=Cu;
②电解池乙为电解NaCl溶液的装置,Fe与电源的负极连接,Fe一极为电解池的阴极,反应的电极式为2H++2e-=H2↑;电解一段时间后,Fe极附近的H+减少,剩余OH-,向乙池中滴入少量的酚酞,Fe电极附近呈红色。
23.(1)BDCEAF
(2)AD
(3) 乙 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4)滴加最后一滴标准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之内不褪色
(5)0.1000
【详解】(1)中和滴定按照检漏、洗涤、润洗、装液、滴定等顺序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DCEAF;
(2)A. 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标准液浓度降低,导致滴定所用标准液体积减小,,V标减小,所测盐酸的浓度偏低,A符合题意;
B. 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后再用未知液润洗,消耗标准液不受影响,所测盐酸浓度无影响,B不符合题意;
C. 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滴定管的刻度,V标增大,所测盐酸的浓度偏高,C不符合题意;
D. 滴定过程中振荡锥形瓶,液体不慎溅出,使待测液损失,消耗标准液减小,V标减小,所测盐酸的浓度偏低,D符合题意;
故选AD;
(3)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时,应将标准NaOH溶液注入下图的碱式滴定管即乙中。进行滴定操作时,左手挤压橡胶管内的玻璃球,右手轻轻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4)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滴加最后一滴标准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之内不褪色;
(5)第二组数据偏差大需要舍弃。另外两组平均消耗标准液氢氧化钠20.00mL,根据反应:HCl+NaOH=NaCl+H2O可知0.02L0.1000molL-1=0.02Lc(HCl),解得c(HCl)=0.1000 molL-1。
24.(1) H N O Na O>N>H N>O>Al>Na
(2)Al
(3) ds 1 球形 Cr
【分析】A、B、C、D、E、F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其中A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A为H元素;C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是nsnnp2n,而n=2,则C为O元素;B的原子序数小于氧,B元素原子最高能级不同轨道上都有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同,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则B为N元素;F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其次外层内的所有轨道的电子均成对,则F处于第四周期,其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l04s1,故F为Cu元素;D的原子序数大于氧,D元素原子中只有两种形状的电子云,最外层只有一种自旋方向的电子,只有s、p轨道,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E和D的最高能层数相同,其价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若D为Na,则E为Al。
【详解】(1)由分析可知,A为H,B为N,C为O,D为Na,E为Al,F为Cu。
①A为H;B为N,C为O,D为Na;
②N、O在它们的氢化物中都表现负价,说明它们的电负性都比H元素大;同一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而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故电负性大小关系为:O>N>H;
③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ⅡA族大于ⅢA族、ⅤA族大于ⅥA族,某些过渡元素也反常,故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为:N>O>Al>Na;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元素第四电离能剧增,说明该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3,应是Al元素;
(3)F为Cu,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dl04s1,位于周期表的ds区;此元素的未成对电子数是1;其最外层电子所占能级是4s能级,该能级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的形状为球形;与其同周期的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24号Cr元素,其未成对电子数是6个。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元素或物质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