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月份)(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月份)(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96,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月份)
1.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白磷自燃 B. 冰雪融化 C. 蜡烛燃烧 D. 粮食酿酒
2.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 碱:烧碱、纯碱、熟石灰 B. 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C. 人体中微量元素:碘、钙、锌 D. 有机物:甲烷、乙醇、蛋白质
3.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验满CO2 D. 检查气密性
4. 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 H B. 2H C. 2N2 D. S
5. 如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硒元素是第四周期的非金属元素
B.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C. 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D. 硒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4,图中的x为8
6.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 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生淡蓝色的火焰 D. 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白烟
7. 现有X、Y、Z三种金属,将X、Y分别放入稀硫酸溶液中,结果Y表面产生氢气,X表面无明显现象,另取X放入Z的盐溶液中,结果X表面有Z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 )
A. Y>Z>X B. X>Y>Z C. X>Z>Y D. Y>X>Z
8. 用“”和“”分别代表A2和B3两种物质,二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的生成物是混合物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 参加反应的A2与BA3的分子个数比为3:2
9. 下列四种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Cu2+、SO42−、Ag+、Cl− B. H+、Na+、K+、NO3−
C. H+、Ba2+、NO3−、HCO3− D. Mg2+、Cl−、OH−、Na+
10. 下列除杂所选用试剂与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实验操作
A
CaO(CaCO3)
水
溶解、过滤
B
NaCl(Na2CO3)
足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C
NaCl(Na2SO4)
过量BaCl2溶液
过滤
D
H2(CO)
灼热CuO
洗气
A. A B. B C. C D. D
11. 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C和CO都具有还原性,所以都可以用来冶炼金属
B.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C. 氢氧化铝可以治疗胃酸过多,因此氢氧化钠也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D. CO有毒可致人死亡,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达到一定比例,也会致人死亡,所以CO2也有毒
12. 如图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电解水实验
B.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
C. 充分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 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13. 请你选用Na、K、N、P、C、O、H等元素,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1)一种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的盐 ______;
(2)一种常见复合肥 ______。
14. “玉兔号”月球车是中国首辆月球车,它成功到达月球表面让我们实现了“上九天揽月”的愿望,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月球车的制备材料中选用了铝合金,比纯铝有很多优良性能,如 ______(填字母)。
A.硬度小
B.强度高
C.熔点高
(2)月球车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主要材料为硅。工业上利用氢气和四氯化硅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取它,同时生成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15. 汽车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电路中的导线大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延展性和 ______性。
(2)下列汽车配件及用品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填序号)。
a.钢铁外壳
b.玻璃车窗
c.橡胶轮胎
d.羊毛座垫
16. 硼氢化钠【化学式(NaBH4)】,是一种安全车载氢源。
(1)硼氢化钠中Na、B、H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最简整数比);
(2)硼氢化钠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硼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
17. 将一定量的铁加入到硝酸铝、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化学式是 ______,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原混合溶液的质量 ______(填“大”或“小”)。
18. 掌握仪器的使用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是保证化学实验成功和安全的关键,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测定某酸溶液的pH,测定的结果 ______ (选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放一些水的目的是 ______ 。
(3)过滤时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______ 。
(4)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在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其它实验操作均正确,所配制好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 ______ (选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19. 根据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 。
(2)用H2O2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若用装置E收集O2,气体应从导管 ______ (填“m”或“n”)端通入。
(4)实验室里,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甲烷,则选择的制取装置为 ______ (从A~D中选)。
20.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
(2)t3℃时,将20g丙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___。(结果保留到0.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
A.t2℃时,用甲、乙、两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B.t2℃时,甲、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C.将t3℃时的甲、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乙中混有少量甲,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21. A~G是初中所学的常见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A、B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E均为黑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______;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2.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图1中硫燃烧时产生的 ______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减少酸雨的措施之一是 ______ (填一条即可)。
(2)图2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烧杯中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______ 。
(3)图3是将打磨后的铝丝放入到少量硫酸铜溶液中,根据实验现象探究铝和铜活动性强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4)图4是蒸发食盐水的实验。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 ______ 时,停止加热。
23. 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如表中的四个实验。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试管内试剂
NaOH溶液
MgCl2溶液
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硫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白色沉淀生成
(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了一种试剂,再加稀硫酸,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 ______ 。
为了验证试管②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以下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3)沉淀A的化学式是 ______ 。
(4)老师评价该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原因是 ______ 。
(5)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1正确,则步骤Ⅲ中观察的现象是 ______ 。
【实验反思】
(6)小明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______ 。
24. “人工固氮”每年能生产11.9亿吨氨(NH3),反应原理为:N2+3H22NH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人工固氮”每年固定氮气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白磷自燃过程中有新物质五氧化二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以及分类,难度不大。
【解答】
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说法错误;
B.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说法错误;
C.钙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说法错误;
D.甲烷、乙醇和蛋白质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说法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①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②试管与桌面呈45度角,③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④试管内液体和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发出去,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证明集气瓶内已充满二氧化碳。图中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故C错误;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把导管浸入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导管口的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好;故D正确;
由于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
故选:C。
A、从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去分析解答;
B、从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发出去,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去分析解答;
C、从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去分析解答;
D、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把导管浸入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导管口的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好去分析解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基本实验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
4.【答案】D
【解析】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H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错误。
B、该符号可表示2个氢原子,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C、该符号可表示2个氮分子,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D、S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硫元素,表示一个硫原子,还能表示硫这一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三层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一种单质,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硒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4,是第四周期的非金属元素,该选项正确。
B、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该选项正确。
C、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该选项正确。
D、硒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4,图中的x=34−2−8−6=18,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A、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
B、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C、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
D、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6.【答案】C
【解析】解:回忆氧气与碳、磷、铁、氢气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对.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对.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错.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对.
故选C.
巩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助燃性等.这个题考查的氧气与碳、磷、铁、氢气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通过回忆实验现象,整理思路.
熟练记忆几种常见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现象,也有助于以后在推断题中找突破口.
7.【答案】D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把X、Y分别加入稀硫酸中,Y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Y在氢前;X无变化,说明X排在氢后。由另取X放入Z的盐溶液中,结果X表面有Z析出,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大小是X>Z,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故选:D。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
8.【答案】A
【解析】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的数目关系是
A、反应后的生成物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属纯净物,故A不正确;
B、由上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有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C、该反应是两种单质参加反应,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的变化,故C正确;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参加反应的A2与BA3的分子个数比为6:4=3:2.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B、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C、根据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D、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A2与B2的分子个数比。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A、Ag+、Cl−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且Cu2+的水溶液呈蓝色,故选项错误。
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C、H+、HCO3−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Mg2+、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透明,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10.【答案】B
【解析】解:A、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2CO3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除去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硫酸钠溶液能与过量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O和H2均能与灼热的CuO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A.C和CO都具有还原性,所以都可以用来冶炼金属,选项说法正确;
B.C60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是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用途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来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加强对常见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用途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A错误;
B、催化剂只会影响反应的速率,不会影响生成氧气的多少,故B错误;
C、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应该是先增大,后不变,故C错误;
D、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固体的质量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的条件比进行分析;
B、根据催化剂只会影响反应的速率,不会影响生成氧气的多少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方程式来判断有关量的变化进行分析;
D、根据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反应及溶液的有关知识此题是化学反应与图象知识的考查题,结合反应的过程与图象情况的走势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答案】Na2CO3(合理即可) KNO3(合理即可)
【解析】解:(1)碱性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则该盐溶液显碱性,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则该盐可以为碳酸钠,符号为Na2CO3,故答案为:Na2CO3(合理即可);
(2)复合肥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常见的复合肥可以为硝酸钾,符号为KNO3,故答案为:KNO3(合理即可)。
(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进行分析;
(2)根据复合肥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书写,注意理解复合肥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14.【答案】B 2H2+SiCl4− 高温 Si+4HCl
【解析】解:(1)月球车的制备材料中选用了铝合金,比纯铝有很多优良性能,如硬度大、强度高等;故答案为:B;
(2)工业上利用氢气和四氯化硅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取它,同时生成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iCl4− 高温 Si+4HCl;故答案为:2H2+SiCl4− 高温 Si+4HCl。
(1)根据铝合金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合金的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难度不大。
15.【答案】导电 c
【解析】解:(1)汽车电路中的导线大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故答案为:导电。
(2)a.钢铁外壳是金属材料。
b.玻璃车窗是无机非金属材料。
c.橡胶轮胎是有机合成材料。
d.羊毛座垫是天然材料。
故答案为:c。
(1)汽车电路中的导线大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2)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等。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1)23:11:4;(2)+3
【解析】解:(1)硼氢化钠中Na、B、H的质量比为(23×1):(11×1):(1×4)=23:11:4,
故填:23:11:4;
(2)在化合物中钠元素显+1价,硼氢化钠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设硼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1)×4=0,则x=+3价,
故填:+3。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合价、化学式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l(NO3)3、Fe(NO3)2 小
【解析】解:将一定量的铁加入到硝酸铝、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铁不能和硝酸铝反应,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化学式是Al(NO3)3、Fe(NO3)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原混合溶液的质量小。
故答案为:Al(NO3)3、Fe(NO3)2;小。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
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8.【答案】偏大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其炸裂 引流 偏小
【解析】解:(1)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测定某酸溶液的pH,会把酸液稀释,使酸性减弱,测得溶液的pH偏大;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放一些水,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其炸裂;
(3)过滤时需要用到玻璃棒引流;
(4)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得到的溶液的质量偏大,溶质质量称量正确,则配制好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故答案为:(1)偏大;
(2)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其炸裂;
(3)引流;
(4)偏小。
(1)根据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4)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判断错误操作对溶剂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长颈漏斗 2H2O2=MnO22H2O+O2↑ m BC
【解析】解:(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用H2O2制取氧气,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装置E收集O2,气体应从导管m端通入。
(4)实验室里,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甲烷,需要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选择的制取装置为BC。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
(2)2H2O2=MnO22H2O+O2↑;
(3)m;
(4)BC。
(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来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来分析;
(3)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来分析;
(4)根据实验室制备甲烷的原理和装置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答案】丙>甲>乙 16.7% D
【解析】解:(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甲>乙。
故答案为:丙>甲>乙。
(2)t3℃时丙的溶解度是20g,将20g丙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能够溶解10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g10g+50g×100%≈16.7%。
故答案为:16.7%。
(3)A.t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都大于乙,用甲、乙、两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该选项不正确。
B.t2℃时,甲、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是因为不知道饱和溶液的质量,该选项不正确。
C.将t3℃时的甲、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甲的质量分数大于丙,是因为甲在t2℃时的溶解度大于丙在t3℃时的溶解度,该选项不正确。
D.乙中混有少量甲,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是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用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21.【答案】CO2 化合反应 Fe3O4+4CO− 高温 3Fe+4CO2
【解析】解: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C是碳酸钙,A、B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则A、B可能是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C能生成B,则B是二氧化碳,A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D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E,则此反应是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由于D和E均是黑色固体,故D可能是四氧化三铁,E可能是铁;二氧化碳和F能反应生成碳酸钙和G,且G能生成F,故F可能是氢氧化钙,G是水,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B是二氧化碳,故填:CO2;
(2)G是水,F是氢氧化钙,水能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反应;
(3)A是一氧化碳,D是四氧化三铁,一氧化碳能在高温下将四氧化三铁还原为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故填:Fe3O4+4CO− 高温 3Fe+4CO2.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本题的解题突破口是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C是碳酸钙,A、B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则A、B可能是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C能生成B,则B是二氧化碳,A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D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E,则此反应是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常考查的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或是铁的氧化物的反应,氧化铜是黑色固体,生成的铜是红色固体,氧化铁是红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生成的铁是黑色粉末,由于D和E均是黑色固体,故D可能是四氧化三铁,E可能是铁;二氧化碳和F能反应生成碳酸钙和G,且G能生成F,故F可能是氢氧化钙,G是水,据此解答即可.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题干叙述,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题干叙述结合框图,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22.【答案】二氧化硫 使用脱硫煤或清洁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氧气或空气 2Al+3CuSO4=3Cu+Al2(SO4)3 较多固体
【解析】解:(1)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使用脱硫煤或清洁能源等可减少酸雨(答案合理即可);
(2)白磷是可燃物,热水加热使达到其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不燃烧,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将打磨后的铝丝放入到少量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铝表面产生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铝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3Cu+Al2(SO4)3;
(4)蒸发食盐水时,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的固体蒸干。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硫;使用脱硫煤或清洁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2)氧气或空气;
(3)2Al+3CuSO4=3Cu+Al2(SO4)3;
(4)较多固体。
(1)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据此分析;
(2)依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3)铝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据此分析;
(4)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23.【答案】Na2CO3+H2SO4=Na2SO4+CO2↑+H2O 无色酚酞溶液 BaSO4 步骤Ⅰ中加入氯化钡会引进氯离子 有白色沉淀产生 经过步骤Ⅰ后溶液中有硝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解析】解:(1)试管③中硫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CO2↑+H2O;
(2)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硫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因此可向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再滴加硫酸,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
(3)步骤Ⅰ为排除硫酸根离子对氯离子检验的干扰,故加入钡离子除去,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故沉淀A为硫酸钡,化学式为BaSO4;
(4)步骤Ⅰ中加入钡离子除去硫酸根离子,从而排除硫酸根离子对氯离子检验的干扰,但加入的是氯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中含有氯离子,会对原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
(5)由于步骤Ⅰ中加入氯化钡会引进氯离子,会对原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因此需将氯化钡溶液改为硝酸钡溶液,步骤Ⅱ中,溶液中的氯离子能和银离子结合成硝酸银沉淀;步骤Ⅲ中,溶液中的镁离子能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步骤Ⅲ中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则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6)经过步骤Ⅰ,稀硫酸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硝酸,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先和硝酸反应,该反应无明显现象,当硝酸被完全中和之后,再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所以采用滴加的方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
故答案为:(1)Na2CO3+H2SO4=Na2SO4+CO2↑+H2O;
(2)无色酚酞溶液;
(3)BaSO4;
(4)步骤Ⅰ中加入氯化钡会引进氯离子;
(5)有白色沉淀产生;
(6)经过步骤Ⅰ后溶液中有硝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1)根据硫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硫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进行分析。
(3)根据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4)根据加入的是氯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中含有氯离子,会对原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进行分析。
(5)根据步骤Ⅰ中加入氯化钡会引进氯离子,步骤Ⅱ中,溶液中的氯离子能和银离子结合成硝酸银沉淀,步骤Ⅲ中,溶液中的镁离子能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步骤Ⅲ中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6)根据稀硫酸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硝酸被完全中和之后,再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解答的关键。
24.【答案】解:设每年固定氮气的质量为x,
N2+3H22NH3,
28 34
x 11.9×108t
28x=3411.9×108t,
x=9.8×108t,
答:每年固定氮气的质量为9.8×108t。
【解析】一定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枣阳中学201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分析与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枣阳中学2019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化学真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流程题,科普阅读题,推断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