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精品课件)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4092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精品课件)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4092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精品课件)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4092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精品课件)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4092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精品课件)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4092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精品课件)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4092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精品课件)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4092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精品课件)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4092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精品课件)
展开【真题再现】一、(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 别□ 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的意思。]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八月中秋时节,本该团聚的时节,却要离别,以聚衬别,增添忧愁。秋风吹动,两岸芦花,飒飒飞舞,更是伤心不舍,无限忧愁。诗人通过写秋天飞舞的芦絮,渲染一种伤感的氛围,强化离愁别绪。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写诗人远远地遥望好朋友别去的船帆,直至再也看不见,日暮傍晚,斜阳满江,只剩下滚滚长江空自奔流。远去的船帆,日暮的斜阳,滚滚的长江,刻画了诗人无尽的不舍,满腔的离愁。
答案: 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二、(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A项,“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曲解文意。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为“如果两个人心意相通,何必在乎相识相知的早晚呢”,可推知诗人与友人相识不久,但二人的情谊却很深厚。B项,诗歌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在“白下驿”饯别,二人同为“昌亭旅食”之人,表明二人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由此才有了颔联中的“相知何用早”一问,表明正是二人共同的遭遇才让他们相识相交,这种经历构成了他们友谊的基础。C项,诗歌颈联“浦楼低晚照”描写了在高耸的浦楼的映衬下,夕阳缓慢落下的景象,一高一低,相映成趣;“乡路隔风烟”描写诗人和友人相望,弥漫的风烟阻断了二
人的视线,一远一近,前路漫漫。送别场面极具立体感和层次感。D项,诗歌颔联和尾联均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起强调作用,语气上有抑扬顿挫之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意在劝慰友人不必担心前路漫漫,你所去之地乃是京城长安,言下之意就是你终将会受到朝廷重用,前途一片光明,增添了诗歌的豪迈气概。]
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与友人感情深厚,即便远隔万水千山,也如同邻居一般,这让诗人的离愁别绪得以纾解。《白下驿饯唐少府》中的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直叙送行人的心理活动,寄托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
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命题解读】近年全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查题,呈现“三个遵循”的命题特点:1.遵循“熟悉与陌生”原则。一方面主要从熟悉的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方面进行考查,另一方面选取的都是名家不太知名的作品,或者不知名作家甚至陌生作家的优秀诗歌作品。2.遵循“关联与比较”原则。其一,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关联比较,其二,课内外同一诗人相关诗歌的关联比较。通过关联比较,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
3.遵循“宏大与渺小”原则。在近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中,特定情境中的感怀题材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些作品或借景物来抒发个体情感,或劝勉在困境中的友人,或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的价值追求。
【读诗指引】一、品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二、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读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五、明典故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六、抓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金学案9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活动一 鉴赏诗歌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6类意象”
【典题示例】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题目: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满分解构】第一步:确定思考方向。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意象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营造意境、衬托人物、表情达意等角度来分析画眉鸟在这两首诗中的作用。第二步:分析意象作用。从表情达意的角度看,欧诗是咏物诗,前两句写画眉鸟自由自在飞于林间,无拘无束的状态。后两句又通过“金笼”与“林间”的对比,说明了“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林间自在啼”的画眉声音优美,其原因就在于前者受到拘禁,失去自由。这画眉鸟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写照。作者
进入官场,就变得不自由,不能畅所欲言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从营造意境和衬托人物的角度看,文诗写作者在公事之余,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胸怀尽为开阔,怡然自乐,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作者通过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向往自然的超脱不凡的志趣。
答案: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类题指津】分析意象作用“4角度”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和“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
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
针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落叶送陈羽□ 韩 愈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诗中“落叶”和“断蓬”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诗中用落叶不停地飘飞,断蓬不再回归故土,表示二人再见遥遥无期。继而感叹陈羽远行,难于回归故地;②“落叶”和“断蓬”的形象比喻,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离别的惋惜与无奈和不舍分离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活动二 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景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构成,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中常考查的意境特点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意境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考查角度一 画面描述
【典题示例】 (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朱 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 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题目:“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满分解构】第一步:描绘画面。“黄昏闲弄影”,写梅花在黄昏时分闲展芳姿;“清浅一溪霜月”,写月色清凉,梅花的美好姿态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第二步:概括画面总体特征。“梅花”“溪水”“霜月”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类题指津】画面描述“3步骤”
针对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清平乐□ 曹 勋[注]去年春破,强半途中过。日日篷窗眠了坐。饱听吴音楚些。今年犹在天涯,客情触处思家。柳密何人深院,竹疏特地桃花。[注] 曹勋: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南宋大臣。下片最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两句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画面:最后两句描绘了一户庭院的温馨美好:院中翠柳掩映,疏竹、桃花色彩明艳。写出了人家的寂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作用:照应上句“客情触处思家”,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以景结情,使得情感抒发更为含蓄,韵味无穷。
【典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题目: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类题指津】意境赏析“3步骤”
针对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漫成一首①□ 杜 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注] ①安史之乱后,作者一直颠沛流离,后弃官南行,入蜀定居成都,本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从云安前往夔州。漫成: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联拳:同“连蜷”,蜷身之意。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四个意象。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中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①□ 刘禹锡功成频献乞身章,摆落襄阳镇洛阳。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凤翔②。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陪高步绕池塘③。[注] ①裴侍中,指裴度(765-839),834年充任东都(洛阳)留守,此为闲职。②黄公略,即黄石公兵法。书殿,指集贤殿书院,裴度曾在此任大学士,刘禹锡任学士。③据记载,洛阳有双鹤,为裴度旧时所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侧重叙述裴度的为官经历,交代他屡次上书请求为官,却因功高倨傲被调职。B.颔联写裴度政治地位高,声望显赫,文人学士如同八方风雨聚会般汇集到他周围。C.颈联巧妙赞颂了裴度既深谙兵法,又有在书院为官期间引领同僚发展的卓越才华。
D.作为寄赠诗,全诗融合了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豪劲有力,情感真挚动人。
解析: [“请求为官”“功高倨傲”错误,“乞身”是请求辞职之意。]
2.【鉴赏意象题】请分析“双鹤”这一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案: ①寄情于鹤,诗人希望朋友与双鹤相伴,享受在池塘边上高视阔步的悠闲时光。②委婉劝慰朋友(在经历了人生辉煌之后)能够放平心态,安闲度日,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③以双鹤暗喻裴度的君子之风,表达诗人对朋友清雅孤洁品格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诗招南阳秀才□ 林 逋①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拟飘蓬作旅人。志壮任存题柱②事,病多争向倚门③亲。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注] ①林逋,北宋著名诗人,中年以后隐居杭州西湖。②题柱:相传东汉灵帝时,长陵田凤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后以“题柱”喻为得到皇帝赏识。③倚门:《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事由,诗人劝慰朋友不可因未被推荐成功,就如漂泊的游子般意志消沉。B.第三句使用“题柱”典故,劝勉朋友应继续保留远大志向和抱负,终会得到赏识。C.第四句使用“倚门”典故,进一步劝朋友振作精神,否则容易生病而令父母担忧。D.尾联情真意切,以西湖美景相招,相信山水之美能够为朋友洗涤衣尘、慰藉心灵。
解析: [“病多争向倚门亲”中的“病”,意为忧愁苦恼,承接首联“失意”,并非生病。]
答案: ①本诗所写“柳色”,本指高堤上的绿色柳树;“杏花”本指皇家园林中的杏花。②诗人借“柳色”,劝朋友不要悲伤离别;诗人借“杏花”,劝朋友莫失意,要心存壮志。③“柳色”“杏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慰:要保持希望,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诉衷情·一鞭清晓喜还家□ 万俟咏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注] ①流霞:泛指美酒。②赊:有余,这里引申为长远的意思。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开头“一鞭清晓”点明了词人回家的方式和时间,“还家”二字,点明了词人心情愉悦的原因。B.“双燕舞风斜”既写出一双燕子在清凉的晨风中上下飞舞,又兼有暗示意味,即昔日别妻出游,而今比翼之期已在不远。C.“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将欢快的旋律稍作顿宕,表现了词人回味前路时内心复杂的情绪,寄寓了沧桑感。
D.“送春滋味”与词首相对应,都是写现实,词人既因归家而喜悦,又因送春而愁苦,既清新,又矛盾,充满生活气息。解析: [“都是写现实”错误,“送春滋味”是承接上句“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是回忆自己客居他乡送春的惆怅。词人此时也没有因送春而愁苦,内心并不矛盾。]
答案: ①“杨花”飘飘落落,在传统文化中是暮春的象征,撩起人们伤春的意绪。②本词中,词人将自己客居他乡送春的惆怅、怀念亲人的悲凉滋味统统交给杨花,“杨花”成了词人往昔愁苦的负载物。③用“杨花”承载的往昔愁苦来反衬词人今日归家的洒脱与轻快,词人以幽默、俏皮的口吻将归家的喜悦之情再度扬起。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寄题沙溪宝锡院①□ 欧阳修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注] 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北人”夸赞自己的家乡。B.“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奢侈,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C.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 D.诗作在赞美家乡的同时也赞颂了僧人,全诗角度新、构思巧,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题赠诗。
解析: [“民风奢侈”错,应为“民风淳朴”。丰收之后,有了粮食,淳朴善良的村民为了还乡的醉翁不惜一切,酿出最好的酒,杀了下蛋的鸡,而且酒醉之后,便留下住宿。可见此地民风淳朴。]
答案: 郁郁葱葱的山林、秋霜染红的枫叶、清澈洁白的溪水、随风飘动的金色稻花。描绘出了一幅红绿相间、银流金飘、色彩绚丽、动静结合的秋色图,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美好风景的眷恋和热爱。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柳 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①风月,屡变星霜②。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注] ①孤:同“辜”,辜负。②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处”三句是写即目所见之远景,疏朗的清秋之景中流露出独自倚阑远望的忧思。B.“晚景”两句,意思是人到晚年,眼中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的感叹。C.“故人”两句,情与景交织在一起,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可看作全词的主旨。D.“难忘”二字唤起对往事的回忆,“海阔山遥”一句表明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
解析: [“人到晚年”错,词中“晚景”的意思是傍晚之景,不是人生暮年。]
答案: ①词人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②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③词人借助这些意象营造出萧疏衰飒、凄清沉寂的意境氛围。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意象和意境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意象和意境 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微观,知识图要,什么是意象,如何考,代指诗人和朋友,点拨关键一,什么是意境,点拨关键二,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漂泊思归,乡愁乡思,隐士之所,送别之所,时光流逝,生命易逝,古诗常见意象内涵,神依人敬,鸱鸮穴其内,盛衰无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漂泊思归,乡愁乡思,隐士之所,送别之所,时光流逝,生命易逝,古诗常见意象内涵,神依人敬,鸱鸮穴其内,盛衰无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