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科普文体特色考法——把握特征,分析内容(精品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科普文体特色考法——把握特征,分析内容(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一图尽知建体系,一表概览明考向,一一突破强技能,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活动一 整体把握,感悟文体
科普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严密的科学性、生动的文艺性于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典题示例】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 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 ℃左右时呈板状,在-5 ℃左右时呈柱状,在-15 ℃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 ℃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
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 ℃)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题目1: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自主尝试:______
题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自主尝试: _____
题目3: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满分解构】1.读与思要领化。①抓被说明的主要事物;②抓主要事物的特征;③抓说明的顺序和方法;④抓科普文章的文学手法。
2.文与题一体化。既可读后解题,亦可以题促读。在通读文本后,可就题作如下思考:题目1符合“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这一变化关系的是B项。题目2 A项“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错误,B项因果失当,C项“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述不准确,故选D项。题目3考查评价文本主要观点和倾向的能力。其意义可理解为“开启了后人对雪花晶体结构的研究”;而启示可理解为“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答案: 1.B 2.D3.意义:开启了后人对雪花晶体结构的研究。启示: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类题指津】熟悉文本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解析:[“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错误,根据原文“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知,“弯月面”是“水”与其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解析:[B项“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错误,应是“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C项“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错误,应是展现了水的黏性和张力;D项“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误,只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并不足以帮助我们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3.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 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活动二 综合理解,分析评价
基于对高考命题意图的审视,科普文阅读在2022年高考试卷中再次出现。因此,掌握科普文阅读题命题特点、设问方式、答题方法思路是得分的关键。主要考查点:“筛选并整合信息”“文本基本特征”“语言特色”“个性化问题解读”等。
【典题示例】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材料二: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所谓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
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不育系材料。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
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摘编自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
材料三: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发展麦类与一季杂交稻、双季杂交稻、玉米与杂交稻等多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杂交水稻
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好,秆粗叶茂,株型好,光能转化效率高,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
题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自主尝试:______
题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在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实践时,并没有盲从学界的权威理论,而是将杂交水稻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B.不育系材料的选育是三系配套育种技术能否实现的关键,理清这一研究思路后,袁隆平开始了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稻株的工作。C.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近,后代的不育性状就越不理想,这是袁隆平在认真总结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认识到的。D.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培育了地力。自主尝试:_____
题目3: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满分解构】1.抓特征,理思路。阅读时抓住事物的特征,逐层概括归纳,然后提炼出事物特征的表述脉络。如题目1 C项中“突破”“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远的难关”错。材料二说的是“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可见“野败的发现”突破的是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近的难关。
2.抓要点,析内容。材料三第一句是“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可见“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是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之后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出现引起的结果。可见题目2 D项中“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错。3.感文本,悟内涵。题目3考查评价事件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 1.C 2.D3.①弘扬勇于质疑、锐意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②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改变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③促使形成新型种植模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类题指津】锁定信息区间,明晰问题实质考向一 客观题解题方法1.审清题干,明确要求选择题的题干明确了命题者的命题指向,这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我们需要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明确题干的内在要求。2.回归材料,认真比对明确题干要求后,我们需要回归材料,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然后仔细比对,寻找差异,判定正误。
3.辨明错因,检验正误通过回归材料,精细比对,有时还是难以判定选项的正误,所以我们要根据科普文阅读选择题的常见错误类型,理性地辨明选项的具体错因,进一步验证其表述是否正确。
考向二 主观题解题方法1.审清题干,明确指向简答题一定要做到“三审”:一审中心语,明确答题方向;二审限定语,明确答题范围;三审提示语,明确答题要求。2.锁定区间,筛选信息明确题干指向后,我们必须回归材料,准确锁定答题区间,筛选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3.整合信息,确定答案筛选出来的信息比较繁杂,所以我们需要整合信息,确定最终答案,分条作答。
(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
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
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
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解析: [D项前半句属实,但原文中并没有后半句的相关信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解析: [原文并未出现“疾病”这一概念;这个观点是不是“全新”,原文并没有说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解析:[B项“出生”和“死亡”属于发生在不同时间有不同规律的事项,不能做同理推断,且与原文“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的内容不相符。C项原文“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虽未表明微生物种类一定不同,但也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且“相同的生存规律”与是否“同一种微生物”无关,故推理不成立。D项人类与微生物往来、互动的过程中,是否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是无法确定的,需要分具体情况而定,文中并未就此展开分析。]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解析:[A项,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强调微生物的主体地位,认为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动物远不如微生物重要,观点与本文内容没有太大关联,且不相符。C项,学者们开展思维实验的结论说明了微生物与自然界中的生物非常重要,但与第三、四段的中心论点无关。D项,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某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并希望微生物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同样与第三、四段中心论点无关。]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 ①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②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冬至过后,迎来了更为寒冷的一、二月。好在我早用了一整年的美食给自己囤积了厚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如果再能围着火炉烤个小火,那才真是惬意呀!在人类历史上,面对寒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惬意。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因为散热需要而脱离厚重的毛发系统,却为了获取空间和食物不得不又穿上了各种兽皮,征战更为寒冷的地方。直到近百年间在各种科技的加持下,吃饱喝足的人类才真正踏上了南北极和各大洲的高山之巅。
对寒冷的征战,人类尚且艰难,于植物而言又岂能容易!为了争夺阳光和养分,许多植物也早在数亿年前便踏上了向寒冷地区不断进击的旅程。在南北极和地球上各大陆的许多高山区域,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许多树木难以生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低矮灌木草丛和大量地衣苔藓组成的植被,苔原也因此得名。地球上有着近2 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极地苔原覆盖,这是地球上真正的酷寒之地。
在向极地大陆挺进的过程中,植物首先需要挑战的困难是低温,低温会冻伤植物的细胞组织,也会阻碍植物生理代谢的进程。对于极地植物而言,让它们恐惧的不是冬天的冰寒,而是春、夏的低温。冬季冰霜期,植物会降低体内含水量,增加抗冻蛋白,全面进入休眠状态,挺一挺冬天也就过去了。春季是它们的生长期,也是生存挑战的开始。极地区域日均温度经常徘徊在5~8 ℃之间,很少能超过13 ℃。如格陵兰岛最温暖的区域,在最温暖的月份平均温度依旧低于10 ℃。植物还要面临时常光顾的倒春寒,因此每一种保暖增温的措施对于极地植物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抵抗低温,极地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
在极地,长得高可能会活不下去,多数苔原类植物身高不超过8 cm,在低矮的地表环境中温度相对较高、较稳定,这能够有力保障植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家发现挪威虎耳草在它2 m上空中温度只有0.5 ℃,而在1 cm的地表温度可达3.5 ℃。“秋裤”能御寒,极寒地区的植物也都知道。许多植物在萌发时将自己藏在掉落的老叶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寒冷给它们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实冰雪形成的天然冰壳也是重要的保温层,可以帮助植物抵御突如其来的低温寒流,就像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可以很大程度上隔绝极端低温带来的影响。
利用颜色也是极地植物不会错过的招数。一些花朵的温度会随着颜色变深相应提高,相比于浅色花,一些深色花会将温度提升4.2 ℃。温度的增加可以加速花的成长发育,也能显著提高传粉效率,激励那些追寻温暖的昆虫为其传粉。在高山地区,各类深色甚至接近黑色的花也不少见。生活在极地的植物除了要具备高强的“外功”,还需要实用有效的“内功”。
极地植物能通过调节体内渗透压,在降温时,让钙离子快速地汇入细胞液来抵御低温的侵袭,一些生长在北极的灌木,在生长期还能耐受-8 ℃的低温。苔原类植物可以通过调控抗冻蛋白和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低温下的生理活动。如一些叶状地衣可以在脱水50%的情况下,依旧能够高效地进行呼吸作用,还有些可在光照度很低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
生长在北极圈的植物还得面对阳光辐射不足的挑战。在北纬75度以上的区域,一年中有着3个月几乎不见阳光的日子。这迫使这些植物掌握了各种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技巧。如一些北极植物的叶绿素比例较同类群高山植物的更高,这能够在生长期提高呼吸率和光合作用率,并将能量快速转化为糖和油脂类进行存储。
极地植物无论适应力多强,活得多精彩,有本事繁衍生息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夏天短暂,在此期间它们必须完成生长、开花和结果的使命。留给它们开花的时间非常短暂,它们还面临大家同时开花争夺有限传粉昆虫的麻烦。为了在短短数月内获得这些虫子的青睐,争夺为数不多的蛾子、蝴蝶等传粉昆虫,许多植物投其所好,用昆虫喜欢的色彩鲜艳的花朵组成了美丽壮观的花海。在争夺传粉昆虫的战争中,为了吸引昆虫的注意力,花往往需要长得更高和开得更大,因此许多极地植物在开花
上的投入和付出都是极为奢侈的,花型常远远超过了本身植株的大小。我们不知道每一次开花能否真正吸引传粉昆虫的青睐,但这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迹。(摘编自《你还有秋裤羽绒服可以御寒,植物咋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摆脱厚重的毛发系统,还是不得已穿上兽皮,这都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做出的选择。B.苔原类植物长得不高,并能调节体内的渗透压,这些因素有利于让其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C.极地植物害怕在夏天遭遇低温,因为夏天是它们的生长期,而低温会让它们进入休眠状态。D.极地植物为了生存既要学会利用外部的环境,又要不断地进化以适应极地恶劣的天气。
解析: [“低温会让它们进入休眠状态”错,结合原文“夏天短暂,在此期间它们必须完成生长、开花和结果的使命”可知,低温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冬天它们才会进入休眠状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天然冰壳也具有保温作用,作者用爱斯基摩人的冰屋进行类比。B.为了在极地更好地生存,一些植物的花朵在开放后,颜色显得较深,个头也会相对较大。C.日照时长和叶绿素含量会影响光合作用,这是部分极地植物需要更多叶绿素的重要原因。D.于极地植物而言,超过8 cm的极限高度,其稳定的温度环境会受影响,生长进程也会放缓。
解析:[“超过8 cm的极限高度”错,原文“在极地,长得高可能会活不下去,多数苔原类植物身高不超过8 cm,在低矮的地表环境中温度相对较高、较稳定,这能够有力保障植物的生长需要”说的是多数植物的高度,并没有说8 cm是极限高度。]
3.本篇文章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 ①运用说明性的语言,通过列数字等将极地植物如何抵御寒冷清晰地呈现出来,客观严谨。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富有文学性,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易于理解。③语言风格生动有趣,增强了科普文阅读的趣味性。(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聂家坪村智慧大棚内,一垄垄草莓果实饱满,长势喜人。大棚钢架上,喷淋、洒药装置自动操作,通风系统和大棚卷帘也根据棚内温度和透光量实时调整,宛如一场田间地头版的“科技秀”,智慧大棚的所有操作都能在家里用手机完成。过去在传统大棚里种草莓,不论是浇水还是施肥都靠人力来完成,草莓长势也要“听凭天意”,如今智慧大棚不仅配备了自动放风、自动打药、轨道车等智能化设备,而且在手机上就能轻松完成,节省了种植户的劳力,草莓也长得又大又甜。
智慧大棚的应用是近年来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技术助力下,村民可以实时在线观察土壤酸碱度、养分等信息,了解农作物最新的生长状况,实现科学管理。遇到病虫害问题,系统不但能够自动预警,还可依托大数据给出相应解决方案,或远程视频咨询农业专家寻求有效措施。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做出部署安排。围绕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部署了多项重点任务,鼓励建设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根据《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摘编自《田间地头的高科技》)
材料二:云南的鲜花、四川的腊肉、浙江的茶叶……随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各地农特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销往世界,不仅成为乡村百姓的致富经,更为各地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作为“中国名茶之乡”,浙江遂昌的茶叶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地推出“茶叶数字化加速工程”,全力打造集研发、加工、物流及产业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数字茶业创业园。随着电商直播间、产地仓、创客空间等功能空间的建成,园区将为70家茶叶加工企业提供产供销服务,直接增加400余个电商营销就业岗位,预计年产值将达3.5亿元。
从先期不断摸索到市场政策引导,农产品电商如今已成为农村地区增收促收的重要抓手。《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突出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着力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以品牌化带动农产品产业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积极性,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到2025年,要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
随着农村电商发展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相关数字人才培养工作也正加速进行。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人才支撑,瞄准数字乡村发展需求,引导高校合理设置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农业等相关专业,依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农民数字素养、手机应用技能、电商服务等培训活动,让广大农民更好享受数字红利。(摘编自《乡村振兴的推动力》)
材料三: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在农村地区已经得到普及,不过,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仍然有很大空间。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专门提出“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农民数字技能提升工作,推动数字服务和培训向农村地区延伸。近年来从中央有关部门到地方都做了不少工作,当前已经看到成效,例如,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动建设益农信息社,优先从返乡下乡人员和有志于从事信息服务的农村青年中选聘信息员,开展培训、提升能力。山东泰安肥城市借助“数字农业”示范项目,提升农户对数字技术增产增收的认识,提高农户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的热情。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意愿和能力。加强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宣传和示范,提升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意愿是前提。通过“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农村电商培训项目等,搭建农村居民提升智能设备应用能力的平台是基础。参与、互动、沟通、分享,互联网给广大乡村提供了展示平台,带来了发展机遇。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让数字技术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前景广阔。(摘编自《提升数字素养,助力乡村振兴》)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智慧大棚的应用体现了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大棚的自动放风、打药等智能化设备操作,种植户可以在手机上完成。B.依托相关技术,村民可以实时在线观察土壤相关信息,了解农作物最新生长状况,并且可以依托大数据自动根除病虫害。C.当前,云南的鲜花、四川的腊肉等各地农特产品可以通过电商走向全国、销往世界,电商助力百姓致富,推动乡村振兴。D.浙江遂昌数字茶业创业园建设电商直播间、产地仓、创客空间等功能空间,为茶叶加工企业提供产供销服务,创造经济效益。
解析:[“可以依托大数据自动根除病虫害”错误,材料一是说“遇到病虫害问题,系统不但能够自动预警,还可依托大数据给出相应解决方案,或远程视频咨询农业专家寻求有效措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内容包括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升级等,要求农村到2025年深化普及5G。B.农产品电商已从摸索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成为农村地区增收促收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一批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C.培养农村数字人才要顺应数字乡村发展需求,引导高校设置相关专业,积极开展农民数字素养、手机应用技能、电商服务等培训活动。D.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提升成为乡村振兴亟须解决的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解析: [A项“要求农村到2025年深化普及5G”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一是说“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B项“形成了一批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错误,未然变为已然,材料二是说“到2025年,要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D项“数字设备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提升成为乡村振兴亟须解决的问题……”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三是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在农村地区已经得到普及,不过,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仍然有很大空间”。]
6. 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有哪些有效途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答案: ①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农民数字技能提升工作,推动数字服务和培训向农村地区延伸。②加强宣传和示范,提高农村居民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认知、意愿。③通过培训等搭建农村居民提升智能设备应用能力的平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访谈文体特色考法——整合内容,析其精要(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一图尽知建体系,一表概览明考向,一一突破强技能,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文体特色考法——综合分析,评价观点(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一图尽知建体系,一表概览明考向,一一突破强技能,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板块第5讲微课5“传记”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课件,共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