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精品课件)
展开解答文言虚词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然后把意义和用法代入原文语境中去验证。比如“以”作介词时有“因”“用”“拿”等意思,当遇到文言语句中有“以”作介词的时候,就可把这几个义项代入原文中验证推断。但在牢记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还可以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活动 文言虚词推断六技法
技法一 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如“遂扫石而坐”,是先扫石,再坐下,由此推断“而”表顺承关系;“弃甲曳兵而走”,是一面丢掉铠甲、拖着武器,一面逃跑,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弃甲曳兵”是修饰“走”的,由此推断“而”表修饰关系。
针对练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颜色)虚词的翻译)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诸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节选自《后汉书·崔瑗传》)
(1)以事系东郡发干狱。
译文: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
(2)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译文:监狱长擅长研究《礼经》,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监狱长请教。
(3)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译文: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
解析: (1)根据句意“(崔瑗)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判断,“以”应为“介词,因为”。(2)根据句意“监狱长擅长研究《礼经》”和“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监狱长请教”可确定,“为”解释为“动词,研究”,“以”解释为“介词,拿”。(3)根据语境,此句主语“崔瑗”与“辟”之间是被动关系,“为”和“所”连用,表被动。
[参考译文]崔瑗字子玉,幼年时父亲去世,他专心好学,能继承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于是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诸多学者们把他当作宗师。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担任郡衙的办事吏员。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监狱长擅长研究《礼经》,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监狱长请教。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也一心从事学问。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免职而归。
技法二 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求得、得到”;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针对练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颜色)虚词的翻译)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1)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译文:还是使百姓劳苦,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然要进攻它呢?
(2)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译文:如果必定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3)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译文: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就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解析: (1)“以”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介词,此句中,“以”放在名词短语“不义之名”之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可译为“拿、用”;“之”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动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代词,此句中的三个“之”,前两个均为助词,可译为“的”,第三个作“攻”的宾语,为代词,可译为“它”;“而”多为连词,表上下句间关系,此句中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但是、却”。(2)“为”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介词,此句中第一个“为”作动词,可译为“做”,第二个“为”与前置宾语“曷”构成介宾结构,故应为介词,可译为“为了、因为”;“之”作代词,可译为“它”。(3)“而”为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之”作代词,译为“他”;“乃”既可作副词,也可以作代词,常用作副词,此句中作副词,修饰动词“偃”,译为“就”。
[参考译文]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脚上长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双脚向前赶路,终于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还是使百姓劳苦,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然要进攻它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会不取胜?”墨子回答说:“让公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就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技法三 同位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针对练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颜色)虚词的翻译)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
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译文: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
(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译文: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房子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译文: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解析: (1)可根据同位互推法推断。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来”,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为代词,译为“它的”。(2)可根据同位互推法推断。此句中的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为代词,译为“他们”;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为动词,译为“建造”;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为连词,译为“为了”;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为判断句的标志词。(3)可根据同位互推法推断。此句中加点的两个“之”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为助词,译为“的”;两个“而”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古代曾有用木柴搭房和挖洞穴居住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却不要,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
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房子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宫室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上面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表示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像我忧虑的这样,恐怕国家危险了,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技法四 语法分析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前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可见句末的“为”是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针对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节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解析: 本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法”进行解答。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的。B项,第一句中的“其”修饰“左足”,意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意为“其中的”。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
[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匠察看那块玉璞,玉匠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即位,卞和又拿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察看那块玉璞,玉匠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就抱着玉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双脚而感到悲痛,而是痛心世人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于是叫玉匠雕琢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璧,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技法五 删换判断法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虚词被删除或替换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连词;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介词。
针对练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加点(颜色)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解析: 本题可采用“删换判断法”进行解答。A项,删除“其”字,第一句句意不受影响,“其”为语气词;第二句句意受影响,“其”为代词,他的。B项,删除“以”字,第一句句意不受影响,“以”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第二句句意受影响,“以”为介词,用、拿。C项,删除“而”字均不受影响,“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删除“之”字,第一句句意不受影响,“之”为助词;第二句句意受影响,“之”作动词,去。
[参考译文]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他家里)。(于是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说:“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税款)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齐景公多次派人相送,(晏子)最终拜了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以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还可)用来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
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技法六 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针对练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颜色)虚词的翻译)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余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歠,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节选自《虞初广志》,有删改)
(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译文: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译文: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译文: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解析: (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2)此句为固定句式,“与其……,孰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还不如……”。(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为表判断的标志词;“何难之有”为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参考译文]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来懋斋)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在这个时候,先生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了空摆设。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
对先生说:“我们这类人地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不口渴,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
【基础巩固练】1.下列句中加点(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①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解析:D项,均为代词,他们。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然,反而。B项,①连词,表因果,因而;②连词,表转折,却。C项,①动词,盘诘查问;②代词,哪里。
2.下列句中加点(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扣舷而歌之 而:连词,表顺承,然后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介词,相当于“于”,比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且:连词,况且D.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解析: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3.下列句中加点(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C项,皆为表疑问的代词,哪里。A项,①介词,替;②介词,表被动,被。B项,①动词,像,如同;②代词,第二人称,你。D项,①介词,拿;②连词,表因果,因为。
4.下列句中加点(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介词,按照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助词,表示陈述语气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助词,与“存”组成名词短语,……的地方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解析: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5.下列句中加点(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 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①介词,依靠;②介词,趁机。B项,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②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D项,①介词,对于;②介词,比。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均为连词,表目的,来。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项,语气词,不译/代词,……的人。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颜色)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项,介词,替/动词,是。B项,动词,认为正确/代词,这。C项,均为代词,自己的。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8.下列各项中,加点(颜色)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用。B项,代词,代六国/助词,的。C项,副词,就/连词,那么。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9.下列各项中,加点(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D项,都为介词,比。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末语气词,不译。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项,代词,……的人/用在句首的发语词,引发议论。
【综合应用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泰始七年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初,大司马陈骞言于帝曰:“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也,将为国耻。”时弘为扬州刺史,多不承顺骞命,帝以为骞与弘不协而毁之。二人果失羌戎之和,兵败身没,征讨连年,仅而能定,帝乃悔之。咸宁四年春正月,司马督东平马隆上言:“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夏六月,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五年春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
隆曰:“臣愿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帅之以西,虏不足平也。”帝许之。乙丑,以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卿皆曰:“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帝不听。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又请自至武库选仗,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仗,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报取,仍给三年军资而遣之。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
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诏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至武威,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帅万余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羌胡之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B.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C.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D.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解析: “西渡”是“向西渡过”的意思,后面应紧接宾语“温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扁箱车”是马隆发明的一种战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司马陈骞言于帝曰”与“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两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B.“失羌戎之和”与“句读之不知” (《师说》)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C.“谁能为我讨此虏者?”与“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两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D.“乃诏假隆节”与“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两句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
解析: 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对;第二个“于”是介词,自、从。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两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同。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第二个“为”是介词,表被动。D项,两句中的“乃”都是表顺承的连词,译为“于是”“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地的胡人进攻金城时,凉州刺史牵弘率兵讨伐。各地的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围困牵弘,牵弘兵败而死。B.经过多年的征战,叛乱才勉强被平定,司马督马隆上书说继任的凉州刺史杨欣没有处理好与羌戎的关系,必将失败。C.树机能攻陷凉州后,皇帝在朝堂上叹息,希望有人能替他讨伐树机能。马隆挺身而出,愿意招募三千勇士,率领他们前去平定贼寇。D.马隆自西征后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有人认为马隆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的使者夜晚传送捷报,皇帝立即召见了群臣。
解析: D项,“皇帝立即召见了群臣”错误,原文中“诘朝”是清晨的意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也,将为国耻。
译文:胡烈、牵弘都有勇无谋,非常自以为是,并不是安抚边地的人才,他们将成为国家的耻辱。
(2)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
译文: 现在军队已经够多了,不应该再随意地设立悬赏招募。马隆小将胡言乱语,不值得信任。
14.为平定羌胡之乱,马隆做了哪些准备?
答案: ①挑选了三千五百名勇士。②选取了武库中精良的武器装备。③制作了扁箱车。
[参考译文](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夏季四月,北地胡人入侵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伐胡人。各地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把牵弘围困在青山,牵弘兵败战死。当初,大司马陈骞告诉武帝说:“胡烈、牵弘都有勇无谋,非常自以为是,并不是安抚边地的人才,他们将成为国家的耻辱。”当时牵弘任扬州刺史,多次不顺从陈骞的命令,晋武帝认为陈骞同牵弘不和,才对他进行诽谤。(后来)胡烈、牵弘二人果然失去了同羌戎各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兵败身死,经过多年的征战,才(勉强)得以平定,晋武帝这才感到后悔。(西晋武帝)咸宁四年春季正月,司马督东平人马隆上奏说:“凉州刺史杨欣失去了同羌戎各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必定失败。”夏季六月,杨欣同树机能的部将若罗拔能等人在武威交战,战败而死。(西晋武帝)咸宁五年春季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
晋武帝很后悔(没有及时出兵讨伐),在朝廷上叹息说:“谁能替我讨伐树机能?”司马督马隆进谏说:“(如果)陛下能够任用我,我能平定树机能。”晋武帝说:“果真能平定贼寇,(我)为什么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道你的)策略如何罢了。”马隆说:“我希望招募勇士三千人,不问他们从哪里来,(我)率领他们西上,贼寇不难平定。”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乙丑日,(晋武帝)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朝廷公卿大臣都说:“现在军队已经够多了,不应该再随意地设立悬赏招募。马隆小将胡言乱语,不值得信任。”晋武帝没有听从。马隆招募能够拉开四钧的弓、拉开九石的弩的人并录用他们,设立标准进行测试,从早晨到中午,录取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说:“足够了。”又请求亲自到兵器库中挑选武器,武库令和马隆愤怒地争吵起来,御史中丞向皇帝检举揭发马隆。
马隆说:“我应当在疆场上竭力效命,武库令却把魏国时期朽烂的武器发给我们,这不是陛下派我前去平叛的本意。”晋武帝下令准许马隆随意挑选武器,并发给三年的军需物资,然后让他们出发。(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马隆率军向西渡过温水,树机能等人率领部众数万人占据险要地区阻拒马隆。马隆认为山区道路狭窄险要,就制造了一种扁箱车,还造木屋,放在扁箱车之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行军一千多里,打死打伤大量敌军。自马隆西上以后,就音讯断绝,朝廷对此深感忧虑,有人说(这支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派遣的使臣在夜间到达(洛阳),晋武帝拍掌欢笑,次日早晨,召集群臣对他们说:“如果听从你们的话,凉州已经没有了。”于是下诏赐给马隆符节,升他为宣威将军。马隆到武威之后,鲜卑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率领一万多部落前来投降。十二月,马隆(率兵)同树机能激烈作战,斩杀树机能,凉州于是得以平定。
新教材新高考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5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 这是一份新教材新高考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5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课堂课时,偏指“我”,偏指“你”,偏指“他”,而母立于兹而青于蓝,经由通过,于是就,随堂练习,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高考作文,高分冲刺:化虚为实 写得深刻-备战高考之高考语文真题研读与解析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16 高考作文,高分冲刺:化虚为实 写得深刻-备战高考之高考语文真题研读与解析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概说,问题解决,高考例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5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 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复习 课时35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 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课时,复习任务,考情微观,知识图要,偏指“我”,偏指“你”,偏指“他”,而母立于兹而青于蓝,微积累,凭借依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