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展开考点一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生物______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______
相关。但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______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④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如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雄虫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达到降低出生率的目
种群数量特征的四个易误点(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
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
①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
②计算方法:N(种群数量)=
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数)
获标记数)。③注意事项。a.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b.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且不易脱落。
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
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
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 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1)含义:在___________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形。(2)“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
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③各参数意义: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年),Nt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倍数。
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
2.种群的“S”形增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_______;
(2)模型假设:资源和空间总是__________(自然条件)。(3)建立曲线模型。
①当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初始阶段一般会出现________,但是,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②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___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③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_____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
有时会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4)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______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_(即 K 值)后,将停止增长。(5)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_,
3.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与“S”形曲线的比较。
(1)种群增长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 a,一年后,该种群数量为 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
(2)增长速率=种群增长数/单位时间。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增长率的变化量。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 a,一年后,该种群数量为 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年。
(3)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并不等于曲线的斜率,只有增长速率才等于曲线的斜率。“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但其增长速率(等于曲线的斜率)却逐渐增大。“S”形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逐渐下降,其增长速率(相当于曲线斜率)先增后减。
4.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 A、B、C、D 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A′、C′、D′所
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
(2)大多数生物种群,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某些特定条
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3)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衰退、消亡。
考点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的。如温度、光照、降水会共同影响某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内部: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______,从而使种群的增长__________。(2)种群外部:种群间的关系。①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B 为捕食者,A 为被捕食者,两个种群相互影响。
②相互竞争关系:a.图甲中,A 物种为优势种,最终 B 物种被淘汰。b.图乙中,两个物种相互影响。
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1)种群数量超过 K/2 时及时使剩余量维持在 K/2 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2)种群数量略多于 K 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基础测评】1.易错诊断(1)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
(2)病原体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3)10 mL 的培养基中增加某细菌的接种量,培养条件相同时
(4)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
(5)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
答案:(1)× (2)× (3)√ (4)√
2.种群密度是进行农林害虫监测、确定渔业捕捞强度等的一项
重要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由此可确定渔业捕捞的强度B.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先滴培养液后盖盖玻片会使种群密度偏小D.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或濒危物种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答案:D
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个面积为 2 hm2 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 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50 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 42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 13 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
B.大于 92 只D.大于 161 只
A.小于 92 只C.小于 161 只答案:C
4.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
考向 1 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典例 1](2021 年广东高考)下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时,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 b 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 b 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B 正确。
【考向集训】1.(2022 年河北高考)20 世纪 70 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 1.247(t+1 年与 t 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
(结构)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组成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
解析:该种群年龄组成中幼年组占比多于中年组,中年组占比多于老年组,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增长型种群,A错误。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周限增长率为 1.247(t+1 年与 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J 形,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很难被去除,B 正确。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网更单一,C 错误。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引进新疆后,从周增长率来看,其种群增长能力强,在与当地的鼠类竞争中占优势,种群增长率高于当地鼠类,D 错误。
2.(2022 年天津二模)种群增长率为现有个体数与原有个体数的差值占原有个体数的比率。如图为某草原上一段时间内兔子种
群死亡率和出生率比值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 d 点和 f 点时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B.b 点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e 段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 点
C.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减少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
D.死亡率和出生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也是种
解析:图中纵坐标是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比值,当比值小于 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当比值等于 1 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比值大于 1 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小。图中 d 点和 f 点两点兔子种群的死
亡率与出生率比值相等,但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 错误。b点时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比值小于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点之后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比值大于 1,种群数量下降,即 bc 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加,ce 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c 点达到最大值,B 正确。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C 错误。死亡率和出生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 错误。
考向 2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分析[典例 2](2021 年山东高考)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
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A.66 只/公顷C.83 只/公顷
B.77 只/公顷D.88 只/公顷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中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 39-5=34 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 x 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 -5)/X =15/34 ,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77 只/公顷。B 正确。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差距大的数值不可以直接舍弃。
调查种群密度时,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差距大的样方
内数值也应如实记录,不应舍弃。
【考向集训】3.种群密度是种群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
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哺乳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C.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D.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解析:对于植物来说,其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而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哺乳动物,则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 正确。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需要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B 正确。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重捕过程中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少,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C 正确。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但会使调查的误差增大,D 错误。
4.(2022 年全国高考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3 点即可)。(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 S,样方面积为 m,样方内平均个
体数为 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2 点即可)。解析:(1)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要依据调查范围大小来确定样方大小和数量,样方大小要一致、样方数量要适宜。(2)假设区域内种群数量为 N,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 n,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调查区域内种群密度相等,N÷S=n÷m,
则 N=(S×n)/m。(3)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志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周期短,不受不良天气变化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少,操作更简便,并允许在繁殖季节收集更多的数据。
答案:(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 (3)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考向 3 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典例 3](2021 年湖南高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
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B.图中点 a 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增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
平衡密度。而图中 a 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 a,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负反馈调节,C 正确。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S”形曲线中 K 值的变化
(1)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 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 K 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 K 值。
(3)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 K 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
【考向集训】5.(2022 年山东高考)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
A.亲体数量约为 1000 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 500 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 1000 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亲体数量约为 1000 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 K 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 K/2 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 错误。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 500 个时,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 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 K 值是 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 1000 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趋近 k 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 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 错误。
6.(2021 年辽宁六校协作体开学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绘制出如
图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的种类与构建 DNA 双螺旋结
B.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
C.图中 K 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D.图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为 C 点,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结
解析:图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属于数学模型,而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A 错误。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B 错误。图中 K 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会受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影响,C错误。图中的C点对应 K/2 值,此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 正确。
考向 4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典例 4](2020 年山东等级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 1.0×106 个时种群增长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解析: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 2.0×106 个,在 K/2(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 正确。混合培养时,在 10~12 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 K 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 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 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 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 10~12 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 正确。
【考向集训】7.(2021 年东北师大附中调研)“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了
农作物和田间杂草的数量变化关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B.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即使去除全部田间杂草,农作物也不会呈“J”形增长D.“苗多”时,农作物种群数量变化不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解析: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田间杂草会与农作物竞争阳光、养分等,导致农作物数量减少,且杂草数量越多,“苗多”的种群(种群密度大的农作物)所受影响越大,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作物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A、B 正确。由于空间、天敌等的影响,即便去除全部田间杂草,农作物的数量也不会呈“J”形增长,C 正确。“苗多”的农田中,随着农作物的生长,其种内竞争会加剧,部分个体会因为不能获得足够的光照而被淘汰,这说明农作物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另外,害虫等也属于影响农作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D 错误。
8.(2021 年海南高考)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螨。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B.饥饿程度和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C.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D.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
解析: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瓢虫密度和饥饿状态,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在相同条件下(饥饿状态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故为保证较高的捕食作用率,田间
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A、D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而非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 错误。结合题图可知,在瓢虫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饥饿 24 h 和饥饿48 h 的捕食作用率均高于未饥饿的捕食作用率,故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C 正确。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本实验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2)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
“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 4~5 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
4.酵母菌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的抽样检测法。
(1)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每个方格网划分为 9 个大方格(如上图 A 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 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 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 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计数室底部)以双线等分为 25 个中方格(如上图B 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 16 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2)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16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25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16 个小方格。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 16×25=400 个小方格。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 B 所示)5 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 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 1 mL 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 5 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 1 mL=1 cm3=1 000 mm3,1 mL 菌液的总菌数=(a/5)×25×b×10 000=50 000·a·b。
[典例](2020 年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
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解析: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 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 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 正确。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 正确。
(2022 年云南昆明师大附中模拟)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很大的意义。某同学按照“酵母菌培养→抽样检测→估算酵母菌数量→绘图分析”的步骤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滴加培养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填序号)。A.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
B.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
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2)计数时,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统计,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 7 天的连续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将呈“S”形曲线,若培养液的成分和体积不变,起始酵母菌的数量增加一倍,酵母菌种群的 K 值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该同学通过连续观察 21 天绘制出的曲线显示酵母菌种群达到 K 值后呈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3 点)。
解析:(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滴加培养液的正确操作是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故选 B 。(2)计数时,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统计,可以先对菌液进行适当稀释。(3)通过 7 天的连续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将呈“S”形曲线,若培养液的成分和体积不变,无论酵母菌的数量怎么变化,酵母菌种群的 K 值(环境容纳量)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第27讲 种群及其动态: 这是一份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第27讲 种群及其动态,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种群的数量特征,一个水池里的全部鱼,一个鱼缸里的全部金鱼,①一定地域内,概念要点,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生物大一轮选择性必修2复习课件:第38讲 种群及其动态: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大一轮选择性必修2复习课件:第38讲 种群及其动态,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温真题经典再现,限时强化练,基础·精细梳理,疑难·精准突破,典例·精心深研,情境推理·探究,对点强化,综合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2标记重捕法,×M初次捕,④误差分析,3灯光诱捕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