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古诗表达方式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古诗表达方式,共18页。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无人①(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②碛:沙石堆积之地。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本诗为咏史怀古类作品,请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散乱的样子。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描写山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咏史诗(其二)
〔东汉〕阮瑀①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咏史诗(其六)
〔西晋〕左思②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注】①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妙于音律。②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①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注:①行役:因服军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
本诗运用了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永遇乐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国心眼。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情)为佳人在宅邸所筑小楼,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上阕和下阕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9.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蜀相①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②
杜甫(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③。三分割据纡筹策④,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⑤,指挥若定失萧曹⑥。运移汉祚⑦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蜀相》是诗人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探访了成都城西北诸葛武祠写下的。②《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访武侯祠写成的组诗之一。③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④纡,苦心谋划。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⑤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⑥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⑦祚:帝位。
结合以上诗句,分析两首诗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本诗和柳宗元的《江雪》都以“雪”为物象,但是表达方式和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③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治所在今四川三台。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创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日渐开化。③翻:翻然改变。翻,同“反”。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在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上有何特点。
1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
赠弹筝者①
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注】①本诗写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
请简要分析尾句在结构上的妙处。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采地黄①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在叙述上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③。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④。
【注】①崇义里: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中有“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这样的记载。②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③签筹:古代滴水计时器中标示时刻的竹签。④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中有“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用了哪一种描写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16.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两首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8.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D.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2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参考答案:
1.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
如何塑造:①通过动作描写,“追奔”“夺”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②借环境烘托,“青海月”“黄河冰”等表明疆场的广阔,从而表现“丈夫”的一往无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三四句“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诗里的形象是战场上奋力杀敌的爱国将士们。
塑造形象的技巧方法:“追奔”“夺城”,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战士们勇敢作战的精神。同时用“冷露”“青海月”“黄河冰”等苦寒冷清的边地环境来突出战斗环境的艰苦,以此来衬托战士们不畏严寒,不畏任何困难的精神。
2.①直抒胸臆。“过此不堪回首处”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诗人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都已不在,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②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末句以景结情,诗人将一腔忧思愁绪寄托给荒矶鸥鸟、衰草寒烟。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凉意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的能力。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意思是说曾经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成为过去时,不必回忆也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前句直抒胸臆,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荒凉的赤壁矶而今只有鸥鸟流连栖息,满目所见皆是衰草连天,寒烟笼罩,面对此景,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再加上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把百般感慨万般思绪倾注于眼前的画面流泻于笔端,但言有尽意无穷,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令人凄怆伤感的情绪,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空虚感相交织。
3.①借景抒情。颈联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
②借典抒情(用典)。用“浮云蔽日”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的担忧。
③对比抒情。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作者通过“三山”“青天”“二水”“白鹭洲”等意象,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
“总为浮云能蔽日”,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这句诗寄寓着深意。根据注释“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可知,李白这句诗运用典故,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既有担忧,又十分沉痛。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作者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作者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
4.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这场山雨的。“山雨忽来人不知”,山雨来得突然,人对此不知不觉。“沾湿”更加说明雨水不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的能力。
解答时,依次解释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和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诗句“新晴尽放峰峦出” 中“放”字:解释为“放出”,诗句意思是: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更为青翠,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写出了雨过天晴,阳光依次照在此前云雾笼罩的峰峦,褪去了它们的阴影,使它们重新耸立天地间的过程,表达了诗人雨后目睹奇景的惊奇和赞美。
5.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
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
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1)前两句“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写太子丹对待荆轲的态度是喜爱——善,可见荆轲性格是“骁勇善战”——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上宾;
三、四句“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写荆轲勇于担当,去执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计策——图里藏着匕首,不远千里勇敢坚定义无反顾;
五、六句“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写抱着必死之心意(视死如归),体现于“素车”(凶、丧事所用之车),交待了送行地点——在易水岸边。
七、八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展示了送别场面,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依依不舍的哭声感动了路人,可谓悲壮伤感。
结尾两句“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写送别之人知晓这一去凶多吉少,大家都禁不住泪落感慨,为英雄志士这一去不复返而深深叹惋哀伤,使用“青云”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赞扬了荆轲高贵的人格魅力。
可见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
(2)“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写荆轲和高渐离临别饮酒,并击筑高歌,饮酒尽兴自是助长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意气。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高渐离击筑,荆轲以哀歌应和,情之所至无拘无束旁若无人。
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写自己虽然没有荆轲那样的壮士气节,但节操也是不同世俗的,“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清高孤傲蔑视权贵,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
可见两首诗虽然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属于就英雄之事赞英雄之气;左思在压抑社会中,借助荆轲之人、之事、之节来礼赞低贱者,抒发自己渴求施展抱负的情怀。
6.议论
(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
(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
(3)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
首句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颈联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诗人通过赞颂诸葛亮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其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进而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颂扬,以及壮志未遂叹惋,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7.(1)借景抒情,本诗写了连空的苍雾,堕水的冉月,飘飖的风,辽远壮阔,却让诗人倍感“恍惚”,飘摇“无定”。(2)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羁栖正愁绝”直接点明了羁旅之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抒情方式、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的意思是漾漾雾气在空中弥漫,月亮慢慢地沉落水边。阵风不停地吹动我的双鬓,我的船漂流着恍恍惚惚向前。作者用连空的苍雾,堕水的冉月,飘飖的风等意象,创设了一个辽远空阔又飘忽朦胧的意境。作者借景抒情,让人倍感“恍惚”,飘摇“无定”。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意思是作客他乡满怀着忧愁,更何况半夜难眠披衣起床。“愁绝”表明忧愁到了极点,直接点明情感,直抒胸臆。愁的原因是“羁栖”,是因为羁旅在外,客居他乡,夜里愁得睡不着,只好披衣起床,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厌烦之情。
8.上阕侧重记叙和描写,叙述了词人的梦境和梦醒后在小园中徘徊寻梦的事情,包含着寻梦不得的忧伤和独自一人的寂寞。下阕侧重抒情和议论,抒发了故园之思,表达了对人生如梦、古今世事变化的思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方式的能力。
上阕侧重记叙和描写,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描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曲港”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动,仍是着力刻画“清景”。鱼跳曲港、露泻圆荷虽也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三更时候的铿然鼓声才扰人清梦,使清景顿失。词句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上阕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显然已经不可能重睹梦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下阕侧重抒情和议论,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接下“燕子楼空”三句由自己写到燕子楼的沧桑和佳人盼盼的杳无踪影,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表达了对人生如梦、古今世事变化的思考。
9.(1)《蜀相》全诗熔情(抒情)、景(描写)、议(议论)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首联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颔联“映阶隔叶”为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两句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高度评价了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2)而《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全诗以议论为主,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首句就以议论入之,高度评价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颔联和颈联充分肯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和卓越才华。尾联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武侯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高尚品节的赞扬,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
《蜀相》全诗熔情(抒情)、景(描写)、议(议论)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首联两句,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直承“蜀相”的诗题,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景,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动静结合,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议论,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赞扬其才能和忠心;尾联抒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此句是咏古迹抒情,其余七句均是议论,“诸葛大名垂宇宙”评价诸葛亮名垂千古;“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评价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评价其抱恨终身,英雄未遂平生志。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高尚品节的赞扬,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
10.①本诗以议论为主,以“雪”为题,但是却并非咏雪,而是由雪是否为瑞兆而引发议论,表达了诗人对达官贵人的讽刺和憎恶,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江雪》则是以描写为主,描绘了一幅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垂钓。塑造了一个虽然孤独,却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能力。
《雪》“尽道丰年瑞”意思是“都说瑞雪兆丰年”,“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的达官显宦在观赏雪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可知,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江雪》则是以描写为主,描绘了一幅画面: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11.①借景抒情。首联、颔联通过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梓州风土的赞美。②叙事抒情。颈联叙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尾联用典,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革新吏治,大展宏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能力。
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说明作者主要以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
比如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以及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
颈联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
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秀美,民风有待开化,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恪尽职守,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12.尾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扬子江头月满船”描写了一曲终了后,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只见月光照进船头的场景,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叹,又表达了理想和抱负难成的失落。诗人以月光暗喻心事,意境悠远含蓄,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以写景句作结,景中含情,在结构技巧上称作“以景结情”。作答时,先要用自己的话描绘句中画面;然后联系上文,阐明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具体情感;最后还要说明这种结构技巧有何艺术效果。
尾句“扬子江头月满船”描写了一曲结束后,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只见月光照进船头的场景。
联系第三句,其中“故人”,既指弹筝者,又指诗人自己,两人都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情怨”不仅指私人感情,还包括理想和抱负,而后者正是诗人一再感慨、难以排遣的伤心事。
结尾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情感直接抒发出来,而是暗含在尾句“扬子江头月满船”的景物描写之中,以景结情,故而令人遐想不已,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3.(1)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没有明写怨语,但是读者读来却愈觉辛酸。
(2)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3)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着自己的爱憎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叙述人称方面来看,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采地黄者的身份进行叙述,亲切真实,易于抒情。全诗无一字怨语,读来却倍感辛酸。
从叙述顺序方面来看,本诗采用时间顺序来记叙,因此脉络分明,叙事清晰。诗开首一联交代了全诗的背景。紧接着第二、三两联便对农民生活景况作了交代。第四联“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
从叙述视角方面来看,诗人以第三者的身份,站在局外进行全知全能的叙述,客观真实,隐含了自己对贵族的鄙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需要注意的是,叙述视角不同于叙述人称,诗人是以代言者的身份来写,代采地黄者言事,因此采用第一人称,但是却站在局外客观叙述,要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
14.开篇直抒胸臆。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感伤和忧愤。中间借景抒情。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的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里漂浮,“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在烟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渲染了悲凉氛围。最后用典抒情。最后两句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得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愿望,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在现实难以实现的痛苦与无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
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咏史抒情等几种。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诗中运用的抒情方式。
本诗首先运用直接抒情,开头“落莫”二字直抒胸臆,直接传达出在外漂泊的落寞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写自己正值青壮年却白头,梦中悲泣,直接抒发内心的感伤、忧愤之情。
中间借助景物抒情。“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描写“瘦马”“败草”“雨沫”“寒沟”,这些景物破败萧条,其实是通过环境写自己像是一匹瘦马,处境凄凉,“南宫古帘暗”写尚书省窗帘昏暗,看似写吏部相隔遥远,看不清楚,实则暗示自己仕途的不如意。
最后借用典故抒情。结合注解可知,诗人化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但是“客帐梦封侯”,梦到封侯,暗示理想难以实现,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愁与无奈。
15.①运用了细节描写。
②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③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开封”指打开信封,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联系上面三句诗,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是“见秋风”,因见秋风而生思乡之情;第二句写作书前 “意万重”,第三句写作书后 “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作者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读来,细细吟味,让人觉得意味无穷。
16.①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手法)
②第一首借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则借用早春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阐运用)
③两首诗都抒发了思念故乡之情和送别之情。(析效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诗歌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等。
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司空曙诗中,“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凉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写出生离。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离别不舍之情。此诗是借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雍陶诗中,前两句“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描写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春天的生机勃勃,飞翔的鸟儿,江风的吹拂,细雨的清新都是作者眼前所见乐景,诗歌用早春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借用早春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之情。
17.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及分析其对诗歌抒情方式的分析能力。
“峨眉”指峨眉山,属于蜀地,是诗人的居住的地方;“岘首”是岘首山,在襄阳,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代指诗题中的郑炼将要前往之地——襄阳。上句“峨眉晚”写出天色薄暮之际,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此句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隔两地,相距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感叹友人小时丧父……”理解有误,颈联作者回忆往事,感叹自己身世,人生少孤,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应是“感叹自己”。
故选C。
19.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属于叙事抒情。而结尾“高高秋月照长城”则是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0.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
但李诗前两句景中含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较明显,“日落”“众山昏”“暮雨”“猿声”都是忧愁的意象,“昏”“繁”二字点明愁情。后两句以“那堪”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
徐诗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结合注释可知,用到了《楚辞·招魂》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后二句说理,说明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借写“啼猿不自愁”来以理写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炼字,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古诗表现手法,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古诗的表达技巧,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