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
1. 人体内,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场所、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 )
A. 卵巢、子宫 B. 脐带、胎盘 C. 输卵管、子宫 D. 子宫、阴道
2. 扫除“营养盲”在我国城乡已成为当务之急。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营养保健品代替食品,获得营养更全面
B. 不吃蔬菜,水果代替,不吃主食,零食代替
C.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应多摄入高脂肪和高蛋白食品
D. 学生早餐也应按“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原则
3. 在消化道中,淀粉、蛋白质被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 )
A. 口腔和胃 B. 口腔和小肠 C. 食道和胃 D. 小肠和大肠
4. 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如图所示),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请据图判断受伤的血管及急救时控制血流的位置分别是( )
A. 动脉 a处 B. 静脉 a处 C. 动脉 b处 D. 静脉 b处
5.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的是( )
A. 小狗算算术 B. 鸟听到枪声飞走
C. 小明躲开飞来的石头 D. 草履虫游向食物
6. 食品添加剂可以限量使用,但一些非食用添加物质经常混入其中,容易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容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是( )
A. 炒菜时添加少量鸡精 B. 腌肉时添加少量防腐剂
C. 猪饲料中添加大量瘦肉精 D. 果汁中添加胡萝卜汁
7. 下面关于血液各种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小板能吞噬细菌 B. 红细胞能运输氧 C. 白细胞有细胞核 D. 血浆能运载血细胞
8. 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些同学从小就不喜欢吃水果蔬菜导致身体中缺乏维生素C,则可能患坏血病
B. 贫血的原因都是由于身体中缺少含铁的无机盐引起的
C. 疟疾、乙肝、白化病都是传染病
D. 某人体检时,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一定是此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
9. 人体的血液组成为( )
A. 白细胞和红细胞 B. 血清和血细胞 C. 血浆和血细胞 D. 红细胞和血小板
10. 动脉是指( )
A. 运送含二氧化碳等废物多的血液的血管 B. 将血液从心脏运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
C. 输送含氧和营养物质多的血液的血管 D. 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运输回心脏的血管
11. 小明因口腔溃病按医嘱服用了黄色的维生素B2,他发现自己的尿液变成深黄色D(多余维生素B2随尿液排出)。“多余的维生素B2”在体内经过的路径是( )
A. ロ腔→胃→小肠→血液→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B. ロ腔→胃→小肠→大肠→肛门
C. ロ腔→血液→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D. ロ腔→胃→小肠→输尿管→膀胱→尿道
12. 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以及气体进出肺的情况是( )
A. 肺内气压变低,气体进肺 B. 肺内气压变低,气体出肺
C. 肺内气压升高,气体出肺 D. 肺内气压升高,气体进肺
13. 假如一只黄蜂朝你迎面飞来,它身上反射来的光线进入你的眼睛,依次经过哪些结构,最终形成一个物像?( )
A. 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B. 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 虹膜→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D. 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14.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患近视眼,请你给他们选择应配戴的镜子( )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老花镜 D. 平面镜
15. 下列对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认识,不合理的是( )
A. 蛋白质从胃开始被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从而被吸收进入血液
B. 大肠是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主要器官
C. 青少年应该多吃含蛋白质富的食物,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D. 维生素是小分子物质,进入人体可以直接吸收,但它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16. 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外耳道→①→听小骨→②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中的一定区域→听觉。下列将①、②依次补充正确的是( )
A. 耳蜗、鼓膜 B. 鼓室、耳蜗 C. 鼓膜、耳蜗 D. 前庭、鼓膜
17. 人体每天产生约180升原尿,但只排出约1.5升尿液。参与该变化的主要结构是( )
A. 肾小球 B. 肾小囊 C. 肾小管 D. 输尿管
18. 如图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支试管充分振荡,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B. 滴加碘液后,1号试管不变蓝色,2号试管变蓝色
C. 该实验可以证明唾液对淀粉进行了物理性消化
D. 该实验无法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19. 某同学在显微竟下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①的血液从心脏流向小鱼尾部,为静脉
B. ③血管中血液含氧量比①中含氧量低
C. ②中红细胞单行通过,为毛细血管
D. 应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20. 某同学参加学校升旗仪式,当听到国歌响起,他迅速朝向国旗行注目礼。下列有关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 B. 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 该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 该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21. 下列关于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脏分为四个腔,左心室壁最厚
B. 心脏的右心室连接肺动脉
C. 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D. 在输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22. 202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对某外卖平台惊现黑心作坊进行曝光,再次呼吁大家要关注食品安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购买未经过检疫的猪肉
B. 不能常吃含有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钠等防腐剂的食品
C. 食品超过保质期时间不长,可以尽快吃掉
D. 发霉的面包去掉发霉部分后可以食用
23. “六一”儿童节,小红的妈妈为她准备了午餐:蒜蓉油麦菜、红烧茄子、米饭、玉米羹。从合理营养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补充到午餐中的是( )
A. 面条 B. 炒白菜 C. 宫保鸡丁 D. 米酒汤圆
24. 广东粽子的用料主要有糯米、肉、咸蛋黄、香菇、绿豆和香料等,其中主要能量物质来自( )
A. 糯米 B. 肉 C. 咸蛋黄 D. 花生
25. 人体有时会有皮屑掉落的现象,但皮肤并不因此变薄,其主要原因是( )
A. 细胞生长 B. 细胞分裂 C. 细胞分化 D. 细胞癌变
26. “白肺”是肺炎中一种较严重的症状,白肺患者受到影响的功能是( )
A. 清洁空气 B. 温暖空气 C. 气体交换 D. 湿润空气
27. 在环境和进食相同的条件下,测定人体在安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通过不同途径所散失的水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运动时汗液分泌增多有利于散失热量
B. 休息时多余的水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C. 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通过呼气散失的水分增多
D. 两种状态下散失的水分总量相同
28. 近段时间,日本政府欲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决议引起了日本民众及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损害人类的DNA,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应该关注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下列观点不符合生态环境理念的是( )
A. 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人类将受到严重的危害
B. 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C. 只要我们国家减少了水污染,我国就不会受到水污染的危害
D. 保护鸟类可以抑制害虫的发生,少用农药杀虫有利于保护环境
29. 下列病症及其病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B.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
C. 缺乏维生素D——夜盲症 D. 缺乏维生素C——佝偻病
30. 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米勒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成了生命
B. 化石证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C. 抗生素的滥用致使很多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
D. 在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中,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学会用火
二、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
31.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持续的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损伤。如图1为人体血液循环的简单示意图,图2是人体心脏结构图。
(1)图1中左心房与左心室间、右心房与右心室间有瓣膜,它的作用是 ______ 。
(2)图1中如果B是小肠,则饭后血液流经B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会 ______ 。
(3)如果图1体内各细胞产生的尿素主要在C处排出体外,则器官C的名称是 ______ 。
(4)图1血液由右心室经A回到左心房,这一过程称为 ______ 循环。
(5)某人牙龈发炎,静脉注射青霉素,则青霉素最先到达心脏的哪一部分? ______ 。
(6)图2心脏结构中,属于心房的是 ______ (填图中字母)。正常心脏的心室壁比心房壁 ______ ,其中 ______ 壁最厚,有利于 ______ 。
32.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讲到: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的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材料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加,已经出现超过了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引起的温室效应愈来愈烈。如,冰川加速融化,北极熊站在岌岌可危的浮冰上,洪涝灾害频发,我国的植被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保护森林、大力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常重要。
(1)材料一中提到全球生态文明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因为人类的共同家园是 ______ ,材料中还提到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目标,因化,维持碳—氧平衡需要开展 ______ 合作。
(2)材料一中总书记提到的海洋污染,你能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______ 。
(3)材料二中的二氧化碳是生物 ______ 作用的产物,此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 ______ 内,该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你会建议你的家人们如何保护环境? ______ 。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 ______ 平衡。
(5)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 (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能降解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参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6)我国的植被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目前面临的问题有 ______ 。
33.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感觉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某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发生了变化。为了验证猜想,他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
第一步:取适量的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分成2等份。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试管中待用,取适量清水于另一试管中待用。
第二步:取2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和“乙”,并分别做如下处理:甲试管: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乙试管: ______ 。
第三步:将2支试管同时在 ______ 下水浴加热5分钟。
第四步:在2支试管中各滴入2滴 ______ ,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请将上述实验的步骤补充完整。
(2)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 ______ 的咀嚼和 ______ 的搅拌功能。
(3)该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加入碘液后变成蓝色的是 ______ 试管。
(4)口腔中能分解的营养物质是 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34. 当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急忙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如图是该过程的反射活动图解,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耳内,感受雷声、风声的感受器位于 ______ ;在眼球内,对光线敏感的细胞位于 ______ 。但听觉和视觉都是在 ______ 形成的。
(2)④在反射弧中属于 ______ ;遇到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你会选择地点避雨,这种反射活动属于 ______ 反射。
(3)某人到了傍晚看不清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缺乏 ______ ;某同学因为经常长时间的近距离玩电脑、看手机,使得晶状体不能恢复原状,应佩戴 ______ 才能得以矫正。
(4)当你看到避风雨处到跑到避风雨的地方,眼球内晶状体曲度的变化是 ______ 。
(5)神经系统是由 ______ 、 ______ 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卵巢有产生卵细胞,分沁雌性激素的作用;子宫有的功能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及产生月经的地方;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输卵管输送卵子及受精完成与胚胎初期发育的地方。脐带、胎盘是胚胎与母体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受精的过程: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此后受精卵不断运动和分裂,最终植入子宫内壁上,怀孕开始。怀孕后胚胎继续发育,其中的细胞开始分化成各种组织,由组织再形成各种器官、系统。逐渐发育成胚胎,胚胎在母体内大约经过40周,即280天,发育成熟后从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分娩。分娩的结束标志着婴儿的诞生。可见胚胎发育的初期在输卵管,当着床后到分娩前的一段时间是在母体的子宫内。胎儿(母体怀孕第8周--第40周)发育的场所是子宫。所以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子宫。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受精的部位、胚胎发育的场所发育时间。解答时可以从受精过程、胚胎发育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
2.【答案】D
【解析】解:A、保健品只含营养的某一成分,而食物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不同,没有哪一种单一食物能供给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所以每日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适当搭配,以满足人体对多种营养素的生理需要;主食主要成分是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还可以提供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等。应该特别注意粗细粮搭配食用,A错误;
B、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水果和薯类都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力和预防某些癌症和便秘有重要作用。不吃蔬菜,喜吃水果属于不合理饮食习惯。常吃零食,会造成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缺乏,不符合合理善食,B错误;
C、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建议应适当多吃一些含蛋白质、钙、磷丰富的食物。高脂肪容易引起肥胖,C错误;
D、学生早餐也应按照“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原则,符合合理营养,D正确。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知识点是合理营养。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含义。
3.【答案】A
【解析】解: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故选:A。
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蛋白质、糖类、脂肪在消化道内的起始消化部位不同。
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的起始消化部位分别是口腔、胃、小肠,要记住,这是有些同学容易混淆的问题。
4.【答案】C
【解析】解: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一样慢慢渗出。静脉出血在远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表明受伤的血管是动脉;应在近心端止血即图中b处。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出血的初步护理,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首先明确破裂的是哪种血管。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血管出血的特点和止血部位。
5.【答案】D
【解析】解:ABC、“狗算算术”、“鸟听到枪声后飞”、“小明躲开飞来的石头”,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活动,因此都属于反射,ABC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草履虫游向食物”是动物的应激性,不属于反射,D符合题意。
故选:D。
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活动。反射必须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没有神经系统参与的生理活动就不是反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
6.【答案】C
【解析】解:A、鸡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文献报道,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A不符合题意;
B、腌肉时添加少量防腐剂,防止食物变质,B不符合题意。
C、瘦肉精对人体有害,不能在猪饲料中添加大量瘦肉精,C符合题意;
D、果冻是一种西方甜食,由食用明胶加水、糖、果汁制成。亦称啫喱,外观晶莹,色泽鲜艳,口感软滑。用果汁和果肉或水果汁制成的果冻,保留了原料中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如矿物质、可溶性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食品安全,可结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来分析。
了解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注意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注意食品。
7.【答案】A
【解析】解:A、血小板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但是不能吞噬细菌,能吞噬细菌的是白细胞,A错误;
B、红细胞能运输氧,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B正确;
C、白细胞有细胞核,成熟的红细胞和详星拜斗没有细胞核,C正确;
D、血浆能运载血细胞,还能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D正确。
故选:A。
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如下表:
项目
血细胞类型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形状
面凹的圆饼状
球形
形状不规则
有无细胞核
无(成熟的红细胞)
有
无
大小、数量
较大
男性(5.0×1012/L),女性(4.2×1012/L)
最大
(4.0-10.0)×109个/L
最小
100~300×109个/L
功能
运输氧、二氧化碳
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
止血和加速凝血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8.【答案】A
【解析】解:A、水果蔬菜含有维生素C较多,不吃蔬菜水果会导致缺乏维生素C,可能引起坏血病,本选项正确;
B、贫血是由于身体中缺少含铁的无机盐引起的,但也有先天性造血不足的可能,故本选项说法不全面,本选项错误;
C、疟疾是有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乙肝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乙肝病毒是引起乙肝的病原体,属于传染病。白化病是一种由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病。C错误;
D、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肾小球发炎导致的,故本选项不正确。
故选:A。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当人体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时可能出现的症状,以及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区别。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需要明确各种营养元素的作用以及缺少时易出现什么样的症状,需要全面掌握知识点。
9.【答案】C
【解析】解: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1)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故选:C。
解答此题首先应该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占血液成分的90%以上,其余的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此外还有代谢的废物,所以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白细胞能够做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吞噬细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
此题考查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是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和血小板都没有细胞核。
10.【答案】B
【解析】解: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最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到心脏去;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其功能为物质交换的场所。
故选:B。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判断某种血管是动脉还是静脉,可根据血管壁的厚薄或血流方向.
11.【答案】A
【解析】解:维生素是小分子物质,直接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原尿,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多余维生素B2随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多余的维生素B2”在体内经过的路径是ロ腔→胃→小肠→血液→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故选:A。
1、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如图所示:
2、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明确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尿液的形成就能准确回答此题。
12.【答案】A
【解析】解: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导致肺内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呼气过程和吸气过程正好相反。因此吸气时,肺内气压降低,气体进肺。
故选:A。
呼吸运动是呼吸机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重点考查吸气和呼气时肺内气压和外界大气压的关系。
13.【答案】B
【解析】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所以,形成物像光线经过的结构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故选:B。
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眼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光,最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这就是眼的折光功能。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B
【解析】解: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视眼的矫正,解答时可以从近视眼的成因、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视眼的矫正措施。
15.【答案】B
【解析】解:A、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A正确;
B、大肠能吸收一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但不是吸收的主要器官。B错误;
C、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所以青少年应该多吃含蛋白质富的食物,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C正确;
D、维生素是小分子物质,进入人体可以直接吸收,但它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B。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2、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胃能吸收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16.【答案】C
【解析】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①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②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耳的结构: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听觉的形成过程。
17.【答案】C
【解析】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因此“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80升,而每天的尿量仅为1.5升左右”。原因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把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的无机盐重吸收了。
故选:C。
尿液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熟记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单位的各结构和功能。
18.【答案】C
【解析】解:A、水浴保温前分别搅拌试管可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利于消化作用,是实验现象明显,A正确;
B、1号试管中由于加入的是唾液,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B正确;
C、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是由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下,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有了新物质生成,这个消化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C错误;
D、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最适宜的温度是37℃,但是该实验缺少对照组,不能证明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D正确。
故选:C。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2)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存在单一变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探究实验中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据此答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9.【答案】A
【解析】解:A.①的血液从心脏流向小鱼尾部,为动脉,A错误。
B.此图表示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③静脉血管中为静脉血,①动脉血管中为动脉血,因此,③血管中血液含氧量比①中含氧量低,B正确。
C.②是毛细血管,管腔极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C正确。
D.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且视野宽,D正确。
故选:A。
(1)如图中,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
(2)人体内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运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在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数量多、分布广,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极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3)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是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是静脉血。
如何辨别三种血管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D
【解析】解:A、耳蜗为听觉感受器,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A正确;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B正确;
CD、听到国歌响起,某同学迅速朝向国旗行注目礼的行为是在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属于条件反射,C正确、D错误。
故选:D。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掌握反射的类型及听觉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D
【解析】解:A、心脏有四个腔,左心室壁最厚,这与它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功能相适应,A正确。
B、心脏有四个腔,其中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B正确。
C、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C正确。
D、在输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因为静脉血管大多分布较浅,血管压力小,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针刺入的血管不是毛细血管,D错误。
故选:D。
(1)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4个空腔,按照位置关系,这4个腔分别叫作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掌握心脏的结构及血管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B
【解析】解:A.一定要买有检疫合格标志的猪肉,如果不检验,可能含有寄生虫、瘦肉精等,不可以购买,故做法不安全不合理,A不符合题意。
B.防腐剂是指保持食品原有的质量和食品营养价值为目的食品添加剂,它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而延长保质期,但大量的防腐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不能常吃含有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钠等防腐剂的食品,B符合题意。
C.在保质期内,食物也可能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过早变质,例如包装开封后,保质期将缩短;超过保质期,食物变质、不能吃了,C不符合题意。
D.发霉的面包微生物已经超标,食用后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食品安全是指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食品安全应贯穿于生产、运输、加工、储存、烹饪等全过程。不吃有毒的食品,如发芽的马铃薯、长斑红薯、发红甘蔗、有毒的蘑菇、末检疫的猪肉和发霉变质的食物不能食用。
解答此题要掌握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
23.【答案】C
【解析】解:根据题意蒜蓉油麦菜、红烧茄子主要为人体提供维生素;米饭和玉米羹主要为人体提供糖类。题中还缺少提供蛋白质的食物,因此最适合补充到午餐中的是宫保鸡丁。而面条、米酒汤圆富含糖类,炒白菜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人体需要的营养主要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解答此题要掌握合理营养的原则。
24.【答案】A
【解析】解:A、糯米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属于糖类,是人体主要的直接的供能物质,A符合题意。
BC、肉、咸蛋黄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脂肪和蛋白质,是人体的备用能源物质,BC不符合题意。
D、花生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脂肪,是人体的备用能源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它们的作用不同: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参与细胞膜的构建;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进行运输;维生素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
解答此题要掌握人体所需的营养。
25.【答案】B
【解析】解:A、细胞生长是指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
B、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多。结合分析,皮肤不会变薄的原因就是生发层细胞可以不断分裂补充表皮细胞,B符合题意。
C、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C不符合题意。
D、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能够正常完成细胞分化。但是,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因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又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阻挡外界细菌侵入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分散失,而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黑色素细胞能合成并分泌黑色素,黑色素能防止阳光对人体皮肤的辐射导致的细胞染色体受损。
解答此题要掌握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
26.【答案】C
【解析】解: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白肺”是肺炎中一种较严重的症状,因此受到影响的功能是肺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故选:C。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7.【答案】D
【解析】解:A、人体在运动之后出汗,其实是身体在散热的一种表现。在出汗的时候,毛孔会打开,帮助身体散热,而且汗液在蒸发的时候也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A正确。
B、由图可知休息时,以汗液形式散失的水分为100mL;以尿液形式散失的水分为1800mL;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300mL,因此休息时多余的水主要通过尿液排出,B正确。
C、运动时,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600mL,。休息时,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300mL,所以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通过呼气散失的水分增多,C正确。
D、休息时散失的水分总量为2200mL(1800mL+100mL+300mL),运动时散失的水分总量为3100mL(2000mL+500mL+600mL),两种状态下散失的水分总量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人体主要通过排汗、排尿、呼气等过程散失水分,不同状态下不同途径散失水分的含量有所区别。
解答此题要掌握人体的排泄和呼吸作用的特点。
28.【答案】C
【解析】解:A.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人类将受到严重的危害,A正确。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正确。
C.水污染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只有我们一个国家治理,也可能会受到水污染的危害,C错误。
D.保护鸟类可以抑制虫害的发生,少用农药杀虫有利于保护环境,D正确。
故选: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题要掌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9.【答案】A
【解析】解:A、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A正确;
B、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B错误;
C、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C错误;
D、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二者缺乏都会导致儿童出现佝偻病,D错误。
故选:A。
(1)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约占体重的4%,是构成人体的重要原料,无机盐还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2)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一般又无法由生物体自己生产,需要通过饮食等方法获得。
(3)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常见疾病的形成原因。
30.【答案】B
【解析】解:A.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错误。
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B正确。
C.变异具有普遍性,细菌群体中,本来就既有抗药性变异,也有不抗药性变异。故不是因为滥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C错误。
D.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所以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直立行走,D错误。
故选:B。
①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细菌进行了一次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细菌,保留了抗药的细菌,故抗生素药物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
②变异具有普遍性,细菌群体中,本来就既有抗药性变异,也有不抗药性变异。故不是因为滥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③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④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此题属于综合题,灵活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1.【答案】防止血液倒流 明显增加 肾脏 肺 右心房 A、B 厚 左心室 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解析】解:(1)图1中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2)图1中如果B是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会显著增多,因此血液流经小肠后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3)如果图1体内各细胞产生的尿素主要在C处排出体外,则C表示肾脏,各细胞产生的尿素等废物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产生尿液排出体外。
(4)根据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图解可知,图1中血液由C右心室经A回到左心房,这一过程称为肺循环。
(5)某人牙龈发炎,当从上(下)肢静脉注射青霉素时,药物经上(下)肢静脉,汇集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所以药物最先进入心脏的右心房。
(6)心脏四腔指的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它们4个就像组成了一个四居室的大房子,上房下室,右侧的就是A右心房和C右心室,左侧的是B左心房和D左心室,在它们之间,有一堵墙将它们分开,分别是房间隔和室间隔。人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四个腔中,B左心房接收肺静脉注入的血液,A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注入的血液;D左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流向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路径较长;C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肺动脉,流经肺,路径较短;因此,心室壁较心房壁厚,D左心室壁比C右心室壁厚。
故答案为:
(1)防止血液倒流
(2)明显增加
(3)肾脏
(4)肺
(5)右心房
(6)A、B;厚;左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1)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图解:
(2)图1为人体血液循环的简单示意图;图2是人体心脏结构图,图2中A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且熟知血液循环的途径。
32.【答案】生物圈 国际 赤潮 呼吸 线粒体 绿色出行(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碳—氧 分解者 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等
【解析】解:(1)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称碳—氧平衡。碳中和是实现碳氧平衡的重要方面,也称作“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为二氧化碳移除在全球范围内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必要步骤,多国已通过法律规定、政策宣示等方式明确了碳中和目标。因此,维持碳—氧平衡需要开展国际合作。
(2)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表达式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二氧化碳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此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
响应“低碳”的生活,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有: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
(4)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5)根据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只有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中,供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因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降解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参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6)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1.森林: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为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我国不仅人均森林面积少,而且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甚至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即使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荒山。2.草原:我国草原面积广阔,但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有些水草丰美、生机勃勃的大草原,由于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在狂风的侵蚀下很快变成了荒凉的沙漠。
故答案为:(1)生物圈;国际
(2)赤潮
(3)呼吸;线粒体;绿色出行(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4)碳—氧
(5)分解者
(6)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等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方面供自身,另一方面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和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蚯蚓、蜣螂等腐生性动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水等。
(2)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①人均森林面积减少;②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合理;③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④过度放牧使草原草场退化、沙化。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33.【答案】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 37℃ 碘液 牙齿 舌 唾液 乙 淀粉
【解析】解:(1)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甲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那么乙试管中除唾液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和甲试管相同,即乙试管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将2支试管同时在37℃下水浴加热5分钟。再在2支试管中各滴入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2)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是食物在口腔中进行的物理性消化,因此在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功能。
(2)该同学所做实验的变量是唾液;乙试管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清水,搅拌,清水中不含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会变蓝。甲试管所用的实验材料是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充分消化淀粉,将淀粉全部转化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4)口腔只能初步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故答案为:
(1)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37℃;碘液。
(2)牙齿;舌。
(3)唾液;乙。
(4)淀粉。
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考查的重点,相关问题一定要熟记于心。才能做好此类题。
34.【答案】耳蜗 视网膜 大脑皮层 传出神经 条件(复杂) 维生素A 凹透镜 由小变大 脑 脊髓
【解析】解:(1)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雷鸣的感受器是耳蜗。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接受电闪的感受器是视网膜。
综上所述,人的听觉感受器和视觉感受器分别位于耳蜗和视网膜,但听觉和视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2)根据分析,“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结合题图,④在反射弧中属于传出神经。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题干中叙述的反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
(3)某人到了傍晚看不清周围的物体,是患有夜盲症,这是因为他体内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
某同学因为经常长时间的近距离玩电脑。看手机,会使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这种眼睛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4)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近物时,正好相反。因此当你看到避风雨处到跑到避风雨的地方,眼球内晶状体曲度的变化是由小变大。
(5)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功能。
故答案为:(1)耳蜗;视网膜;大脑皮层
(2)传出神经;条件(复杂)
(3)维生素A;凹透镜
(4)由小变大
(5)脑;脊髓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视觉的形成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反射是由反射弧来完成的,并正确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