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题01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题02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题0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课时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树(jiù)  水(fú)   (dàn)

    B.慢(dài)  潺(chán)   辈(xíng)

    C.旺(xiàng)  散(mí)   掇(chuān)

    D.归(shěng)    (chēng)  (jí)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

    B.“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     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C.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消失  D.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弥散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承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不仅成都展示了美育成果,还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B.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执行一系列巡视探测。

    C.经过精心设计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外形憨态可掬,寓意丰富深刻,深受大家喜爱。

    D.《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③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④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二、填空题(共2小题)

    6.词语积累,正确运用。

    (1)    :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2)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3)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4)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5)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6)    :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7)    :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8)月色便     (散落  倒映  朦胧)在这水气里。

    (9)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     (舒展  扩展  发展)到说不出的大。

    7.本文作者是     ,原名     ,字     ,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     》《     》,散文集《     》等。

     

    三、综合题(共1小题)

    8.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汲取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主题,举行一次班会。

    (1)【话开场】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2)【识脸谱】 这次班会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面脸谱所属行当。

                        

    (3)【提建议】 我国戏曲有着悠久历史,据统计,地方戏有300多种,遍及全国各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很多“家乡戏”日渐没落,个别甚至走向了濒危或衰亡。如何拯救“家乡戏”?请你提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戏文,绍兴人的儿时记忆

    张祖平

      ①虽然年味淡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过年。童年的春节,除了吃吃喝喝穿新衣外,还留下了看戏文的回忆。

      ②戏班子摇着水泥船远道而来,船上装满了刀枪剑戟各色道具。看戏瘾头大的老人,经常会去河埠头观望,看见戏班子的船,欣喜若狂。

      ③唱戏的钱是村民自筹的,数目不一,红榜公布。绍兴人称看戏为“看戏文”,这种戏其实是越剧,善男信女称之为“太平戏”,顾名思义,唱戏保太平,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④戏台七八米见方,用粗大的毛竹、木板和帐篷布搭成。帐篷顶端呈锥形,悬挂一个扩音器,远处连接着一个大喇叭。从观众席上看,戏台右边是乐队,敲锣、打鼓、二胡、琵琶,还有一个叫不出名的乐器。说是乐器,其实是个打节奏的木头梆子,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木头梆子,敲打的时候,就是戏文最精彩的时刻。

      ⑤戏文还没开演,早有人扛着长凳、方凳占据最佳席位。临近戏台的人家,更是喜出望外,在阳台上就能看戏。

      ⑥“砰,砰……”几声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一起,戏文就开始了,锣鼓齐鸣。为了招揽观众,开场的时候台上还会抛撒馒头、花生等食物,台下一阵哄抢,热闹非凡。几个身手好的小孩哧溜哧溜地爬到了台上,但不一会儿,就被赶了下来。

      ⑦戏文大多是用嵊县话演唱,台上的各色人物到底在说什么,小孩子们是听不大懂的。从大人的口里,我们顶多知道穿龙袍的是皇帝,穿马甲的是小兵,还有就是扬鞭代表骑马。现在回忆起来,戏文的历史背景,大概是宋朝居多,包龙图当仁不让是主角。他的出场比皇帝还气派,小兵两人一组,刀对刀,枪对枪,噼里啪啦地演练几个回合。撤回幕后,包大人走着台步,摇摇晃晃地出场了,至于他为哪个受辱妇女申了冤,为哪个落难公子雪了耻,我们是不关心的。

      ⑧那个年代,别说智能手机,就是电视也是稀罕之物。因此,一场戏文能把村里大部分男女老少都吸引出来,附近村落的铁杆戏迷,消息也特别灵通,东奔西跑,不落一场。不过,我们这些小孩纯粹是凑热闹。唱戏文了,最开心的是孩子,台前台后乱窜,这可乐坏了卖零食的老头,有的拉着一箱汽水,有的扛着一扎糖葫芦……这些小贩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或者跟在小孩子的屁股后面,谁都不想错过这个丰收的好日子。

      ⑨长达一个下午的戏文,也不知道咿咿呀呀地在唱些什么,也不知道戏台上那个拉二胡的累不累,那个敲锣的有没有打瞌睡。唯独不消停的就是一些小孩子,一会儿爬到台角,一会儿跑到台后,一会儿用水枪射台板缝里的后台演员,一会儿又跑到偏僻的角落推倒谁家的稻草堆。

      ⑩演员们吃完晚饭,稍作休息后,继续开唱。晚上的戏台前更是人头攒动,戏台对面则是红烛高照,一个竹篷下,贴着各路神仙的牌位,香烟缭绕,不断有善男信女前来参拜,只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全然没有大人虔诚的样子。

      晚上的戏对大人来说更精彩,对于小孩子来说更无聊。到晚上十来点的时候,戏台上唱的往往是落难公子遭遇强盗后沿街乞讨的桥段,俗称“求乞”。台上的演员假戏真做,如泣如诉,把台下的大爷大娘感动得稀里哗啦,心甘情愿地把省吃俭用的十元、二十元甚至一百元“念佛铜钿”扔到了台上,而小孩子们,很多已经在父母的怀里睡着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往日古朴的村落变成了整齐的安置房小区,一年到头,还有那么两三次有戏班子来光顾,只是盛况不再,有时候观众还没演员多。在电视机都不受宠的年代,去捧场的清一色的是老人,这种场景,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尽管人老珠黄、浓妆艳抹的演员唱得很卖力,但在观众逐一离去后,戏文也只能在晚上九点多早早收场了。

      或许,去看戏的老人眼已花,耳已聋,他们看的不是戏,是寂寞……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

      ①戏班子摇船而来→②     →③戏文开演前和开始时的热闹场面→④     →⑤小孩子和大人看戏不同的乐趣所在→⑥如今看戏文的盛况不再

    (2)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会儿爬到台角,一会儿跑到台后,一会儿用水枪射台板缝里的后台演员,一会儿又跑到偏僻的角落推倒谁家的稻草堆。

                     

    (4)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画线句?

      或许,去看戏的老人眼已花,耳已聋,他们看的不是戏,是寂寞……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B项,“行”应读“háng”;C项,“撺”应读“cuān”;D项,“省”应读“xǐng”。

     

    2.【答案】B

    【解析】A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引号内后一个逗号应删去;D项,“等等……”中省略号应改为逗号,或将删去“,等等”。

     

    3.【答案】B

     

    4.【答案】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把“成都”和“不仅”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巡视探测”后加上“任务”;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的作品”。

     

    5.【答案】D

     

    6.【答案】(1)悠扬

    (2)潺潺

    (3)撺掇

    (4)归省

    (5)屹立

    (6)扫兴

    (7)踊跃

    (8)朦胧

    (9)舒展

     

    7.【答案】鲁迅;周树人;豫才;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8.【答案】(1)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从而把中国戏曲发扬光大。

    (2)老生;花旦

    (3)示例:①举行“我的家乡戏”网上展播活动,让人们了解“家乡戏”,会唱“家乡戏”。

    ②把“家乡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进行保护和传承。

    【解析】(1)开场白要求语言简洁、新颖、生动。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活动主题,应把戏曲发展的历史、带给人的好处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表达时,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通顺、有文采;还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要求。

    (3)拯救“家乡戏”的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家乡戏”,可举行戏曲展演活动;其次是培养继承人,可以让戏曲进校园,成为选修课;当然也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9.【答案】(1)戏台布局与唱戏时用的乐器;戏文的主要内容

    (2)内容上,写现在“年味淡了”,与童年时年味浓的春节形成对比;结构上,呼应题目,引出下文对童年看戏文的回忆。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爬”“跑”“射”“推倒”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在看戏文时的活动,表现了孩子们的顽皮。

    (4)老人眼已花,耳已聋,戏台上在演什么、唱什么,其实他们已经不太能看清听清了,所以说他们“看的不是戏”;看戏的人已经老去,他们在生活中容易感觉到落寞,通过看戏,可以回味当年的热闹与活力,感慨如今的时光飞逝,物是人非,所以说他们看的是“寂寞”。

    【解析】(1)第②段写戏班子摇船而来; 第④段介绍戏台布局与唱戏时用的乐器; 第⑤⑥段介绍戏文开演前和开始时的热闹场面; 第⑦段介绍戏文的主要内容; 第⑧~段分别介绍小孩子和大人看戏时的乐趣所在;第⑫⑬段介绍如今看戏文的盛况不再。

    (2)解答本题,首先分析第①段的内容,从“年味淡了”可知其暗含对比,与“年味浓”的童年时的春节形成对比。而童年过年时的年味,有一部分就源自看戏文,自然引出了下文对看戏文的叙写,同时也呼应了题目。

    (4)老人们明明在台下看戏,为何作者说他们看的不是戏?唱戏是热闹的,为何作者说他们看的是“寂寞”?结合“老人眼已花,耳已聋”及全文对儿时大人们看戏的回忆,可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相关试卷

    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同步训练题,共8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灯笼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灯笼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