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课件ppt
展开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
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
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
2、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3、唐代科举制分常举与制举。常举定期举行,其进士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制举即皇帝为破格启用人才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及第者往往迅速跻身于高官行列,以至于原有大官僚提出“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后来制举不再开科。这说明唐代( )
A.科举制冲击了世族门阀势力 B.制举破坏了公平公正原则
C.官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D.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
4、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两税法( )
A.确保了农民能够有地可种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加重了百姓负担
5、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据此可知( )
A.科举制不能选拔有用的人才 B.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九品中正制有一定积极作用 D.科举制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
7、唐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该举措( )
A.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C.充实了封建统治基础 D.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8、华东师大学者杨勇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这说明国家通过这一制度( )
A.使土地兼并逐渐取得合法地位
B.将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纳进国家的利益框架
C.加速了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对私人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完全控制
9、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而“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士人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这反映了( )
A.科举选才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A.违背了科举制的公平性 B.保障了官僚队伍的质量
C.推动选官制度不断发展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
11、德宗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 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 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的瓦解
12、唐朝前期,敕授官的范围包括员外郎、监察御史、起居郎、拾遗、补阙等官职。这些官职原本由吏部任命,后来逐渐从吏部铨选中分离出来,转由宰相访择和举荐,由皇帝以敕书任命。这一变化说明( )
A.科举选官扩大官吏来源 B.吏部的职权被宰相侵夺殆尽
C.封建专制皇权有所加强 D.皇帝和宰相的矛盾趋于缓和
13、北魏均田制规定: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则要求口分田除特殊情况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受田者要交纳粮绢布麻。这说明( )
A.农民土地利益得到制度保障 B.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
C.魏唐时期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D.土地兼并问题有效缓解
14、下表反映了唐朝时期官制的四次调整。据此可知,当时唐朝( )
时间 | 调整 |
唐贞观末年 | “同中书门下三品”名号的创立及其使用。这样使三省长官在议事时处于平等的地位。 |
唐中宗以后 | “空除仆射,不是宰相”政策的制定及其贯彻执行,取消了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权。 |
唐肃宗时 | 将宰相“执政事笔”由一人独掌改为十天一换。 |
唐德宗 | 每位宰相十天一秉笔的制度改为“每日一执笔”。 |
A.以分权的形式实现中央集权
B.官僚机构职能变更十分频繁
C.经济发展导致原有的尊卑等级秩序遭到动摇
D.努力确保三省地位的平衡及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材料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以后,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孝廉,多在郎署供职,由郎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迁县令长丞尉,再迁为刺史、太守。
——摘编自田余庆《秦汉史》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人物几乎垄断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及中书省中书舍人以上的显要官职。在选官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官职的清浊、升迁之迟速,完全看门第是上品还是卑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种最淡化个人与其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必须由文章来集中表现,由此,“以文取人”就有了绝对、完全的意义。宋代还采取了禁“公荐”、禁座主与门生建立密切关系和举行殿试等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人格淡化、面对天子、取士之途趋一、考试内容趋一的种种发展,都意味着科举越来越以一种尽量客观、中立、平等的标准来对待所有投考者。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16、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省六部制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的分配如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审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介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中枢大权逐渐由皇帝的亲信控制,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唐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A项中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B项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D项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论是常举还是制举制度都说明了即使是世家大族,想要入仕做官还是要通过科举的方式,这冲击了世族门阀势力,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官宦子弟也需要通过考试,合格后才能跻身于高官行列,没有破坏公平公正原则,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僚的整体素质变化情况,排除C项;君主专制权力没有遭到削弱,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故选C项。两税法是一种赋税制度,不是土地制度,所以不能保证农民能够有地可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不再以人身为主要收税的标准,而不是强调税收名目的简化,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两税法使得收税标准发生了变化,而没有提到税收的数量变化,所以与百姓负担是否加重无关,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考试制度”“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可知,这项制度与考试有关,并且这一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C项正确;郡县制和行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与考试无关,排除A、D两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但并非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后期弊端丛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可知,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更多寒门子弟进入政府,进而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B项正确;A选项不合题意且明显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B。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群相于正堂议政”“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可知,中书门下在正堂进行拟定和审核,后院负责具体的执行,而“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说明三省职能呈现一体化趋势,故选D项。三省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宰相的任用,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发展与充实封建统治基础无关,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意即封建国家授给农民土地,农民为国家承担相应的赋役,根据所学,这一制度属于均田制,B项正确。均田制度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均田制度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培植,排除C项;土地兼并的发展不利于国家对土地产权交易的控制,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科举制下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凭考试成绩决定是否被录取,这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取士标准以科举考试成绩为主,未体现多样化趋势,排除C项;“完全优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题干表明,唐代科举选拔人才之后不会立即授官,有严格“守选”规定,这反映出唐代选官体制日渐发展,C项正确。“及第举子有了出身,成了吏部的选人后”表明,这一做法不涉及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A项排除;题干仅体现授官的程序,不能直接体现官僚队伍的质量和官员的文化水平,B、D两项排除。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赋税制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赋税能力的大小征税,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故A项正确;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两税法的实施并未改变这一经济基础,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度的瓦解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官吏的选拔。根据材料“逐渐从吏部铨选中分离出来,转由宰相访择和举荐,由皇帝以敕书任命”可知,唐代敕授官的范围扩大,说明皇帝加强了对官员的任命权,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任官权的变化,并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提到任官权被皇帝侵夺,并不是宰相,故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皇帝权力的扩大,并不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和唐代的均田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利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均田制不能缩小贫富差距,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均田制和土地兼并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数位宰相中秉笔宰相权力相对较大,起初是专人担当,后来形成了轮流担当,体现的是皇权专制不断加强,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B选项属于表象,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尊卑等级秩序的动摇,C选项排除;故选:D。
15、答案:(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解析:
16、答案:运作程序: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优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三省相互牵制,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务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科素养,知识点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三赋税制度,魏晋时期赋税制度,唐朝赋税制度,研习1三省六部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一,九品中正制,标准方式,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评定授官,分科考试,科举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发展历程,血缘关系,品行才学,察举制的问题,九品中正制的没落,影响消极,三省六部制的渊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