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质量评估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展开第2章质量评估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脑神经和脊神经共同组成了神经系统
B.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C.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解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外周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答案:A
2.呼吸中枢、缩手反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脑干、脊髓、小脑 D.脊髓、脊髓、脑干
解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中有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因此呼吸中枢、缩手反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小脑。
答案:C
3.(2022·珠海)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不受意识支配的传入神经
B.交感神经属于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感觉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D.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解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不完全受人类意识支配的传出神经,A项错误;感觉神经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运动神经是反射弧的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为传出神经,B项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通常相反,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C项正确;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即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D项错误。
答案:C
4.下列关于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B.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C.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造成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项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B项错误;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项正确;Na+内流和K+外流造成膜电位的变化,这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项正确。
答案:B
5.下图为反射弧的局部示意图,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题图中由于存在突触,所以刺激a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故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②③。
答案:C
6.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能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发生 (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C.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的受体被破坏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不会被分解,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的兴奋。
答案:B
7.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并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均消耗ATP
B.均发生膜电位变化
C.均发生物质的跨膜运输
D.前者双向传导,后者单向传递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均消耗ATP、均发生膜电位变化以及物质的跨膜运输;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
答案:D
8.(2022·湖南卷)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解析: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A项错误;边听课边做笔记的学习活动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后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因此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项正确;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D项正确。
答案:A
9.(2022·广东卷)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解析:乙、丙间有突触联系,丙膜是突触后膜,乙膜是突触前膜,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以与丙的受体结合,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丙的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A项正确;从题图可知,多巴胺只能在乙和丙之间传递信息,而甲上没有多巴胺受体,故不能接受多巴胺的信息,B项错误;乙膜上有乙酰胆碱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是突触后膜;乙膜又能释放多巴胺与丙膜上的受体结合,此时乙膜属于突触前膜,C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可知,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无法接受到乙酰胆碱的信息进而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项正确。
答案:B
10.下列关于排尿反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婴儿因大脑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
B.成年人的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C.尿意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
D.尿检时主动排尿不属于反射
解析: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婴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A项正确;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排尿活动要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属于条件反射,B项错误;排尿中枢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C项正确;尿检时主动排尿是直接受大脑皮层控制的,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项正确。
答案:B
11.下列能够说明人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
A.用针刺人的指尖,先缩手然后才感觉到痛
B.在医院做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排出尿液
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损伤,人不能讲话
D.短时记忆通过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时记忆
解析: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感觉到痛说明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但是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在医院做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排出尿液,说明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B项符合题意;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损伤,导致人不能讲话,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短时记忆通过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时记忆,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体现,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2.(2022·山东卷)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解析: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能听、读、写,不能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但是发声的部位没有问题,所以仍然能说话,A项错误;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与生物节律有关,当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的生物节律可能会受到影响,B项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所以缩手反射可以发生,C项正确;损伤发生在大脑时,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高级神经中枢会对低级神经中枢控制,而排尿反射是受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所以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项正确。
答案:A
13.(2022·浙江6月选考)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解析:由于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为静息电位,K+外流,②处为动作电位,Na+内流,A项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是一致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项正确;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项正确;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项正确。
答案:A
14.(2021·广州)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非条件反射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
B.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反复应用条件刺激才能维持
C.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属于非条件反射
D.“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属于条件反射
解析: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A项错误;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反复应用非条件刺激才能维持,B项错误;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只是产生感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项错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种反应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D项正确。
答案:D
15.(2021·江门)下面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甲乙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
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
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
解析:题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该电位的形成与K+的外流有关,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项错误,B项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后传导到电流表左侧,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项正确;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Na+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D项正确。
答案:A
16.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抑制其动作电位形成
C.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
解析: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K+外流使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项错误;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进而使内负外正的膜电位增大,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B、D两项正确;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的,C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8分)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 。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 。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 ,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解析:(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低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3)当膀胱内储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低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下传,将储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18.(12分)下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神经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图乙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代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①代表 ,⑤是由 及
构成的。
(2)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 (填字母)。
(3)图乙中CO2浓度最高处在[ ] 中,该结构可以为兴奋的传递提供 。
(4)在图乙中,兴奋的传递形式是 。
解析:(1)若图甲代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①代表感受器,⑤代表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构成。(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点受刺激可以产生兴奋,c与d在同一个神经元上,也可以产生兴奋;e位于突触的后一个神经元,兴奋也可以传递过去;a、b位于突触的前一个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3)在细胞结构中CO2浓度最高的是线粒体,线粒体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4)图乙中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进行的,该过程中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1)感受器 传出神经末梢 其所支配的肌肉
(2)c、e (3)⑧ 线粒体 能量 (4)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9.(12分)研究发现,某些毒品可以导致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含量增加,从而使人上瘾,且极难戒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后,可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最终在 产生愉悦感。
(2)在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某种毒品会 (填“促进” “抑制”或“不影响”)多巴胺的回收,从而延长“愉悦感”的时间。
(3)毒品海洛因属于阿片类药物,在正常人体的一些器官中,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人的情绪和行为。人在吸食海洛因后, (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等“戒断反应”。由于毒品对人危害巨大,应远离毒品!
解析:(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感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2)神经递质被回收后,兴奋及相应的愉悦感随之消失,故推测毒品延长“愉悦感”时间是通过抑制多巴胺的回收。(3)由题干信息可知,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人的情绪和行为,故海洛因建立的平衡机制是抑制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
答案:(1)(特异性)受体 大脑皮层 (2)抑制(3)抑制
20.(16分)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右上图甲是反射弧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乙是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反射弧中,表示感受器的是 (填图中序号),感受器的作用是 。
(2)研究发现,某镇痛药是通过作用于图甲中的突触而起作用的。从兴奋传递的角度分析,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3)图乙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表现,在A、B、C中属于未兴奋部位的是 。B、C之间能够产生局部电流,原因是 。
(4)以图甲中的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利用电表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如下图)。若在b点右侧给予刺激,则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
→④。
① ② ③ ④
解析:(1)分析可知,图甲中①为感受器,②为效应器,③为突触。感受器的作用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2)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涉及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由于某镇痛药是通过作用于图甲中的突触而起作用的,则镇痛药可能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3)图乙中A、C处于未兴奋状态,B处于兴奋状态,因此B、C之间存在电位差,导致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4)当刺激还未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偏转情况为图④;当神经冲动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偏转情况为图③;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两电极处电位相同,此时电表指针偏转情况为图④;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传导到a点时,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电表指针偏转情况为图①;之后a点恢复为静息电位,两电极处电位相同,则电表指针偏转情况为图④,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④→③→④→①→④。
答案:(1)①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3)A、C B、C之间存在电位差,电荷会发生定向移动 (4)③→④→①
21.(12分)(2022·山东卷)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
分组 | 处理 | TNF-α浓度 |
甲 |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 |
乙 | 腹腔注射LPS | ++++ |
丙 |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 |
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
(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 。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 、
、 。(答出3种作用即可)
(3)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 ; ; 。
解析:(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促进淀粉的分解、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中和肠液中的碱性、促进促胰液素的分泌、促进肠液的分泌。
(3)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故可以从N受体、TNF-α的合成、TNF-α的释放等角度入手,如增加N受体的数量、增强N受体结合乙酰胆碱的能力;或降低TNF-α浓度、抑制TNF-α的合成;或抑制TNF-α的释放、抑制囊泡运输等。
答案:(1)副交感神经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促进淀粉的分解 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 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3)增加N受体的数量 降低TNF-α浓度 抑制TNF-α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