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课时作业
地理大单元之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
——-水循环
【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近年来,城市内涝在夏秋季节高发。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城市内涝积水的环节属于图中的( )
A.a B.b C.c D.d
2.下列关于水循环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B.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C.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D.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答案】1.D 2.D
【解析】1.城市内涝积水是由于地表径流过多,在城市低洼地区导致排水不畅,产生积累,所以城市内涝积水的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造成的,结合水循环环节可知a为降水、b为蒸发、c为下渗、d为地表径流。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2.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BC说法正确,故BC不符合题意。水循环过程中流水的侵蚀、堆积等作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说法不正确,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下图为“利用雨水设计的房屋效果图”,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左图中雨水收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相当于右图中的( )
A.a B.b C.c D.d
4.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列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e减少
【答案】3.A 4.B
【解析】3.由图可知,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蒸发,e为蒸腾。利用屋顶收集雨水,减少了地表径流,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环节,A正确。因为如果这部分雨水不被屋顶截留,首先会通过地表径流流走,在径流过程中,地表状况等因素才会影响蒸发和下渗、地下径流;因而,图中雨水收集方式间接影响降水、蒸发、地下径流,BCD错。故选A。
4.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可以使得b下渗加强,从而减少地表径流a、增加地下径流c,AC错,B正确;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含水量增加了,d蒸发增加了,但是e蒸腾作用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上海市运用雨水绿色渗滤生态系统身在雨季过滤储蓄雨水身在非雨季将生态净化后的雨水重新用于绿地浇灌。下图为雨水渗滤生态系统示意图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雨季过滤储蓄雨水,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水汽输送增加 B.下渗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地下径流减少
6.该种雨水处理方式,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
A.解决城市缺水状况B.加重城市内涝C.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D.提供工业用水
【答案】5.B 6. C
【解析】5.根据图文材料,在雨季过滤储蓄雨水,会使下渗量增加,B正确,不会影响水汽输送和降水环节,A和C错误;下渗量增加,会使地下径流增加 ,D错误。故选B。
6.根据题意,非雨季将转化后的雨水重新用于绿地浇灌,可以缓解城市缺水状况,A错误,雨季过滤储蓄雨水有利于减轻城市內涝,B错误;该雨水绿色渗滤生态系统有净水功能,可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C正确。非雨季将转化后的雨水重新用于绿地浇灌,不是提供工业用水,D错误,故选AC。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洪等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图示意“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
(1)与一般城市相比,海绵城市可利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集蓄雨洪,方便利用;请列举增加降水径流下渗的措施(不少于三项)。
(2)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说明原有城市建设成为海绵城市后水循环环节的变化。
【答案】7.(1)湿塘、雨水湿地、透水铺装(铺设透水砖)、下沉式绿地、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2)海绵城市具有明显的调蓄作用,多雨时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蓄水量,少雨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可增加蒸发。因此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城市下渗量增加,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
【分析】(1)影响下渗的因素包括降雨强度、地面植被度和植被种类、土壤物理特性等。可以通过改变地面植被度和下垫面来增加下渗量,如铺装透水路面;修建下沉式绿地;修建蓄水池等。
(2)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会使得水循环环节中的下渗量增大;由于下渗的水量增大,地表径流减小,地下径流增大;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蓄水能力增强,随之使得蒸发、蒸腾作用加强。
【素养提升】
一、单选题
区别于自然流域水循环过程,排水管网是城市建设区重要的水流通道及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区使城市下垫面对雨水径流具有存蓄、入渗和净化等功能。下图为海绵城市建设区水转化过程图,图中“促进”指海绵城市建设会加强这一水转化过程,“减少”指会抑制这一水转化过程,“调治”指会优化这一水转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绵城市利于缓解城市内涝,对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环节是( )
①蒸散发②产流③地表入渗④排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海绵城市系统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了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图示,海绵城市减少产流、促进地表入渗、减少顶托从而促进排水,都可以使地表径流减少,缓解城市内涝,②③④正确;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小气候、调治蒸散发,对缓解城市内涝作用不明显,①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材料“海绵城市建设区使城市下垫面对雨水径流具有存蓄、入渗和净化等功能”,因此海绵城市系统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正确;提供了园林观赏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局地小气候不是海绵城市系统的核心功能,ABD错误。故选C。
城市“蓝绿空间”是对城市水体和绿地的统称,其具有显著的冷岛效应。研究表明,水体和绿地自身的温度与其面积、形状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与周围环境中不透水面的面积比呈显著正相关。上海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城市热岛强度逐年提高,城市热岛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夏季平均气温持续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近年来上海热岛强度逐年提高,城市热岛区域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规模收缩②大气污染严重③人口迁入增多④供暖时间延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上海“蓝绿空间”增加的有利影响是( )
A.增加市区降水 B.减少废气排放 C.增大城市风速 D.降低能源消耗
5.为了保障“蓝绿空间”发挥最佳效应,城市规划应该( )
A.在市中心营造大面积蓝绿空间 B.集中布局住宅区,避免破碎化
C.在城市内部主干道上增设绿地 D.减少面状水体,增加线状水体
【答案】3.B 4.D 5.C
【解析】3.结合所学可知,上海经济规模没有出现收缩,且经济规模收缩与热岛效应强度增大无关,①错误;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不断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使得城区温度高于郊区,导致城市热岛面积不断扩大,②正确;上海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城市生活生产活动增加,热岛效应面积扩大,③正确;上海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温度较高,供暖需求较少,对热岛效应影响较小,且取暖主要发生在冬天,与材料信息“夏季平均气温持续升高”不符,④错误。故②③正确,选B。
4.结合材料可知,“蓝绿空间”是城市水体和绿地的统称,水体和绿地面积增加,可以增加城市湿度,但对增加降水影响较小,也无法减少废气排放和增大风速,ABC错误;“蓝绿空间”增加,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温度降低,可以减少夏季高温酷暑天气,减少空调制冷使用时间,降低能源消耗,D正确。故选D。
5.在上海城市内部主干道上增设绿地有利于增加上海“蓝绿空间”面积,减少汽车废气等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减弱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上海市中心建筑物高大,密度大,不可能在市中心营造大面积的“蓝绿空间”,A错误;集中布局住宅区,避免破碎化,不利于发挥“蓝绿空间”降低城区气温的作用,仅作用于住宅区,对于其他热岛效应显著的区域影响较小,B错误;与面状水体相比,线状水体降温作用较差,不利于保障“蓝绿空间”降温作用,D错误。故选C。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多向上输送,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向下输送,称为“逆湿现象”。7—8月,在大气稳定状态下,绿洲“冷岛效应”明显,伴有逆温、逆湿现象;逆湿层可以延续到浅层土。如图示意某地绿洲和附近沙漠7月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绿洲边缘的沙漠存在逆湿现象 B.该地风向日变化明显
C.夜晚绿洲中心逆温现象更明显 D.夜晚绿洲风的风力大
7.从水循环角度来看,沙漠浅土层从表面获得水分的唯一途径为( )
A.地表下渗 B.水汽输送 C.地下径流 D.夜间冷凝
8.研究发现,浅层土壤逆湿一般在地表温度低于20℃时才出现。据图1推断该地发生逆湿的时间为( )
A.19—1时 B.2—6时 C.7—10时 D.11—18时
【答案】6.A 7.D 8.B
【解析】6.据图,该日该地绿洲气温全天低于周围沙漠,存在“冷岛效应”,逆温,大气稳定;绿洲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气流向四周辐散,形成单向的绿洲风;白天绿洲与沙漠的温差更大,绿洲中心的逆温现象更明显,绿洲风更强,B、C、D项错误;逆湿现象多形成于绿洲环流系统中下沉与上升气流交界的地带,A正确。故选A。
7.据材料,该地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无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表大气容易出现逆湿现象;夜间降温,逆湿层水汽冷却凝结,使浅层土获得水分,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据题干,浅层土壤逆湿一般在地表温度低于20℃左右时出现;据图,沙漠气温低于20℃的时段大概在2—10时,其中2—6时温度下降,利于水汽凝结,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矿化度是指湖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数量,主要受入湖与出湖水量的影响。博斯腾湖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博湖县境内,20世纪50-60年代,博斯腾湖的湖水矿化度约为0.60g/L,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指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
(1)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夜晚近地面吹____(湖或陆)风,请补绘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图)____。
(2)判断博斯腾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及博斯腾湖东西两岸水体矿化度的大小,并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博斯腾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答案】(1) 陆风
(2)陆地内循环;博斯腾湖东部的矿化度大于西部。开都河注入带来大量的淡水,使湖泊水量较多(稀释作用明显);湖水通过孔雀河流出,促使湖泊水更新,利于排盐,形成淡水湖。
【分析】 (1)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夜晚近地面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湖泊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湖泊,形成陆风。热力环流呈逆时针。
(2)博斯腾湖最终没有注入海洋,所以博斯腾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博斯腾湖西部的开都河注入带来大量的淡水,因此博斯腾湖东部的矿化度大干西部。开都河带来大量的淡水,湖区地势低洼,利于汇水,使湖泊水量较多;湖水通过孔雀河流出,促使湖泊水更新,利于排盐,形成淡水湖。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优秀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优秀练习,共9页。
高中第一节 植被精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植被精品达标测试,共8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优秀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优秀一课一练,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