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优质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找略与行动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新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地区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措施,理解生态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典型案例,认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分析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结合所学知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生活绿色化的具体做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
2、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教学难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预习交流】
考点一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一、 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
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与环境的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
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①
农业社会时期
② 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社会时期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
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③ ,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④
现代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逐步向⑤ 转变
二、生态文明的含义: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⑥ 、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我国的做法:将⑦ 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考点二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二、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① 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两大要求(1)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② 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③ ;
(2)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④ 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三、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
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⑤ 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主要途径:(1)推进⑥ 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⑦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进⑧ 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互动探究】
考点一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互动探究一】 阅读教材P96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一、1.和主动屋相比,被动屋有哪些减少能耗的途径?
2.你还能举出其他体现生态文明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实例吗?
【互动探究二】在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块太阳石,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圆形巨石直径约为3.6米、重约25吨,表面用繁复的文字符号和图画形象地记载了阿兹特克人的历法。石头被雕刻成一轮发光的太阳,太阳石中间的人像是给生命以力量的太阳神。它充分反映了古印加文明对太阳神的崇拜。
(1)古印加文明时期为什么会崇拜太阳神?
(2)古印加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如何?
二、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对点训练】
(2022·广安高二检测)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成1~2题。
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
A.2 500米以上地带 B.1 900~2 500米地带
C.1 300~1 900米地带 D.1 300米以下地带
2.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可能是 (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读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C.③—①—② D.②—①—③
4.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的阶段是( )
A.农业社会阶段 B.工业社会阶段
C.后工业化阶段 D.采集和狩猎阶段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互动探究三】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龙井生态农业,是集英国贵妃鸡、美国七彩山鸡、竹鼠等特色珍禽养殖;百香果、红心蜜柚、美国早实核桃、中草药等名优水果种植;活禽屠宰、分割,熟食深加工,动物标本工艺品加工;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专业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农业园。
材料二:龙井生态链种养循环图。
(1)读材料二,说出该农业生态园哪些方面形成废物资源化。
(2)分析该农业生态园的好处。
【互动探究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我们在新时代营造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需要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
(1)你是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有哪些实践价值?
【对点训练】
(2022·潍坊高二检测)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政府积极推行企业+蔬菜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全面促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截至2019年底蔬菜基地80%的蔬菜以品牌的形式进驻北京、上海、青岛等20多个大中城市,并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据此完成1~3题。
1.助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资源 B.人才 C.土地 D.政策
2.举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直接目的是 ( )
A.提高蔬菜产量 B.增加农民收入 C.促进交流合作 D.培育国际市场
3.寿光绿色农业集群发展可以明显提高蔬菜销售的 ( )
A.物流效率 B.竞争活力 C.管理水平 D.专业水平
(2022·菏泽高二检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但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会逐渐降低。下图示意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其中P1P2代表了环境容纳和自净能力。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中 ( )
A.不同模式拐点出现时间相同 B.ACB模式经济发展速度最慢
C.ADB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D.AEB模式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5.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适应性存在局限,是因为该理论忽略了 ( )
A.收入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 B.技术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
C.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D.环保意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2·新乡高二检测)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是国内距离京津冀负荷中心最近的新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当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结构由粗放高碳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助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截至2021年底,该市新能源总装机达到734.9万千瓦,位居全区第二,新能源装机占比达48%,高于全区水平12个百分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发电量162.2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2.3%,充沛的绿电为落实国家“3060”双碳目标战略、工业低碳循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该市积极规划了国家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提出了覆盖“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的整体解决方案。据此完成6、7题。
6.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的区位优势有 ( )
①交通基础设施完善 ②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③邻近广阔的消费市场 ④科技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该市积极规划国家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的主要目的是 ( )
①破解新能源消纳利用难题 ②解决工业能耗与成本过高问题
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发电系统 ④拓展工业绿能替代场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知识整合】
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历史时期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现代
生产力
低下并且发展缓慢
不断发展,有了很大提高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 口
人口增长极其缓慢
开始迅速增长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迅猛增长后速度下降
人地关系思想
崇拜、依赖环境(依附自然)
改造自然(半依附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人地关系
①群体采集、狩猎;
②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①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②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③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④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
①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②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①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②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环境问题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发生在局地
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使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对自然的破坏有限,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范围内如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一定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方法技巧 示意图法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
1.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2.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措施
3.绿色生产方式
方式
内 容
绿色
农业
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
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
农业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绿色
工业
绿色开采
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行清洁生产,对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置
绿色
服务
业
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务业
服务过程清洁化
流通领域节能减排
优化运输结构
【当堂达标】
一、单选题
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史前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生态文明时代
2.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科技的进步 C.环境质量的改善 D.资源质量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5.(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②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③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④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A. 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读内蒙古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完成6~7题。
6.关于此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立足于煤炭资源的深加工 ②实现了光伏发电循环发展
③最终产出绿色环保电能 ④达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关于此产业链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煤矸石和秸秆等废弃物用于热电厂锅炉燃烧 ②热电厂的蒸汽全都用于多晶硅生产
③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作热电厂冷却水源 ④热电厂发电作为多晶硅生产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关注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对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并将得分排序做比较,得出各城市的发展类型(下图)。若经济排名比环境排名靠前2位以上,则认为该城市“经济先行”,反之为“环境先行”;若二者排名差距小于2位,则视为“同步发展”。读图,完成8~9题。
8.对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现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上海与南通经济水平相当 B.池州的经济水平高于无锡
C.常州的环境质量优于杭州 D.上海的环境质量位居前列
9.在我国主要城市群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高于京津冀城市群,这是因为珠江三角洲( )
①人才更多且环保技术更先进 ②有更多的外资提供资金保障
③产业结构中轻工业比重较大 ④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某生态农业模型体系主要由农业产业链、综合效应和政策调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农业部分由鹿和鱼养殖、食用菌栽培、水稻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形成“稻—食用菌—鱼—鹿”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如下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与传统农业相比,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更加关注( )
A.资源循环利用 B.提高经济效益C.增强社会效益 D.零污染排放
11.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水稻种植 B.农业产业链 C.综合效应 D.政策调控
12.最适宜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新 B.藏 C.冀 D.黑
下图为某市新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据此完成13~15题。
13.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 )
A.保障了大气、水体的零污染 B.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
C.再生水直接用作补充景观用水 D.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
14.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材料 B.能源 C.科技 D.劳动力
15.图示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
A.节能、减排、再利用 B.净化、循环、再利用
C.降耗、节能、可持续 D.净化、降耗、可持续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植被覆盖率为75%,以毛竹、白茶生产和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随着区域产业的发展,更高、更陡的一些山区的天然植被被竹林、茶园所代替,水土流失呈现恶化趋势。下图示意安吉县的相对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
材料二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三面环山,溪水长流,竹林、茶园广布,耕地稀少。安吉县余村在几十年前采过石灰岩,建过石灰窑,办过水泥厂,溪流浑浊,烟尘漫天,集体经济一路红火,曾是浙江著名的富裕村。在文明村镇创建过程中,余村结合自身优势,从“卖石头”中走出来,逐步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不仅是今日余村的“金名片”,而且成为余村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
(1)据图说明安吉县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可能带来的危害。
(2)简述余村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之路采取的具体措施。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是利用屋顶空间,通过铺设在屋顶的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供家庭自用,多余电量由电网企业进行收购并入国家电网。在欧洲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占70%以上,而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只占16%,发展空间巨大。
以华北地区为例,分析我国发展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原因及该发电方式的缺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 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2) 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3) 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19.(2022·芜湖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九间棚村位于山东省沂蒙山腹地平邑县天宝山风景区内,属于全国著名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乡村和农业示范区。该村四面悬崖,山高涧陡,共有耕地112亩,零零星星分成3 100多块,散布在23条山梁上。即使赶上好年景,村民也只能吃个七八成饱。20世纪70年代,是出了名的“干山顶”、贫困村。
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该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劈山开路,引进和培育以金银花、天宝梨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农产品,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乡村休闲度假、红色文化教育、沂蒙风情体验、生态康体养生为主题,完善配套了民宿客栈、农家乐、停车场、景区厕所等服务设施。下图为九间棚地区景观示意图。
(1)指出20世纪九间棚村贫困的原因。
(2)试说明九间棚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采取的具体措施。
【质疑反思】
参考答案
【预习交流】
考点一①依赖 ②生产力 ③尖锐 ④威胁 ⑤生态文明 ⑥人口、资源⑦生态文明
考点二①可持续利用 ②避免 ③威胁 ④区域稳定 ⑤生态文明 ⑥生产方式 ⑦产业结构⑧生活方式
【互动探究一】1.与主动屋相比,被动屋有用于热量存储的石板地板与墙面;在房屋结构的连接点上减少热能损失,增加大面积高性能玻璃获取太阳能;通过合理的空气流动设计降低能耗等。略(举例合理即可如绿色出行,少用一次性产品 、温室大棚、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等)。
【互动探究二】(1)提示:古印加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2)提示: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二、思维导引:
解析:第1题,①时期特别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度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并过度排放废弃物,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盲目追求征服自然;②时期过多强调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分依赖自然;③时期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适度开发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环境互惠共生,和谐共存。第2题,根据第1题的分析可以判断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过程应该为②①③。
答案:1、C 2、B
【对点训练】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概念“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越大,代表人口与耕地关系越缓和。结合图形,该地区海拔1 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更低,可见该地带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 300~1 900米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基本保持一致,该地区人地关系保持紧张状况,变化不大,没有趋于更紧张;1 900~2 500米地带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更大,人地关系趋于缓和;2 500米以上地带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大,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第2题,由图可知,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更大,人地关系趋于缓和;该地以山区为主,土地较少,能开垦作为耕地的土地少;该地区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的原因是该地区地处乌蒙山区,经济落后,人口迁出,人口减少导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3.C 4.D【解析】3.三大产业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由图示三角坐标分析可知,①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最大;②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产业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③点第一产业最大超过80%,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最小。据此确定该地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应该是③-①-②。故选C。
4.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说明此阶段人类生产力水平低,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低,对自然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因此此阶段是人类社会早期的采集和狩猎阶段。故选D。
【互动探究三】解析:(1)根据图中物质的流动方向便可以得出结论。读图分析可知,沼气是一种能源资源,从各产业产生的废弃物到沼气池便能得出废物的资源化,如食品加工的废弃物用于生产沼气,种植业的秸秆用于生产沼气,珍禽养殖的粪便用于生产沼气等,以及其他的废弃物用于其他用途,如珍禽的皮毛用于制作观赏标本,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农业的肥料等。
(2)本题主要考查 生态农业的好处,主要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来进行分析;生态农业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变废为宝,果草套种模式等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使用有机肥料,实现绿色优质;使用沼气能源,较少植被破坏,从而减轻了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促进餐饮、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链长,附加值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
答案:(1)食品加工的废弃物用于生产沼气;种植业的秸秆用于生产沼气;珍禽养殖、黄粉虫、竹鼠的粪便用于生产沼气;珍禽的皮毛用于制作观赏标本等 (2)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使用有机肥料,实现绿色优质;使用沼气能源,较少植被破坏;促进餐饮、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果草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互动探究四】(1)提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2)提示:①推进绿色发展;②解决突出环境问题;③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④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对点训练】
【解析】1选D,2选C,3选B。第1题,由材料“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政府积极推行企业+蔬菜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全面促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可知,近年来山东政府积极推行绿色农业集群发展,说明农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与资源、 人才、土地关系不大。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提高蔬菜产量应该通过扩大面积或者采用技术实现,与博览会无关;在大城市举办科技博览会主要是宣传寿光品牌,扩大市场,提高知名度,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增加收入是根本目的;举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可以直接达到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的目的;开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可以扩大知名度,利用大城市的平台,产品走向国际,这不是直接目的。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集群发展的意义是便于加强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活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对提高蔬菜销售的物流效率、管理水平及专业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使蔬菜销售明显提高。
【解析】4选D,5选C。第4题,由图可知,不同模式拐点出现时间不相同;图示ACB模式最先出现拐点,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图示ADB模式部分时间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图示AEB模式环境污染程度一直低于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对环境的影响小。第5题,由材料可知,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但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会逐渐降低,该理论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收入高,技术先进,环保意识提高,污染程度会降低;图示表明拐点之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呈正相关,拐点后,二者呈负相关,没有体现环境恶化影响经济的发展。
【解析】6选D,7选C。第6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科技也较为落后,①④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较为干旱,降水少,光照资源丰富,因此太阳能资源丰富,且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②正确;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邻近京津冀地区,靠近广阔的消费市场,③正确。第7题,由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具有不稳定性,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关键在于“源”发电侧、“网”电网侧、“荷”用户侧以及“政策及市场机制”政府与电力市场侧四方面,因此“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可以破解新能源消纳利用难题,①正确。“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主要针对的是新能源使用问题,和工业能耗与成本过高问题关系不大,②错误。该市通过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将有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发电系统不是主要目的,③错误。充沛的绿电为落实国家“3060”双碳目标战略、工业低碳循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可以拓展工业绿能替代场景,④正确。
〖当堂达标〗
1.A 2.B
解析:第1题,史前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人类主要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其他文明皆不是被动适应,有主动改造的特点。第2题,在生态文明阶段,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使人们利用资源的潜力变大,原来不能利用的一些资源现在可以使用,因此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
3.D 4.A
【解析】3.“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的意思是说: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①正确;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会破坏植被,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②错误;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鼓励人口的增长,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③错误;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保护小动物,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④正确,故①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4.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故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故选A。
5.B
【解析】人地关系的演变,在崇拜自然阶段,人们驯养野兽,种植禾谷,对应①。改造自然阶段,随着人口增加,为解决粮食问题,生产以粮为纲,大力发展生产,对应④。征服自然阶段,人类成了自然的主宰,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对应③。谋求人地协调阶段,认识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倡轮作、间种、生态种养的措施,对应②,所以顺序相对应的是①④③②,B对。故选B。
6.A 7.B
【解析】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此发展模式是立足于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实现了光伏发电循环发展,最终产出绿色环保电能,①②③正确。但是此发展模式仍然有废气排放,并未达到废弃物的零排放,④错误。故选A项。第7题,根据供热线的分布判断,热电厂的蒸汽并没有全都用于多晶硅生产,②错误。故选B项。
8.D 9.B
【解析】第8题,上海属于“同步发展”,经济与环境排名差距小于2位,上海经济水平较高,因此环境质量也位居前列,D项正确。第9题,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轻工业为主,而京津冀城市群以重工业为主,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污染较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较高,③正确。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小,④正确。京津冀城市群的环保技术更加先进,且有更多的外资提供资金保障,①②错误。B项正确。
10.A 11.D 12.D
【解析】第10题,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是“稻—食用菌—鱼—鹿”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通过产业链物资流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和浪费,是传统农业不具备的优势,A项正确;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加关注生态效益,B、C两项错误;据图可知,鹿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尿粪污染,鹿皮制成皮革后会有污染排放,表明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未实现零污染排放,D项错误。第11题,据图可知,政策调控处于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的中心,可以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有效管理,并根据综合效应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政策调控,D项正确。第12题,据图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的农业部分由鹿和鱼养殖、食用菌栽培、水稻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分条件差,不能种植水稻,A项错误;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热量不足,不能种植水稻,B项错误;鹿是草食性反刍动物,河北大部分为平原,草场资源较少,C项错误;黑龙江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养鹿,且森林面积大,林下适宜发展食用菌栽培,雨热同期,可以种植水稻,当地也可以建池养鱼,所以最适宜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D项正确。
13.D 14.C 15.B
【解析】第13题,该生态城水循环的设计,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保障水资源的利用,实现污水“处理—再生—净化”,D项正确;该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不能保障大气、水体的零污染,A项错误;图中未体现风电的生产,B项错误;图中显示,再生水经净化后才可用作补充景观用水,C项错误。第14题,据材料可知,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所以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第15题,读图分析可知,该生态城市的污水净化之后,经过再生水厂处理,用作景观用水或工业用水,故该生态城市主要体现的目标是净化、循环、再利用等,没有体现节能和降耗。
16、答案:(1)原因: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大幅度降低;该地地形崎岖,降水丰富且集中。危害: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太湖蓄洪、调洪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关闭矿山和污染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利用低山丘陵,积极发展立体农业;发展茶叶、竹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气候和生物资源,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
解析:第(1)题,结合水土流失的成因,从降水、地形、植被等角度分析,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更高、更陡的山区天然植被被竹林、茶园代替,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据图判断该地地形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是使山区表层土壤流失,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流失的土壤在太湖淤积,会使其调蓄能力下降,生态功能降低。第(2)题,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之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可从关闭矿山和污染企业、发展立体农业、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方面回答。
17、答案:原因:华北地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充足;提供电力资源,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缺点:建设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发电成本高;受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天气状况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发电量不稳定。
解析:我国发展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原因主要从太阳能资源及发展光伏发电的意义方面进行分析。华北地区降水少,太阳能丰富;“供家庭自用,多余电量由电网企业进行收购并入国家电网”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同时可以增加收入;由于建设在屋顶,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光伏发电的缺点从投资、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光伏发电需要充足的光照,由于冬季昼短夜长,夏季阴雨天气多,气象条件多变,所以发电量不稳定;同时,太阳能发电投入较大,成本高,不利于该发电方式的推广。
18、答案(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积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3)生产过程:由于生产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解析:第(1)题,从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材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冶炼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排放废弃物多等。第(2)题,可从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及带来的扬尘污染,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可从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两方面考虑。
19.【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九间棚地区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受地形影响。九间棚村地处沂蒙山腹地,四面悬崖,山高涧陡,共有耕地112亩,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有限,“零零星星分成3 100多块,散布在23条山梁上”,分布分散,土地瘠薄,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生产发展矛盾突出,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由于地形闭塞,缺水少电,通信、交通条件落后,对外联系不便。由于基础设施不发达,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第(2)题,九间棚村的发展是因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首先劈山开路,完善的是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治山种树,提高生态承载力;然后是结合该区域特点,发挥山区优势,引进和培育以金银花、天宝梨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农产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延长了产业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改变落后传统观念,建设田园综合体,“围绕乡村休闲度假、红色文化教育、沂蒙风情体验、生态康体养生为主题”,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答案:(1)地形崎岖,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生产发展矛盾突出;基础设施不发达,交通条件落后,对外联系不便;受交通条件制约逐步影响教育、文化等发展。
(2)完善道路建设;引种高附加值农作物,提高生态承载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及生态农业;完善农业经营模式,提高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改变落后传统观念,建设田园综合体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如何完成美丽蜕变——怎么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共21页。
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