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优质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从不同方面梳理小说情节,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2.结合语句,客观全面分析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深入体会小说的批判意味。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课文,从不同方面梳理小说情节,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2.结合语句,客观全面分析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深入体会小说的批判意味。
【教学难点】
结合语句,客观全面分析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深入体会小说的批判意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两样东西——金钱和亲情,摆在你的面前,而你只能选择一种,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亲情)
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分离几十年的亲兄弟非但不去相认,而且避而远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设计意图:由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中莫泊桑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1880年完成《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文坛,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莫泊桑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他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人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善于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批判了人们精神的堕落。
设计意图:明确作者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19 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尖锐,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3.字词正音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
拮据( jié ) 栈桥( zhàn ) 煞白( shà )
撬开( qiào )诧异( chà ) 牡蛎( mǔ lì )
别墅( shù ) 褴褛( lán lǚ )阔绰( chuò )
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不同称呼,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着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安排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不同称呼。
(2)结合写作背景,自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全班分为4/8大组,每组负责一个角度,试着从情节角度、逻辑角度、心理角度以及技巧角度来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4)将关键内容串联起来,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3.成果展示
(1)预设:去美洲前:坏蛋、流氓、无赖(败家子) 去美洲后: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钱人) 真相揭穿: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穷苦的水手)。
原因: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因于勒的贫富而发生变化,一切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
(2)预设1:情节角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明确:菲利普一家因为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抛弃他而去。
预设2:逻辑角度:原因——结果
明确: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想破灭,遂弃他而去。
预设3:心理角度:期待——破灭
明确: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回来解困——发现于勒已经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预设4:技巧角度:悬念——结局
明确: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的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勒的称呼”这一细节,揭示态度的转变,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情节,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多角度梳理情节,解读文本。
(二)合作探究
过渡:本文不仅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更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
1.探究任务
文中的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
2.过程安排
(1)全班按照奇偶组划分,各小组分析其中一个人物。
(2)奇数组画出菲利普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偶数组画出克拉丽丝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
(3)小组内相互分享成果,并尝试概括菲利普、克拉丽丝的人物形象。
(4)组内形成共同结论,举手发言,全班讨论两人性格的共同点。
3.探究范例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明确:外貌描写,“衣冠整齐”,故作体面地去海边散步,“每”“总”体现了频率的高,这都体现了菲利普夫妇虚荣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这句话直接的含义是对“于勒”回来的期待。叹词“唉”,还有句中的“竟”“多么”等词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父亲为什么会如此期待于勒呢?并不是因为于勒是自己的亲弟弟,主要还是希望“救世主”降临,过上富裕的生活,这里既表现了他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4.成果展示
预设一: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菲利普故作高雅、贪图虚荣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
预设二: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明确: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将父亲惊恐万分、失魂落魄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预设三: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早就看出来!……谢谢您,船长。”
明确: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父亲当时惊恐、慌乱、绝望的复杂心理。
总结:菲利普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向往高贵的生活又难免寒酸。
预设四: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明确:此处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夫人虚伪的性格特点。菲利普夫人的这番话,表面上是既爱惜自己的身体,又关心别人;既爱孩子,又注重对他的教育。但实质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预设五: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哆嗦”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恐慌,突出了她的自私、势力。“小子”这一称呼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自私以及贪婪。
预设六: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明确: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得知家里摆脱贫困的唯一希望落空,忍不住暴怒。称呼的转变,充分表现了克拉丽丝自私、虚伪、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本性。
小结:克拉丽丝精于算计,尖刻泼辣,虚荣心强,是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得知自己家里摆脱贫穷的唯一希望落空,又忍不住暴怒起来。面对丈夫的惶恐,她又迅速冷静下来,安排应对措施。这些反应,固然体现了她的自私冷酷,金钱至上,另一方面这也是她保护家人不再受到于勒连累的本能反应,可怜而又可叹。
两人共同点: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疏,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令人生气、不屑之余又有些心生同情。
教师点拨:有人说菲利普夫妇是可恨的,也是可怜的,甚至还有一些可敬之处?你同意这些看法吗?
明确:可恨之处:自私、冷酷、贪婪和唯利是图。
可怜之处:生活艰难、尊严卑微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可敬之处:是努力跟生活抗争的兄嫂与父母。
4.活动小结
直面菲利普夫妇,我们无法嘲笑,不会憎恶,更多的是同情和悲哀。因为他们是迫于生活压力的美好人性的失落者。克拉丽丝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的母亲;菲利普“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工作勤恳亦艰辛。小说正是借助菲利普夫妇来表达对整个法国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受这种风气毒害、碾压却无力反抗的同情。
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辅以老师适当地点拨,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的形成原因,体会小说的批判意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梳理小说曲折的情节,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客观全面地认识菲利普夫妇,他们既不是阴险狡诈的歹徒,也不是胡作非为的恶棍,只不过是被生活所迫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可怜的小人物而已。那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独特的叙事视角又会有怎样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预习。
五、拓展延伸
1.作品推荐:莫泊桑——《项链》
内容简介: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教师推荐:《项链》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代表作,文章对于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极富有意味的描写和讽刺,表面是项链造成的悲剧,实际是因为自己贪慕虚荣。文章结构完整,节奏灵动,主旨明朗。
设计意图:通过莫泊桑其他作品推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莫泊桑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
1.当堂演练:
这篇小说处处悬念,情节曲折,你会如何演绎呢?请尝试改编课本剧,进行表演。
2.课后作业:
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神态描写惟妙惟肖,请你也运用神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求:描写要细腻;有所选择;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公开课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公开课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优质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优质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获奖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获奖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