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庖丁解牛第二课时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第一课时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第二课时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2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文学特点体现在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本文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相关常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体会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及精彩的语言艺术。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文章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本背景,理解秦晋围郑及秦晋撤退的原因,思考秦国所为是否符合“礼”。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烛之武临危授命,不计个人安危得
失,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资料补充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
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四、新知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1、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哪些句子交代了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找出来,读一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2、郑国得罪的是晋国,为什么秦国要出兵?
理由一:秦晋的友好关系。
(“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许君焦、瑕”、“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理由二:扩张争霸的野心。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郑国所面临的危急的形势?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国危矣
夜缒而出
兵临城下
分析:
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笔。
4、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思路,画出文中对烛之武的描写,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分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同学间互相交流。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推荐,侧面写烛之武,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许之。
直接描写,虽牢骚满腹,但大敌当前,顾全大局,深明大义。
d.夜缒而出,见秦伯
侧面、细节描写烛之武,临危受命,勇敢无畏。
e.说退秦师——直接描写(五步论辩艺术)
第一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亡郑——对秦国——无利,有小害
舍郑——对秦国——无害,有小利
亡郑——对秦国——将有大害
层层深入,分析利弊。
从这段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烛之武抓住一个“利”字,采用攻心战术。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烛之武形象总结:
①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
其他人物形象总结: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塑造人物的方法:
1.环境烘托(背景)
2.他人的陪衬(佚之狐、郑伯)
3.个性化的语言
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
五、合作探究
1、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被赞为有“礼”,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不仁,是指秦国帮助 重耳 凳上 晋文公 的宝座,去袭击秦国,不仁义。不知,是指因此而丧失秦国这一强大的盟友,不明智。不武,是指用混乱代替整齐,不光彩。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2、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a.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b.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c.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六、课堂练习
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七、拓展提高
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八、课堂总结
课文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说退秦师,这段话不过一百多字,却成功说退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并非过誉。
学习论辩艺术,了解中华文化,领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九、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新知讲解,合作探究,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点名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实词,本文的通假字,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简介背景,古今异义,虚词,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